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7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不断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家国情怀。全国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全国公布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划定1065片历史文化街区,确定5.41万处历史建筑。

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叶,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一个个数据、一个个项目,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成果。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颁布,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

与此同时,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汲取养分,一批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节目栏目推出,一批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意文化产品涌现,一批深入研究阐释传统文化精华、普及文化经典的图书佳作出版。

《2022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挑起观看热潮。开播7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推动诗词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说:“近年来,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总台文化节目,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观众,寻求观众内心需求的契合点。”每逢节日,高跷表演成为浙江嵊州市金庭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源于古代百戏中一种技艺性表演的金庭高跷,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近年来,当地推动高跷进入课堂,在学校进行技艺展示、教学训练等。延续文化基因,展现精神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传承传统文化。

(摘编自王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材料二: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气节。“先天下之忧而此,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回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契合于时代的要求。在当今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汲取其中适应时代发展的道德精髓,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继续焕发生命力,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强大助力。

(摘编自张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

材料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通过短视领和直播等形式与公众“云见面”。90后苗族女银匠潘雪,生长于四代银匠世家。以前缺乏销售渠道,银饰基本只在本地人中买卖,年轻人并不乐于传承这门不赚钱的手艺。大四那年,潘雪发现很多同龄人都很喜欢银饰,她于是回到家乡,以“短视频+直播”的形式介绍手工银饰打造技艺。“我拍摄的视频既包含古法银饰制作,也包括将银饰与珐琅、花丝等工艺结合的创新,同时借助剧情、挑战等形式,让传统技艺更加通俗化、年轻化、时尚化。”潘雪说

非遗触网,为传统文化扩大影响力打开了一扇大门。对于非遗而言,可利用互联网传播载体进一步激发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传承人而言,也能够借此得到更多认同。

(摘编自郑海鸥《非遗触网活力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建设和保护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绩。
B.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相关工程、重点项目的扎实推进和国家规划、制度保障。
C.《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
D.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报国情怀、献身精神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些年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B.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3068名,古籍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次,说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C.金庭镇高跷表演在使当地传统技艺性表演复活的同时,又走进课堂,极大地促进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D.90后女银匠潘雪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她能敏锐地发现商机,观察到很多同龄人都喜欢银饰。
3.三则材料都写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问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周作人在《美文》中倡导写作“叙事与抒情”的“艺术性”美文开始,一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散文各有特色。同时,什么是散文、何为散文的审美规范等语题被反复探讨。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地位得以提升,但“散文美学”体系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其中关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

中国现代散文借鉴外来资源,并继承明清小品文的写作风格,形成自己的审美规范。现代散文诞生后,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对于抒情,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感伤主义。”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

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了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过“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与新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写作领域;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开阔了艺术视野。

文化散文将历史意识引入散文,赋予散文文化的品格。承载千年大历史是读者时文化散文的最初认知,由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开拓。今天,文化散文已不囿于大历史书写,引申出众多向度,比如红色文化、女性文化、生态文化等。非虚构文学给散文带来了技术操作层面的冲击。散文创作也在文体跨界中实现新的开拓,不只记叙、描绘个人的往日亲历,状写情感世界的丰富性,还采用调查采访、查阅文献材料等方式,或者用对话、场景呈现现场,或者融入合理想象进行艺术编织。

散文终究还是散文,即使是非虚构文学也申明散文具有某些不可逾越的文体特征,而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打动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生命意蕴。以生态散文为例,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经典之作。

当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的作品。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我们也可以从某些回忆散文中读出伦理思想,从文化散文里读出历史背后的文化哲学逻辑。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

