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02 道试题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算法推荐成为信息分发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即算法加剧了信息茧房的产生与泛化。由于缺少直接观测信息茧房的量表,所以需对信息茧房的公认特征进行剖析。

在信息供给端,当前,传统媒介、社交型媒介、算法型媒介等不同模式的传播渠道并存。不同媒介的信息分发各有侧重,满足着用户不同维度的信息需求。例如倚重人工的传统媒介,强调社会共性信息解决,通常扮演了“压舱石”的角色。而社交媒介则成为各类偶发性信息与意见交换的重要场所。因此,媒介使用的多样性意味着用户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与观点,为了解和评估事实提供了多维度的参照。

但是,对算法持负面态度者坚持认为,算法型媒介通过刺激多巴胺分泌致使用户成瘾,并“收割”用户有限的空闲时间。这种时空的侵占降低了用户与其他类型媒介接触的可能,信息渠道变窄,使媒介多样性受到影响。

在信息茧房中,“每个人的世界图景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拥有的样子”。基本上人们提到信息茧房时,都会涉及到信息偏食等致的视野局限,以及由此对观念、态度与决定等的影响。

认知均衡理论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大爆炸,面对复杂纷乱的信息,人们容易感到无所适从,为缓解心理焦虑,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既有经验进行筛选和过滤,以保持认知的平衡。技术忧虑者担心算法推荐加剧了上述心理认知,用户将信息选择的权力交给算法,算法根据用户惯习投其所好,形成所谓“过滤气泡”。

如果“过滤”仅涉及个人的娱乐爱好,倒也无可厚非。但算法忧虑者关注的重点在于,算法的“价值无涉”可能等致舆论治理的危机,尤其使得传统媒介“压舱石”功能失灵。但一些观点认为,用户对于不同信源的信任程度并不一致,用户未必就相信自己日常接触的媒体。

在人工智能主导信息分发的时代,所谓把关的权力并未轻易让渡给智能算法,而是通过开放算法原理、加强人工审核、优化推荐系统,引入专业内容生产团队,为算法持续注入了人本与理性的价值。

实际上,信息分发所依赖的算法,已具有越来越多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算法型信息分发平台很少会使用同一种算法,采用多种算法的信息分发平台所具有的社会构造,从信息流动来说,总体上能够有效地避免“茧房效应”的发生。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传播的主导权掌握在新闻媒体手中,媒体控制着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新闻文本的“解码”者而存在。算法则将媒体的传播主动权部分分流到了受众手中,使用户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己的议程设置者。同时,由于不同用户的需求与个性是各不相同的,经由算法推送的新闻经过用户的分享,使得多种声音同时存在。

(摘编自喻国明:《算法是信息茧房的缔造者,还是打破者?》)

材料二: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生活世界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层层过滤、慢慢引导、逐渐上瘾、摆脱不掉的“阿得拉社会”(阿得拉是一种会让人上瘾的“聪明药”)正在全方位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这样的智能过滤机制中,也潜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封闭性——用户被孤立和隔绝,个性化的过滤泡里只有你一个人;隐蔽性——你置身于过滤泡内部,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强制性——算法的决策权在过滤程序手里,你无法选择,也无处可躲。

其实,在过去的20多年里,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群体极化,确认偏误等的论述,或多或少都指向“信息过滤”的问题。然而,在智能时代,当这个问题以过滤泡的形式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的时候,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忧虑在于,当这样的信息过滤机制成为常态,我们该如何生活其中?

首先,要分清“技术趋势”与“技术事实”。技术发展是一个多种矛盾相互激发的过程,存在着一个大的趋势,同时还蕴藏着多样的可能。在未来,过滤器将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技术趋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要求掌握过滤技术的实践主体考虑公共利益、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给出更加优化的过滤方案,

其次,在自动化时代要保有“健康的怀疑精神”。在智能时代,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自动化”可能会导致我们丧失“生命知识”。我们沉浸在被“编排”好的知识体系和感官体验中,也在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种“健康的怀疑的精神”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再次,要敢于反视结构,能够反思自身,信息理论家维纳有句名言:自然世界由“无数可能与信息有关的人”组成。这句话阐明了两层关系:在一个信息和控制主导的世界里,人是由与信息相关与否的关系来定义的;而这样的关系形态,最终被建构成了“自然世界”,取得了合法且坚固的优势地位。

