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对联涉及对有关人物的评价,请写出人名: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
(2)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采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4)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       
(5)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     )
2021-10-19更新 | 20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2 . 下列文集命名方式分别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范文正公文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以谥号命名。
B.《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
C.《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聊斋志异》(蒲松龄):以书斋命名。
D.《稼秆长短句》(辛弃疾)《李太白全集》(李白):以作者姓名命名。
2021-10-19更新 | 4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3 . 古代有一老翁庆寿,有人送上一副寿联: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加一度春秋。这位老翁到底多大年岁? 选出正确的一项(     
A.141岁B.130岁C.81岁D.71岁
2021-10-1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4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传”是指人物传记。
C.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指儿童时代。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曹操《短歌行》中指代有学识的人。
2021-10-19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又称“表字”,是男子行“加冠”礼时起的。古人把名与字连起来称呼时,一般是先称“名”后称“字”。
B.“谥号”指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一般由朝廷赐予。
C.“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是籍贯,“君圭”是号,“君玉”是名。
D.古时称呼已故长辈为“先”。例如“先考”指已去世的父亲,“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先大母”指已去世的祖母。
2021-10-19更新 | 4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在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而且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

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哪。”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拉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碰,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B.“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C.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身世埋下伏笔。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
3.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里,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021-08-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高二对抗赛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缩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绾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绾曰:“臣从本士幸得以功次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元光四年,卒,谥号哀侯。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删改)


【注】①戏车:在车上表演与车有关的游戏,犹如今天杂技中的车技。②噍呵:申斥。噍,同 “谯”。③栗卿:太子的舅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B.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C.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D.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是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的意思,这里指功绩多,累次升迁。
B.长者,是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
C.迁,是官职变动、升迁的意思,与擢、拜、进、升意思相同。
D.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或褒或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为人谨慎小心,文帝时,太子召请文帝的近臣宴饮,卫绾称病未去。这种谨言慎行也是他能够成为三朝元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B.卫绾品行方正,廉洁忠诚,景帝曾邀卫绾同乘,并赐给他一把宝剑,卫绾以家中还有先帝赏赐的六把宝剑,且从未佩戴,不敢贪功为由,婉拒了景帝的赏赐。
C.卫绾性格敦厚,担任丞相一职后,也只按照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从入仕到官至丞相,无所建树,但忠于职守,也没有什么过错。
D.卫绾一生清明,但也有恃权无度之时,武帝即位后,卫绾因曾在景帝卧病时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2)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2021-08-0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高二对抗赛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喜达行在所三首[注](其三)

杜甫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注]此诗是唐至德二载(757年)杜甫逃出长安抵达凤翔行宫之后对自己历险突围的回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脱险归来的感受,“始自怜”三字,极准确地传达出诗人九死一生后的复杂心情。
B.领联提及太白、武功二山,“犹瞻”是就“死去”来说,确是难得;今能得瞻,实属幸事。
C.颈联“千官”“七校”,指众多的文武官员;两句互文,即影静、心苏于千官里、七校前。
D.末联诗人表达对朝廷的赞美,今日的唐王朝如同昔日的西汉王朝,国家光复中兴指日可待。
2.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此诗诗人形象鲜明可感,感情真挚浓郁情景水乳交融。请你结合全诗对此简要分析。
2021-06-05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竞赛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时骠骑将军王述[注]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先是,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暾日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美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王述(303-368),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其子王坦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暾日/
B.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暾日/
C.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暾日/
D.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暾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行,本义是大道、大路,就是循环往复通畅无阻的道路,文中指走遍扬州城。
B.行人,字面意思是出行的人,也指出征的人,文中指派去的人,就是小吏差役。
C.刑政,文中指刑罚与政令的使用情况,现在指刑法在--个国家贯彻实施的状况。
D.桑榆,本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文中喻垂老之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清高气傲。他因为王述与己才能相当,故不愿与之交往。王述母亲过世他仅去吊唁了一次,致使随时准备迎接他的王述无缘与之谋面。
B.王羲之羞愧难当。他耻于位在官居显位的王述之下,请求朝廷把会稽郡改为越州,以脱离王述管辖,后在父母墓前发誓退出官场。
C.王羲之任性率直。他感叹自己终将快乐而死,想用音乐来陶冶性情排遣忧闷,但担心被儿孙们发觉,破坏了自己欢乐的情趣。
D.王羲之纵情山水。他去官归隐,在山水间陶冶性情,与吴越之地的名士游山玩水钓鱼射猎,与道士许迈遍游东南各郡访尽名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2)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
5.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之语,他这样表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简要概括。
2021-06-05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竞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关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语文课本”的议论已经持续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是不少。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就应该退出教材,则有些无理取闹。语文教学难道不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吗?所谓难以理解,一是语言,二在思想。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胡适《我的母亲》、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至于是否过时,在笔者看来,鲁迅作品中蕴含的忧患、批判、抗争精神没有过时。诚然,想要读懂鲁迅,先要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但这难道不是学习任何课文都要做的准备工作吗?课本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我爱这土地》也要知道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否则,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揣摩种种隐喻、没有意识到阅读这类“难读”文章的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

