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读者闭起眼睛也能想得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说话的声音来。《红楼梦》的作者还能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尤其是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要老嬷嬷快去报信,老嬷嬷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还笑着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跳井,跳井”这一句话,也就把老嬷嬷耳聋淡木的神态描摹殆尽。“‘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着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是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那些老婆子时的语言是词锋逼人,势猛气锐。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特色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包括湘云说话时的咬舌,把“二哥哥”说成是“爱哥哥”等等。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材料二:

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红楼梦》的文本较为充分地反映出王维对后世的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对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和高度情景交融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促使《红楼梦》“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明确标举王维诗歌。黛玉要香菱首先读《王摩诘全集》,而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并且要求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了”,比对李杜的诗歌所作的“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出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格外重视。俞平伯先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视为悼红轩的诗话”。而香菱对于王维诗歌体会入微,得其神妙的鉴赏,实际上就是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品赏之见,香菱对王维诗歌发表的那番精微的鉴赏,已多为后人论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精于炼字艺术时所引用。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文曲赋多有对王维诗歌字句、意象到立意的袭用和借鉴,可见作者对王维诗歌的熟悉和欣赏。《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景致的文字,多通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句和诗意的借鉴和化用,来营造一种宁静幽美、清雅如画的境界。如贾宝玉所作《蘅芷清芬》“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第十八回)一联,取意于王维《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而《赞会芳园》中“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第十一回)几句,则颇有《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如画意境。贾宝玉所作藕香榭对联上句“芙蓉影破归兰桨”(第三十八回)以动写静,显然源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的特殊写法。第五十回《芦雪庭即景联句》中,李纨的咏雪诗句“寒山已失翠”,翻用了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寒山转苍翠”。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的“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的妙对,也受了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意境的启发。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中黛玉为宝玉代拟的那首《杏帘在望》尤显功力。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语言清新明快,境界安详和乐,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王维田园诗代表作《渭川田家》《洪上即事田园》《山居秋暝》等的结构和情调十分相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几十个堪称典型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语言富有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材料一用“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佐证《红楼梦》用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传神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C.《红楼梦》精心设计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四人的语言,凸显人物既能言善语又个性鲜明的特点。
D.《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王维的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特质,由此形成自己的“诗化”艺术特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表明曹雪芹认为王维诗歌远比李杜的诗歌艺术价值更高。
B.香菱对王维诗歌的鉴赏,实为曹雪芹的品赏之见,这与俞平伯关于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的论断一致。
C.《红楼梦》中的诗歌不是在具体的字句上袭用王维诗歌,而是在意境、情趣、神韵等方面进行模仿。
D.《红楼梦》中黛玉替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语言清新,境界祥乐,生活气息浓郁,酷似王维的某些诗作。
3.下列《红楼梦》诗句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B.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C.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D.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4.作为《红楼梦》的赏析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二赏析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一的观点,简析王熙凤的形象以及其语言特点。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承规,字大方,楚州山阳人。建隆中补高班,太宗即位,超拜北作坊副使。会土民啸聚为寇,承规与知州乔维岳率兵讨定之。真宗即位,为胜州刺史。大中祥符初,议封泰山,以掌发运使迁昭宣使、长州防御使。会修玉清昭应宫,以承规为副使。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拜宣政使、应州观察使。五年,以疾求致仕。修宫使丁谓言:“承规领宫职,藉其督辖,望勿许所请,第优赐告诏。特置景福殿使名以宠之,班在客省使上。”仍改新州观察使,上作歌以赐。承规以廉使月禀归于有司,手诏褒美,复定殿使奉以给之。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疾甚,请解务还私第,听之。七月卒,年六十四。废朝,赠左卫上将军、镇江军节度,谥曰忠肃。承规事三朝,以精力闻,乐较簿领,孜孜无倦。自掌内藏仅三十年,检察精密,动著条式,又制定权衡法。性沈毅徇公,深所倚信,尤好伺察,人多畏之。上崇瑞命,修祠祀,饰宫观,承规悉预闻。作玉清昭应宫,尤为精丽。屋室有少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所费。二圣殿塑配飨功臣,特诏塑其像太宗之侧。承规颇好儒学,喜聚书,间接文士质访故实,其有名于朝者多见礼待,或密为延荐。自寝疾惟以公家之务为念,遗奏求免赠赙诏葬,上甚嗟惜之,遣内臣与鸿胪典丧,亲为祭文。