最后,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关注个人应有权利。算法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存在着技术门槛和社会边界,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生产;它使用技术语言为现实世界打造了一个“数字孪生”,是一个多行动者共同组成的“网络”。

在过滤泡的运行过程中,不仅是科技公司、程序员,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对算法进行了集体建设。虽然目前阅读和开箱算法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但算法时代的每个个体,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关注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保持对这种“在20世纪发挥了核心作用”的技术形式的了解、监督和评估,这也是成为数字公民的应有之义。

(编自方师师《如何在“算法过滤”的世界里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忧虑者担心算法推荐造成人们进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理解时,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既有经验进行筛选和过滤信息。
B.智能过滤机制中,隐藏着封闭性的问题,用户置身于过滤泡内部,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
C.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群体极化、确认偏误等的论述,都与“信息过滤”有关联。
D.在智能时代,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自动化”会导致我们丧失“生命知识”,沉浸在被“编排”好的知识体系和感官体验中,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媒介、社交型媒介、算法型媒介信息分发各有侧重,对于交换偶发性信息与意见,不少人选择社交媒介。
B.对算法持负面态度的人主要是认为算法媒介使用户获取信息渠道变窄,使传统媒介“压舱石”功能失灵。
C.算法将媒体传播的主导权交给了受众,使受众不再是新闻文本的“解码”者,而成为自己的议程设置者。
D.阅读和开箱算法对我们数字公民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但我们应该保持对算法的技术形式的了解、监督和评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滤气泡”现象的一项是(       
A.微博、知乎上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关注内容和用户
B.淘宝网首页个性化精准送达的广告
C.百度搜索关键词,不同用户呈现的信息并不相同
D.今日头条的首页推送新闻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信息茧房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1-12更新 | 14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乡土中国》回答问题: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如同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乡土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也建筑在这种以己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请简述中国乡土社会道德体系的特征。
3 . 《乡土中国》选读:综合《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分析作者认为从基层上看中国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
2021-01-12更新 | 2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请选择《乡土中国》这部作品,抒写你的感悟,重点评价费孝通的观点。要求:立足作品,合理发散,100~150字。
2021-01-12更新 | 34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单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基础训练试题—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B.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C.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
D.如何更好的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流地飞翔。
2.第五段画线句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打比方B.列数字,分类别
C.举例子,打比方D.列数字,作比较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D.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4.下面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因而蚊子不去躲避雨滴,就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
B.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因为一滴雨的重量不少于蚊子体重的50倍。
C.小小的蚊子是个太极高手,它能以柔克刚化解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
D.蚊子必须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迅速摆脱雨滴飞起才能成功逃生。
5.下面各项中不属于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雨滴砸死的原因(     
A.蚊子本身的体重很轻。B.蚊子往往顺应雨的趋势落下。
C.蚊子总是在雨滴落下前飞走。D.蚊子身上的毛有疏水性。
2021-01-1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汉语文试题
6 . 《乡土中国》中说,由于环境固定,代代相传的经验足以应付所有生活。这些经验包括个人行为准则和社会发展与矛盾处理体系,即为规矩,为理法。包括男女有别,基于规矩的约定俗成而产生的礼治和“无讼”,以及在约定俗成的规矩范围内的欲望驱动行事等。如果社会变化缓慢,社会安定,经验规则传递足以应付生活,那么该社会可以自行以“无法”的形式运行,所谓“无为而治”。在法治社会的今天,你对此有什么感想?请作阐述。
2021-01-12更新 | 39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单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基础训练试题—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7 . 下列各项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本色》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是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C.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D.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乡土社会没有团体,西洋社会是有团体的。
2021-01-12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
A.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B.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D.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4.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
5.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那时,国家实行单休制度,对大多数人而言,既没有外出旅游的时间,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旅游成为少数人的“幸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国家休假制度日益完善,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由过去的59天增加至现在的115天。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更是稳步增长。中国人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了。居民人均收入从1949年的49.7元,增加至2018年的28228元,实际增长近60倍。人们不仅有“闲”了,而且有“钱”了,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几十年来,中国的旅游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而且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大众的生活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在7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人的假期不仅有假日经济,还折射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国人素质的提升,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开花结果。从乘坐绿皮火车自带干粮出行,到早上在西安吃羊肉泡馍、中午到成都吃个火锅,从出远门怀揣介绍信,到如今出门只带一部手机,中国旅游业的兴旺发展,旅游消费的火爆升级,靠的是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靠的是社会民生的不断改善,这是时代的巨变,也是中国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幸福的有力见证。

