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3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和媒介渠道的拓宽,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粉丝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粉丝群体活动既有蓬勃向上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粉丝的盲目追捧,源自光环效应的巨大影响,将偶像孤立的优点扩大成了全面的优点,难免导致选择性失察、无条件崇拜,粉丝文化似乎走向畸形。

7月31日,北京警方通报,某加拿大华裔明星因涉嫌强奸被刑拘。通报一出,该明星的粉丝圈炸了锅,甚至扬言创建组织进行所谓集体营救活动。近年来,娱乐圈出现极端饭圈文化。极端现象让追星变了味,价值观失了准,公序良俗和社会伦理也被抛到了脑后,有些已经涉嫌违法。殊不知,真正喜欢自己偶像的粉丝,不是无原则地跟着一起错,而是要用自己独立的人格欣赏和保护另一个独立的人格——对了就一起鼓与呼,错了就坦诚地批评与纠正。

粉丝文化不能杂草丛生,需要社会力量帮助除一除草,施一施肥。一方面,粉丝要拒绝畸形的饭圈文化、理智追星,更要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比如正在奥运赛场上的健儿,青年们可以成为他们的粉丝,去追一追他们那股拼劲,追一追他们那份爱国情。另一方面,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要带着粉丝向着正能量的方向行走,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等等。互联网是个扩音器,公众人物在网上的三言两语,就可能会掀起蝴蝶效应般的巨大影响。一个长期占据粉丝注意力的偶像,可以挡住一个人的开阔视野使其失去自我,也可以为其打开一扇大门去认识世界,关键要看他有无道德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

互联网是个信息的集散地,既做引流,也做分流。让粉丝文化向阳生长,既要在法律层面上划出红线,用文明导向、理性价值涵养粉丝心态;也要让明星成为正能量的代言人,如此,两者都能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顶流才是正流

(选自李群《让粉丝文化向阳生长》,2021年8月《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文化娱乐产业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壮大起来,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粉丝文化现象。
B.粉丝将偶像“孤立的优点”扩大成了“全面的优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盲目追捧,是粉丝受到了“光环效应”的影响。
C.如果粉丝在追星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失了准,将公序良俗、社会伦理和法律法规抛到脑后,那么他们的粉丝文化就容易走向畸形。
D.互联网是个信息的“集散地”,“引流”“分流”都不可少,既需要文明、理性的粉丝,也需要有正能量的明星。
2.下列对第二段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列举事实的论证手法,指出涉案明星已经涉嫌违法,但是还有不理智的粉丝在“炸锅”。
B.作者在本段先是提出观点,再分析问题实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
C.作者在论及“极端饭圈文化”现象时,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指出粉丝不能无原则地追星。
D.作者在论述焦点现象的时候,用“炸了锅”“集体营救”这些表述形象地呈现了极端饭圈文化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粉丝群体活动具有两面性,所以尽管粉丝们能够注意在追星过程中不出现选择性失察、无条件崇拜,也难以保证粉丝文化不走向畸形。
B.饭圈文化出现在粉丝文化中,它可以让追星变了味,价值观失了准,甚至有些已经涉嫌违法,是一种畸形的表现,我们应该抑制饭圈文化。
C.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注意到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言行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应做一颗具有社会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正能量之“星”。
D.只要注重对以青年为主体的粉丝进行法律约束,注重文明导向、理性价值的涵养,粉丝文化就能“向阳”生长。
2024-02-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具备实现碳中和条件。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明网     2021年3月6日)

材料二:

中新网北京3月30日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研讨会暨《碳达峰、碳中和100问》新书发布会30日在京召开。

碳达峰、碳中和备受关注,涉及地方经济发展、传统行业转型、新兴领域前瞻性投资、个人消费观改变等多方面问题,迫切需要一本兼顾科学性、可读性的简明读本。《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丁一汇等多位专家的科学指导,知识系统、科学通俗,是真正意义的“大家小书”。

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领域很广,从气候变化科学,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从能源、建筑、交通等部门,到个人消费者。《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在编写过程中征求了院士专家的意见,也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科研人员在做科研的同时应该肩负起科普宣传的责任,科普宣传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编写团队还将以讲座、调研、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为国家决策服务,为地方、企业和社会转型发展服务。

(中新网北京 2021年3月30)

材料三: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未来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还将持续实现每年40-50%增长。大规模电动汽车出现,不仅给充电网完善提出更高要求,也给电网、交通带来新挑战。