语文学习学的岂止是文学,何况鲁迅的作品从不缺乏文学性:切切察察的长妈妈、细脚伶仃的豆腐西施、手握虎头鞋的祥林嫂、月光下手持钢叉的小英雄闰土与偷瓜的猹、咸亨酒店柜台上没来得及落下的四个茴字……

今天我们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时,不如多思考一下,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当我们记住了“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有个性的开头时,不如多读两句,看到下面的“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想一想鲁迅先生要祭奠的“苍翠精致的英雄们”是谁,又为什么要去纪念。

材料二:

《鲁迅还在》,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为自己新书所起的题目。两年前,阎晶明去俄罗斯访问,作为俄国文学的热爱者,他希望能参观普希金的故居。但他即使在租了讲解用的耳机后,最终也没能进入普希金故居。俄罗斯观众排起的长龙令他愿望落空。日程紧张,他不可能一直排队等着。阎晶明因此感慨。原来俄罗斯人是这样热爱自己民族的伟大诗人。在得知普希金故居的参观景象几乎每天如此时,他更加心生感慨,鲁迅什么时候能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有这样一种地位,有这样一种影响。作为长期从事鲁迅研究的专业人士,阎晶明特别强调,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人民日报》记者张贺采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以下是访谈节选。

记者:你说鲁迅还在,但鲁迅所面对的那个社会和时代已经过去了。鲁迅对今天的意义是什么?

阎晶明:马克思在评价古希腊神话时使用过的“永恒魅力”一词,实际上适用于古今中外一切可称经典的伟大文学作品。鲁迅当然是直面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现实的作家,但我们要知道。他的作品是文学作品,他在表现现实的过程中.既把目光投注到形成现实的漫长的历史,也把希望寄托于并不遥远的将来。这就使他的作品不但对今天而且对未来都会发生影响。鲁迅的立人思想同样具有深厚的内涵、民族精神与品格的塑造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宏愿。除了鲁迅文章的“立意”具有恒久性。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既是起点又是高峰的经典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今天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鲁迅的创作对当代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作为一位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已经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鲁迅的意义和作为经典作家的价值,是世界性的。

记者:近年来无论教科书增加还是减少鲁迅的作品,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为什么?

阎晶明:我自己曾写文章指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存在本身不应该是讨论的问题,存在多少甚至也不应该像人们争论得那么敏感,应该讨论的是把鲁迅的哪些文章增加到哪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鲁迅全集》是个庞大体系,选择其中的精要,其既能代表鲁迅的创作高度,又能体现鲁迅创作风格。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上更易接受,是应该具备的入选原则。比如杂文《夏三虫》《小杂感》《夜颂》等,从思想智慧,到文章趣味,再到语言之美,都应当是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时代总是向前,语文教学自然也在改革中前行,可供选择的内容非常多,鲁迅作品在量变上的时多时少,并不具有那么值得争议的地方。其实,应当讨论的是把什么样的鲁迅作品切合地送到学生面前。

(摘编自《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张删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总结起来有三,即占比过大、难度较高、内容与时代脱轨。
B.早期白话文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学生在学习教材时会从中多一些了解。
C.我们的文化责任,就是要鲁迅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与普希金在其民族中的地位一样。
D.阅读鲁迅作品,感受他的思想情感,进而更多地理解其精神,这是最值得讨论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中蕴含的忧患、批判、抗争精神与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都需要我们去把握学习。
B.语文学习的不仅仅是文学,还有深厚内涵的思想,如鲁迅的立人思想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品格。
C.鲁迅的意义和价值是恒久性的,是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在他生活的时代,更在当今和未来。
D.在时代浪潮中,我们关注的不是鲁迅作品量的多少,而是需要以什么方式切合地让孩子接受。
3.下列各项研习活动,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媒介研究:鲁迅主编的《莽原》《语丝》《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刊物。
B.跨文化专题研讨会:鲁迅《域外小说集》《出了象牙之塔》《一个青年的梦》等译著。
C.语言文学理论研究会:鲁迅撰写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D.学术论著研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小说备校》等专著。
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5.《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今天我们阅读它有何意义?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