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3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传创作传统、唐代史传创作的盛况及自身的史学意识,促进了柳宗元的传记文学创作。其时柳宗元辅时及物的文章观念恰与主流文学中的经世思想相切合,由是,劝善惩恶的写作宗旨便被确定下来。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指出:“‘有益于世’四字,为子厚律己化人、万变不离之主旨。”他认为柳宗元传记文学写作的目的在于有益于世,这与其劝善惩恶的作传宗旨是相契合的。

《宋清传》记“市人”宋清卖药一事。其人不计小利,乐于赊出良药给贫苦病患,年末则亲自焚毁无力还账者之债券。其他商人惑于宋清之言行,讥之为蠢人。柳宗元则持相反评价,认为宋清此举是目光长远、心胸宽广而非愚人的表现,肯定其深谙经商之道,赞扬他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美德,并由此反观朝中士大夫“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指出其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卑劣行径,批判了这一群体的市侩主义作风。桐城派吴德旋曾贬斥该文“用意太歼太刻,则亦近小说”,则说明柳氏此类作品已经触痛了封建士大夫。《蝜蝂传》是一篇仅160余字的短小寓言。以“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起句,以“善负”二字统领全文,突出蝜蝂“善负物”和“好上高”的特点。文本以蝜蝂为喻,重在描述“今世之嗜取者”。先写其捞取钱财的贪婪习性,再写其因贪婪而挫跌,却不知悔改,终至灭亡。文章在结构上相互映衬,以善负小虫类比嗜取小人,前者“卬其首负之”与后者“不知为己累也”,一为状其外形,一为剖其内心,连类而及,其骄矜而又愚顽的情态如出一辙。篇末评论世相,表明贪婪之人蝜蝂式的悲哀,发人深省。林纾评论柳宗元的寓言“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不为过矣。

《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是柳宗元任职长安时所写。其时政治清明,作者仕途平坦,故而笔下的郭橐驼、梓人皆为能工善规的百姓。郭橐驼种树能够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因而所种之树皆可成活且硕果累累。柳宗元将郭橐驼种树之道与吏治之理相提并论,认为要使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作者代郭橐驼发论,以朴素的笔调描绘出一幅百姓不堪庸吏骚扰、困苦疲乏的图像,展示了作者体恤人民疾苦的情怀和对其时为官之风的警戒。吴楚材、吴调侯评《种树郭橐驼传》:“前写郭橐驼种树之法,琐琐述来,涉笔成趣,纯是上圣至理,不得看为山家种树方,末入官理一段,发出绝大议论,以规讽世道。守官者当深体此文。”《梓人传》以建筑工头杨潜口吻自迷,开篇即交代梓人技艺精湛且擅长指挥诸工匠建筑官衙私宅。柳公认为“梓人之道类于相”,其建造之术与为官之理相同,足以值得为相之人效法,指出统治者须明白为相之道,懂得任人唯贤。张伯行谓:“相臣之道,备于此篇。末段更补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意,是古今绝大议论。”伯行之论颇富见地。

(选自龚平《柳宗元传记文思想性谫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传记文学创作受到了主客观因素影响,章士钊认为其创作目的是有益于世。
B.《宋清传》《蝜蝂传》两篇传记,都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劝善惩恶的写作宗旨。
C.《宋清传》有对美德的赞美也有对市侩作风的鞭挞,《蝜蝂传》只有对贪婪的鞭挞。
D.《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写的都是能工善规百姓,因为当时作者主客观环境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章士钊的话语,意在指出柳宗元的传记具有劝善惩恶的作传宗旨。
B.文章在论述《宋清传》《蝜蝂传》之后都引述他人的话来佐证柳氏传记的特点。
C.文章对柳氏传记两个写作宗旨的论述,都既有整体概述,又有具体的举例。
D.文章分别引述前人话语指出《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结尾皆“绝大议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提出了辅时及物的文章创作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就是劝善惩恶思想。
B.《宋清传》触痛了封建士大夫,招来了他们的贬斥,指责它“用意太歼太刻”。
C.《蝜蝂传》前文重在描述蝜蝂特点,篇末评论世相,林纾高度评价了这一写法。
D.本文对吴楚材、吴调侯的评点只作了引述,对张伯行的评点有引述还有评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戏剧冲突作为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这三类冲突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但在交代背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彰明主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环境指的是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剧中人物都有各自所处的独特环境,当人物的性格与主流大环境发生某种奇妙的碰撞时,冲突才得以产生,戏剧情节也随之不断向前运动、发展。因而剧中的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则取决于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

如曹禺先生的剧作《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其源头在于周二十年前对鲁的抛弃。这一抛弃的行动是在家族的压迫下做出的,是源于当时社会上“门当户对”的主流思想观念,个人的力量在时代背景的浪潮下显得无比渺小,微不足道。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抛弃,鲁侍萍另嫁鲁贵,才有了四凤的出生和后面的那一场不伦之恋,并在最终酿成了悲情的苦果。