电动汽车既是交通工具,也是移动的储能单元,能够灵活参与电网削峰填谷、清洁能源消纳。为此,苏州供电公司在同里试点开展电动汽车V2G、群充群控、柔性智能充电等新技术应用,建立电动汽车与大电网的互动机制,结合电网运行和车辆信息,实现电动汽车对电网的辅助服务,支撑电网运行。

(摘编自《中国能源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是我国向世界的郑重承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到最大值,然后不再增长,逐步降低,真正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B.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随着制造加工能力的与日俱增,碳排放量也在加速攀升,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C.碳中和是指测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来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D.《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得到相关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也得到有关专家的指导,是一本科学通俗的“大家小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潮流,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国而言,应该主动顺应这一潮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
B.“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欲、减负……就能为“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C.“碳达峰、碳中和”涉及领域很广,从气候变化科学,到应对的政策行动,涉及到交通、能源、建筑……将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变化。
D.电动汽车是移动的储能单元,能灵活参与电网削峰填谷,苏州供电公司以同里为试点,建立电动汽车与大电网的互动机制。
3.以上三则材料中,《光明网》《中新网》《中国能源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2-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标题:_______________

祝勇

(1)所谓的真实性,长期成为散文不能越过的雷池。如果加入了虚构成分,作品的身份就很可疑,就会被分流到小说中去。也就是说,真实性先于艺术性被认定为散文的基础。这一原则在分出了散文与小说的界限的同时,却模糊了散文与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的界限,因为报告文学、新闻特写同样需要真实,以真实作为文体的界限,显然是不可靠的。

(2)他们所强调的真实,首先是不存在的,其次也是无法验证的。时间每分每秒都在改变着现实的局面,对于流逝的事物,我们如何证明它们的本来形态?记忆显然不能依赖。如果我们把记忆比作一个容器,它的四面充满了缺口和裂隙,它承载的内容随时可以溜走。当我们试图用忠诚来为记忆命名,它却在暗地里背叛我们。博尔赫斯曾经描写过一个具有超级记忆能力的人,他能够准确地复述他见过的每一道水纹,他的记忆能力滴水不漏,以至于他要回忆一天的事情,同样需要一天的时间。《纽约时报》图书奖有一部获奖小说,名叫《列宁格勒的圣母像》,作者是黛博拉·迪安,小说描写“二战”时期,俄罗斯爱尔米塔什博物馆讲解员玛丽娜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为了保护藏品,撤下了博物馆展出的那些价值连城的名画,但她仍然每天带领着参观者,面对墙上那些空旷的画框,做细致的讲解,用记忆和语言还原那些展品,在想象中搭建了一座“记忆宫殿”。可惜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我们也无须苛求每个散文写作者,有如此精准的现实复制能力。至于历史——如果私人的历史都无处安置,又有一个什么容器能够承载群体的历史?历史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问题复杂,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落到纸页上的历史肯定是主观的。即使掌握着“确凿”的资料,却有更多未知的部分永远被埋藏在时间深处。

(3)我们企图依赖的历史或者记忆,充其量只是可证的历史和尚未遗忘的记忆,而不包括那些不可证的历史和已经丢失的记忆(暂且这么说吧,已经丢失,就不叫记忆了),那么它们就不是历史和记忆本身,而只是代用品,而且代用品与本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残缺的部分可能刚好关乎事件的实质,它们的丢失可能直接改变了人们对事件的评判。即使是历史和记忆的残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可以证明的事件,证据明天就可能丢失;今天的记忆,明天就可能忘却,而过去仿佛从未存在过的历史证据和记忆片段,又可能浮现出来。于是,历史抑或记忆中的所谓“真实”,也是在不断变动当中的,昨天的“真实”就可能与今天的“真实”打架,今天的“真实”又可能与明天的“真实”过不去。散文将根基建立在“真实”上,显然是行不通的。

(4)连当下的“真实”也同样形迹可疑。我们的眼睛长在身体之上,它们的位置决定了我们既无法完整地了解自己,也无法完整地了解世界。人们所能看见的只是一些散碎的印象,然后通过思想活动对它们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判断。况且,眼睛也并非忠贞不贰,我们常为它们的貌似忠厚所蒙蔽。魔术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证明用眼睛观察事物的缺陷。所以,所谓“真实”永远是身体之外的事实,它们有时可能很近,但当我们伸出手,试图触摸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远走高飞,溜得无影无踪。 (甲)