(摘编自于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散文在新品频出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美学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对传统散文和外来资源的借鉴,形成自己的审美规范。
B.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如果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就会限制住散文的范围,并且在内容上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C.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手法多样,不断涌现出新的创作潮流,出现文体跨界现象,散文文体特征渐趋消弭,散文容量扩大。
D.散文创作离不开深切地体验生活,准确地把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优秀的散文是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高度上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余秋雨和梭罗的作品,论证了在散文创作中应强化生命意蕴和哲学内核。
B.文章从内涵和技巧两个维度论证,有利于读者对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特征问题的理解。
C.文章置抒情问题于对散文文体认识的历史及散文美学体系中,有利于进行深入论证。
D.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谋篇布局,论证层层推进,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但情感性是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这一点还是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B.文化散文赋予了散文文化品格,专注于大历史书写,强化散文的文化内涵、思想意蕴,使艺术视野不断开阔。
C.优秀散文作品应有一种哲学品格统摄和表现世界或人生,这就要求作家要有一定时间的生活沉淀和自我精神建构。
D.散文创作中,要有个性情感精神的透视,还要具有理性思考和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这样的作品才会是好作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内卷一词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词汇,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当下,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近日,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流量已超过500万,回答超过1000条,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回答:一种情况是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内部人浮于事,没有业务,员工在大量表面工作上浪费时间,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状态里循环往复的样貌。另一种情况是本来某团队每天工作八小时,准点下班,然而其中有一人因想多赚点钱,开始加班一小时。每月都能涨工资的梦想计划使得大家都开始效仿加班一小时、两小时,由此便诞生了所谓的“996”(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工作制。分析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员工每天看似忙于复杂化、精细化的工作,实则没有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没有带来收入的大幅上涨。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有学者提出过度竞争造成了产业内的生产能力大面积闲置,阻碍了稀缺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转移。过度竞争影响了有效竞争的效率,打破了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从而造成生产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低下,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青年内卷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并具有过度竞争化的本质特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认为:这群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筋疲力尽。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泪点,道破了高校大学生的生存困境。青年大学生为追求短期功利的高绩点,而沦陷在无休止的竞争中。他们整天忙于各种竞赛、评比、实习、保研又或是出国,看似忙碌而充实,却无长远规划。总之,部分青年群体把自我需要的满足作为一切行动的最高宗旨与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争抢式的努力之中。

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首先,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部分青年追求一种通过否定他人来成全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其次,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他们利用多媒体,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视频等表达集体焦虑的情绪。加之,青年群体由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只能用自嘲、调侃的语言表达不满,这也是强压之下的一种反抗。

处在人生发展期与社会转型期叠合的新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

(摘编自卢晓雯《壁垒与破壁:当代青年内卷现象的现实表征与规避之道》)

材料二:

在三十而立、成功学等思维模式的鞭策下,大家紧绷着,心累却不敢停,也因为害怕下坠,只能在抱怨内卷中继续内卷。而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正如作家弗洛克所说:有意义的交谈、深思熟虑的思考、无拘无束的笑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少发生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之中。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

作家梁文道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中曾说过:农民的累,更多是体力上的劳累,不是被虚无感、空虚感驾驭的累。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

相反,也有人可以“007”(从0点到0点,每周工作7天)却不觉得卷,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即使累也乐在其中。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的人,盘算过需要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之后,更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波逐流地内卷。

其实,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在这个信息量庞杂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噪声淹没而迷失方向。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

(摘自耗耗子《都在说反卷,你却还不知道为什么被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群体的“内卷”是由消耗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等因素造成的,体现了青年对社会环境等的妥协。
B.青年群体价值观处于不稳定期,部分青年容易形成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相反的价值取向。
C.成功学等思维模式助推青年陷入“内卷”,而部分“内卷”青年已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D.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体现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
B.青年们“内卷”,极度竞争,不仅可以使自己短期获益,也可以使国家长期发展受益。
C.部分“内卷”青年利用多媒体,表达在现实生存状态下的集体焦虑,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
D.作家弗洛克认为,单调乏味的工作很难有价值与意义,日常与休闲对人是必要且必需的。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反卷”的一项是(     
A.2021年12月6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出炉,不出所料,“躺平”一词上榜。
B.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非常惶恐,觉得这是一生最好的一件事情,从此走的都是下坡路。
C.字节跳动发布邮件,宣布取消“大小周”,有加班需求的人,可通过系统提交加班申请。
D.多位“反卷”人士给在校大学生做《编制你的梦,大学生活“心”适应》的心理健康讲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该如何缓解青年“内卷”?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此前的研究中,众多学者支持“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动态发展,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不是历史某个阶段的产物,而是稳定、持续地发展着的;同时,偶像崇拜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不是青少年群体特有的行为。不过,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人群中有不同的表现。