(尹贵龙《70年,中国人拥有更多的“诗意和远方”》)

材料二:

一张小小的旅游年卡,把景区、游客、年卡运营公司及主管部门连接在一起。据介绍,部分旅游卡是福利性质,由政府主导,交给运营公司以PPP的方式操作。“我们认为这种模式能实现多方共赢。”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以武汉旅游年卡为例,花200元就能畅游44家景区,这些景区门票总价超过3100元,包括黄鹤楼等武汉市所有5A景区以及大部分4A景区,颇受旅游爱好者欢迎。自发卡以来,每年以150%的速度增长,去年售卡近40万张。

景区也越来越欢迎这样的模式。旅游年卡为黄鹤楼景区带来了1000万元的门票收入,因旅游卡带来500万元以上门票收入的景区有5家。

而作为惠民工程,部分福利型的旅游年卡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黄陂旅游年卡对所有黄陂人免费发放,去年发行了36.5万张,当地政府对此给予了补贴。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认为,黄陂推出免费旅游在全国具有积极示范作用,是全域旅游积极发展的一个方向。

然而,有的旅游年卡实在是“鸡肋”,包含的景区大多都是些不知名的。“不想去。”有游客这样吐槽。部分旅游卡“含金量”不高,引发游客不满。业内人士称,运营旅游年卡的公司中全国仅有两成盈利,每年都有公司进入和退出。

“这需要平衡各方利益,没有好的景区加入,游客不买账;发卡数量不高,分成不高,又无法吸引好的景区,于是形成恶性循环,难以为继。”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副院长龚箭说,一些有名的旅游景点多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往往认为无需通过旅游卡来增加游客量。

年卡定价和利益分配,是决定一张旅游卡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定价要经过科学测算,不能太低或太高。“最重要的是,旅游年卡是为景区带来增量,不和旅行社、电商等带来的客源重叠,这样才能吸引高品质景区加入。因此,我们多半都是发售区域内的旅游卡,吸引本地人玩本地景区。”武汉三和融通负责人说,比如黄鹤楼,70元一张的门票,去的武汉人不多,但若是用旅游卡,你可能就会进去看看,这就是增量,虽然通过旅游年卡得到的单张门票收益比旅行社的少,但若量上去了,还是会给景区带来很大收益。

而利益分配更是一场博弈。业内人士称,有些年卡运营公司难以生存下去,是因为利益分配比较简单,吸引客人多的景区就会不太满意。还有些发卡公司,一味希望景区“体现社会责任”,而自家公司则分得更多利益,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陈熹《旅游年卡背后,一个正在急速增长的市场》)

材料三:

黄冈美如画,一票邀天下。“2015年,黄冈旅游一票通景区年卡(简称‘一票通’,下同)售价120元,可全年不限次游遍黄冈40多家景区”的消息,引爆了黄冈旅游圈,在淘宝、途牛、大众点评等各大网络爆红。

门槛降低,市民乐于出行。英山大别山主峰景区负责人方汇文深有感触地说:“旅游年卡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消费模式。一到旅游旺季,景区每天都有人来游玩,持卡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很享受这样一种消费方式。现在购卡也很方便,可以在黄州买,可以在网上买,还可以在景区门口买,即时买,即时激活,即时使用。”

“破除景区门票依赖,本质上要求旅游市场化发展充分,市场规律发挥作用促进利益共享。”市大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拥华介绍说。基于这样的理念,该公司按实际收入、单次刷卡收入科学测算,“一票通”收益率为挂牌价的108.5%,大大高于景区预期。

旅游年票倒逼门票经济转型,游客叫好,景区点赞。这是因为,只有摆脱“门票经济”,才能促使旅游业转型,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把观光式旅游逐步升级为体验式、娱乐式、休闲式的复合型旅游,促进黄冈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罗玉蓉吴娅婷《从“一票通”看旅游年卡倒逼门票经济转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单休制度,成为人们不能外出旅游的最关键制约因素。
B.旅游年卡改变了人们的旅游观念,节假日持卡去旅游,已成为国民消费新风尚。
C.旅游年卡在方便了游客的同时,也在推动旅游业的转型,未来的市场潜力较大。
D.虽然持旅游年卡游览景区是免费的,但景区可以变相地从其他项目中加高收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年卡市场要做大,只有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各方共赢,才能迎来全局兴
B.旅游年卡运营公司要想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引入高品质景区,否则可能陷入困境。
C.福利性旅游年卡、区域内旅游年卡都有积极示范作用,能促进全域旅游积极发展。
D.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素质。
3.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振兴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如果你是一名旅游爱好者,当地旅游资源丰富,请给当地政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2021-01-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福州四校联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