节选自《宋史·刘承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B.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C.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D.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泰山”指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古代帝王到泰山祭天,表明自己受命于天。
B.“致仕”指古代官员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废朝”意思是“停止上朝”,大臣死后,朝廷会停止上朝,以此表示哀悼。
D.“配飨”指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承规文武兼备,不但平定了土民造反,而且精于掌管宫内事务。日常喜好儒学藏书,礼遇各方名士。
B.刘承规备受真宗宠爱,真宗考虑到刘承规长期衰弱多病,为其更名,以度化危难。当他病重之时,皇帝恩赐宅邸准他颐养天年。
C.刘承规深知皇帝喜好,并顺应皇帝的迷信天命的心理,将玉清昭应宫修建的富丽堂皇。
D.刘承规性情深沉刚毅,一心为公,深受信赖,先后侍奉三朝,特别喜欢观察别人过失,因此,人们都惧怕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规领宫职,藉其督辖,望勿许所请,第优赐告诏。
(2)屋室有少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所费。
2023-08-2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注]①徐君猷: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黄州知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先描写自然,再转到描写民俗生活,选取的景象与人物活动十分具有代表性。
B.词的下阕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渗透着苏轼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
C.“狱草烟深”一句描写环境,突出监狱条件的恶劣,与端午佳节喜庆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全词借景抒情,名为写端午风俗,欣赏自然风光,实则借题发挥,赞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称赞他使民安乐的功绩。
2.“天气尚清和”是理解本词上阕的重点,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23-08-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其总体要求如下: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工作原则。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家长负担;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坚持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有关规定,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试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

3工作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摘自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新华社2021年7月)

材料二:

在线教育的广告投放愈演愈烈,各大知名综艺轮番播报着教育企业的赞助和广告词,各大热播电视剧中也反复出现着教育企业的广告植入。在广告投放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后,各家教育企业开始在广告营销上倾注心思,那些“著名”的文案开始出现了。

“你来,我补课你的孩子,你不来,我补课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你的购物车里有你家孩子的未来吗?”……

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何为“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呢?有媒体做过计算,以××学为例,其2020年的全年研发费用7.35亿元人民币,销售费用却从去年同期的10.41亿元猛增至58.16亿元!投入的经费之中,用在营销上的钱竟然是用在研发内容上的近8倍!

(摘编自哲颉《资本退场:教培行业一个时代的落幕》,校长邦2021年7月)

材料三:

近期,北京一家媒体对中小学生家长发起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受访家长或多或少给孩子报了课外培训课程,其中83.82%的家长选择了学科类培训课程。给孩子报3家以上培训机构的占39.7%,每年整体花费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

“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如何疏导家长的焦虑是关键。”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记者,落实“双减”政策,打击垄断,叫停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学科培训的同时,还应解决孩子“需求端”的问题。“双减”并不是要关停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只是要让学科类培训机构回到其应属位置,不要刺激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

(摘编自《“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第一财经2021年8月)

材料四:

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化愈发激烈,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很多人只能被迫报班以求心安。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的强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然成为“投入无上限”的军备竞赛。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唯分数论”,但教育领域“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依然明显,这也使得在德智体美劳中,社会对学科教育的关注远甚于其他。超强的学习负荷之下,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显然有违教育初心。

(摘编自范荣《“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北京日报》2021年8月)

1.下列对“双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是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简称,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
B.“双减”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表现出国家对于“双减”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双减”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行业,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关闭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的学科培训机构。
D.“双减”的工作目标要求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庭支出负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工作的总原则为四个“坚持”,涉及以生为本、遵循规律、回应关切、依法治理、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统筹规划等多方面内容。
B.资本进入培训机构,花费经费投放广告进行宣传,违背了教育的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必须依法进行整治。
C.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为孩子报过课外培训课程,其中学科类培训占比超过80%,甚至有的家庭每年补课费用达到数万元,加重了经济负担。
D.近些年,教育“内卷”严重,“剧场效应”越发明显,只有坚决落实“双减”工作,才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结合材料分析,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家长应该怎样做?
2023-08-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遗山①诗

