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在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而且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

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哪。”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拉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碰,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B.“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C.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身世埋下伏笔。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
3.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里,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021-08-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高二对抗赛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缩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绾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绾曰:“臣从本士幸得以功次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元光四年,卒,谥号哀侯。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删改)


【注】①戏车:在车上表演与车有关的游戏,犹如今天杂技中的车技。②噍呵:申斥。噍,同 “谯”。③栗卿:太子的舅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B.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C.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D.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是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的意思,这里指功绩多,累次升迁。
B.长者,是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
C.迁,是官职变动、升迁的意思,与擢、拜、进、升意思相同。
D.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或褒或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为人谨慎小心,文帝时,太子召请文帝的近臣宴饮,卫绾称病未去。这种谨言慎行也是他能够成为三朝元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B.卫绾品行方正,廉洁忠诚,景帝曾邀卫绾同乘,并赐给他一把宝剑,卫绾以家中还有先帝赏赐的六把宝剑,且从未佩戴,不敢贪功为由,婉拒了景帝的赏赐。
C.卫绾性格敦厚,担任丞相一职后,也只按照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从入仕到官至丞相,无所建树,但忠于职守,也没有什么过错。
D.卫绾一生清明,但也有恃权无度之时,武帝即位后,卫绾因曾在景帝卧病时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2)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2021-08-0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高二对抗赛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日本经济新闻》11月28日报道,中国国有核电巨头中核工业集团11月27日宣布,中国独立研发的新型核电机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此前中国使用的核电机组主要通过从欧美引进,未来中国将加速独立研发核电机组的建设,并将大力推动海外出口。

据悉,“华龙一号”采用了双层安全壳,抗震性能好,达到了国际最高级别的安全标准。中核集团认为,此次并网成功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这对中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中核集团联合58家国有企业,联动140余家民营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000多家企业,“华龙一号”所有核心零部件均已实现国产,国产化率超过85%。

据中国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在运核电机组约50座,总装机量约500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的94台9655.3万千瓦和法国的56台6137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位。同时,中核集团海内外共有6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在建。

报道指出,核电领域的进步也将为推动“一带一路”广域经济圈构想发挥作用。目前巴基斯坦在建的“华龙一号”核电站即将竣工。中国甚至还在争取向英国出口“华龙一号”,目前正在等待对方的批准程序。

摘编自《日媒关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参考消息》2020年11月30日

材料二:

1月30日上午,中核集团在北京宣布:“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在完成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之后,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为我国建设核电强国迈出了坚实一步。

核电“首堆”,是指采用全新核电技术建造的第一台核电机组,在建造过程中涉及大量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施工,一边进行设备生产和设计改进,因此往往造成工程拖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三代核电首堆建设都遭遇了拖延,美国和法国的三代核电首堆均拖期四到五年。而作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从开工建设到投入商运历时约68个月,如期完成建设目标,成为了全球首个按期投产的三代核电首堆。

摘编自《打破三代核电“首堆必拖期”怪圈“华龙一号”是如何做到的》央视新闻网2021年2月1日

材料三:

“华龙一号”首堆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深远。据了解,“华龙一号”每台机组装机容量116.1万千瓦,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从2015年5月7日正式落地福清,到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相较国外同类工程,“华龙一号”首堆机组成本降低了20%-30%。这是“华龙一号”成为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的重要原因。在巴基斯坦卡拉奇,2台“华龙一号”在建机组顺利推进,智利、英国等也纷纷提出了项目引进的合作意愿。

据介绍,按目前市场情况测算,每台“华龙一号”机组全寿命期内在国内创造产值将超过2000亿人民币,并提供超过15万个就业岗位。另外,每出口一台“华龙一号”机组,将为我国带动相关机电产品和材料出口近200亿元。

摘编自《探秘“华龙一号”》,《人民日报》2021年2月5日

1.下列对“华龙一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首次并网成功,大幅提升了中国核电行业的竞争力,标志着中国的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B.“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是中国独立研发的核电机组,所有零部件均实现国产,国产化率高,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的垄断。
C.“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法、俄等国之后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核电强国。
D.“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是中国采用全新三代核电技术建造的第一台核电机组,它打破了三代核电“首堆必拖期”怪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方面加速独立研发核电机组的建设,一方面推动“华龙一号”的海外出口,多国提出合作意愿,国外“华龙一号”核电站将建成。
B.“华龙一号”首堆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有利于中国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拉动经济发展,改变了“一带一路”广域经济圈格局。
C.建造核电“首堆”的过程,涉及大量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需要边建造边摸索经验,这往往造成首堆建设工程难以如期完成。
D.由于各自媒体的报道立场不同,材料三认为是英方主动提出引进“华龙一号”项目,材料一则认为是中国向英国争取出口“华龙一号”。
3.专家认为,“与高铁一样,‘华龙一号’是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亮丽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华龙一号”这张“亮丽名片”具有哪些特点。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两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

《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说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有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定认同,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造发展,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摘编自冯天瑜《儒家“五伦”说辨析》)

1.关于“五伦”说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被推崇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将其视作吃人的旧礼教。
B.“五伦”说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体现,与“三纲”说有相通性,但它们在主旨和成说时期方面有一定差异。
C.“五伦”说即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包含着人际的温馨、理解和信任,讲究“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对民本主义的表述体现了“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如《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B.“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是“五伦”说的精义,正是从这些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
C.无论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父子关系上,又或是在夫妇关系上,“五伦”说都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对维护人际关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D.“五伦”说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有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定认同,因此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保民而王”,荀子阐发的“水舟关系”都体现了民本主义者的“爱民”“利民”思想,唐太宗治理国家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B.虽然“五伦”与“三纲”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人伦准则,但“五伦”与“三纲”不同,其精义对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片面的单向要求,或是上对下的专断,或是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都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丧失稳定,无法持续发展。
D.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说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以“五伦”说为标准。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
B.上片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
C.上片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
D.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
2.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