若只从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则《雷雨》中悲剧的根源在于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裹挟,这一论断显然失之偏颇——只重视对社会大环境的分析而忽略了剧本之中的人性塑造,而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对剧中人性的挖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恰恰是一个剧本成功的关键所在。性格与性格的冲突是戏剧冲突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式,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是刻画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段。同样是《雷雨》之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一段戏,通过人物短短的几句对话和几个戏剧动作,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周朴园与繁漪两个人之间爆发的矛盾看似简单,只是喝药与否的问题,实际上是周朴园借着喝药这一件事在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他要繁漪“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咄咄逼人,最后甚至逼迫周萍用下跪的方式劝蘩漪吃药,蘩漪只好步步后退,最终在喝了药之后“哭着跑下”,而周冲之前想把学费分出一半的想法也被立即掐灭,在这一段兔起鹘落的冲突中,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的独断,周萍的软弱,蘩漪的辛酸无助赤裸裸展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

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可以理解为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如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中“复仇的王子”哈姆莱特一角,当他证实了叔父杀父仇人的身份、决心复仇之后,却因为对方正在祈祷的行为而犹豫不决,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那段有关“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昭示了人物性格内部的激烈斗争,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翁设计的这种人物的“延宕”,站在今天的现实角度是不合理的,但站在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剧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来看,却又是最合理不过的。

性格内部的冲突,往往被用于彰显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复杂与煎熬,进一步勾勒人物形象。其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多用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以进一步完成对戏剧主题的升华。

(摘编自纪超《从人物与冲突看戏剧的本质——以〈雷雨〉〈哈姆莱特〉为例》)

材料二:

古希腊悲剧绝大多数为命运悲剧,所表现的往往是人类在同命运的抗争中不可避免地毁灭。《雷雨》和《哈姆莱特》的写作都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命运悲剧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生命中发生了令人悲哀的事。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可以改写,因为人不可窥探预知命运,命运存在任何角落,只是无法接触。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哈姆莱特》第三幕,哈姆莱特就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命运选择,他已经洞悉人类的堕落黑暗及现世的无意义。哈姆莱特无法自制地随着生命朝着另一个方向奔去,他那爆发的火焰正逐渐将自己所憎恨的世界推向灭亡。哈姆莱特被自己的命运驱使着走向一个不可知的深渊。他明白自己无法超越混沌的世界,被无常的命运所困扰,最终步入毁灭。同时,哈姆莱特的性格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尽管他有行动的决心,也不时责备自己拖沓,但由于病态的思考多于积极的行动,最后他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不能完成自身的使命。这既是他性格弱点的悲剧,又是他本身命运的悲剧。

从命运悲剧主题看,这两部作品展示了人的抗争精神,把人与命运相对立,但肯定了个体的意志与尊严,也呼唤人用崇高的力量斗争。与此同时,《哈姆莱特》和《雷雨》都展示了人性格上的弱点,从性格弱点这个切入点奠定了整部戏剧命运悲剧主题的契机。

(摘编自任洁敏《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莱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材料三: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我儿面上!

(摘编自关汉卿《窦娥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的环境是剧中人物所处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
B.剧中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所处环境发生冲突,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冲突的激烈程度。
C.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完成主题的升华。
D.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能被更改,在命运悲剧中,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无可避免地走向毁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悲剧的根源是社会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裹挟,周鲁两家的纠葛与最终的悲剧便始于周朴园在家族的压迫下对侍萍的抛弃。
B.《雷雨》中周朴园通过逼繁漪喝药来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这段戏巧妙地揭示了他性格的内部冲突,突显了他独断专横的性格特点。
C.《雷雨》中繁漪的人物性格单一但充满悲剧色彩,她自我毁灭式的反击饱含个体的意志和尊严,展示了作为人的宝贵的抗争精神。
D.《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是双重的,哈姆莱特自身“延宕”的特点是性格的悲剧,他被无常命运困扰,最终走向毁灭,这是命运的悲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的是(     
A.老舍《茶馆》中,秦仲义抱着实业救国的天真幻想,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最终成为失败的民族资本家。
B.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虽竭尽全力却未能摆脱杀父娶母的神谕,最后刺瞎自己的双眼并自我放逐。
C.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通过借钱一事终于看清丈夫的真实面目,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偶,因而决然出走。
D.贝克特《等待戈多》中,剧中人物一直在等待戈多,然而戈多没有来,也不知何时能来,更不知戈多是谁,但必须等待下去。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哈姆莱特》中的内容作为论据,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
2022-07-22更新 | 29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原则,难免和封建的纲常观念、禁欲主义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封建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内对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压抑与禁锢。“五四”时代的人的解放,不仅是一次人的思想和道德的解放,而且是一次人在审美领域中的解放。从此,以“中和”为理想的古典审美规范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人们的审美意识第一次被纳入现代化的历史轨道,从而使中国文学呈现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美感色彩。

