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取材于第九回)

至是日一早,宝玉起来时,袭人早已把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坐在床沿上发闷。见宝玉醒来,只得服侍他梳洗。宝玉见他闷闷的,因笑问道:好姐姐,你怎么又不自在了?难道怪我上学去丢的你们冷清了不成?袭人笑道:这是那里话。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但只一件:只是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的时节想着家些。别和他们一处顽闹,碰见老爷不是顽的。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这就是我的意思,你可要体谅。袭人说一句,宝玉应一句。袭人又道: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交出给小子们去了。学里冷,好歹想着添换,比不得家里有人照顾。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那一起懒贼,你不说,他们乐得不动,白冻坏了你。宝玉道:你放心,出外头我自己都会调停的。你们也别闷死在这屋里,长和林妹妹一处去顽笑着才好。

选文二(取材于第三十四回)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头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凤姐从前头已进来了,问宝玉: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接着,薛姨妈又来了。一时贾母又打发了人来。……

宝玉因心下记挂着黛玉,满心里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便设一法,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

袭人去了,宝玉便命晴雯来吩咐道: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他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晴雯道:白眉赤眼,做什么去呢?到底说句话儿,也像一件事。宝玉道:没有什么可说的。晴雯道:若不然,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甲】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他去了。晴雯道: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

晴雯听了,只得拿了帕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帕子,见他进来,忙摆手儿,说:睡下了。晴雯走进来,满屋魆黑。并未点灯。黛玉已睡在床上。问是谁。晴雯忙答道:晴雯。黛玉道:做什么?晴雯道: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听见,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晴雯听了,只得放下,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乙】不觉神魂(chí)____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馀意缠绵,令掌灯,【丙】也想不起嫌疑避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旧帕上走笔写道: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
【乙】不觉神魂(chí)____荡
【丙】也想不起嫌疑避等事
A.“搭讪”是“通过介绍人搭线后交谈”的意思;横线上应填“弛”;“讳”读作“huì”。
B.“搭讪”是“通过介绍人搭线后交谈”的意思;横线上应填“驰”;“讳”读作“wěi”。
C.“搭讪”是“想跟别人接近而找话说”的意思;横线上应填“驰”;“讳”读作“huì”。
D.“搭讪”是“想跟别人接近而找话说”的意思;横线上应填“弛”;“讳”读作“wěi”。
2.对“旧帕题诗”相关情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宝玉记挂着黛玉,便支开袭人命晴雯去送旧帕,可见他认为晴雯更适合此事。
B.宝玉赠帕,黛玉内心五味杂陈,于是题诗赋情,表现了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
C.黛玉的三首题帕诗,写出了内心的孤寂与感伤,也流露了对宝玉的深挚情意。
D.黛玉题诗后生了病,“浑身火热,面上作烧”,就是因为私相传递而深感恐惧。
3.选文二中林黛玉收到旧帕,“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此时黛玉悟到了宝玉的什么心意?请作简要分析。
4.选文中宝玉对袭人、黛玉、晴雯都说过“你放心”。请结合宝玉对不同人物说话时的情境,从三处“你放心”中任选两处,说说各自的含义。
2 . 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取材于第二十六回)

如今且说宝玉打发了贾芸去后,意思懒懒的,歪在床上,似有朦胧之态。袭人便走上来推他,说道:“怎么又要睡觉?闷的很,你出去逛逛不是?”一面说,一面拉了宝玉起来。宝玉道:“可往那里去呢?怪腻腻烦烦的。”袭人道:“你出去了就好了。只管这么葳蕤,越发心里烦腻。”宝玉无精打采的,只得依他,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回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说着,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注】。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甲】觉得一缕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宝玉在窗外笑道:“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一面说,一面掀帘子进来了。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宝玉才走上来,要扳他的身子,只见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却跟了进来,说:“妹妹睡觉呢,等醒了再请来。”刚说着,黛玉便翻身坐了起来,笑道:“谁睡觉呢!”那两三个婆子见黛玉起来,便笑道:“我们只当姑娘睡着了。”说着,便叫紫鹃,说:“姑娘醒了,进来伺候。”一面说,一面都去了。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作什么?”宝玉一歪身坐在椅子上,笑道:“你才说什么?”黛玉道:“我没说什么。”宝玉笑道:“给你个榧子吃。我都听见了。”


