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八月丁未,以范仲淹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复以富弼为枢密副使,帝以平治责成辅相,命弼主北事,仲淹主西事。弼上当世之务十馀条及安边十三策,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冬十月,以张昷之、王素等为都转运按察使。先是,知谏院欧阳修言:“天下官吏既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乞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三丞郎官中选强干廉明者为之,使至州县,遍见官吏。”从之。富弼、范仲淹复请诏中书、枢密,通选各路转运按察使,不任事者皆罢之。于是昷之等首被兹选。仲淹之选监司也,取班簿,视不才者一笔勾之。壬戌,诏曰:“考课之法旧矣。祥符之际,治致升平,凡下诏条,全务宽大。及此事边,因缘多故,思得应务之才,无亏素餐之道,非赏劝,众志不激励;非甄别,人情不愤悱。”因更定磨勘法,范仲淹、富弼以官冗由磨勘亟,易至高位。京朝官四岁磨勘,至前行郎中止。少卿、监限七十员,有阙乃补。少卿以上,迁官听旨。其法始密于旧矣。十一月丁亥,诏曰:“今之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雅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其著为令。”于是更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始裁损其制,凡选人必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自是任子之恩杀矣。四年夏,帝与执政论及朋党事,范仲淹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在主上鉴辨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选人/必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B.凡选人必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C.凡选人/必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D.凡选人必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庆历,古代一种纪年方式,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中“庆历”一样,是北宋仁宗的一个年号。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父祖有功而得到入学、任官或免罪的权利。随荫恤,是因前代功德而获官职或抚恤。
D.所以,与“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一样意义和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让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致力于天下太平、多次向他询问当时的政事,对其上书的十件事,全部予以采用。
B.仁宗先后重用了范仲淹和富弼,让他们分别主持西部和北部边防事务。富弼献上当世事务及安边政策各十多条。
C.欧阳修建议担任按察职务的人须强干廉明,范仲淹在选择监察的官员时,将不能胜任和没有才干的人一律罢除。
D.因为官吏考核的法规已陈旧,不适合当时天下太平的现状,仁宗就让范仲淹、富弼改革考课法来激励人情志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
(2)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
5.仁宗为何要改革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简要说明。
2023-06-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猬毛:这里比喻胡须稠密。②磔(zhé):张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
B.第二句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的描写张本。
C.第七句写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
D.最后四句写“辽东少妇”用羌笛吹奏“出塞”曲是为了体现长征男儿对少妇的关心。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023-06-0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兴宁市一中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B.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C.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D.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文”是魏斯的谥号。谥号是一种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称颂死者的功绩。
B.阙门,古代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之间的位置,“阙门之外”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
C.拔,和“擢”、“迁”、“晋”、“进”、“加”、“陟”一样,有“官职升迁”之意;“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指“突出、超出”;此文中的“拔”却指“攻打、攻下”。
D.千钟,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单位,与前文中出现的“钟”意义不同,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礼贤尊士,视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即使经过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礼,天下的很多贤士都前来归附,魏国由此成为三晋中的大国。
B.魏文侯听出钟声不协调,而田子方认为君王不必精通音乐,应当注重选拔任用官员,担负起国君应有的职责,魏文侯对此表示认同。
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疏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选一事表明看法,但是在得到魏文侯的劝勉后,他提出了选人的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D.虽然翟璜对李克有举荐之恩,但是李克并没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委婉地向魏文侯推荐魏成担任宰相,翟璜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2)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
5.魏文侯在听取李克的建言之后,为什么会选择魏成担任宰相?
2023-06-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兴宁市一中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②晋昌: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B.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更丰富。
C.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下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D.尾联既有好友出使归来的喜悦,又有自己滞留边塞、归日无期的伤感,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2.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小桃灼灼)