[清]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②。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注】①遗山:即元代诗人元好问,号遗山。元好问曾仕金朝,金灭后被囚数年。晩年回故乡,隐居不仕,致力于金朝史料的辑存。②楚弓:典出《孔子家语》,“失楚弓”指丢失宝贵之物,此处“楚弓”喻指金代文献。
1.以下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塑造元好问历经国破家亡,集两朝文献于一身,晚年致力文献整理的可贵形象。
B.颈联借助想象,写出金亡后的秋风萧瑟、树木凋零、宫殿凄凉,进而抒发黍离之悲。
C.尾联一向为人称道,与“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相近,读来令人心痛,尽显全诗风格哀婉悱恻风格。
D.全诗对元好问坎坷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更对其诗词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赵翼曾说:“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结合这一说法试赏析颔联的典故之妙。
2023-08-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
B.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
D.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
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
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
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2)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5.吴起在鲁国被认为“残忍薄行”,结合全文请概括吴起其他的形象特点。
2023-08-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终身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政治斗争的具体体现。

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强调要写的许多“布衣之侠”,正是那些出于民间的侠客们。《盐铁论》:“古者庶人髦老而后衣丝,其余则仅麻枲,故曰布衣。”杜甫《赴奉先县咏怀》:“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短褐”也即布衣的意思,它乃是与权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王维《寓言》因此说:“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布衣也就是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他们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实现封建时代中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时代的民主成分。统治阶级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也就得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盛世;统治阶级不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没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衰世:这都是历史上的事实。

应当说,开明政治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予,而是人民斗争的胜利果实,而当时要参与政治,就不得不通过知识分子,所以布衣传统上又是指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说的。他们的政治资本就是对于权贵阶级保持着对抗性的身份,因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布衣不但在野时以布衣为骄傲,一旦在朝也还是以布衣为骄傲,这一点也就是封建社会中人民所称誉的骨气和品格,也就是布衣可以与王侯分庭抗礼的凭借。所以岑参诗中说:“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杜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当然在政治斗争之外,还有军事斗争力量的存在,隋末的农民起义,正是使唐代与隋代的政治面貌区分开来的因素。这军事斗争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但却并不经常出现;而当其还并不到改变这制度的时候,其现实的意义也还是为了要求开明政治,在这里,布衣的自豪感也就自然有了根据。

布衣的斗争因此乃是于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经常地代表着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这一个矛盾发展得好,封建社会就表现为向前推进;这一个矛盾发展得不好,封建社会就要显得停滞。所谓发展得好,就是矛盾中进步的方面得到抬头,也就是表现为布衣在这个矛盾上走向胜利。唐代正是布衣在又一次农民起义后,继续着建安以来的民主斗争,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当时在经济上是“均田制”的出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的任用诤谏之臣,“终南捷径”之重视草泽布衣。《唐书・卢藏用传》:“司马承桢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司马承祯的话,一方面是讽刺那些冒牌的布衣,说他们不过想借此往上爬而已;另一方面也就说明了当时布衣的在野政治地位:若不是布衣声誉日高,牌子响亮,社会上也就不会有谁来冒牌了。当然对于真正的布衣与冒牌的布衣之间是应当批评和判明的。李白所以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杜甫、王维他们对于“布衣”一词的理解中,都能看出“布衣”是一个与“权贵”相对立的概念。
B.封建时代,出身和利益是布衣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的原因,统治阶层如果想达到政治开明,应让寒士们获取较高的政治地位。
C.“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体现杜甫的骨气和品格,杜甫为此而骄傲,并想借此与王侯分庭抗礼。
D.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除了有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还有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的斗争,且后者比前者出现的频率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出后文“布衣”“布衣的斗争”等内容,层层深入,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B.文章在说明李白具有“真正布衣的态度”之前,引用了《唐书·卢藏用传》里的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C.全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式,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行文气势顺畅。
D.全文围绕“李白的布衣感”展开论证,论证时,作者善于抓住矛盾分析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终身为布衣,既具体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也说明了作为寒士是没有办法与权贵互容的。
B.当政治斗争无法改变制度时,军事斗争就会出现。军事斗争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推翻统治阶层,取而代之。
C.一方面任用直言进谏的臣子,另一方面重视社会中下层的布衣寒士,这是造就了唐代社会繁荣的因素之一。
D.终南山作为“仕宦之捷径”,暴露出冒牌布衣追求名禄的行为,也从侧面显出布衣在野时的政治影响力不大。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诗人