作品结局的变革,鲜明地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变革。“大团圆”的结局,曾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善良愿望。但当这种结局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统治着中国的文坛、自然也就禁锢着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变革要求的实现时,它就变成“瞒和骗的文艺”的典型代表而受到现代审美意识的冲击。“五四”前后,鲁迅曾经在他的小说和杂文中猛烈地抨击这种虚伪的文学,热烈地呼唤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这正是中国审美意识现代化的明证。

大量现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的出现,是现代审美意识的鲜明标记。传统悲剧中的正义和邪恶的斗争,往往在正面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展开;现代悲剧则突破了这种格局,一般不设置代表正义、无往不胜的英雄或者性格坚强、行为高贵的正面人物,却往往把一些主要人物写成否定性形象。陈白露、祥子、觉新等悲剧人物,都是旨在表明生活不该如此,从反方向说明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和“历史的必然要求”。现代悲剧冲破了古典悲剧人物性格单一化、脸谱化的模式,如实地反映悲剧主人公既是被吃者又是不自觉地在“吃人”,他们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失去了人性的光芒,同时又在传播这种吃人的封建意识,虽然自己丝毫也不自觉。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现代悲剧显示了巨大的批判力量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压倒了主人公悲惨遭遇所造成的凄凉,从而呼唤着一场深入人们心灵的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

一种超越了社团、流派的界限,笼罩在现代文学整体之上的忧患意识和悲凉色调,使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感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划出了一块特异的区域。巴金渲染着高家朱漆大门里的腐朽和黑暗,曹禺把我们领进黑洞洞的原野去领略恐怖和阴森,沙汀诉说着号称“天府之国”的巴蜀的穷困和窒息,忧患和悲凉……既凝结着现代作家个人遭际和家世变异的哀伤苦痛,又积淀着历史的重负和时代的创伤。因此,它的内容,不再是屈原式的“恐皇舆之败绩”,也不再是曹雪芹式的无材补天的怅惘,而是鲁迅式的“人生最痛苦的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凉,是曹禺式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激愤。不过,在整体的忧愤悲凉中,又时见昂奋乐观的小小高潮出现。郭沫若笔下的凤凰,历尽劫难而重生,世界迎来华美、热烈与芬芳;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儿女们,在枪林弹雨的年代里,仍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淳朴的情感描绘着生活中的安乐和谐美画卷……忧患与昂奋的统一,悲凉与热烈的交织,是社会大变革时代旧时代僵尸已经腐烂发臭、新时代婴儿正在孕育中躁动的表现,这正是现代价值观冲击着而且就要取代了旧的价值观而在社会人心中引起急剧动荡、复杂矛盾的表现。到四十年代末期,根据地文学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明朗安宁的色彩,预示着贯穿现代文学的矛盾冲突开始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已是现代文学审美意识和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审美意识的接壤地带了。

(节选自刘增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意识》)

材料二: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悲喜不要过度,情绪不宜过度宣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和之美”既是艺术的创作原则,也是生活的伦理准则,体现了儒家文化秩序中文艺观和道德观的统一。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是现实的镜像和反映,是历史处境与社会精神的折射,有什么样的时代气氛,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基调。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机制的外在变化而变化,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当然不乏旁逸斜出者,但毕竟是少数。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并不缺少激烈狂暴和强悍血腥。“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借助悲剧叙事对封建文化与传统生活进行强烈控诉,虽然很多指控今天看来并不真实,但非如此,不足以扭转强大的文化惯性和思想惰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充溢着大灾难与大悲哀,这是民族苦难和不幸历史的真实写照。而今天,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无可否认,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任何一种生活都不能完美无缺,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暴风骤雨”与“疾风劲雨”不是感受的普遍状态,“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方是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不平,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中国传统美学在20世纪失去影响力的主要原因是它丧失了阐释力,不能全面而有效地诠释现代中国社会的生存体验。今天我们重提“中和美学”,不是要在文学创作中建构生活的应然状态,而是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通向“中国故事”的路标,凭借它,文艺更容易到达“非虚构”生活的临界状态。