(5)小说与散文是否应当有一个边界?如果有,它又在哪里?小说里的故事可能基本“真实”,但它还是小说;散文中有虚构成分,但它依然是散文。小说与散文的分界显然并不在这里,而在于前者设置了一个事实现场,读者事先知道“事实”是无法在语言中复现的,因而并不对其“真实性”抱有期待,而只关注其叙述技巧,也就是说,只要故事吸引人,真假无足轻重;而散文则设置一个心灵现场,即使包含故事,也是为展现人们的灵魂现实服务的,散文家即使不是布道者起码也是倾谈者,读者对真实性抱有期待。作家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不能成为伪劣产品的生产者。 (乙)

(6)文学与史学、考古学及其他科学的区别在于,文学对于“真实性”的鉴别不借助碳十四,而只凭情感与想象。体制散文奉行的所谓“真实原则”,意味着事实不仅存在而且只有一个,而作家也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说话。对此,一位作家的回答是,我们随手就能捞起一大把可以代表事实世界的什物;它不需要想象力,它在我们的想象力之外、在我们的愿望之外或健康或病态地活着,直到可以预计的将来。 (丙)

(7)虚构的现象在散文写作中不可避免,包括那些标榜“真实”的写作者,但散文的虚构与小说的虚构不同,小说的虚构是整体性的,而散文的虚构,往往是细节性的,它不能捏造,而只能使叙事更加完善、更加真实。张锐锋认为,小说的虚构,具有整体虚构的性质,它营造了一个完全的虚构世界。这一世界有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结构,以及自己的原则。它的一切看似真实的东西都服从于整体虚构的规则。而散文的虚构则不同,它的虚构服从于真实原则,是真实的附属物和补充部分。用一个比喻,就是,小说重新捏制了一个艺术陶罐,而散文则是对已有的不完整的陶器碎片的黏合和修复,一些残缺的部分,以虚构的东西修补,以便复原陶器的真实形状。新散文中采取了很多虚构的成分,以便弥补记忆中的残缺,虚构是一种对真实的还原手段,而不是以此取代真实。 (丁)

(8)巴尔加斯·略萨说:“事件转化为语言的时候要经历一番深刻的变动。具体那个事实是一个,而描写这一事件的语言符号可以是无数个。”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要经历这样的变动,那就是虚构的过程:“想象力为在我们有限制的现实和无节制的欲望之间不可避免的离异产生出一种灵敏的缓冲剂,即虚构。由于有了虚构,我们才更是人,才是别的什么,而又没失去自我。”当然,小说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虚构,这一点上面已经说明,但它们又都是真实的,用略萨的话说,它们都属于“真实的不同体系”。

——节选自祝勇《万卷如雪》

1.以下各项中最适合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散文和小说中的真实B.小说中的虚构
C.散文中的虚构D.虚构与真实
2.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A.把真实性作为划分文体界限的标志是不可靠的。
B.传统散文所强调的真实性既不存在也无法验证。
C.落在纸面上的历史都带有主观性也都无从验证。
D.残缺的历史或者记忆也有可能关乎事件的实质。
3.下面这句话最适合放在文中的哪一处(     
因而,有必要将散文的“真实原则”更改为“真诚原则”。
A.甲B.乙C.丙D.丁
4.作者认为小说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真实体系,通观全文,其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以第(7)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
2024-01-2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以长征文化为主题的纪念性建筑并不罕见,红色文化的教育与宣传从未停止过。对比传统长征纪念环境设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出现了明显的对人、事件和环境的“人情化”设计倾向,这说明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长征文化精神的传递不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所指,也不再只是静态的、严肃的、抽象的符号,而是以更加动态的、新生的、活力的姿态参与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来。

(摘编自钱若云《人情化设计理念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设计中的体现》)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需要体现出丰富的人情化特点,使人们在进入到公共空间环境时能够感受到愉悦。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情化程度。