偶像崇拜根本上源于内心需求。研究发现,周围人的态度会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表现,但并不能决定其崇拜行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起始受他人或环境影响大,是个体选择和周围影响的综合结果,但其结束受自身原因作用更多。

互联网带来的每个社会人的解放,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与偶像的接触性活动增多,与其他崇拜者交流、与偶像交互、为偶像宣传,构成了新的偶像崇拜方式。

互联网的普及,促使更多的“后台”信息得以展示,“偶像”成为青少年可“触及”的目标。自媒体的产生,使媒体集团严密把控偶像宣传的局面产生松动,更广阔的渠道带来更丰富的信息,每个人都成为媒体终端的组成部分,青少年崇拜者也得以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更多地与偶像进行直接的互动。

在互联网繁荣之前,整个人类社会的交际圈是相对封闭的,尤以青少年的交际圈为典型。青少年受限于自身的行动能力,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严重。而互联网带来的人际解放,使青少年的择友从“选择题”变为“填空题”,由此形成的自由的群聚是“志趣相投”的发展,从社会解放的角度而言,无疑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表现。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中的偶像传播生态阵地,已经从由杂志、记者把控要害的传统时代,转入到在“版主”“粉头”带领下的群体宣传时代。青少年在偶像崇拜活动中,不只扮演着末端消费者的角色,而且成为媒体生态圈中重要的一环。

青少年偶像崇拜因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自身所处的人文环境。近些年来,与青少年崇拜者近距离接触的人群,对于偶像崇拜现象的接受度已经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整个社会开放性与容纳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必然受到了崇拜者本身行为转变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活动已经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其对崇拜者能动性的激发,创造力的塑造,责任感的培养,甚至优于传统校园氛围下的素质教育,这是网络环境下偶像崇拜行为由个人向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已有的诸多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偶像崇拜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不分年龄、国家、地区与时代。值得深思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多研究仍然将崇拜偶像的青少年进行特异化处理,例如调查研究中出现“走火入魔”这样具有倾向性的词语。对于有偶像崇拜经历的青少年,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有怎样的发展,这样的变化性、动态性研究却寥寥无几。自媒体时代,“特性”是珍贵的个人价值,教育应尊重“差异”。偶像崇拜是否真的对青少年的整个人生产生了负面作用未有定论,但恐怕偶像的缺失要可怕于偶像崇拜。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都有曾经或者正在崇拜偶像的人群,且比例相对稳定,但崇拜的偶像类型有差异。在面对偶像差异上,青少年对“特性”的尊重常常比教育者表现得更好。教育应当先尊重代际差异和个性差异,之后再谈更好的发展。

此外,青少年对“认同”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并且会发生“认同转移”——对其 偶像或同伴的“认同”会被转移为对其自身的认同。反之亦然。而一些媒体往往通过一则恐吓式的报道就一票否决了所有崇拜者的“被认同感”。偶像崇拜是正常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一个极端的例子可能使整个社会站在崇拜者的对立面,造成环境恐慌和教育者的恐慌,激化不应有的矛盾。解除“妖魔化”的偶像崇拜印象,媒体应报道更多理性崇拜的案例,引导青少年践行理性的偶像崇拜观,同时也引导家长、社会对偶像崇拜现象抱有正确的认识和非负面的态度,营造对青少年文化宽容接纳的氛围,这也将反向作用于已经成为偶像崇拜网络宣传主体的青少年,帮助其建立“被认同感”和更自信的人格。