(节选自张丛皞《“中和之美”之于当下文学创作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有其传承的持久性,也难免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给文学带来负面影响。
B.现代悲剧中的人物性格趋向多元化,其复杂的人性往往给读者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C.“五四”时期文学既充满了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激愤,也呈现出明朗与安宁的色彩。
D.中和之美强调情感的自然适当,在艺术上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状态,符合儒家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大团圆结局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愿望,所以不适合“五四”时期的社会需要。
B.现代悲剧的主要目的不是反映正邪斗争,而在于揭露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之深。
C.中和之美贴近生活的本来状态,即生活不会总处于动荡中,大多还是平稳有序的。
D.中和之美在“五四”时代失去影响力,是因为它丧失了对当时社会生存体验的有效诠释。
3.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和之美”创作原则的一项是(     
A.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传说表达了远古先民们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B.《窦娥冤》中窦娥虽然受冤而死,但最终能够托梦父亲,使得此案重审,昭雪天下。
C.《红楼梦》中塑造了薛宝钗这一传统女性形象,她端庄平和、随分从时,赢得尊重。
D.《小二黑结婚》取材农村现实生活,讲述了青年男女战胜封建家长喜结姻缘的故事。
4.中国现代文学“呈现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美感色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材料一指出现代悲剧作品“往往把一些主要人物写成否定性形象”,请以《呐喊》《彷徨》或《四世同堂》为例,分析某一否定性形象的创作意义。150字左右。
2022-07-22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问一号是我国成功发射的首个火星探测器,由一台环绕器和一台着陆巡视器组成。它们一个负责在火星高空环绕,一个负责登陆火星地表巡视。祝融号火星车便是着陆巡视器的主体,换言之,它就相当于一个巡视员”。

巡视员是如何登陆到火星的呢?2020723日,天问一号乘坐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踏上了火星探索之旅。今年210日,它成功被火星捕获,顺利进入环火轨道,下一步是选定可以降落的位置,择机泊车。届时,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将会分离,后者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便会从着陆平台上驶下来,正式开启它的巡视工作。

为了探索火星上的奥秘,这位巡视员做足了功课,带足了装备。地形相机、表面成分探测仪、气象测量仪等6种荷载,让它可以探测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研究火星上的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并将珍贵的数据和照片回传给祖国。

火星表面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高达1.85米、重约240公斤的巡视员,必须能够上山下坑、自如行走才行。好在祝融号火星车上下前后都长了眼睛,有的是导航相机,有的是避障相机,能发出各种指令规划路径。也很灵活,每个轮子都可以正负九十度转弯。掉到坑里了,前面两个轮子还能变成,帮助自己从坑里爬出来。

火星车采用的是太阳能动力。不过,火星距离太阳较远,因此巡视员身上的太阳能帆板吸收到的光能较弱,加上经常出现的风尘天气,对火星车的能量供应提出了挑战,但祝融号可以实现自我调节。天气好时,努力工作;遇到沙尘天气时,就进入最小工作模式;遇到重度沙尘天气时,便自主断电休眠来保护自身仪器,免受恶劣天气的损坏;天气再度转好时,又会被自动唤醒。针对火星上空气稀薄又寒冷、昼夜温差大的问题,我国研发出独特的气凝胶保温与相变保温系统,足以让巡视员抵御火星夜间的低温。

(摘编自周阳乐《祝融号:飞到火星当巡视员》,《湖南日报》202157日)

材料二:

国家航天局424日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名称为祝融号

祝融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的掌火之官。《礼记》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辆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这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了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以火神的名字命名我国第一辆火星车,正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际探测征程的首趟征途,计划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这在国际航天领域亦属创举。火星探测的关键环节非常多,需要实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中国首个火星车有了名字:祝融号》等相关文章,中国青年网”2021427日)

材料三:

20215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火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想象的星球。对火星等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火星是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此次实现火星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实地探访,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祝融号将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迈开脚步进行科考。世界上有10个已成功的火星着陆器或火星车,只对很小的区域进行过详细探测,目前只有好奇号”“洞察号毅力号还在火星表面继续工作,它们的探测区域大多集中在火星南部高地,而祝融号将在北部平原展开探测,这将会对人类全面理解火星的演化进程做出重要补充。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在仅有五成左右成功率的人类火星探测任务中,火星着陆是失败率最高的阶段。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十多分钟的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的黑色9分钟,毫发未损过关,让人惊叹。这背后,是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惊心动魄的短短几分钟,凝结着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卓越创新。

如今,火星已在脚下,梦想又一次脚踏实地。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驱动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摘编自2021515日《人民日报》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一台环绕器和一台着陆巡视器组成,环绕器负责在火星高空环绕,“祝融号”火星车负责登陆火星地表巡视。
B.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乘坐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踏上火星探索之旅,经过近十个月的太空飞行,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
C.我国航天器的命名思路一脉相承,都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以继“嫦娥”“墨子”“悟空”之后,我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
D.“天问一号”之所以经得住“黑色9分钟”的考验,科技人员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功不可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祝融号”利用自身携带的仪器,可对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进行探测,对火星的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B.火星地表复杂,距离太阳较远,经常出现风尘天气,大气稀薄而不稳定,这些都是影响“天问一号”能否成功着陆的重要因素。
C.“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计划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这在仅有五成左右成功率的人类火星探测任务中,实在是一项创举。
D.截至2021年5月15日,10个火星着陆器或火星车已成功着陆火星,目前还在工作的只有“好奇号”“洞察号”“毅力号”和“祝融号”。
3.“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并开展科学探测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D.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3.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加以概括。
2022-07-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汽车芯片是车规级芯片的通俗叫法,在现代化的汽车产品上,汽车芯片相当于“大脑”。从整个芯片行业的等级划分来看,分别有军工级、车规级、工业级和消费级,其中车规级芯片对于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求更高,仅次于军工级。