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首先需要了解活动的安全感对于人们活动的重要价值。倘若人们长期处于交通混乱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人们会缺乏安全感,商业活动也会受到阻碍。对此,要建立完善的人行道系统,通过建立地下通道、步行街和空中通道等方式为行人提供良好方便的出行条件,使市民的心理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从而促进城市的整体性发展。城市的空间环境尺度能够对城市的设计效果进行更加科学的衡量,使市民在城市空间中感到亲切舒适。比如,商业街如果太宽会对人们的购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地控制商业街的宽度,使两旁的建筑尺度合适,橱窗的内容清晰,为人们的购物提供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城市公共空间场景中广场设计的尺度也极其重要。中小型广场可以发挥出更加良好的集聚与引导作用,能够让居民的生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并且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线下沟通。

充分接近自然。绿色能够使人们的心情宁静,情绪稳定,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让人们进一步接近绿色,会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效果更加好,符合人们的追求和享受。适当应用水的元素可使人们更接近自然。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视野内容,而且使人们获得愉悦和安慰。

活动支持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实际设计过程中,规划者应当使人们的各种活动都能够得到理性的尊重和支持,从而为人们的观赏、交往、沟通娱乐等方面的活动创造更加良好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张艺萱《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人情化要素分析》)

材料三:

阿尔瓦·阿尔托对人情化理念的表现与表述都是非常具体和透彻的,他充分沿用他对建筑设计的特别分析和见解以及人情化设计的巧妙手法,通过亲身实践证明了他的人情化理论的核心价值和影响力,为现代建筑做出卓越的贡献。

他执着坚持一生的人情化建筑设计,体现在建筑场所与其环境内住户之间相互和谐共容的关系上、技术时代的设施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关系上。阿尔托一生的设计和设计实体始终坚持和睦共存、和谐共生的思想。他脑海中的建筑师,以及他的作用和义务就是要不断设计和创建新的为人所充分利用的、不停变换、流动和充满合理想象的空间,更要为人们设计出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由惬意的空间,并且这个空间要很好地为人的生活服务,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尽可能地解决人的生活与居住问题。

人情化的概念概括起来应是:①冲破技术的层面,深入人情、心理的领域,特别关注人们生活和心理的需要。②传统材料与新结构、新材料相结合,不排斥现代技术。③处理手法适当、柔和、多样。④注重打造变化多样、层次丰富的空间格局。⑤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度,打造适合的建筑尺寸。⑥细节处更显建筑本身特质,特别留意建筑细部。⑦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

(摘编自张晓宁《浅析阿尔瓦·阿尔托的人情化理念》)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纪念性空间设计是“人(事件参与者、群众)→场所(事件发生地)→(了解)事件”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大到小的、动态的、新生的、活力的过程。
B.纪念性空间融入人情化设计主要是“事件→(影响)场所(事件发生地场所或相关环境)→(影响)人(事件参与者、逝者、文化传承者、生者等)”的过程。
C.“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设计不同于传统长征纪念环境设计的地方主要是,出现了明显的对人、事件和环境的“人情化”设计,其情感辐射范围会更广。
D.材料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人情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情化要素、建筑家阿尔瓦·阿尔托建筑设计中的人情化理念三者有共通之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公共空间场景中广场设计要控制合适的空间尺度,可以设计一个中小型广场,让居民的生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B.自然环境与技术时代的设施相互和谐共处的关系,以及建筑场所与其环境内住户相互和谐共容的关系,都体现了阿尔托的人情化建筑设计理念。
C.通过人情化的概念可知,在特别重视民族化的今天,设计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应关注人们的需要,不使用现代技术。
D.人情化建筑设计的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这与中国建筑在斗拱和门窗、屋脊、瓦当、脊吻上的刻花图案类似。
3.你所在的市区的城市管理局征集以“多元规划,构建人情化家园”为主题的城市建设措施建议书,请结合材料二,列出你所写的建议书中的三个建设措施要点。
2024-01-2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读之可以知其世”“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等,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的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通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忱,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面对许多残酷的事实,既不惶惑,也不逃避,而给以严肃的正视。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如前所述,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B.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C.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D.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
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的观点。
C.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D.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B.“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D.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2024-01-2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然秉具诗性气质的中华民族,自始即是在“诗意中栖居”的民族。迄今最早见于记载的诗歌源于上古时期,即“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从那时起,诗歌承载着上古先民丰富的精神情感和繁杂的生活劳作,诗歌以唱诵、歌舞等多种方式融入先民生活,并逐渐衍生为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乃至文化形态,开启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诗歌传统。

