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杜甫

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

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

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

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


【注】①江宁曼上人是杜甫年轻时游吴越期间的好友,此诗为杜甫收到许八带来的旻上人的书信后的奉寄之作。②潺湲:水慢慢流动,形容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并交代了写作目的,“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泪潺湲”则突出内心情绪的波动。
B.颔联采用疑问句的形式,将年轻时交往之“好事”与现在新诗无人“传”进行对比,突出“三十年”的变迁。
C.颈联借助想象,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暗含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D.全诗语言朴索、平白如话,时间跨度虽近三十年,但以情感为线,诗句前后勾连,毫无断裂之感。
2.首联中诗人为何“泪潺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习不倦。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文帝。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周文甚嗟叹之。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安国太守。有任、杜两家各失牛,后得一牛,两家俱认,州郡久不决。仲文曰:此易解耳。乃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牛遂向任氏群中。又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氏自若。仲文遂呵诘杜氏,服罪而去。始州刺史屈突尚,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仲文至郡,穷之,遂竟其狱。宣帝时,为东郡太守。及尉迟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使诱仲文,仲文拒之。仲文军至汴州东,频破迥将。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作毗罗使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金乡人谓为信然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善净以为檀让至,出城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诸将劝屠之,仲文曰:当宽其妻子,其兵可自归。如即屠之,彼皆绝矣。众皆称善。于是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设伙,兵发,俱拽柴鼓噪。毗罗军溃。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入朝京师,文帝引入卧内,宴享极欢。拜柱国。明年,拜行军元帅,统十二州总管以击胡。出服远镇,遇虏,破之。及还,上以尚书省文簿繁杂,吏多奸诈,令仲文勘录省中事,所发擿甚多。上嘉其明断,厚加劳赏。上每忧转运不给,仲文请决渭水,开漕渠。上然之,使仲文总其事。及伐陈之役,拜行军总管。炀帝即位,迁右翊卫大将军,参掌文武选事。辽东之役,仲文率军指乐浪道。初,帝以仲文有计画,令诸军谘禀节度,由是宇文述等从之,遂行,东至萨水。宇文述以兵馁退归,师遂败绩。帝以属吏,诸将皆委罪于仲文。帝大怒,释诸将,独系仲文。仲文忧惠发病,困笃,方出之。卒于家,时年六十八。

(节选自《北史·于仲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作毗罗使/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金乡人谓为信然/
B.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作毗罗使/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金乡人谓为信然/
C.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作/毗罗使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金乡人谓为信然/
D.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作/毗罗使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金乡人谓为信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髫为儿童下垂之发,龀指儿童换牙,髫龀指七八岁的孩童,可泛指幼年。
B.柱国,古代官名,又称上柱国,后可用来指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C.十二州,从华夏九州的冀、青二州内又分出三州,与原九个州共组成十二州。
D.选事,铨选职官之事。文中文武选事指重臣自行选择府中文武属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乐于读书,少有大志。他小时就聪明机灵,专心读书而不知疲倦,当被问及读书所学时,他以“忠孝”作答,气度不凡。
B.于仲文明察善断,坚守法度。两户人家因牛的归属争执不下,他巧妙明断;无人敢治屈突尚之罪,他彻底追查,治其罪。
C.于仲文善于谋划,平叛有功。他提前做好谋划,设计占领金乡并俘获敌方将士的亲眷,诱使席毗罗进入埋伏,最终平定叛乱。
D.于仲文坐罪下狱,忧愤而死。辽东之役,于仲文受命节制各将领,因指挥不当,导致隋军兵败,遭众将推责,被捕入狱,最终忧愤而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文曰:“当宽其妻子,其兵可自归。如即屠之,彼皆绝矣。”
(2)及还,上以尚书省文簿繁杂,吏多奸诈,令仲文勘录省中事,所发擿甚多。
5.在审理牛的归属案件中,于仲文是依据什么来准确断案的?
2022-06-0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海南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探

刘白羽

战士们在地底下工作了整两夜了。突击连的战士陈和头一个听到面前有流水的声音,他立刻把铁锹一丢,伸出头望了一眼说:

到了,到了,——小凌河挖到了。

现在只隔一条河,——明天,只等总攻信号一响,就揍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啊哈!……几个战士揩把汗水,伸出头去。可是这一看不要紧,战士们兴奋的情绪,马上降落到冰点以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小凌河不像女儿河那样平静,河床足有四百米宽,它不规则地到处奔流,好几道激流闪着月光,白茫茫一片,哪里深哪里浅,谁也不摸头。五里开阔地好容易通过,可是明天发起冲锋的时候,就得涉渡这条不知深浅的河流,敌人只要有十几挺机枪死封着河西,那就谁也不要想活着过到河那面去,死——谁还怕吗?问题是任务怎样完成。

看大家在发愣,指导员立刻感到不对头,赶紧推开别人,走到前面去看。

敌人在城墙上打起了三颗照明弹,就像三盏银灯高悬空中,把小凌河上照耀得如同白昼,炮弹落在河里,打起几尺高的水花。

怎么办?指导员自己问自己。自己这个突击连,哪里有突不破的难关?路,靠勇敢也总冲得出一条呀,可是想一想,大兵团作战,一面打不好,就可能面面打不好。指导员瞪着眼看了十几分钟……忽然拨刺一下扭转身,战士们都举眼望他,他却抓着一个个看,末了找到了孙本基。他和孙本基附耳谈了一阵,两眼可借着月光瞧孙本基面上有没有疑难颜色,他的心跳起来了,孙本基却说:好,指导员,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整个作战计划完成完不成的事。指导员心放下来,点了点头,孙本基就站起来跟他往前面走。战士们跟在后面,看指导员到底怎么办。

我们不要忘记,这时间是十三日午夜以后,海风吹来,据说小凌河在这种时候是冷透骨髓的,孙本基却把裤子脱下来。这时,飞机在左面投了两颗炸弹之后,又恰恰转到头上来,死盯着不走,照明弹凑热闹,赶紧打亮起来。孙本基爬出沟道,到了没一点隐蔽的露天之下去了。战士们张大眼睛,看着他爬进了小凌河。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

炸弹咝咝落下来,把水溅到沟道这边来,指导员脸上全是水,一动不动。

河里面很久没一点声响,然后,模模糊糊,有个人影在摇晃,在努力蹦水,水响,人在前进,战士们欢喜得几乎喊叫起来。突然一阵冷风,敌人机枪擦着河面飞,子弹咝咝钻到水里面去,噗咚一声响之后,水上完全寂静了。

时间过得太慢了呀!指导员把手搁在沟边软土上,把头搁在手上。围着他的战士们完全绝望了。他们很明白,那噗咚一声响,是自己人给敌人机枪打倒在水里,没问题,孙本基一定很勇敢,可是生命结束了,血流在河水里了。有一个战士就悄悄说:指导员,你放心,拼也拼过去,剩下我一个人,扒也扒上城,把旗子插上去。指导员很欢喜这个战士,可是他知道:他们都绝望了,都相信这一个计划失败了。小凌河的对岸,响了几声自动步枪,以后又没声音了。忽然指导员抬起头,张大眼睛,他敏锐地听到一种声音,原来他眼力看不见以后,就把头俯在手上静静地听,这时便失声叫起来:水响!别人不相信,以为他听差了。指导员一翻身跳出沟道,像一只蝎虎一样快地往前爬,他在河边迎上孙本基,孙本基水淋淋的,冷得牙齿哒哒响,指导员把棉衣脱下来给他披上,一齐来到沟道里。消息一传开去,战士们一下子从后面拥上来。孙本基坐在地下用干衣服擦身子,一面向指导员报告:我来回来去踩了三条路,插了树枝作路标,顺着我插的路标走保险没问题,水顶深到腿肚,要不顺路标走,水能淹到腰……实际比话更动人,孙本基在炸弹、机枪、自动步枪射击下,来回走了六趟,竟安然无事,战士们就会想:我只在冲锋时走一趟,一定更没问题了。

指导员故意把声音提高,好让大家听见。

怎么,这河里也能找出三条路吗?

