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材料二:

6月29日,三十岁出头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下班途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正值壮年的媒体人突然去世,长期加班熬夜,被认定为致其死亡的因素之一。熬夜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可生活中,熬夜现象却变得越发普遍。2015年,《全球睡眠报告》调查了超过50个国家、近200万人的睡眠状况,结果发现,在熬夜这件事上,全球人民做到了惊人的一致。

改变熬夜的习惯要从年轻时开始养成,平时工作要提高效率,工作尽量白天完成,晚上工作会让大脑始终处在高速运转状态,不利于早睡。娱乐要有分寸,偶尔放纵和熬夜,问题不大,周末尽量选择健康的放松方式,比如打球、郊游等。此外,睡前别看恐怖片、别玩游戏,还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太兴奋影响睡眠。就寝时间也不要拖得太晚,每天都比前一天早20分钟上床,逐渐改掉拖延、晚睡的习惯。

(选自2016年7月9日《生命时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人体的排毒器官多数是在熟睡中进行的,所以长期熬夜不利于身体的排毒,容易引发一系列癌症的风险。
B.《全球睡眠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多数人民都存在晚睡、熬夜的状况,其人数之多、范围之广,令人惊讶。
C.材料一显示,创业者越年轻,睡眠指数越低;媒体人经常熬夜,睡得最晚;而教师则不经常熬夜,起得最早。
D.熬夜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正值壮年的媒体人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突然去世,长期加班熬夜就是其中一个因素。
2.下面文段有三处表述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消费领域从来没有小事。一方面,消费直接关系到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可现实中老百姓却难以感受到交易公平,也难以感知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经济利益的事情处理不好,必然会演变为对周遭环境的不满。另一方面,消费也是宏大经济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了公平公正,就无法拉动内需。
①老百姓却难以感受到交易公平说得过于绝对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2-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章节综合(上)【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台上他讲   台下讲他

汪道衍

某县有个分房小组负责人,在分房会议上振振有词地讲:这次分房的原则是县委常委定的。分新房,就要交旧房,先交旧房钥匙,才能领取新房钥匙,等等。他的话还未讲完,人们就窃窃私议起来:“他自己没交旧房就住了新房,说一套做一套咋能服人啊!”原来,这位干部不但未交旧房,还在外单位又占了一套,加上县委分的一套家六口人就占了三套房。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常可以见到: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和他在实际中做的不一样,结果就会导致“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场面。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叫台下做到的,台上的人必须首先做到。否则,当他在台上讲的时候,就不仅难以制止台下讲他,而且有损于党的原则的严肃性。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和自己的行动是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

1.造成“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原因是什么?根除这种现象的办法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试分析本文的论述结构。
3.《台上他讲   台下讲他》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2022-02-0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2022-02-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7课 (2)归园田居(其一)-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三)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1.第三句中“含光”让人联想到成语_________________,暗含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想法。
2.试分析诗歌的结构,并概括诗歌的主旨。
2022-02-0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抄袭是情节严重的学术不端,应该对其零容忍。但是,查重为抄袭设定了一个量化标准。有趣的是,各个高校和不同学位的论文要求居然还不一样,仿佛让严肃的学术不端问题可以议价。比如,有些大学允许本科毕业论文30%的重复率,有的学校则划定了10%的红线。这样一来,是不是意味着有些学校可以多抄一点,有些学校可以少抄一点呢?

零抄袭是一个质的问题,如果把抄袭量化,就相当于把这个问题矮化和庸俗化了。向行将走入社会的毕业生发出这种信号,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查重软件更多应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使用,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毕业论文的生死线。

(摘编自马亮《查重软件能否当得起“学术警察”角色》)

材料二:

为解决学术不端多发、易发的问题,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坚持自律与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出,“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依法依规终身追责”。

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建议,为避免“运动式”“一阵风”治理,防止学术不端的反弹回潮,应不断探索和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例如,保持打击学术不端的高压态势,继续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学术不端,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学术不端案件,形成“露头就打”“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增强对学术不端的震慑力。此外,还需完善科研诚信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加强科研诚信独立调查委员会制度建设,加快科研管理与人才评价改革措施落地等。

(摘编自陈磊《加强顶层设计,预防学术不端》)

材料三:

比学术不端更令人五味杂陈的,是翟天临的博士之“易”,和大众理解中的博士之“难”,形成了鲜明对比。“庭有枇杷树,博一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网络段子形容的是博士毕业之难。《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近年来的研究数据显示,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之所以如此,很大一个原因是论文要求较高,许多博士论文甚至是一本书。作为一名全日制博士,翟天临在读期间拍了不少戏,还能如期毕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同样,其科研成果并不突出,又如何被录取为博士后的呢?更进一步,这中间校方有没有做到材料和流程的严格把关呢?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疑问,希望相关调查在研判学术含金量的同时,也能彻查录取培养的详细流程。

总而言之,“翟天临事件”所涉及的话题,远远不止是学术不端,更有超越学术本身外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问题。随着北影和北大都相继表态发起调查,我们相信会有公允的结论。同时也期待,这件事能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

(摘编自王庆峰《“翟天临事件”不仅仅是学术不端》)

1.下列对材料中“学术不端”的相关理解述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严重的学术不端指的是抄袭,为了防止抄袭,各个学校应统一设定量化标准。
B.“零抄袭”本质上是一个质的问题,但查重软件让其变成了量的问题,这样的做法一点都无益于解决学术不端。
C.“学术不端”的解决方法有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的刚性方法和主动改革人才评价措施等柔性方法的结合。
D.“翟天临事件”在本质上是学术不端事件,处理好这起明星违规事件就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重为抄袭设定了一个量化标准,但并不能有效确保学术端正,反而容易给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造成消极影响。
B.为避免“运动式”“一阵风”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努力形成“露头就打”“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C.“庭有枇杷树,博一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化用自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生动地体现了博士毕业之难。
D.整治学术不端的意义超过学术本身,关联着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翟天临事件”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上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如何有效整治学术不端。
2022-02-07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三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 山 游 记

[明]钱谦益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陟老人峰,悬崖多异,负石绝出。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扶枝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于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拿,所谓“扰龙松”也。石笋矼、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言矣!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滋云雨,杀霜雪,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杈桠轮囷,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其腹      实:确实
B.云气翳其下  蔽:遮蔽
C.一松高三尺       许:左右
D.不可以言矣       名:说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B.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C.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D.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山泉、云、松奇特。黄山有着“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云海漫漫、变幻莫测”“无树非松,无松不奇”的特点。
B.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大小、高矮不一,形态各异,各具特点,生长在黄山的高山之巅,和悬崖、险峰相互映衬。
C.作者着力描写黄山的奇松,有时用全景镜头,有时用特写镜头,通过这些描写突出了黄山松树顽强的生命力。
D.文章在详略安排上非常讲究,作者的描写重点是奇松,对泉水、云海点到为止,对奇松的描写也是有详有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2)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2022-02-0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七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1.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他们的词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品味。柳词婉约,适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非女孩持红牙板不能;苏词豪放,适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两者交换就不协调。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很是恰当。因为,这两句都是各自所在的词里最能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句子。“杨柳”句反映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大江”句表现了长江的雄浑气势,衬托了英雄人物。
C.这两句都是经典的意象。“杨柳”句中,杨柳关乎送别,残月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清晨的风给人以清寒之感,使词人更加回味与情人在一起的温馨。三者在一起,构成了最能触动人的离愁的凄清画面;“大江”句则以其亘古流淌的历史感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象征着英雄壮美的人生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所以,苏轼才为之绝倒。豪放派词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具有英雄气质的人。
2.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2022-02-0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9课 (1)念奴娇·赤壁怀古-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盈盈演奏《笑傲江湖曲》

金庸

令狐冲又惊又喜,依稀记得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曲洋所奏的琴韵。

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地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

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王元霸、岳不群等虽都不懂音律,却也不禁心驰神醉。易师爷更是犹如丧魂落魄一般。

(摘自《笑傲江湖》)

1.有人说“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中的“遥”与“外”应该交换位置,这种看法对吗?
2.第3段最后一个长句子的意境,与《琵琶行》中哪4个诗句描写的情景相似?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说“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是因为演奏者的思想性格,情感经历迥异。
B.第3段描摹箫声,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一年四季自然景物变化的情景。
C.第3段描写音乐主要采用侧面烘托和通感的修辞方法。
D.文中写王元霸、岳不群、易师爷等都不懂音律,但却听得心驰神醉,丧魂落魄,这样描写有点儿自相矛盾。
E.《笑傲江湖曲》是小说《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所以曲调既粗旷又细腻,既豪放又典雅。
2022-02-0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9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斑羚飞渡