生物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有助于解决食品短缺、疾病传播、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生物技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一旦失控,就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技术保障。生物安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优化科技创新模式,通过政府引导投资、各类型企业融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大对生物安全领域的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开展战略前瞻性研究,培育壮大生物安全科技企业,加快提高技术研发实力,鼓励生物技术原创精神,努力创新、突破国外专利封锁,促进生物技术产业规范化发展,稳步推进生物技术安全有序应用,加强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抵御技术风险和外部威胁的能力。

生物技术是一项前沿科技,尚处于探索阶段,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各种生物技术的出现,亦引发了相关科学伦理和安全性问题,生物技术可能带来的内在安全性引发人们的忧虑。及早应对生物技术带来的科学伦理道德问题,防范生物技术误用、滥用和非道德应用,控制生物安全风险,已成为国际科学界和世界各国的共识。对此,需从国家层面制定生物伦理审查标准,汇聚生物技术、医疗卫生、法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组建生物安全伦理审查委员会,建立完备的生物技术科学伦理道德审查机制,对各项新生物技术、新项目进行生物伦理安全评估,未雨绸缪,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生物安全保障需要走依法防控、依法治理之路,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近年来,一些生物安全事件,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亦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凸显出我国构建完备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急迫性与重要性。当下,我们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之中,更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安全问题与加速推进相关立法的重要性。加快生物安全立法进程,健全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撑,实现依法防控、治理生物安全。

我国在生物安全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已有初步成效,但在政策协调、组织人事等环节仍较为薄弱。生物安全防御体系不健全。抵御新型生物威胁的能力较差。我们应倡导世界各国合作治理生物安全,联手打击全球生物安全犯罪活动。同时积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环境,加强生物安全智库战略研究和人才培养。引导和规范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防范潜在的危害和损失。并加快设立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明确各方责任,构建完整严密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

(摘编自文倩《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材料二:

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各级政府部门应依据法定权责,积极行动,采取各种科学严格的措施,保证其得以权威高效实施。

以法治方式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弥补法律短板和漏洞,提高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相关立法质量。在全面梳理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应尽快开展以下立法工作:一是将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的修改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二是积极推进生物安全法草案的审议和修改完善工作;三是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的修改完善,适时启动有关法律修改。

各级政府部门坚持法定职责、严格执法是保证实施的关键。当前,我们要聚焦公共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找准执法工作中的短板弱项,明确执法责任主体,在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之上加强监督检查和加大处罚力度。对于野生动物交易的有形市场、网络交易、黑市交易、走私贩卖等各种非法行为和活动场所依法进行取缔、查封或关闭。对于以食用为目的的猎捕、交易、运输以及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全面禁止。

在我国很多地方,食用野味的饮食习惯沿革久远、根深蒂固。作为社会大众,要从这次疫情中汲取教训,树立禁食野味,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拒绝食用野生动物,逐步形成食用野生动物可耻可恶的社会观念,推动全社会移风易俗、破除饮食习惯的民间陋习,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摘编自封丽霞《以法治方式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这给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B.生物技术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引发了相关科学伦理和安全性问题,其带来的内在安全性引发了人们的忧虑。
C.在此以前,在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方面,我们还有许多的短板和漏洞需要去弥补。
D.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积极推动全社会移风易俗、努力破除饮食习惯的民间陋习,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一些生物安全事件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威胁着国家安全,凸显出我国构建完备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急迫性与重要性。
B.我们倡导世界各国合作治理生物安全,联手打击全球生物安全犯罪活动,是因为我国生物安全治理上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
C.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聚焦公共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找准执法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
D.大众要树立“禁食野味,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以法治方式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江西省林业局,除捕捞水产品外,严禁农(集)贸市场、超市、餐饮单位、电商平台等经营场所开展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B.元谋县对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立案2件、破案2件,立行政案件7件并全部查处,对多家农贸市场、餐馆和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进行执法检查。
C.黎阳镇人大联合区司法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局和区教育局在新江村活动广场开展“滥食野生动物危害大”的宣传活动。
D.海口市检察院对莫某等3人非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依法向海口市中级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新冠疫情让我们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021-01-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