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①鬖鬖:音 sān,丝条披垂之貌。②搀:掺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拈出桃红柳绿这春天最典型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描绘出动人的春景。
B.下片开头三句,还是以景起,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
C.结句以人醉春色上酒楼来回应上片的“醺酣”,将春景与赏景的人相结合。
D.黄庭坚的七言律诗《登快阁》和这首词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本词描绘的春景令人心醉,试结合词句分析词人是如何做到的?
2023-05-3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最后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节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①太尉:指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这里以段秀实死后追赠的官名称呼他,以示尊敬。②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进封汾阳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B.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C.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D.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含义不同。
B.“戚不敢言”的“戚”指心中忧伤,与《声声慢》中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戚”含义相同。
C.生人,今义是“不熟悉的人”,文中指生民,百姓。理,治。唐代为避李世民、李治讳而改。
D.晡食:晡,申时,下午三至五时。晡食,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的“飧”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汾阳王的儿子郭晞担任尚书之职,兼任行营节度使,以客军名义驻于邠州,纵容士兵违纪枉法。
B.郭晞士卒肆志,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不久,在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
C.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行动上消除对方的戒备。
D.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2)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
5.文段写段秀实勇服郭晞,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勇”的表现。
2023-05-3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最后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看海去

林海音

因为放学后要练习跳舞,今天回来得晚一点儿。在兴华门的土坡上,我还是习惯地站了一会儿。城墙上面的那片天,是淡红的颜色了,海在这时也会变成红色的吗?我又默默地背起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那么现在不可以说是金红的太阳,从天上落下去吗?对的,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我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我看见收买破烂货的挑子又停在隔壁人家门口了。挑挑子的人呢?我不由得举起脚步走向空草地那边去。这时门前的空地上,只见远远地有一个男人蹲在大槐树底下,他没有注意我。我迈进破砖墙,拨开高草,一步步向里走。

还是那个老地方,我看见了他!

是你!他也蹲在那里,嘴里咬着一根青草。他又向我身后张望了一下。招手叫我也蹲下来。我一蹲下来,书包就落在地上了。

我猜你在这里。你该来了!

我该来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他惊奇地问。

没有什么意思呀!我也惊奇地回答,你还有故事没跟我讲哪!不是吗?

对对对,咱们得讲信用。他点点头笑了。他靠坐在墙角,身旁有一大包东西,用油布包着,他就倚着这大包袱,好像妈妈坐在她的炕头上靠着被褥垛那样。

你要听什么故事儿?

你弟弟的,你的。

好,可是我先问你,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儿呢?

英子。

英子,英子、他轻轻地念着,名儿好听。在学堂考第几?

第十二名。

这么聪明的学生才考十二名?应当考第一呀!准是贪玩分了你的心。

我笑了,他怎么知道我贪玩?我怎么能够不玩呢!

他又接着说:

我就是小时候贪玩,书也没念成,后悔也来不及了。我兄弟,那可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他说,他长大毕了业,还要飘洋过海去念书。我的天老爷,就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奔窝头,我们娘儿仨,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呢!唉!他叹了口气,走到这一步上,也是事非得已。小妹妹,明白我的话吗?

我似懂,又不懂,只是直着眼看他。他的眼角有一堆眼屎,眼睛红红的,好像昨天没睡觉,又像哭过似的。

我那瞎老娘是为了我没出息哭瞎的,她现在就知道我把家当花光了,改邪归正做小买卖,她不知道我别的。我那一心啃书本的弟弟,更拿我当个好哥哥。可不是,我供弟弟念书,一心要供到让他漂洋过海去念书,我不是个好人吗?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嗯?

好人,坏人,这是我最没有办法分清楚的事,怎么他也来问我呢?我摇摇头。

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我抬头看看天,忽然想起来了,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我念给你听。

我就背起我们看海去那课书,我一句一句慢慢地念,他斜着头仔细地听。我念一句,他点头一声。念完了我说:

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吗?可是它也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呀?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坏人。

对,他点点头很赞成我,小妹妹,你的头脑好,将来总有一天你分得清这些。将来,等我那兄弟要坐大轮船去外国念书的时候,咱们给他送行去,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看它跟天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高兴得又念起来。

对,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还有什么太阳来着?