从车规级芯片的要求来看,需要适应—40℃到150℃的极端温度,高振动、多粉尘、有电磁干扰,湿度要适应0%—100%,一般车规级芯片的设计寿命为15年或20万公里。“随着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汽车所搭载的芯片越来越多,对智能性的要求也在提高,此前需靠驾驶员判断的东西现在慢慢交给芯片,这样汽车对芯片的使用量就会越来越多,并且对芯片的算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

春节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电子信息司与主要汽车芯片供应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建议汽车芯片供应企业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加大产能调配力度,提升流通环节效率,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努力缓解汽车芯片供应紧张问题,为中国汽车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王琳琳《这次卡住汽车产业“脖子”的为什么是车规级芯片?》)

材料二: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福特汽车总销量为43.21万辆,同比下降17.1%。其中,3月份总销量为15.93万辆,同比下降25.6%。之所以出现两位数下滑,原因直指汽车芯片的持续短缺。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范围内持续出现“缺芯潮”,汽车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如今的汽车市场,可谓一芯难求。很多车企只能停产或短期停产,还有一些车企不得不延迟交付。

以大众汽车为例,2020年12月,大众汽车曾因特定汽车电子元件芯片供应不足,导致部分车型被迫短期停产。日本汽车产业在“芯片荒”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最新数据显示,2021财年,日本国内新车销量为421万辆,创下45年来的最低水平。

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FS数据显示,由于芯片短缺,2021年全球车企累计减产约1020万辆。

(摘编自刘畅《“缺芯”仍是全球车企难题》)

材料三:

我国作为汽车销售大国,每年汽车的销售总量约为2500万辆,占全球30%以上。而在全球的芯片市场当中,我国的生产规模则只有150亿,占全球产能的4.5%,关键零部件MCU等基本上都靠国外芯片企业供应,进口度超过了80%。

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创始人张兴海建议鼓励整车企业与芯片企业跨界携手、联合创新,积极推动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管理创新等。

此外,我国汽车企业也开始采取自研或与芯片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对芯片领域进行布局。

不论是与芯片企业合作还是选择自研芯片,都意味着,芯片来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当下车企解决芯片短缺的第一要义,也是行业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刘凯《汽车芯片危机仍存,两会代表建议“保供稳供”》)

1.下列对车规级芯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规级芯片又叫汽车芯片,它是现代化汽车的重要构件,相当于汽车产品的“大脑”。
B.由于车规级芯片的持续短缺,包括大众汽车在内的众多车企不得不短期停产或延期交付。
C.车规级芯片需要适应极端的温度、高振动、多粉尘等状况,其使用寿命比消费级芯片短。
D.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车企对车规级芯片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范围内持续出现的“缺芯潮”影响了众多行业的发展,其中汽车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B.我国每年汽车销售总量占全球30%以上,而汽车芯片生产规模却只占全球产能的4.5%。
C.2021年全球车企累计减产约1020万辆。随着新冠疫情反复,2022减产可能还将持续。
D.汽车产业受制于“缺芯潮”警示我们,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3.我国该如何破解汽车“缺芯”难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7-2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九世纪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历代公私书目皆有著录,包括《崇文总目》《新唐书》《宋史》等。《历代名画记》对后代画史撰述影响甚大,包括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南宋邓椿《画继》,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等都以续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荣。

张彦远收集整理晚唐之前画论史传,别出机籽,分章别类,考察绘画相关诸多问题,为中国绘画史写作立下规范。《历代名画记》共有十卷,前三卷为画学专论文章。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张彦远)高祖以下入则为相,出则历典名郡,搜藏历代书画极富,因战乱丧失殆尽。至彦远时,虽所余无几,但因其精于鉴赏,烂熟历代文献典故,故能成此规模空前、亦史亦论的画学专著。正因为张彦远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促成了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

到目前为止,《历代名画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理校注和绘画思想研究上,大都未涉及到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历代名画记》的文学价值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十画家小传中,许多画家兼及诗人的身份。尽管唐之前画家小传多采自前人所著画传史书,但唐代画家小传多出张彦远自己之手,对唐代具备绘画才能的诗人生平考订多有禅益,有些文本和逸事甚至仅存于《历代名画记》中。且由于张彦远出自三相张家,门第崇高,见闻既广,又熟诗文,众多文学史料赖其保存。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画家小传有助于唐代诗人生平的考订,载录的诗文有助于文学史料的保存,更可以通过画家小传的记载考察唐代绘画、文人和唐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二,《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六法》和《论顾陆张吴用笔》多有论及张彦远的绘画思想。张彦远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并重,提炼出自身重骨气的绘画理论。这既是对六朝画论的总结,又与唐代文论中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二者体现着共同的审美品格。张彦远又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这两个命题,注重绘画的的阐述,这不仅与中晚唐的意境理论相关,还影响了宋代以后写意画的传统。因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绘画理论在画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还与唐代当时的文学理论密切相关。