【注】凤尾森森:比喻竹林茂盛。龙吟:指箫笛之类的乐音,此处比喻风吹竹林之声。脂砚斋对这八个字的批语是:“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

选文二(取材于第一〇八回)

(宝玉和宝钗成亲之后,在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宝玉想起了已经去世的黛玉,内心难受。)

且说宝玉一时伤心,走了出来,正无主意,只见袭人赶来问是怎么了。宝玉道:“不怎么,只是心里烦得慌。何不趁他们喝酒咱们两个到珍大奶奶那里逛逛去。”袭人道:“珍大奶奶在这里,去找谁?”宝玉道:“不找谁。瞧瞧他现在这里住的房屋怎么样。”袭人只得跟着,一面走一面说。走到尤氏那边,有一个小门儿半开半掩。宝玉也不进去。只见看园门的两个婆子坐在门槛上说话儿。宝玉问道:“这小门开着么?”婆子道:“天天是不开的,今儿有人出来说今日预备老太太要用园里的果子,故开着门等着。”宝玉便慢慢的走到那边,果见腰门半开,宝玉便走了进去。袭人忙拉住道:“不用去,园里不干净,常没有人去,不要撞见什么。”宝玉便仗着酒气说:“我不怕那些。”袭人苦苦的拉住不容他去。婆子们上来说道:“如今这园子安静的了。自从那日道士拿了妖去,我们摘花儿打果子一个人常走的。二爷要去,咱们都跟着,有这些人怕什么。”宝玉喜欢,袭人也不便相强,只得跟着,宝玉进得园来,只见满目凄凉,那些花木枯萎,更有几处亭馆彩色久经剥落,远远望见一丛修竹倒还茂盛。宝玉一想,说:“我自病时出园住在后边,一连几个月不准我到这里,瞬息荒凉。你看独有那几竿翠竹菁葱,这不是潇湘馆么。”袭人道:“你几个月没来,连方向都忘了。咱们只管说话,不觉将怡红院走过了。”回过头来用手指着道:“这才是潇湘馆呢。”宝玉顺着袭人的手一瞧,道:“可不是过了吗!咱们回去瞧瞧。”袭人道:“天晚了,老太太必是等着吃饭。该回去了。”宝玉不言,找着旧路,竟往前走。【乙】你道宝玉虽离了大观园将及一,岂遂忘了路径;只因袭人恐他见了潇湘馆,想起黛玉又要伤心,所以用言混过。岂知宝玉只望里走,天又晚了,恐招了邪气,故宝玉问他只说已走过了,欲宝玉不去。不料宝玉的心惟在潇湘馆内。袭人见他往前急走,只得赶上,见宝玉站着,似有所见,如有所闻,便道:“你听什么?”宝玉道:“潇湘馆倒有人住着么?”袭人道:“大约没有人罢。”宝玉道:“我明明听见有人在内啼哭,怎么没有人!”袭人道:“你是疑心。素常你到这里常听见林姑娘伤心,所以如今还是那样。”宝玉不信,还要听去。婆子们赶上说道:“二爷快回去罢,天已晚了。别处我们还敢走走,只是这里路又隐僻,又听得人说这里林姑娘死后常听见有哭声,所以人都不敢走的。”宝玉袭人听说都吃了一惊。宝玉道:“可不是!”说着,便滴下泪来,说:“林妹妹,林妹妹,好好儿的是我害了你了!【丙】你别(yuàn)我,只是父母作主,并不是我负心!”愈说愈痛,便大哭起来。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觉得一缕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
【乙】你道宝玉虽离了大观园将及一
【丙】你别(yuàn)
A.“幽”是“浓郁”的意思;“载”读作“zài”;横线上应填“怨”
B.“幽”是“浓郁”的意思;“载”读作“zǎi”;横线上应填“恕”
C.“幽”是“清淡”的意思;“载”读作“zǎi”;横线上应填“怨”
D.“幽”是“清淡”的意思;“载”读作“zài”;横线上应填“恕”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听到贾兰不念书便习武,宝玉颇为欣慰,嘱咐他要小心。
B.因不想宝玉被婆子们劝走,装睡的黛玉赶紧翻身坐起来。
C.宝玉担心贾珍夫人的生活条件不好,因此特意去探望她。
D.袭人唯恐宝玉误了吃饭使自己受责骂,因此劝宝玉回去。
3.两篇选文都写到了宝玉到潇湘馆,一次是“顺着脚”,另一次是“找着旧路”,这两处表达的内涵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情节简要分析。
4.从脂砚斋的批语来看,曹雪芹曾用“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描写黛玉去世后宝玉进入大观园见到的景色,这个描写和选文二画波浪线的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理解,至少说出两条理由。
3 . 《论语》常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用“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着它”这一天文现象作比,说明“仁德”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用“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就无法行走”作比,说明人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立身处世。
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用“风吹草伏”这一自然现象作比,说明在上位者的德性一定会对老百姓产生明显影响。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用“日食”“月食”的天文现象作比,说明君子有过错时,就会有人见到;再犯这样的错误时,人们便都能看见了。
2023-01-05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渲染环境,“数枝”早梅在荒林野径、竹林深处开放,烘托出梅花的清高、疏放。
B.“绝知南雪羞相并”,意思是南雪易于融化而梅花不易凋零,梅花羞于与其为伍。
C.“欲嫁东风耻自媒”,意思是梅花不愿意委身于东风,觉得这是一种耻辱。
D.尾联是虚写,是想象之辞,诗人醉酒后不愿睡于庭前梅树下,怕一旦风吹花落,飘到身上,玷污了梅花。
2.诗中梅花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兴安的雪