(摘编自夏晴《移动互联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的变迁研究》)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在稳定、持续地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在偶像崇拜的整个过程中,自身选择对青少年的影响没有周围人或环境的影响大。
C.青少年在互联网繁荣下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自由群聚,这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D.媒体应多报道理性崇拜案例,帮助青少年建立“被认同感”,健全更自信的人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媒体带来的媒体终端的变化,为青少年与偶像进行更多的直接互动创造了条件。
B.青少年崇拜者周围的人对偶像崇拜接受度提高,是因为受崇拜者行为转变的影响。
C.社会大众没必要把崇拜偶像的青少年特异化,已有的研究证明偶像崇拜不分年龄。
D.偶像崇拜中,青少年面对偶像差异表现出来的对“特性”的尊重,值得教育者深思。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应正确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营造宽容的文化氛围,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进行变化性、动态化研究。
B.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应借助网络帮助青少年确立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C.偶像崇拜是普遍现象,互联网的繁荣给青少年偶像崇拜带来了新变化,我们应正确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
D.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发展激发了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崇拜行为由个人行为向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4.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某报上一篇题为《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偶像观》的新闻评论,对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并指出任何行业的出类拔萃者都可以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则新闻评论的看法。
2022-09-24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遭遇挑战……世界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联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一直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积极推动绿色转型,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日前,中国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一系列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具体举措……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摘自《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人民日报》2021年11月3日)

材料二:

陕西省汉中市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3.79%,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近年来,汉中市立足于生态优势,因地制宜保护和利用山水资源,营林造绿储备“生态银行”,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在保护好以秦岭、巴山、汉江、嘉陵江为代表的“青山绿水”的同时,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竖起汉中生态品牌,推动了生态旅游、文旅康养、绿色食药等产业的发展,构建了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摘自《汉中市紧盯“绿色循环、生态宜居”的发展定位,当好秦巴生态卫士,守护好绿水青山》,《华商报》2021年7月22日)

作为长江以南最大产煤省,贵州是一座“能源富矿”。2011年,贵州首座风力发电站并网发电,十年间,高山与河谷边建起一座座“绿色电站”。如今,贵州新能源发展可谓“风光无限”。“十三五”期间,贵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0.886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671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24.3%,前四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3.8%。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能源生产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日趋低碳化。以贵州为代表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通过能源结构之变碳排放,加速推进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

(摘自《晒出“双碳”新答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里“碳”变化》,新华社2021年11月5日)

材料三:

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推动达成和加快落实《巴黎协定》,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逐步站到了全球气候治理舞台的中央。在参与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合作成果。2011年以来,中国累计安排约12亿元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5个国家签署40份合作文件,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援助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和照明设备、新能源汽车、环境监测设备、清洁炉灶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同时为近1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约2000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摘自《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言出必行》,人民网2021年11月4日)

材料四:

如今,中国的绿色版图在不断扩大: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经过几十年科学治理,库布其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治沙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超过10万人;卫星观测数据发现,全球从2000年至2017年新增的绿地面积中,1/4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对全球绿化增量的贡献居全球首位。中国以坚实的行动、空前的力度为大地披绿,为自然增色,为人类谋福祉。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引发世界共鸣: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并朝着绿色经济转型。”

(摘自《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人民日报》2021年11月4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中市立足于自身生态优势,一方面加强生态保护,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经济,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
B.2011年以来,中国与35个国家签署40份合作文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C.“十三五”期间,贵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至24.3%,前四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3.8%。
D.经过几十年科学治理,库布其治沙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占全球新增绿地面积的1/4,大大提升了中国对全球绿化的贡献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提出一系列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具体举措,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
B.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遭遇挑战的大背景下,中国言出必行,展示了中国敢于担当、践诺守信的大国形象。
C.中国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尽己所能地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努力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
D.陕西省汉中市通过保护生态营林造绿做“减法”,贵州省通过能源结构变化算“加法”,两地都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3.结合前三则材料,概括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了哪些努力?
2022-09-2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上网人员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5.8%,休闲娱乐是他们上网的最主要目的,而网络游戏是互联网休闲娱乐方式中最吸引人的一种类型,网络游戏中角色扮演型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影响最大。中国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在发展运作过程中必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网络游戏不仅仅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还深刻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领域。