沈石溪

1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洛山的伤心崖上。

2伤心崖是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其实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6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虽有肌腱发达的4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但就像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5米远的成绩,母斑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4米左右,而能一跳跳6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

3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强,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速助跑起跳,想跳过6米宽的山涧,结果在离对面山峰还有1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

4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的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灭绝的好办法来。毫无疑问,这只公斑羚是这群斑羚的头羊,它头上的角像两把镰刀,姑妄称它为镰刀头羊。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的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5斑羚群又骚动起来。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缥缈,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6灰黑色母斑羚的身体已经笼罩在彩虹炫目的斑斓光谱里,眼看就要一脚踩进深渊去,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7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灰黑色母斑羚如梦初醒,从悬崖边缘退了回来。

8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羊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轻斑羚队伍里,年龄参差不齐,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斑羚,有刚刚踏进成年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气未脱的小斑羚。两拨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十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归进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倒腾,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

9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作了示意,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扬蹄快速助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微偏高些,老斑羚角度稍微偏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无法想象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的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10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摔的粉身碎骨。

11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比较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死亡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

12伤心崖上最后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飞渡它。但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3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的走向死亡,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

1.“咩——咩”是羚羊的叫声,看一看文中从第四段起共出现几次?有哪几种情态?
从第四段起共出现_____次,可以分成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种情态。
2.文中出现了两次对“彩虹”的描写,试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次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最后斑羚数不是奇数,而是偶数,情况又会怎么样呢?试分析文章构思立意的巧妙性。
4.下面是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及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一再用数字来说明斑羚跳远的距离,主要是说明斑羚进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更便于捕捉。
B.老斑羚跳涧身亡、镰刀头羊无能为力的表情、母羚羊走向彩虹的幻觉,都为后文羚羊飞渡存种作了有力的铺垫。
C.这篇散文歌颂了那种心甘情愿用牺牲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道路的精神。
D.镰刀头羊指挥羚群飞渡时,有一轻一重的两次“咩”叫声,暗示了镰刀头羊起初并不愿意牺牲自己来拯救更年轻的斑羚,表现了胆怯与自私。
E.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先写羚群身处绝境,却无法飞渡山涧,后写它们牺牲一半来保存种群的英勇之举。
2022-02-0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6课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吸取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我们这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斑驳的阴影已经剥蚀了他们红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爸爸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爱好运动的他在学校就通过了运动健将的标准,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体育工作。他的身体特别棒,好多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在寒冬腊月脱光了衣服用冰雪摩擦身体的情景,不要说这种独特的“洗澡”方式很少有人见过,单是那身在冰雪下闪着光亮的一块块隆起的肌肉,就足以使人惊异得瞪大眼睛,小青年们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力大为王”一向是民间不成文的法则,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大王”。然而,那天这位“大王”就那样躺倒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任医生护士在他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和针头。他的脸越来越黄,他的手脚也越来越凉,生命的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慢慢扩散和消遁。那一刻,我痛,我的心近乎绝望般的痛。

我用自己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摩擦着爸爸冰冷的双脚,我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激情,把我原本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生命活力通过我的手心贯穿到他的脚心,再通过他的脚心传递到他整个的身心。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来——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

爸爸他真的回来了!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子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也被医生视为医学界的奇迹。

不错,他的起死回生,缘于当今高超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缘于他自己一向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从手心向他传递过去的那生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了我们身边。

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而父母,则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

爸爸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这种像交待后事一般的话语,我拒绝承认某种现实,我甚至自私地认为我们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小孩,他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年轻和健康,一如既往地宠爱我们……

从上次发病到现在,才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近来感到身体明显不适的爸爸只得重新到南京医院复查,医生得出的结果是模棱两可的“不容乐观”,说是要作进一步的检查,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当这些现象突然出现在自己最为至爱的亲人身上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作出自欺欺人的反应。拒绝承认这样的现实,要想逃避这样的现实,不敢碰,不能揭,不愿看……

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

可是,我们又实在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现实。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1.本文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具体指什么事?概括全文内容回答。
2.第二段写爸爸强壮的身体,对下文的描写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_;第二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爸爸“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女儿“语言”的具体含义是?
4.爸爸给自己的同学和家人准备纪念品,为什么“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
2022-02-0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2课 (3)峨日朵雪峰之侧-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