是,找出三条路。

同志们!听见没有!这不是河,这是冲锋的道路。

战士陈和站在指导员旁边,他问孙本基:冷不冷?孙本基说:不冷?!屁股上冻了一个窟窿呢。于是在这总攻前夜,在这潮湿的地底下,又听见战士们轻轻的笑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夜探”为题,高度概括出小说的核心事件,即总攻前夜为全面进攻而探路。
B.“死——谁还怕吗?”以反问的形式表现出战士们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革命豪情。
C.指导员在和孙本基附耳谈了一阵后“心跳起来了”,这一细节写出了孙本基短暂的犹豫。
D.“像一只蝎虎一样快地往前爬”,借指导员敏捷的动作突出其想要见到孙本基的急切。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文笔浪漫,描写了小凌河及周围环境的壮美,也写出战争的残酷,交代了突击队面临的困难,为下文写孙本基渡河的凶险作铺垫。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使情节顺畅,情境客观;同时也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C.小说由战士挖到河流的兴奋开始,中间记叙了他们的失落、绝望欢喜等多次情绪变化,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D.小说末尾用“总攻前夜”“潮湿的地底下”为战士们的“笑声”铺设背景,有利于突出战士们的形象,一个“又”字将主题进一步深化。
3.文中画线句子“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先后出现了三个“看”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不同的内涵。
4.作为一位长期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创作的作家,刘白羽的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文学的激情、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说在传统农业和工业社会,人无信不立,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信任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信息革命推动的数字经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日常交往需求,使得建立在人际交往基础上的传统信任关系演变为新型数字信任关系。今天,从上网购物、交通出行到预约挂号、养老金领取等,人们都可以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完成。由消费记录、出行记录等构成的一系列数据,塑造了数字社会的新型信任关系,对传统信任关系带来了冲击。

加快构建数字信任体系,既是诚信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观念、技术治理、立法和政策等方面凝聚合力,处理好传统信任与数字信任的关系,确保在传统信任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信任体系。在社会观念层面,应当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提供便捷渠道,加强个人数据保护力度,拒绝各类平台对个人信息和网络行为的过度索权。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要进一步打通信息孤岛,在地方政府之间、不同组织和部门之间建立更加完善、友好的数字信任关系。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忽视了以人为本,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不同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互认,有关部门在数据录入和加工过程中发生信息失真,公民身份被盗用但消除不良影响较为困难,等等。对此,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应尽快就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身份统一认证、一网通办等事项建立相关制度并加快实施;在隐私保护、数据收集、算法应用方面,以立法方式向社会保证其透明度,从而将数字信任体系的构建置于社会监督中;加大对数据滥用、违规采集数据、算法歧视、过度索权的法律监管和执行力度,确保传统信任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数字社会中得到体现。

(摘编自陈自富《数字信任当以人为本》)

材料二:

在由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中,经济生产、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均发生着深刻变革。中国传统的伦理型信任模式,由于在社会的急剧转型中丧失了自身所依托的文化生态,似乎与现代性的特质和要求格格不入,越发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出现了严重的存在危机。

就信任环境而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中国建立在血缘家族基础之上的社会架构已然不复存在,以往那种简单、同质的社会组织模式变得复杂化、异质化。大量的人口由熟悉的乡村迅速涌向陌生人组成的都市,社会也由封闭变得开放。如此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伦理型信任模式逐渐丧失了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在信任关系上,受社会转型的影响,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亲缘关系被人际间的交换关系取代,彼此交往的动机不再是以往对他者的义务和报恩,而是如何在交往中最大可能地满足自身利益需求。在信任机制方面,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的转变。现代社会的环境变迁与礼俗传统的消解,使得伦理规范和情感关联不再是信任机制的主要元素,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契约型信任中所存在的理性精神、规章制度、程序系统等内容。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传统信任特征中的信任范围狭小、团体偏私、专制权威等弊端也被进一步放大,似乎伦理型信任模式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水火难容。

现代性进程始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文明似乎成为现代社会唯一合理的文明形态,与之相伴的契约型信任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社会最理想的信任模式。但不同地域的信任文化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应该具有多元的形态,西式契约型信任不可能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模式。而且,契约型信任忽略了个人的主体价值与彼此间的伦理关联,不仅难以发展出持久强烈的信任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悖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