第三,《历代名画记》的《论画山水树石》专章记录了山水画的发展情况,在画家小传中载录了众多山水画家的史料,呈现出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详尽资料。山水诗与山水画同时产生于晋宋之际,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会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差异,故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考察山水诗画的关系。《历代名画记》收录的唐代山水画家的史料更是有助于重新考察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概念。毕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王维山水诗和山水画二者关系而来,欲考察这个概念亦必须回到唐代的山水诗画这个环境中。《历代名画记》保存的山水画的史料为重新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供了坚实的论证材料。

(摘编自蒋金珅《〈历代名画记〉文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后世的画史撰述影响最大。
B.张彦远能够完成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与他的家学和个人学养有关系。
C.《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十为画家小传,这说明张彦远与这些画家关系密切。
D.张彦远的绘画理论完全继承谢赫“六法”思想,并对六朝的画论进行总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历代名画记》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其中的文学价值,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B.作为学术论文,文章引用一些表述,如引用“三相张家”说明了张彦远的显赫家世。
C.文章的结构清晰,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层面展开论述,横向并列,最后对全文总结。
D.作者认为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研究山水诗画关系,这体现出其独到的研究视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果显著,其绘画理论在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B.张彦远不仅擅长对绘画作品鉴赏,还研究绘画理论,了解一些绘画理论,熟知诗文。
C.当今的学者可以通过《历代名画记》研究唐代一些具有绘画才能的诗人的生平事迹。
D.依据《历代名画记》的山水画的史料,作者否定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
2022-07-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影响着人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习惯。对潜移默化中发生的这些变化,一般观众可能并不敏感,但在电视剧行业内部,创作要正视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已经成为共识。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刷创作?探讨这个问题,对认识当代电视剧的美学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电视剧最鲜明的变化是节奏提速。2019年,就有视频网站根据用户观看数据,总结出“黄金七分钟,关键前三集”的剧集网络传播特点,反映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相较于阖家收看电视剧,个人观剧场景下注意力相对集中,观众对信息密度、情节强度的要求变高了。近来,不少电视剧都在探索适配新审美习惯的叙事节奏。曾摘得第二十六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的《破冰行动》,在播出时做了两版剪辑。电视台播出版本采用娓娓道来的正叙结构,背景交代细致、完整;视频网站版本则用倒叙结构,通过雨夜抓捕的热开场制造悬念,又借大量闪回增加情节密度,同时在背景交代上刻意留白,以提高剧集的情节跨度和悬疑感。不论时间还是空间,在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前提下,增加剧作内容的信息密度和情节跨度,是节奏提速的要义。

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桥段编排是近年电视剧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征。这种桥段往往是相对独立、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强戏剧冲突。比如,《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用预叙的方式插入,与此刻意气风发的少年形成强烈对比,造就既豪迈也悲情的情感高潮。这些精华情节段落,往往是观众讨论最多的部分,因为它们在传递信息上更高效、快捷,在遵循创作规律的前提下,能够为作品打动观众创造契机。

互联网对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手法也产生影响,比较突出的是更加强调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这种惊喜可以来自与作品整体风格有所不同的反差人物,《山海情》中,在西北特色鲜明的人物群像之外,还塑造了一口福建口音的扶贫干部陈金山,这个人物形象就生动诠释了“反差”的魅力;也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身份与立场的反转,《扫黑风暴》中公安局副局长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通过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这样的人物塑造,往往能够在新媒介环境下调动观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电视刷注重“网感”,并不意味着电视剧创作的肤浅化、低幼化,无论怎么变,围绕好故事和好人物来创作这一内核是不变的。注重“网感”不是迎合,而是将观众的审美接受问题提前纳入到创作考量中来。当然,电视剧的创新探索,并不局限于故事节奏的提速、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桥段和更加注重反差的人物塑造这些方面。新媒介环境对观众思维方式的影响,本就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电视剧与之适配的创作探索也将不断演进。

(摘编自卡芸璐《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人民日报》2021年9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但由于这些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一般观众对此无法感知。
B.根据2019年某视频网站得出的结论可知,观众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剧集娓娓道来的正叙结构不再吸引他们。
C.在电视剧中塑造与作品整体风格有所不同的反差人物形象,定能在新媒介环境下调动观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D.互联网对观众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电视剧的创新探索不能止步于当前,要不断演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互联网对电视受众和电视剧行业的影响人手,引出全文论题。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证明了节奏提速是当前的大势所趋。
C.文章第二、三、四段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对电视剧创作的影响。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围绕“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这一论题展开了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破冰行动》视频网站版本的剪辑是在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前提下,电视剧适配观众新审美习惯的一种探索。
B.电视剧中巧设的精华桥段往往是一种强戏剧冲突,它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情绪,能更高效、快捷地传递信息。
C.《山海情》中的陈金山和《扫黑风暴》中的贺芸,一个是“惊喜”,一个是“惊吓”,但都通过强烈反差吸引了观众。
D.电视剧注重“网感”,将观众审美接受问题提前纳入到创作考量中来,是电视剧行业正视、适应互联网的共识。
2022-07-2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x1011=10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