从艺术起源视角追溯,中国诗歌“感物而动”(《礼记·乐记》)的创作原理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契合,体现了诗性民族以“人化自然”为特征的审美理想追求,也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现实的感受方式,其中优秀的诗篇不乏深邃的哲学内涵。长期以来,中国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超越了文学与艺术的局限,关涉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思想史等,它从一开始就重视个人情感、人文情怀,关注现实生活,在以“诗言志”为核心诗学的理论系统中,“志”包含广博的精神世界与繁杂的人生经验,以及不同个体内心所想所感。闻一多曾将“志”解释为:“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歌与诗》)前两点并无太多歧义,至于“怀抱”,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不同诗人可阐释的方向尤为丰富。

纵观几千年中国诗歌发展史,诗歌的“记忆”和“记录”功能并不乏见,以抒写“怀抱”为特征的抒情诗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佳作涌现。如果我们略加审视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会发现一个并不新奇但比较普遍的艺术品格,即它们多是将“记忆”和“记录”融会于“怀抱”之中或曰“怀抱”涵摄了“记忆”和“记录”的诗作,换而言之,脱离了“怀抱”,单纯的“记忆”或“记录”无法架构起撼动人心的经典诗作的骨骼。

以具体诗作为例,对安史之乱记录最切入人心的首推杜甫的“三吏三别”,但是当后人读罢“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而感思战争的残酷之余,真正撼动心扉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时,诗人亲历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凄凉,因而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感怀,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浸透着个体民胞物与的精神,这也是杜诗的“怀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南渡后对国破家亡、孀居之苦的切身感受,无尽的悲惨孤寂却不落于小我的牢骚抱怨之琐碎,蕴蓄着家国忧叹,浓缩了诗人流离失所的现实遭遇。有“千古词帝”之称的李煜,在其众多词作中经久传诵的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的后期词多从具体可感的个体形象出发,倾吐身世家国之痛,摆脱了花间樽前曼声吟唱的艳情之风,兼有刚柔之美,拓展了词言怀述志的狭隘空间,对后来豪放派词也有影响,后人常常把他定格在亡国之君而忽略了诗词中幽深的“怀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开篇记录了元宵节车水马龙热闹缤纷的现场,这些无非是为了反衬一个超群脱俗、宁静淡泊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点亮了千百年来上元节所有的灯,千古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恰恰寄寓了孤高的作者在政治失意屡次被贬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后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借这一句形容立业治学的最高境界。对美好女性或理想爱情的追慕与其笔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构成内在的精神品质的呼应,命运多劫、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把他的爱国信念、对民族命运的忧患,通过不同形式把“怀抱”寄予在诗词里。再看百年来新诗名篇,面对民族灾难,那些经典不衰的诗作留给历史怎样的回响: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冯至的“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穆旦的“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郑敏的“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欧阳江河的“永远的维纳斯站在石头里/她的手拒绝了人类”,以及“离去的重新归来/倒下的却永远倒下了”……这些经典诗句穿越了时空,至今仍直击人心,无一例外它们来源于有“怀抱”的书写,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诗人崇高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幽深的情思、在场的生命感悟,同时从诗艺层面表达了他们对诗歌文学样式的特殊体认。

波兰诗人亚当·扎嘎耶夫斯基曾称赞赫伯特是一个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人:“每一位伟大的诗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其中一个是真实的、有形的历史世界,这个世界对某些人来说是私人的,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公共的,而构成另一个世界的是密实的梦境、想象和幻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上述关于两个世界的比喻得到大部分诗人的共识,在创作观念上基本对应着闻一多的“记录”“记忆”和“怀抱”的两个诗学维度,不过,“怀抱”远远漫出了“梦境、想象和幻象”空间,它还兼及思想境界、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智慧情怀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抗疫主题诗歌。疫情面前,诗歌如何焕发温暖、凝聚人心?如何兼顾诗歌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超越语言和现实,留下经得住推敲和品味的诗作?闻一多的“怀抱”说,不失为进入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路径,也就是说,抗疫诗歌写作要有与抗疫匹配的“怀抱”。