由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伦理型信任模式,植根于国民的心性思维与社会交往之中,具有强大的本土适用性,不可能也不应该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就灰飞烟灭。依据中国现实情境重建起伦理型信任模式,充分发掘传统信任的现代价值,不仅有助于运用本体信任优势,缓解信任危机,增强社会信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消解西方信任模式以及西式现代性的弊病,在社会生活中重建起情感互助与伦理团结。一方面,伦理型信任模式在现代社会有着特殊的优势。现代社会所奉行的契约型信任依赖于明文规定的合同约定、章程制度,虽然信任关系的建立相对迅速便捷,信任范围也较为宽广,但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浅层信任,信任仅停留在契约所限定的内容之中,随着契约的终止,信任关系也随之结束。并且,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如果违约成本小于所获收益,还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做出失信行为,这无疑增加了信任风险。而伦理型信任依赖于彼此之间的情感关联,所形成的是一种深度信任和长期信任,彼此之间达成的是全方位、立体化、长期性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的伦理型信任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重建起现代化进程中日渐消失的道德情感与伦理关怀。传统伦理型信任模式的重建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使伦理重新成为社会互动的重要法则,从而有效地缓解了现代人在充满陌生感、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和不安。

(摘编自王润稼《中国传统信任模式及其现代转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良好的数字信任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关注特殊人群的数字信息体系建设。
B.充分发挥法律监督在信任体系中的作用,对数字信任与“伦理型”信任的建设都至关重要。
C.“伦理型”信任模式受地域、血缘亲疏远近的限制,逐渐演变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利因素。
D.契约型信任的建立范围广且迅速便捷,但一旦受到利益的冲击,信任关系就会终结。
2.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肯定了中国传统“伦理型”信任的现代价值。
B.文章层层递进,从“伦理型”信任危机入手,先后就其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证。
C.第三段对契约型信任的评价辩证、客观,指出了其在人的主体发展方面的问题。
D.末段通过对契约型信任与“伦理型”信任的对比论证,分析了“伦理型”信任的优势。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模式,构建新型数字信任体系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个人的数字信任也是诚信社会建设的一部分。
B.数字信任以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为依托,一个人如果在信息网络中没有相关的数据信息就不能建立数字信任,给生活带来不便。
C.伦理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数字信任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虽然伦理型信任的本土适应性最强,但最终将被数字信任取代。
D.传统伦理型信任模式不依靠具体的合约、制度等与人利益切实相关的条文制度,看似缺乏保证,但却可以构建起更为长期而深厚的信任。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中国传统信任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社会架构由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简单、同质化组织模式变得复杂化、异质化。
B.信任关系中曾经占主导地位的亲缘关系被人际间的交换关系取而代之。
C.社会变迁、礼俗传统消解,信任机制的主要元素变为理性精神、规章制度、程序系统等。
D.乡村中血缘信任逐渐“去核心化",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降低,干群关系紧张。
5.在当今时代,传统信任模式已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6-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海南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首句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
B.颔联写出行的机缘,“不因”“小出”“那得”虽是口语,但经过诗人巧妙组合,却不让人感到俚俗无文。
C.颈联化用杜甫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中原景象的无边无际,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而冷漠无情。
D.尾联颇具画面感,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
2.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2021-11-18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冬十月戊申,魏主亲告太庙,使高阳王元雍、于烈奉迁神主于洛阳。辛亥,发平城。十一月,魏主至洛阳。欲澄清流品,以尚书崔亮兼吏部郎。十二月,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通直散骑常侍刘芳,与给事黄门侍郎太原郭祚皆以文学为帝所亲礼,多引与讲论及密议政事。大臣、贵戚皆以为疏己,怏怏有不平之色。帝使给事黄门侍郎陆凯私谕之曰:“至尊伹欲广知古事,询访前世法式平,终不亲彼而相疏也,”众意乃稍解。戊申,诏代民迁洛者复租赋三年。二年夏五月,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咸阳王元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对曰:“愿圣政日新。”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于孙邪?”对曰:“愿传之百世。”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对曰:“上令下从,其谁敢违!”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帝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日‘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冲之此言,共罪当死。”因顾冲曰:“师负社稷,当令御史牵下。”冲免冠顿首谢。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皆谢罪。帝曰:“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注】①魏主指的是北魏(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的第七位皇帝孝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B.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C.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D.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夏朝时称“世室”,殷商时称“重屋”,自秦汉称为“太庙”。
B.胡服,古代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装总称,后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
C.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后社稷也代指国家。
D.顿首,即稽首,也称“叩头”,古代的一种跪拜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贵戚对孝文帝亲信礼遇文学之士,感到愤愤不平,孝文帝让人私下劝导,并免除迁往洛阳的百姓三年的租赋,才缓解了他们的情绪。
B.在与咸阳王元禧的问答中,孝文帝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官员明白,想要做出超越前代、传承子孙的政绩,就不能因循守旧,而必须改变旧俗。
C.孝文帝提及曾与李冲就正音问题进行讨论的旧事,李冲的回答投机取巧,明显有阿谀奉承之意,孝文帝因此十分不满,认为应该将他交于御史处理。
D.对于北魏改革的诏令,不但有的百姓不愿意遵守,某些官员也是暗中抗拒,孝文帝对官员们或引导或告诫,可见他实行改革的坚定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译文:
(2)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
译文:
5.魏主迁都洛阳后,想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请简要概括。
答:
2021-11-18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央金归来