材料二:

想要你的科幻故事听起来更加科学可信,不如试试加上多元宇宙这个词。比如,著名的漫威就格外喜欢多元宇宙的概念,无论是蜘蛛侠,还是奇异博士,都逃脱不了多元宇宙的套路。

那么,在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中,哪些是从科学中借鉴而来的,哪些又是纯粹的虚构?

假如在那之外,还有更多空间,其中同样充满了星系、恒星和行星,根据宇宙学的原理,我们可以看见的距离实际上是有限的,可观测宇宙包含着跨越数百亿光年的空间,但我们并不知道在光线所及的范围之外还有多少空间。

那么存在另一个地球的可能就还会大得多。有了足够的空间、足够多的行星,极小的可能性都会变得可能。

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说法,我们无法以超越光速的速度穿越空间。虽然在科学上有可能以更奇特的方式在宇宙中旅行,比如虫洞,但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制造它们,它们似乎也不会在宇宙中自然地出现。而且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会恰好把我们与另一个地球连起来,而不是随机出现在空旷的空间中的某个地方。

科幻世界的多元宇宙看上去可能很疯狂,但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看,它简直太温和、太正常、太熟悉了。

这是因为,我们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电子、光等等,能够涌现出惊人的创造,比如人类的生命。你的身体就是一台惊人的机器,它会收集能量、处理信息,甚至可以建造微型机器,进行自我修复。

然而,物理学家已经发现,我们宇宙的基本构件所拥有的这种制造生命形式的能力是极其罕见的。如果电子太重,或者将原子核绑在一起的力太弱,宇宙里的东西甚至不能被“粘”在一起,更不用说出现像活细胞甚至生命这般奇妙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们的宇宙其实只是选项之一,一种格外幸运的选项,而其他众多的多元宇宙很有可能是“没中彩票”的那些。

这就是科学的多元宇宙,它们并不是单纯地更多个“我们这个宇宙”,而是具有不同基本成分的宇宙。它们大多数都毫无生气,只有在非常非常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适合生命形式的组合。

多元宇宙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亚历克斯·维连金教授在《多元宇宙是什么》一书中所说,“面对宇宙的这些终极问题时,宇宙学家和侦探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只能依靠间接证据,通过对可观测宇宙的测量结果来推断不可观测部分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限制使‘排除合理怀疑’变得更加困难”。而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还需要更直接、更具决定性的证据。

(摘编自《中国国家天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汪洋覆盖,海洋的魅力是迷人的,它吸引人类不断去探索,尽管目前的研究还很有限。
B.天体是宝贵的,诸如地球这样的行星特别稀罕,但他们都不可能是典型的,所以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C.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人类可见的距离其实很有限,我们并不知道光线所及范围之外还有多少空间。
D.科学的多元宇宙是具有不同基本成分的宇宙,地球是幸运儿,其他多元宇宙不具备制造生命形式的能力。
2.下列对两则材料表现手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融说明、议论和抒情于一体,既有客观解说,也有主观认识,使文章兼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B.材料一将星系类比为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的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使表达更加严密。
C.材料二以科幻故事中的多元宇宙切入,并以漫威故事为例,增强了文章可读性,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D.材料二引用亚历克斯·维连金的话,说明我们还需要更直接、更具决定性的证据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
3.下列语句的表达不符合科学严谨、逻辑性强的要求的一项是(     
A.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千米(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
B.只要想起宇宙,我们就如同回忆起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晕眩战栗。
C.根据这种观点,上述那些事实,不仅是不足为怪的,甚至是意料中的。
D.与西方的水晶天说相比,宣夜说的描述与宇宙的实际情形似乎更接近。
4.自然科学论著的语言讲求严密、准确,复杂的思路常常用长句子来表述。请结合材料二中画线句子加以分析。
5.太阳系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系,但宇宙的神秘面纱尚未彻底揭开。宇宙中可能还有其他生命吗?作为学校天文社团的成员,你受邀参加讨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见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总是充满哀伤,不止是那种不完整性。曹雪芹营造的美有很重的象征色彩,这无法用传统符号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红楼梦虚实并置,小说里有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如果完全写实可能会失去一些灵气。它是一个梦境,梦里有很多中国的元素和想象的东西。《红楼梦》也是一部很强烈的《失乐园》,曹雪芹写十二金钗,寄托了他对美、对童真的向往。

