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注】。”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后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击空明兮流光                              溯:逆流而上
B.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
C.吾侪小人                                        小人:人格卑下的人
D.后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除:拜官授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徘徊斗牛之间                                     师不必贤弟子
B.扣舷歌之                                           其隙也,则施施
C.轼之才,远大器                            奚以知其然
D.则天下士未必以为然                      不知老将至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正面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甲文所说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才华出众,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员。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2023-09-14更新 | 2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2 . 给下面这段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A.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B.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C.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D.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2023-09-1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八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言,得养生焉。”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如《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B.“方千里者九”是指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C.“孝悌”是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为善事父母,“悌”为爱护晚辈,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D.“庖丁”是指名为“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也可解释为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天下仕者皆欲立王之朝        而刀刃若新发
B.无恒产有恒心者                      今人有大功击之
C.因固然                                   还也
D.然后从而刑                            吾闻庖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两文都是古代诸子文中的名篇,前者是对话体议论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后者是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的“养生”主张。
B.节选两文都是古代说理文名篇,孟子通过取譬设喻论证霸道的不可行,委婉含蓄地引出王道措施;庄子通过夸张、对比、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追求的解牛之“道”。
C.节选两文语言特点鲜明,前者文词富赡,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浩然,逻辑严谨的特点;后者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D.节选两文分别代表儒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倡“以民为本”,庄子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2023-09-14更新 | 3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八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峡州至喜亭记

欧阳修

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夷陵为下州,廪与俸皆,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笔于修焉。

【注释】①本文为欧阳修被贬后,在峡州夷陵县任县令时所作。   ②朱公:朱庆基,时任峡州知州。再治:宋代地方官三年为一任,任满后连任,或调往它处再调回本地,称“再治”。③夫(fú):助词,无实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不及________       (2)夷陵为下州__________
(3)廪与俸皆_________       (4)笔于修焉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3.有人认为“恺悌君子”也是文人风骨的一种,请你结合文言文具体内容,简述你对“恺悌君子”的理解。
2023-06-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分班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注】①三径,指归隐。②篮舆,供乘坐的交通工具,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官职。殷商时代始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掌管军事之职。魏晋南北朝,诸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至隋时废州府之任,不置司马,改置治中。
B.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出官”。
C.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等。
D.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               食野
B.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蓄无弦琴一张                         恍惊起长嗟
D.辄抚弄寄其意                         赠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2022-11-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心,则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行有不慊于心,则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D.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病:生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行有不慊
B.先王有不忍人                           我善养吾浩然
C.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恕乎
D.其子趋往视之                              不仁,如礼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D.《孟子》中的文章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B.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C.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D.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022-11-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劝学》和《师说》的节选,完成下面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非能也(游泳)                           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                                官盛则近(阿谀、奉承)
C.今之众人(一般人)                              今其智反不能及(竟然)
D.而学于师(以……为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疑惑)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学者必有师
B.则群聚笑之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C.或师 ,或不焉                           风雨兴
D.其身也,则耻师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学而大遗”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B.是故益圣,愚益愚
C.食埃土,下饮黄泉D.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通过正反设喻,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
B.《劝学》选段中用“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强调了学习要“坚持”,并且与“蚓”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C.《师说》选段中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抨击了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
D.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今 韩 愈 既 自 以 为 蜀 之 日 而 吾 子 又 欲 使 吾 为 越 之 雪 不 以 病 乎 非 独 见 病 亦 以 病 吾 子
7.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022-07-28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玉环市玉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9 .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齐恒晋文之事》)
2022-06-17更新 | 6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2-06-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