(摘编自孙晓娅《激活诗歌的“怀抱”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人化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在中国诗歌“感物而动”的创作原理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得到了体现。
B.从几千年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记忆”“记录”和抒写“怀抱”均是诗歌具有的功能,但后者才是抒情诗的唯一特征。
C.幽深的情思、在场的生命感悟、饱含忧国忧民的胸怀,以及体现崇高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以抒写“怀抱”为特征的诗作的重要内涵。
D.波兰诗人亚当·扎嘎耶夫斯基提出的“两个世界”,基本对应着闻一多的两个诗学维度,因此得到了大部分诗人的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诗歌的特点,进而明确提出了“诗言志”的中心论点,并引述闻一多的相关阐释进行论证。
B.文章选择杜甫的一些诗作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了抒写“怀抱”的诗歌较之“记录”的诗歌更具撼动心扉的力量。
C.文章在梳理古今诗歌的基础上,总结出经典诗句能够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根本原因,突出了有“怀抱”抒写的意义。
D.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诗歌创作为立论背景,希望通过激活诗歌的“怀抱”传统,为抗疫主题诗歌创作指明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现实生活,重视个人情感、人文情怀,中国诗歌才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超越文学与艺术的局限,拥有深邃哲学内涵。
B.杜甫的《春望》将“记忆”和“记录”融会于“怀抱”之中,所以能成为经过历史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
C.李煜的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抒发个体哀愁,不属于文中所说的有“怀抱”的书写。
D.在创作中能兼及思想境界、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智慧情怀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诗歌便能焕发温暖、凝聚人心。
2024-01-1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繁荣自己的种群,植物的种子集中于亲本植物附近会加剧竞争和加速死亡,为了寻找适合定居和生长的生境,开拓和占领新的领地,在种子成熟的季节,大自然会顿时喧闹起来,植物们迫不及待地一展才华,施展着各自的看家本领,为种子准备一次奇妙的旅行。

果实是被子植物的传承策略和手段,它们是献给种子传播者的报酬。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形态与结构上的变化外,还伴有复杂的生理变化。果实的色泽与果皮中所含色素有关,里面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含量与种类不同,果实所呈现的色泽也不相同。通常较强的光照与充足的氧气,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果实向阳的一面往往着色较好。果实质地逐渐由硬变软,原因是果皮细胞壁中可溶性果胶增加,原果胶减少,使细胞间失去了结合力,致使细胞分散,果肉松软。成熟果实的气味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肪族与芳香族的酯,还有一些醛类,比未成熟时更为丰富。柑橘中有60多种香气成分,葡萄、苹果中则有70多种。植物果实的颜色、质地、气味会促进动物嗅觉的发展,最终吸引动物食用。

不会咀嚼的鸟儿们是植物种子旅行的上上之选,很多植物在种子成熟时果实由青色变成显眼的红色或者黑色,硕果累累的果树成了鸟儿们举行盛宴的殿堂,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经过一番盛宴的招待,鸟儿们带着成百上千的种子飞翔到很远的地方,果肉会被消化吸收掉,但是无法消化的种子则会被鸟儿们排放到远方。

除此之外,种子还会自己插上飞翔的翅膀,驭风而行。风无处不在,为植物提供了名副其实的顺风车,聪明的植物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一大自然的恩惠。兰科植物的种子以小而闻名,当种子成熟时,果荚开裂,轻微的空气流动就能将这些种子带向数公里外的地方。

勤劳的植物喜欢自力更生,它们进化出特殊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机械力量就能够将种子很好散布出去。我们常见的豆荚在种子成熟时,湿果皮失去水分,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太阳的烘烤下,会在果皮上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当应力达到一定阈值时,果皮在缝线上突然打开、扭转和炸裂,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弹射到远处。

(节选自张家荣、亚吉东《种子的生存智慧》)

材料二:

种子传播是决定植物种群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过程。许多研究表明,70%~90%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植物,其种子都是依靠脊椎动物进行传播,尤其是鸟类。这是因为鸟类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消化道中的植物种子能伴随其移动距离的增加而被传播到适宜萌发的微生物中,并占据新的生态位,扩大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从而降低子代与亲代间对光照、水分和营养等资源的竞争,减少后代因密度制约效应造成的死亡率。

(节选自汪国海、李福燕等《食果鸟类对秋枫果实的取食和传播研究》)

材料三:

植物的传播和繁衍是通过繁殖体实现的,繁殖体经由多种媒介作定向或非定向运动散播到远离母体的区域是固着植物实现物种迁移的主要方式。植物繁殖体自母体脱落后,在多时空尺度中发生的输运过程是其完整生命周期中最为基本的生态动力学过程,在植物个体的生存、生长及繁衍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发生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能增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对植物种群及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动态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掌握植物物种的延续、进化以及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繁殖体传播方式在动力机制上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传播,主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具有路径单一与传播范围小的特点;被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运动的生物与非生物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及路径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风媒、水媒及动物媒传播。