阿来

阿巴说:云丹来了。

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

姑娘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微笑过后,很快就乌云密布。这个美丽的姑娘好像还叫了他一声阿巴叔叔,然后就哭了起来。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两眼中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姑娘的脸上的表情,像是夏日暴雨将临的天空,乌云翻卷,表现出惊喜悲伤交织的好多种深浅浓淡。

你是……你是?

那声音像银铃振响:我是央金!姑娘坐在马背上,向阿巴扬了扬只剩半截的腿。

阿巴知道她是谁了。爱跳舞的,自己截掉了断腿的央金姑娘!

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

阿巴说话时,已经带着了哭声。他以为不会再有泪水,但此时眼眶已经被泪水充满。

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阿巴叔叔,我自己下不了马。

云丹从马的另一边把她的好腿抬起来,央金姑娘揽住阿巴的脖子,让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阿巴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她依然灿烂地笑着。等阿巴把一碗热茶端到她面前,她依然没往村子那边看上一眼,她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背对着那座已成废墟的村庄。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便抬起头来问阿巴:我漂亮吧?

她当然非常漂亮,眉眼间还带着她妈妈的神情,却比她妈妈更加生动,更加神采飞扬。涌到阿巴嘴边的话是:漂亮,漂亮,比你妈妈还漂亮!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地震后,这成了云中村人的本能,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阿巴经受不住这么青春艳丽的照耀,把脸转向了别处,转向了村子那个方向。

又有两匹马从山下上来了。云丹从这两匹马的马背上取下的是姑娘的东西:拐杖、假肢、轮椅,和几只色彩艳丽的大包。

央金姑娘摘了一枝蓝色的翠雀花,样子像一只只正要奋力起飞的小鸟的翠雀花在手里摇晃着,开始歌唱。她的歌声一会儿兴奋、欢畅,很快又变得孤独凄凉。

阿巴认出这个姑娘的第一反应是,她肯定会扑在地上大哭一场,他还准备好一套劝解的言辞,而她如此兴奋,如此喜气洋洋反倒让他无所适从了。他只好说:好姑娘,喝点茶,这么长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儿一定渴坏了。阿巴说了一句云中村人才懂得的话。云中村人说饿,说渴时,会说,我嗓子里那个小人儿都想从我嘴里伸出手来要吃要喝了。这是云中村人都懂的一个切口,但央金姑娘没有反应。

她像是陷入了沉思一样。至少她脸上的表情是安静下来要想想什么问题的样子,陷入某种思绪的样子。

阿巴起身穿过野草齐腰的荒芜田野,从自己的小菜园里摘来了新鲜的西红柿。阿巴往村里去,又手捧着两个鲜红的西红柿回来,也没能牵动姑娘的目光往村子里看上一眼。只是在一小口一小口咬着西红柿的时候,她的双肩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就那样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谢谢叔叔,我又尝到家乡的味。

姑娘拿出了手机,把手机上的时间设计为倒计时的状态。上面的数字不断变化,松树上有细微的风声。樱桃树摇晃的枝头上有一只鸟蹲着,声声啼叫,姑娘仰起脸看天,她说:那些云多么漂亮。

那些云真是漂亮。底部平坦,上部像一座座山,舒卷无定的边缘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姑娘颓然倒在了地上。

喊她不应。摇晃她也不应声。姑娘双眼紧闭,牙关紧咬。这让阿巴记起了她被埋在废墟下时,也就是这个样子。那时,她的面孔糊满了泥浆,现在,这张脸苍白如纸。阿巴拿来调查队留下的水袋,对着她的脸喷了一口清冽的溪水。

姑娘睁开了眼睛。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用舌头把唇边的水卷进嘴里,说:好甜啊!