医学专家表示,从生理的角度而言,沉溺于网络游戏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网游沉溺对青少年的视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等都会产生危害,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导致沉溺者的死亡。

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系教师方刚认为,不良网络游戏往往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内容,对武力的崇尚和追求,以及强者通吃的原则,对于性的模糊甚至歪曲表现,诸如此类内容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由2010317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81日起施行。

其中的第十六条指出: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根据网络游戏的内容、功能和适用人群,制定网络游戏用户指引和警示说明,并在网站和网络游戏的显著位置予以标明。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网络游戏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以及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摘编自文化部网站文章)

材料三:

腾讯天美于2015年发行了MOBA手游王者荣耀201772日,腾讯方面发出王者荣耀游戏限时令74日起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并计划上线晚上9时以后禁止登陆功能;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的玩家,将被游戏强制下线。

关于王者荣耀的一份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您认为王者荣耀对未成年人危害大吗?所占比例所占人数
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学习,歪曲价值观,甚至危及生命29.06%93
有危害,但不大:一款游戏而已,又不是毒蛇猛兽8.75%28
有利有弊:只要不沉迷,玩游戏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47.19%151
利大于弊:合理游戏,反而有助于学习和与同学交往5.94%19
不好说9.06%29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指出:近日中国关于王者荣耀游戏对青少年影响的众多讨论,批判性居多而建设性较少。与情绪化、运动式的批判相比,理念清晰、分工明确、重在疏导的长效机制建设,才更应该进行研究并获得关注。

这些理念实际上也是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趋势保持一致的。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获取信息和知识、自主学习、发展自我等能力并不逊于成年人,甚至比成年人更胜一筹。家长和社会要做的,更多的是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相信孩子,通过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共识,重在疏导,而不是一味的限制和管制。

(摘编自刘晓春《网游防沉迷应寻求治本之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游戏是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如果在网络游戏的发展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必然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B.医学专家从沉溺于网络游戏会对人的生理造成损害的角度做出了分析,而心理学教师则分析了不良网络游戏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
C.材料二中摘引了文化部颁发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有关条例,对网络游戏经营单位的经营内容、管理方法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D.从材料三关于“王者荣耀”的调查问卷看,认为对未成年人危害极大的占29.06%,问卷中的看法与腾讯发出“限时令”可能是有关联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速,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上网人数占15.8%,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B.文化部通过并施行《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是因为网络游戏影响青少年健康,甚至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C.腾讯发出的针对未成年的关于游戏“王者荣耀”的“限时令”,说明网游的发行者都应该从青少年的角度多思考问题。
D.互联网在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发展自我能力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利用好网络,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3.对于如何减少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你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2022-09-2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周易》把自强不息作为天理第一法则,人生第一要义。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了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应当自强不息,造福社会。这是《周易》的道德理想。对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中华民族精神来说,自强不息的坚确气质,是其最高的哲学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乾》卦中,君子的行为,是以完成品德修养为目的。君子追求学问,以累积知识;抱着怀疑的态度,以明辨是非;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仁爱的态度,为行为的准则。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由《乾》《坤》两卦背后深层的哲学思想发展而来,所以《周易》对中国文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纲领就是尊乾而法坤。人生道德修养,要效法自强不忘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德学识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共同促进社会发展,人类向上;而道德与事业的关系,也由此产生。