(节选自曾玉红、刘小光等《植物繁殖体水媒传播研究进展》)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果实其颜色、质地、气味发生变化动物嗅觉的发展
B.不会咀嚼的鸟儿们成熟的果实排放无法消化的种子
C.植物种子脊椎动物传播避免死亡的目的
D.脱落母体的繁殖体发生群落演替物种丰富度、抗风险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自己的方式来繁荣自己的种群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而让种子“旅行”就是植物的独特方式。
B.被子植物用自己的果实回报那些帮助自己传播种子的动物们,自己的种子才得以离开亲本植物远行。
C.“大自然会喧闹起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等语言生动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风、水等传播媒介能使种子的传播范围更广,路径更多样,因而成为植物种子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3.植物种子在传播过程中有哪些智慧?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2024-01-1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国潮数据浅析——下一个十年国潮还能引领趋势吗?》,搜狐网)

材料二:

东方浮雕工艺融入彩妆产品,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大白兔奶糖开发出了潮流香水……这些过去与现代时尚难以搭上边的元素,如今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新潮流。

“引领这股新消费潮流的就是国潮力量。”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看来,国潮就是以国有品牌为载体、以优良品质为内涵,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强劲营销下,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张扬以及对时尚的追求,又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潮流。

“国潮是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综合呈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总结说。他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其中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层面的符号,比如民族图腾式标记的民族符号;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融合的符号;以及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符号,比如中国、中华字样等激发中华民族群体性认同的符号。“冰墩墩和雪容融就是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如此高,正是看重它们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王昕说。

(摘编自邹晓菁《年轻人为何热衷国潮》,《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动漫、美剧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受众市场,而中国的流行文化却很难突破中西方的文化壁垒。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潮立足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也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比如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已经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同时国潮在操作层面也通过激活青年群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探索了可行的路径。

国潮激发作为传播主体的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青年人是国潮的核心用户群,更是未来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青年群体共享数字信息技术,因此更加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

国潮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让海外青年人真正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建构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国潮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于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说,国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虽然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却不依赖于特定的商品。因而,即使国潮的产品种类相对有限和小众,品牌的更新换代也难以预期,但它们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价值并不会随之削弱。反而在产业延续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促进更多的海外青年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感召力。

(摘编自刘黎明《国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2016年中国品牌与境外品牌的关注度相差不多,而2021年人们更关注中国品牌,手机、服饰等六大品类的关注度都有大幅提升。
B.王昕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冰墩墩和雪容融作为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其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高涨。
C.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说明国潮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符号中介,满足全世界青年人的个性化诉求。
D.国潮产品具有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因而在向海外青年人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构建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Z世代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
B.从中西方之间存在文化壁垒、中国流行文化无法打入西方受众市场的角度来说,国潮基于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能够开辟文化再生产的潜在空间。
C.在国潮力量引领下,当下各类消费场景中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融合成为新潮流,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劲营销,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
D.国潮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国潮产品能传递出民族文化价值并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因而产品种类需要多种多样、更新换代要快。
3.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国潮流行有何现实意义。
2024-01-1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传统复兴与传统工艺振兴的期待,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是从西方崇拜、现代化崇拜和GDP崇拜中解脱而产生的一种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次精神觉醒。复兴传统文化不是倒退而是进取,重振手工生产也同样不是保守而是创新。传统工艺振兴,不是简单地扩大产业规模和销量,而是在文化上升格,在产业上升级。

随着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替代,传统工艺以工艺美术之名在不同经济体制下历经盛衰荣辱而存活至今。被升格为美术的工艺,一度被当作轻工业产品、外销产品而降格,也一度笼罩在教授大师的荣光中。但是,随着美术的格位被当代艺术取代,传统的断裂和文化的不自信,使人们忘掉了一个事实,作为文人雅玩的传统工艺,原本并不需要借助西方的美术当代艺术来升格。传统工艺,在脱离了原本的精神文化母体后,一度沦落到只谈工巧不讲文化的地步,或者只知拾西方牙慧的程度。如今,到了重建传统工艺的精神文化母体的时候了。