朱明东

一片一片,银如烟,白似雾,在群岭上纷纷扬扬飘荡。这是大兴安岭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它来得正是时候。

初见兴安雪,是1982年的深秋。年少的我跟父母在大兴安岭上收白菜,虽是热火朝天,却因远离故乡而心情黯然。上午,天还晴着,可到了下午就阴起来。温度瞬间降了许多,风也硬了,刮在脸上生疼。我停下手中的活儿嚷嚷着要回家。父亲说:“要下雪了,得抓紧把白菜收回家。”我噘着嘴,硬着头皮在寒风中继续收白菜。大白菜足足装了一卡车,我正准备上车,手背儿却凉了一下,一朵晶莹的雪花亮亮地呈现在眼前。“下雪啦!”我仰起脸兴奋地大喊起来。雪花一朵朵在空中绽放,远处的山岭,近处的树林,所有的景色,都在雪中变得朦胧。当我们载着满满一卡车大白菜到家时,大雪已漫天卷地般把整个大兴安岭覆盖起来。院落里,街道上,群岭间,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白色的纱慢。父亲真是想得周全,要是放在第二天收割白菜,那白菜还不得让雪给埋在地里呀。屋外大雪弥漫,仓房里摞满了我们收回来的大白菜。

一棵棵白绿相间的大白菜,在大雪覆盖前成了全家人喜庆的收获。也就是这一天,我正式接纳了大兴安岭,真正将它视为自己新的家乡。温暖的炕桌前,我们听父亲讲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故事。开发大兴安岭那几年冬天格外冷,雪下得也猛。对大兴安岭而言,一下雪,就意味着一年里漫长冬季的开始。冷的天,白的雪,外加寂静的群岭,让人感到孤独和恐慌。

雪落兴安,没有大路,很多时候人都要行走在无边无际的密林中。踩着厚厚的雪,有时一脚下去,半截身子都被雪埋住了,难以跋涉。天冷、降雪,风也总是刮不完。风夹着雪,雪裹着风,冰天雪地中,开发建设者们咬紧牙向老林子深处开拔。腿冻麻了,手冻裂了,鼻子也冻白了,但人们还是坚定地往前走往前走,前面的视野会更开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雪中,人们行走出一条冰雪的弧线。高寒禁区,终于被这英雄的群体所突破,在他们身后,是一条长长的铁路,还有纵横交错的条条公路,座座崛起的贮木场。父亲说这话时。我看到了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光,就像飘到我手背上的那朵雪花一样。

兴安岭的雪,为我带来了无限的诗情。即便雪再大,路再难走,自己都能走出一道风采来。每次下雪,我都尽情地观赏,总试图把洁白的雪与多彩的梦融在一起。兴安的雪比老家大平原上的雪更加凌厉。它清澈而纯洁,飘逸而洒脱,把逶迤的群岭瞬间泼成一幅黑白相间的水墨画。雪花飘,梦儿摇,年少的热情迅猛燃烧。至今想来,兴安雪,应该是点燃我文学梦的使者。