冷静考察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的现实环境,往往影响、陶冶甚至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品格。善与恶,正与邪,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于是,中国古人确立了君子小人的概念。十一世纪初,北宋的著名哲学家张载提出《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观点,相当精确地概括了《周易》哲学明显的思想倾向与关注人生品格修养的优患意识。为君子谋,是期盼君子修美品德,发扬正道,在社会与人生中发挥光明的作用;不为小人谋,是渴望正气压倒邪气,廓清乾坤,涤尽污垢,让人间充满奋发向上的真、善、美。这种哲理倾向,对于我们今天道德文明的建树与改良也具有深刻而有益的借鉴作用。

《周易》教导我们行动必须正大光明,才能获得正义力量的支持。只有安详地执着于正道,才会吉祥。说明直率、方正、宽大,是做人的基本态度。《系辞传》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人类求生存的目的与法则是不变的,但由于自私,个人的利益不同,以致产生不同的想法与做法。当你周围的人们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利益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清白,不要同流合污。君子以敬慎的态度,使内心正直;以正义的准则,为外在行为的规范;只要确立敬慎与正义的精神,他的德行,就不会孤立。所以说:只要正直,有原则、宽大,用不着学习,也不会有不利。

(摘编自力行《<周易>中的人生哲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认为,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这种宇宙观可以劝勉人生自强不息。
B.《周易》之所以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它是由《乾》《坤》两卦的含意所决定的。
C.北宋的张载提出的“《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说明《易》只适合于君子来读。
D.按照《周易》的说法,只要正直,有原则、宽大,人用不着学习,也能够把事情做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周易》的道德理想以及《乾》《坤》两卦中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B.第二段论证了张载“《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观点,指出其对人生修养的意义。
C.第三段论证了《周易》有正确引导人生的作用,君子很好地修养德行,就能立足于社会。
D.文章在论证中,遇有引证,便有阐释,这样能让读者对引证的句子有比较清楚的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的哲学意义深厚,其中的自强不息是有关人生的第一要义,是以天地为主确立的天理法则。
B.道德与事业的关系,就是人在工作中努力精进不懈,在事业上施展抱负,争取社会认可。
C.张载提出的《周易》“为君子谋”,是期盼“君子”修美德,这对当今提倡正能量具有积极意义。
D.君子要获得正义力量的支持,就要执着于正道,就要加强内心修养和外在行为的规范。
2022-09-2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初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jiù):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B.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C.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D.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首创者是汉武帝刘彻。
B.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书其名,如文中的“讳煌”。
C.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D.癸未,乙丑,是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2)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
2022-09-2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具有超越性,其价值不会因时空变化而动摇。从物质层面来看,经典需要通过具体作品来体现,这些作品具有永恒性和典范性,可以传之后世,发挥教化人心的功能。经典化就是对经典作品的筛选和建构过程,而经典作品的筛选标准也会随着社会和时代风气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经典是在文化时空流转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典范作品,不仅作为一种具有感召力的审美形式,同时作为一种最高的审美等级,影响着不同文化传统的审美记忆和精神基因的形成。与此同时,文学的审美标准同样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一种审美典范如果脱离了自身的历史和社会根基,就变成程式化的审美惯性。因此,从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视角来看待文学经典化就有其必要性。文学经典化是一个历史化过程,它既受到媒介生态、社会体制、思想观念、审美标准等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制约,同时也通过积极回应现实社会与时代精神的变化,推动文学和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实现自我革新和价值转换。

20世纪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根本上是由一种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强烈意识和改良中国的现实诉求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推动的。而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及文学经典的生成则与新中国精神密切相关。何谓新中国精神?从历史角度看,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相伴随的具有引领性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前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精神纽带的作用,后者则以不断革新的精神为中国发展持续提供奋进的动力。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大力阐扬这些精神。当下,新中国精神体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因此,对新中国精神的具体表述也随着时代而变化。新中国精神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实践性及未完成性,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当然也包括文学实践而丰富和发展。