在传统社会中,传统工艺是为等级制服务的,最好的东西应该献给最有权势的人。复兴传统工艺绝不是搞复辟,而是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温饱之后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如今,中国已经步入后工业时代,包括文创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被期待成为支柱型产业,大众的确有权消费廉价的文化产品,但是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他们也有权接触高端文化。传统工艺振兴,应避免重蹈既有文创模式的覆辙,避免被卡通化、低质化和心灵鸡汤化。把传统工艺品开发成动漫衍生品和廉价纪念品,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降格,而且是对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

相对于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手艺人,设计师在这个时代并不稀缺。至今仍有不少人相信,振兴传统工艺非现代设计莫属。心手合一的传统工艺融意匠与制作为一体,对应标准化机器生产的现代设计则将绘图与制造、创意与生产分离。设计师或许更了解当代生活需求,或许不乏灵感和创意,但假如他们不深入了解工艺、材料和文化特性,便无法为传统工艺做出贴切的设计。再者,如果不能把控好制造环节,再好的设计做出来也是垃圾。现实中的现代设计+中国传统多半沦为抄来的西方设计+中国元素,既没有创意,也没有品质。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制造环节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地整合非遗资源,让手工劳动者为他们的设计代工。然而,这并不是传统工艺的复兴,而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国制造。传统工艺振兴,需要提振工匠精神,向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文创模式迈进。尽管文化遗产的活态持有者在未来的文创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仍然属于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时,应在兼顾地方就业和短期效益的同时,有意识地保护稀缺文化资源,尊重非遗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造血功能,激活他们的自主研发能力。

(摘编自陈岸瑛《传统工艺振兴是一次精神觉醒》)

材料二:

传统工艺凝结着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身份的一种物质性标识。振兴传统工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工艺文化和工艺精神,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赋予其新的生命,进而重新走向世界,与其他民族的品牌展开文化交流,这也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一种方式。

工匠精神形成于传统工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是工艺文化的精髓。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包含了劳动者的智慧和心血:要设计其使用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与制作方法,采用各种工具,运用恰当的技法和技能组织有效的生产等。振兴传统工艺要深刻体会蕴含于其中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从中培养专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使工匠精神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今天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除了依靠高、精、尖的技术,更需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工业社会,传统工艺产品的价值由实用层面进入审美层面。传统工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稀缺性和文化性,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在当代社会振兴传统工艺,深入发掘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以此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文化需求,更好地普及优秀传统工艺,使其更方便地走进大众生活。而对于当今的传统工艺制作者来说,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创作百姓喜闻乐见的工艺作品,既是普及传统工艺的有效方式,也是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如今,智能化大生产、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主宰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工业化大生产的产品相比于传统工艺品,往往缺少灵性和情感温度。传统工艺品的制造过程需要工匠们全程参与,并针对每件物品的特性融入个人独特的思考,这使得每一件工艺品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而消费者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独特的匠心。不仅如此,中国传统工艺还体现了古人的生命观、价值观,以及在造物制器上顺应自然的思想观念。今天我们提倡振兴传统工艺并不是主张重回手工制造时代,而是以新的方式弘扬传统工艺包含的思想文化精神,涵养文化生态,滋养当下的文化建设。

(摘编自《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传统的断裂和文化的不自信,使传统工艺脱离了原本的精神文化母体,走向沦落。
B.如今有设计师让手工劳动者为他们的设计代工,这为振兴传统工艺开辟了新路径。
C.当今社会,要深入发掘传统工艺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D.传统工艺不仅具有地域性、稀缺性和文化性,而且体现了古人的生命观、价值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的振兴,既要有计划地扩大产业规模和销量,又要提升其文化品格,促进产业升级。
B.当今的设计师想做出贴切的传统工艺设计,最重要的一环是把控制造环节,设计时尚产品。
C.增加工业化大生产产品的灵性和情感温度,就必须用新方式弘扬传统工艺包含的思想文化精神。
D.传统工艺“心手合一”意味着工匠全程参与制作,作品融入个人独特思考,富有个性与灵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在当今社会,振兴传统工艺应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文化需求”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模仿好莱坞和迪斯尼这类大众娱乐化工业的模式。
B.固守“料不厌贵、工不厌累、艺不厌繁”的理念。
C.让大众随经济收入的增长,有机会接触传统工艺。
D.把大众尽量培养成具有高、精、尖技术的手艺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谈谈你对如何振兴传统工艺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2003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

(擿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虽赓续了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
D.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C.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
D.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4.请分析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2-07更新 | 134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