(英)毛姆

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3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4)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5)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ー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6)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

7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8)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9)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10)他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11)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12)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文本二: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因其短篇小说成就最高,被称为英国莫泊桑短篇小说大师。毛姆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极具可读性。在创作小说时,他要精心地编织故事情节,继而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设计。在长期的写作中毛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又被人称为“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

《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作的高度认可与热爱。
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D.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
B.第(8)段写诗人的住所环境和屋内陈设,营造黯淡、破旧环境,衬托出我心中诗人清贫、浪漫的形象。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
D.小说题为《诗人》,但“诗人”在小说中并未真出现,是隐蔽的,体现作者重在写故事,简化人物塑造。
3.小说中诗人卡利斯托虽未真正出场,但形象依然鲜明,请概括其形象并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在情节安排的技巧上是如何体现“最会讲故事”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民间已不乏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强制孩子补习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新气象,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促进美育事业的发展也在近年频频出台了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考、高考计分范围之类的新举措。这些,都是在用实用而非审美的逻辑看待审美及美育之

追问美育之用,当然先要追问审美之用。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无用)的,这是美学常识。当你以实用的方式看待审美对象时,你就只是在占有而非审美——正如你考虑一个杯子可以装多少啤酒和你欣赏它的造型、色彩、质地,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另一方面,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可能是有的——审美活动所产生的愉悦可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工作绩效与创造性等,都是十分肯定的事情。

在教育领域,美育学科被滥用于增加有助于功利性竞争的绩点——家长让孩子因艺术特长获得升学的竞争优势,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显然,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高考未必能真正鼓励美育活动开展,因为美育工具化,反而会强化应试教育之风。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境界的生成与提升。《论语·先进》中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一种至美的教育之境。所以,孔夫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尽管教育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让学习者如坐春风之类教育境界之美的奥秘却始终如一。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教育异化的救赎。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舍此一途,所谓的教育,要么流于强制灌输,要么失之自由放任。审美之所以有储善、益智、强健体魄之,亦取决于能否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也。

当代教育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还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以对抗前所未有的审丑时代。换言之,当代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不仅需要生活美学、启蒙美学,更需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

总而言之,不加鉴别地用的思维看待审美、美育之用的观念是极端危险的,在功利主义日益猖獗的当代社会尤其如此。

(摘编自檀传宝《美育之,如何理解》)

材料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知美尚美的民族,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的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诗教、乐教,礼乐影响遍及国家社稷、社会风尚、日常礼仪和个人修为,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如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上,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高度上,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发展方向上,做出了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部署。我们要充分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落到实处。

我们要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发展新时代美育。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以及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出发,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摘自潘鲁生《践行新时代的美育使命》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制孩子补习音乐、美术等学科,使审美活动带有功利性,属于误读美育之用。
B.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本无功利性,但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很有用。
C.孔子倡导诗教、乐教,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开启了两千多年的美育传统。
D.美育是社会发展重要基石,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可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落到实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是无确定标准的,所以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也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
B.像孔子一样进行有趣、有味的教育就是美育,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C.知美尚美,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D.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只能走教育审美化道路,避免强制或放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为避免主观性,给学生绘画打分时采用先分类、分档,再打分的办法,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评出符合各档次的分数。
B.教师设计出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难点、做分析,自觉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
C.干净整洁的校园、修剪整齐的花木、教学楼上的“励志”廊道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D.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好文学,学过绘画,会拉小提琴。他说过:“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才能够避免死心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如何扎实有效地搞好审美教育?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3.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
4.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8-05更新 | 557次组卷 | 8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