阿巴流泪了:央金姑娘,你就是云中村的溪水啊!

(节选自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作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透过阿巴之眼去看重返灾区的央金,反映了云中村人民在经历大地震后产生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心灵痛苦,令人感伤。
B.央金将跳舞的时间用手机设为“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说明灾难记忆横亘内心难以消除,而她准备面对。
C.阿巴为人温厚,他既处处留心不让央金因回忆而伤心,又通过家乡“切口”及西红柿慰藉身体和心灵受到双重伤害的姑娘。
D.小说结尾写阿巴说央金是“云中村的溪水”,赞美央金就像溪水那般清澈、纯真,主要体现了阿巴对她断腿的同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央金“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这一比喻写出了她重回家乡时内心的激动、复杂。
B.小说中“粉红色”“银铃振响”“鲜红”“啼叫”等表现色彩和声音的词语,既是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
C.小说并未对云中村地震的惨状进行过多的描写,主要是借助人物少量回忆和重返地震现场的表现来反映昔日灾难之重。
D.央金跳舞是小说节选部分的高潮,是央金内在激烈情绪的宣泄,描写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富有节奏感的短句。
3.小说前后多处交替写到了央金姑娘的“哭”与“笑”,请简要分析这些“哭”与“笑”的内涵。
答:
4.作家阿来曾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假。”请谈谈选文是如何实践作者“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这一文学主张的。
答: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些年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中,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在讲故事的艺术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味求新,普遍学西方,但如何对待中国自身的叙事资源,如何在故事中建构起中国风格、中国语体的文化自觉还不明显,二是中国小说迷恋凡俗人生、小事已经多年了,这种写作潮流,最初起源于对一种宏大叙事的反抗,然而,反抗的同时,伴随而生的也是一种精神的溃败——小说被日益简化为欲望的旗帜,缩小为一己之私,它的直接代价是把人格的光辉抹平,人生开始匍匐在地面上,并逐渐失去了站立起来的精神脊梁。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地对待历史和生活。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只挖掘人的欲望和隐私,而不能以公正的眼光对待人、对待历史,并试图在理解中出示自己的同情心,这样的写作很难在精神上说服读者。因为没有整体的历史感,不能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作家的精神就很容易陷于偏狭、执拗,难有温润之意。这令我想起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开头所说的,他劝告我们要对本国的历史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钱穆所提倡的对历史要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既是他的自况之语,也是他研究历史的一片苦心。文学写作何尝不是如此?作家对生活既要描绘、批判,也要怀有温情和故意,这样才能获得公正地理解人和世界的立场。可是,“偏激的虚无主义”在作家那里一直大有市场,所以,很多作家把现代生活普遍简化为欲望的场景,或者在写作中单一地描写精神的屈服感,无法写出一种让人性得以站立起来的姿势,写作的路子越走越窄,灵魂的面貌也越来越阴沉,慢慢地,文学就失去了影响人心的正面力量。

精神视野的残缺,很容易使作家沉陷于一己之私,而无法在作品中展示更广阔的人生、更高远的想象。而好的小说,不仅要写人世,还要写人世里有天道,有高远的心灵,有渴望实现的希望和梦想。有了这些,人世才堪称可珍重的人世。中国不少当代小说惯于写黑暗的心,写欲望的景观,写速朽的物质快乐,唯独写不出那种值得珍重的人世——为何写不出“可珍重的人世"?因为在作家们的视野里,早已没有多少值得珍重的事物了。他们可以把恶写得尖锐,把黑暗写得惊心动跳,把欲望写得炽热而狂放,但我们何曾见到几个作家能写出一颗善的、温暖的,充满力量的心灵?那些读起来令人心惊肉跳的欲望故事中,有几个写到了灵魂深处不可和解的冲突?为现代人的灵魂破败所震动,被寻找灵魂的出路问题折磨的作家,那就更少了。