有一年,都到了十一月中旬,大兴安岭南麓仍未下雪。在我心里,不下雪,那还是大兴安岭吗?尽管室内热气腾腾,可外面不见一抹洁白,着实令我不安。一连几晚,我都睡不踏实。一日下班时,忽然感到朔风强劲,云阴天暗,心中窃喜,这天要下雪了。果不其然,第二天一觉醒来,拉开窗帘,哎呀,窗外早已被厚厚的雪染成银色。我情不自禁找出相机,穿戴整齐,兴奋出门。我要把这珍贵的雪,收藏到我的镜头中、我的记忆里。

可一楼的单元门却推不开。谁能把门堵上?我一急,用肩膀猛地推开了门。一大堆带着风的雪涌进来。这雪下得可真够大。小区院内的雪差不多半米厚,停在院子里的车都陷在了雪中。我惊奇地打量着这场丰厚的大雪,被它不同凡响的景象惊呆了。我顺手在一辆小车顶上抓了一把雪吞入口中,一阵特有的清凉和寒气旋即绕在舌尖。踩着绵柔的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仿佛又回到童年。小区外的街道就像铺了一条长长的厚厚的白棉被,偶有车辆的辙印,也显得富有情趣和诗意。路两旁的树也灵动起来,它们似一个个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子,在等候众多宾朋的祝福。哦,兴安雪,这就是你的静美和纯洁。

对大兴安岭人而言,除了对山岭和林木有特殊的情感外,就是雪。大兴安岭的雪一般要到立冬后才站得住,提前下来的,很快就融了。持续半年的降雪,把大兴安岭人的性格塑造得格外豪放和洒脱。雪中,约上三五位好友,在温暖的酒馆里,满斟慢饮,情酣意畅,岂不快哉?冰天雪地,山岭是宝,林木是宝,浩荡的兴安雪也是宝。如今的大兴安岭,因雪而生财,因雪而致富,雪带火了旅游业,壮大了冬泳队伍,拓展了运动场地,大兴安岭人巧用这壮美的冰雪,书写发展新篇章。雪,点染了北国群岭;雪,醉美了千里兴安;雪,塑造了大兴安岭人扎根边疆的坚强品格。

周末,雪悄悄降临,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在空中绽放。小城上空飘着雪,群岭间舞动着雪。绵延的大兴安岭渐渐被雪裹了起来,严严实实的,不惹一丝尘埃。

(选自2019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作者对兴安的雪满怀深情,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2.文章主要描写兴安的雪,却插入了父亲讲“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故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请按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1)父亲说这话时,我看到了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光,就像飘到我手背上的那朵雪花一样。(品析加点的词语)
(2)我顺手在一辆小车顶上抓了一把雪吞入口中,一阵特有的清凉和寒气旋即绕在舌尖。踩着绵柔的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仿佛又回到童年。小区外的街道就像铺了一条长长的厚厚的白棉被,偶有车辆的辙印,也显得富有情趣和诗意。(赏析写景的角度)
4.请分析结尾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6 . 阅读《红楼梦》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黛玉由后廊往西。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②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李、凤二人去了。

③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④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⑤“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⑥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有删节)

1.对第②段林黛玉形象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开朗大方B.争强好胜C.积极乐观D.敏感谨慎
2.第③段画线句描写人物的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B.外貌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
3.对《西江月》内涵和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愁觅恨”“似傻如狂”等词体现了贾宝玉天性自然和不被理解。
B.“不通世务”“怕读文章”等词体现了贾宝玉对追求功名的厌恶。
C.“富贵”“贫穷”两句暗示着贾府的未来、贾家家道败落的命运。
D.体现作者对贾宝玉的批判,表达作者鼓励世人追求名利的愿望。
4.对选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描写详略得当,略写了贾宝玉,详写了迎春、探春、惜春。
B.写了贾府晚膳分工明确,人物众多但寂然无声,体现了贾府大家族的威严。
C.王夫人“忙携”“忙起身”等词语,体现了贾母在贾府的至高地位。
D.作为贾府核心人物之一,宝玉被安排在最后出场,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药镇