一方面,新中国精神总是需要确定的感性符号载体来呈现,因此,国家意志往往限制并规约着文学的生产,决定着文学的语言、想象、虚构等方式;另一方面,新中国文学是新中国精神的审美表达,其作为一种感性媒介所具有的情感强度、审美潜力,使国家意志能够充分渗透、影响并塑造民众的情感结构和精神世界。新中国精神与新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表明,新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不仅受到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国家意志的制约,同时,其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还在于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复杂互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的高涨助长了一种去主流化、去历史化、去政治化的倾向。这段时期,因去政治化倾向而逐渐淡出的红色文学经典,通过消费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视觉影视媒介的参与而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但消费主义对革命文化的娱乐化和反崇高倾向,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某种对政治的无知和偏见以及历史遗忘机制。因此重构文学和政治的关系,需要建立一种历史整体性观念。这十分紧密地关联着在消费主义的去政治化潮流下历史传统和革命记忆的重建,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关联着当代中国民众的国家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然而,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整体性建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化浪潮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打破了原有的稳固的社会和血缘关系,当代大众面临着一种原子化的个体生存状态。尽管如此,任何社会个体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而存在。当前个体所处的状况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个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已经被深深地卷入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和生产关系中。尤其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使得任何国际性重大事件,都能够迅速引起中国民众的心理情感反应。在这一时代状况下,文艺工作者应努力发挥能动性,强化文学的现实品格,积极地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要,发掘和呈现中国实践所蕴含的广阔生活场景和丰富中国经验。

(节选自蒋述卓《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凭借其典范性的价值发挥教化作用的作品,就是经典。
B.经典作品并非一开始就是经典,而是在传承中接受时代的筛选和建构而逐步形成的。
C.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作为具有感召力的审美形式影响审美记忆和精神基因的形成。
D.新中国文学表达新中国精神,渗透国家意志、影响并塑造民众情感结构和精神世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审美典范要避免陷入程式化的套路,就必须契合自身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根基。
B.文学和文化传统通过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可以在新的时代实现自我革新和价值转换。
C.消费主义助长的去主流化、去历史化、去政治化倾向,让红色经典从大众视野消失。
D.当代大众“原子化”的个体生存状态,必然会影响到文学和政治复杂互动关系的重构。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的一项是(     
A.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
B.《红岩》着重表现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
C.一些作品展示奢华的时尚生活方式、豪华的生活场景,夸耀上层社会的精致生活。
D.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阅事渐多,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在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时代,文艺工作者在塑造国家精神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2022-09-24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也记录了这句话)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

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司马迁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

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刘安《淮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

(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材料二: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并非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就是天帝主宰世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自然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评价以岂不谬哉!。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

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应对。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他肯定法家的变法图强行为,对商鞅和吴起的变法作出了较为积极的评价。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袭落。所谓物盛而衰,天地之常也。他还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史观,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经济制度。《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讨和回答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

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

(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下正确的一项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班固因而将其收录在了《汉书》中。
B.“三十岁一小变”“五百载大变”“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既体现了司马迁的天命观,也体现出他的历史循环观。
C.司马迁虽承认天命,但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反映出他的“究天人之际”思想本质上是要探索合理的天人观。
D.《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意在探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学术理念作出原则性的概括。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材料二还指出了司马迁对孟子天命观的继承。
B.对于“天人关系”中“天”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天”就是“帝”,并非指自然;材料一则相反,认为是自然、生态之意。
C.材料一对司马迁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信念都表达了高度赞赏,在今之学者与历史学者的对比中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D.“通古今之变”,核心在“变”字,体现出司马迁的发展观、变化观,构成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命题。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B.司马迁作“十表”的原则是“详变略渐”(“变”为动乱之世,“渐”为升平之世),他认为时势巨变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效动力。
C.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一遍访河山,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D.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钱穆认为:“西方人讲历史哲学乃是一套哲学,只把历史来讲。若说中国人也有历史哲学,应该不是一套哲学,而仍是一番历史,只是从历史里透出一套思想来。”司马迁的《史记》“透出”了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