很多小说都成了无关痛痒的窃窃私语,或者成了一种供人娱乐的肤浅读物,它不仅不探究存在的可能性,甚至拒绝说出任何一种有痛感的经验。作家们只要一开始讲故事,马上就被欲望叙事扼制,根本无法挣脱出来去关心欲望背后的心灵跋涉,或者探索人类灵魂中那些困境。

欲望叙事的特征是,一切的问题最后都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也就是获得俗世意义上的和解;唯独灵魂叙事,它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它在俗世层面是没有答案的——文学就是探究那些过去未能解答、今日不能解答、以后或许也永远不能解答的疑难,因为这些是灵魂的荒原,是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提问。只有勇敢面对这样的根本提问,人才有可能成为内在的人,文学才能称之为寻找灵魂的文学,木心说:“五四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成熟,原因是作者的‘人’没有成熟。”确实,作家如果没有完成精神成人,文学所刻画出来的灵魂就肯定是单薄的。

当下时代,写作门槛已越来越低,各种方式流行的中国故事实在太多了,有些是满足于读者一种阅读的趣味,有些是消费性写作潮流的产物,但最值得倡扬的,还是完成了一种精神的那些中国故事。毕竟,一味地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我相信后者才是中国文学精神流转的大势。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看到这一精神大势的变化,也唯有如此,在中国故事中所创适的中国形象,才是健全的、成熟的、真正有中国气派的。

(摘编自谢有顾《如何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上一味求新,缺乏中国特色,在内容选择上过于狭隘,缺少人格的光辉,是这些年中国故事讲述时的普遍误区。
B.作家要对生活抱有“温情与敬意”、也要描绘、批判,避免沉陷于一己之私,这样才是宽广的视野,才能展示更广阔的人生。
C.文学失去了影响人心的正面力量是因为很多作家把现代生活普遍简化为欲望的场景,或者在写作中描写了精神的屈服感。
D.中国当代小说不写值得珍重的人世,而写黑暗的心、欲望的景观、速朽的物质快乐,因为在作家们的视野里,已经没有多少值得珍重的事物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应该认真思考如何以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真正把握时代的潮流,直面人生的诸多难题。
B.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写出人性的善良、人世的温暖,传达出人们美好的希望和梦想,通向深微的人心。
C.如果一部文学作品的形象是丰富和复杂的,能带给读者痛感经验,那么就意味着该作家跳出了肤浅,完成了精神的成熟。
D.重塑作家的灵魂,让其具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生活的眼光,才可能出现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才可能讲出中国故事的风骨。
3.下列选项,最能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以公正的眼光对待人、对待历史、对待生活,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B.缺乏高远的心灵和希望、梦想,精神视野残缺,就无法讲好中国故事。
C.讲故事的人要突破欲望叙事的扼制,上升为灵魂叙事,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D.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值得敬重的写作。
4.请根据材料内容,为“欲望叙事”下一个定义。
答:
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旭(节选)

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注]①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②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③丹经:道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
C.“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
D.“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
2.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
2021-05-28更新 | 7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字之外又加一个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

文本二: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注】朱光潜(1897-1986),当代著名美学家,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作者为嘉定丰子恺画展所作。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子恺兴之所至提笔作画,体现出他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让朋友们感受到文艺中的真正乐趣。
B.丰子恺的画作平易深刻,用笔沉着,深受人们喜爱,这得益于他的性格和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C.这篇散文通过介绍丰子恺的人品进而让人了解其画品,作者赞美他是基于其画展宣传的需要。
D.这篇散文通过对丰子恺的神态、行为等特征的描绘,展现出了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的画家形象。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具有民族气节。和丰子恺的画一样,朱自清的散文也充满了诗意。
B.黄山谷即黄庭坚,“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形容一个人的个性如春风般和煦,借此意在赞美丰子恺雍容恬静。
C.“月上柳梢头”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句子,描绘的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赏灯时年轻人约会的情景。
D.文中所写诸人,热爱文艺,情趣高雅,虽然性格各异,却有“竹林七贤”那种不羁的性格特征,颇具魏晋风骨。
3.贾平凹对当今的散文创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其心目中好散文的特点。
4.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评论《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这篇文章。
2021-05-2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海南省万宁市北京师大万宁附中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