陈新森

①朋友来磐安,问我哪里值得看一看。我毫不犹豫把他领到了江南药镇。

②一下车,朋友就被这座藏在大山深处的中药特色小镇给吸引住了。鳞次栉比的中药商铺,熙来攘往的各地客商,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令这座长三角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溢满了喜悦与憧憬。看着朋友饶有兴致地问性味、问品质、询价格,大包小包买个不停,我内心生出一丝骄傲:伴随时代发展步伐崛起的江南药镇,让世代种药的磐安药农,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红利了。

③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磐安人,我对家乡最早的记忆就是穷和苦。小时候家里穷,缺医少药,父母会采点土草药洗净、晒干、储藏备用。鱼腥草、菖蒲、金银花、薄荷、野菊花、葛根等,常见的小毛病都有药可治可防。药是草,草也是药,磐安的乡间村民大多是有着采药、种药知识的药农,他们将山上移植的、祖辈留传的白术、元胡、贝母、元参、芍药等品种,就近种植在田间地头,渐渐发展成为磐安的一大特色。

④相传,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曾隐居磐安大盘山,在此结庐读书,还教民种药。自唐朝开始,山民就在大盘山上修建昭明院,以志纪念。如今,大盘山已成为一座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拥有野生药用植物一千零九十二种,占浙江省药用植物的百分之六十一,天冬、龙胆、短萼黄连、明党参、细茎石斛、香果树等野生珍稀药用植物的陆续发现,更加增添了大盘山保护区的神奇和深邃。

⑤磐安曾经作为全省五个特困县之一,脱贫的路在哪里?磐安人发现,山中草,皆是宝,大盘山里没有一棵草是多余的,没有一棵草是敷衍的。于是,父老乡亲聚力建设中药材产业高地,从中药产业中找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方。多年来,从山中一棵草到养生一味药,再到产业一座城,我亲身经历了磐安的华丽蜕变。

⑥我们坐在“磐五味”中药加工技艺非遗传承人杨定升的“九和堂”里,一边品着黄精石斛养生茶,一边闲聊磐安药市的变迁。回想起当年肩杠背驮、走南闯北贩卖中药材的艰辛历程,杨定升颇多感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辛辛苦苦种了药材,还要东奔西走去销售,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各地客商进山交易,许多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就可完成,鼠标点一点、微信发一发,生意就做成了,真是今非昔比啊。”

⑦要离开药镇了,我向朋友挥手道别,内心更期盼着,江南药镇的药香能飘向辽阔的远方。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日,有删节)

1.第②段“一下车,朋友就被这座藏在大山深处的中药特色小镇给吸引住了”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本段内容作答。
2.文章第④段写了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曾隐居磐安大盘山一事,其作用有哪些?
3.江南药镇崛起的因素有很多,请根据文章第④~⑥段概括说明。
8 .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②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1.对第①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处写“我”从苦闷的现实世界,逃避到古园这个远离喧嚣的世界。
B.满园子都是响动,还“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非常吵闹,令作者心烦意乱。
C.作者引用小说中的话描写地坛景物,充分展示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世界。
D.本段描写物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含哲理。
2.对第②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轻易地解决了死和生的问题,在园中并没有思索多久。
B.“我”能坦然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同“节日”。
C.“我”最终明白了自己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应坦然面对。
D.本段写出了“我”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对选文中地坛景物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机勃勃B.静谧安宁C.荒芜不衰败D.宏伟壮观
4.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点睛之笔,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B.园中景物生命涌动,促使作者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
C.选文采用了概述式笔法,详细地描写了地坛中的代表性建筑和景物。
D.选文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思想非常深刻,情味浓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园树寻

宗璞

燕园的树何必寻?无论园中哪个角落,都是满眼装不下的绿。这当然是春夏的时候。到得冬天,落叶树木剩了杈桠枝条,各种姿态,也是看不尽的。

②先从自家院里说起。院中的三棵古松,是“三松堂”命名的由来,也因“三松堂”而为人所知了。世界各地来的学者常爱观赏一番,然后在树下留影。三松中的两株十分高大,超过屋顶,一株是挺直的;一株在高处折弯,作九十度角,像个很大的伞柄。撒开来的松枝如同两把别致的大伞,遮住了四分之一的院子。第三株大概种类不同,长不高,在花墙边斜斜地伸出枝干,很像黄山的迎客松。

③院中还有一棵大栾树,枝繁叶茂,恰在我窗前。从窗中望不到树顶。每有大风,树枝晃动起来,真觉天昏地暗,地动山摇,有点像坐在船上。这树开小黄花,春夏之交,有一个大大的黄色的头顶,吸引了不少野蜂。