《红楼梦》的语境是完全的中国语境,是虚拟和真实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方式。我们在电视剧创作里用比较艺术的方法来处理而不是还原,走入曹雪芹的世界,他虚的地方虚,他实的地方实。

曹雪芹写红楼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明朝的影子,但很多细节都是清朝的。清代孙温的画中的人物造型带有戏曲味,那种美感来自中国文化的深处。据此,我在复古的同时又加入了非常多的现代元素,使它产生一种虚幻感。我还参考了国际时尚化的年轻人服饰,深入融合在古代的剪裁里。

使用现代的装饰性设计,是希望以似有似无的时空模糊感,来增加对衣服中所诉说的浮华世界的诠释。比如薛宝钗就有一件全部用蕾丝拼合的礼服,这样的设计产生了时间模糊感,使服装设计在这个剧里产生更多时代的折射。

在追寻东方视觉语言的同时,全世界正在发生着自我重生的现象,很多影像都会出现一种新的融合状态,在光影交错间产生新的可能。

(摘自《叶锦添的创意美学:流形》第六章《实践之路·红楼梦》,有删改)

材料二:

搭建桥梁是叶锦添的使命。他凭借对世界的远见及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酝酿出了新东方主义;他以强大的融合性在昔时和今日之间搭建桥梁;他也通过将时尚、设计、平面艺术、舞台艺术等门类互相关联,在不同艺术之间搭建桥梁。在人与人之间,他同样搭建桥梁。法国哲学家蒙田曾评论他与拉博埃西友谊至深,缘于因为是他,因为是我。我和叶锦添之间的关系不仅因于此,更因叶锦添能在任何艺术项目中投入他的共情和合作能力。

在武汉打造《汉秀》时,我试图寻找一种现代的方式来讲述永恒的中国,探索如何在当下讲述文明,又不背弃它的传统精神。舞台剧里我设计了一对年轻的男女主人公,以他们为代表,让当代的中国人也可以梦想传说的伟大。

叶锦添把这对主人公放在以中国天文学和十二生肖为设计理念的背景中。是啊,有什么能比解读天象的普世智慧、文化历史传承下的民俗占卦物,更具共通意义、更能唤起共鸣呢?这些巨大的生肖,它们的面具、巨大体积、一举一动,无不透露出叶锦添作为舞美设计的杰出才华。他让戏里的每个角色活跃在传统和想象的边际,极具现代感。

(摘自弗兰克·德贡《前言一:诗意的相遇》,有删改)

材料三:

叶锦添看似简单的设计,让纽约的舞台上呈现出了用纸料制作的神秘广阔的孙德尔本斯地貌,将我带去了孟加拉虎出没的水域。在另一处神来之笔中,叶锦添在舞蹈作品《轮》里把大地分裂,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古代。那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用艺术设计让观众穿越回古代的艺术家,正是他。

叶锦添敢于挑战宏大,又专注细节。他对空间的理解开放、空灵,给观众自由赋意的余地。用这样的创作理念,他既打造出让观众重返亚洲历史的设计,又引领大家进入未经想象的未来。这样的鲜明风格令他在荧幕和舞台上的作品具有极高辨识度,深受艺术界和好莱坞影坛等多方厚爱。

创新需要勇气,尤其对于近几个世纪以来被告知应向西方靠拢看齐的人们。叶锦添开创的新东方主义,不仅仅是他对神秘东方的重新解析呈现,更体现了他对探索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好奇心,驱使他以令人惊叹的全新方式呈现他的视觉想法。

(摘自米拉·奈尔《前言二: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分析,不能准确表达叶锦添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不是一部具有完整性的作品,也不是一部写实的作品,它是一个梦境。
B.《红楼梦》的语境是完全的中国语境,它写到葬花、扑蝶,就是那么美。
C.《红楼梦》有很重的象征色彩,象征着曹雪芹对美和对童真的向往。
D.《红楼梦》没有拘泥于清朝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明朝的影子。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对叶锦添“搭建桥梁”的方式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他创设了“新东方主义”。
B.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他用精巧的艺术设计模糊了时间的界限。
C.在不同艺术之间,他将时尚、设计、平面艺术、舞台艺术等互相关联。
D.在人与人之间,他能够在工作中投入他的共情和合作能力。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对叶锦添敢于创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他敢于挑战宏大,又专注细节,因此能够设计出神秘广阔的场景。
B.他创造开放、空灵的艺术空间,给观众自由想象的余地。
C.他既打造出让观众重返亚洲历史的设计,又引领大家进入未经想象的未来。
D.他对神秘东方重新解析,以令人惊叹的全新方式呈现他的视觉想法。
4.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叶锦添的创意实践主要有哪两种表现形式?请根据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5.叶锦添的设计案例巧妙地体现了他的设计意图,请梳理材料并填写下表。
设计案例设计意图
①电视剧《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蕾丝礼服设计
②舞台剧《汉秀》中十二生肖形象设计
③舞蹈《轮》的场景设计

2022-07-2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