④后院有一株老槐树,比松树还要高大。老槐树下,如今是一畦月季,还有一圆形木架,爬满了金银花。老槐树让阳光从枝叶间漏下,形成“花荫凉”,保护它的小邻居。

⑤出得自家院门,树木不可胜数,可说的也很多,只能略拣几棵了。临湖轩前面的两株白皮松,是很壮观的。它们有石砌的底座,显得格外尊贵。树身挺直,树皮呈灰白色。俄文楼前有一株元宝枫,是涂抹秋色的能手。燕园中枫树很多,数这一株最大,两人才可以合抱。它一年一度焕彩蒸霞,使这一带的秋意如醇酒,如一曲辉煌的钢琴协奏曲。

⑥杨柳极为普通,因为太普通了,人们反而忽略了它的特色。未名湖畔和几个荷塘边遍植杨柳,我乃朝夕得见。不管湖水是丰满还是低落,是清明还是糊涂,柳枝总在水面低回宛转,依依不舍。“杨柳岸,晓风残月”,岸上有柳,才显出风和月,若是光光的土地,成何光景?它们常集体作为陪衬,实在是忠于职守,不想出风头的好树。

⑦银杏不是这样易活多见的树,燕园中却不少,真可成为一景。临湖轩下小湖旁,七棵巨人似的银杏树站成一排,挡住了一面山。这两年,它们的叶子不够繁茂,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有气势了。树下原有许多不知名的小红树,和大片的黄连在一起,真是如火如荼,现在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大概给砍掉了。这一排银杏树,一定为失去了朋友而伤心罢

⑧砍去的是寻不到了,但总有新的在生在长,谁也挡不住。

(节选自《宗璞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句子采用反问的语气,强调燕园的树多。
B.点出“燕园”“树”和“寻”,照应标题。
C.暗示寻的不只是树,更是某种精神和生命。
D.句子巧用反问,强化了作者寻树的决心。
2.下列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因银杏树失去了如火如荼的小红树和黄连,既伤心又愤怒。
B.写银杏树“伤心”,实际表达的是作者的伤心及对树消失的惋惜。
C.写银杏树“伤心”,实际表达的是银杏树失去朋友的极大遗憾。
D.银杏树“伤心”,表现它的重情重义,与其他树相比更值得珍爱。
3.下列对第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园树虽多,但作者只从树身、树皮等方面描写两株白皮松和一株元宝枫。
B.写白皮松“有石砌的底座”,既表现了它受人重视,又凸显了它“格外尊贵”。
C.将元宝枫比作“涂抹秋色的能手”,表达了作者对元宝枫由黄红转青绿的赞美之情。
D.“秋意如醇酒,如一曲辉煌的钢琴协奏曲”,写出了作者为秋意而陶醉的美妙感受。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松堂因三棵古松而闻名,备受世界各地的人们关注。
B.老槐树保护的小邻居,指的是月季和爬满木架的金银花。
C.杨柳极为普通,湖边、荷塘随处可见,人们常常忽略它。
D.易活多见的银杏树站成一排,枝繁叶茂,非常有气势。
5.下列对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紧扣“寻”,始于“寻”,终于“寻”,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B.选文写了众多树种,有详有略,柳树因太普通,所以写得最简略。
C.选文蓄势充分,盛赞美好生命,揭示了“新生命不可阻挡”的道理。
D.选文于平实的叙述中运用比拟等手法,语言亲切朴实,形象生动。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①宿:指值夜。②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③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④金钥:指开宫门的锁钥声。⑤珂:马铃。⑥封事:指臣下上书奏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左省”值夜时所见“花隐”的状态和所闻“栖鸟”的鸣声。
B.颔联写群星照耀下的皇家宫殿,随着月光的闪动而显得更加明晰和亮丽。
C.颈联写诗人值夜时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和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D.尾联交待诗人“不寝”之因,是明天早朝还有封事,表现了老臣的耿耿忠心。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作者封事前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的精神。
B.颔联“动”和“多”两字用得极好,写出了万户及宫殿无比美妙的情状。
C.颈联写诗人宿省时难以入睡的心理活动,“听金钥”“想玉珂”虚实结合。
D.诗前四句写宿省之景,花鸟星月各具特征,后四句写未寝时的忠君爱国之思。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