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

我一句句教他念,他也很喜欢这课书了,他说:

小妹妹,我一定忘不了你,我的心事跟别人没说过,就连我兄弟算上。

什么是他的心事呢?刚才他所说的话,都叫做心事吗?但是我并不完全懂,也懒得问。只是他的弟弟不知要好久才会坐轮船到外国去?不管怎么样,我们总算订了约会,订了我们看海去的约会。

他从口袋掏出一串珠子,但是我不肯接过来。

你放心,这是我自个儿的,奶奶给我的玩意儿多啦!全让我给败光了,就剩下这么一串小象牙佛珠,不知怎么,扯在镜柜上,就始终没动过,今天正好送给你,这是咱们有缘。小英子,记住,我可不是坏人呀!

他的话是诚实的,很动听,我就接过来了,绕两绕,套在我的手腕上。

几天后,我和同学走进新帘子胡同,也有几个巡警向胡同里面走去。又是谁家丢了东西吗?我的心跳了,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幸。

前面一个巡警手里捧着一个大包袱,啊!是那个油布包袱!那么这一定是逮住他了,我拉紧了妈妈的衣角。

小子不是做贼的模样儿呀!人心大变啦!好人坏人看不出来啦!

一群人过来了,我很害怕,怕看见他,但是到底看见了,他的头低着,眼睛望着地下,手被白绳子捆上了,一个巡警牵着。我的手满是汗。

我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很想哭。

妈妈说: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作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不!我反抗妈妈这么教我!

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决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

我们看海去

(有删改)

1.小说中关于“他”的内容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子想听“他”和弟弟的故事,由此引出他的自叙,自然而不做作,顺理成章。
B.“他”自叙时,每讲一段,都停下问英子,表明他渴求别人的同情和理解。
C.他被抓前,英子从未意识到和她相约看海的人是小偷,所以英子看到他被抓后,感到很震惊。
D.他的不幸一方面源于自己,一方面也源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字字句句饱含苦涩与无奈。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偷对英子心存戒备,但是向纯真的英子倾诉自己的心事时,又表现出他友好、向善的一面。
B.小偷的世界是阴暗而冗杂的,孩童的世界是光明而纯洁的,因此英子不能理解与同情小偷。
C.小说语言质朴淡雅,贴近生活,人物对话用的是日常用语,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极为相符。
D.文章首尾呼应,都写到英子“要写一本书”,但想写的内容不同,体现了英子的成长与坚强,
3.本文以儿童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文章简析其好处。
4.小说反复引用《我们看海去》这篇课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23-05-30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最后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一:

①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的精神,它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特质。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③实际上,瘟疫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可能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对此,道家思想又特别重视对于身家性命的养护,认为过分放纵物质欲望是疾病之源,主张返璞归真,在沉静自然中积蓄力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为重要。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道家还指出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性特质》)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地球上古老的文明不止炎黄一脉,有的甚至比我们的文明发生得更早,但是,几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现在唯有中华文明了。这个秘密,可以从各种方向探讨,但是,文化的韧劲,当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按权威工具书的释义,,柔软而结实,受外力作用,可能变形,但不会折断。按这个释义,我们思考中华文化数千年的路程,会引发种种深邃的思考。中华文化,也曾几度濒临绝境,其重要内涵甚至被歪曲篡改,但是,她始终没有屈服,在困境中顽强地坚持本意,等待春风化雨、春暖花开的时刻到来。

,在某种时候需要。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毛泽东同志倡导持久战,就包含着的意思,不鲁莽求一时痛快地决战,在持久战中慢慢达到敌消我长的局面,争取最后的胜利。今天,全国人民的抗疫之战,多少也有如此的味道。十几亿人,放弃春节的热闹欢庆,宅在家中不出门,重灾之地的武汉,因为封城,更是困难重重,委屈万分。但是,我们能,能打持久战,能满怀信心地挺过去。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会学习大禹,既英勇无畏又尊重科学,去夺取最后的胜利。日月沧桑,中华文化坚韧的内力不变,小小病毒,终究不在话下!

(摘编自2020年文汇报《中华文化百折不回的劲是抗疫之战更深沉的力量》)

1.下列对中华文化“韧”的精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中华民族凭借它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B.“韧”的精神主要表现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中国的道家思想对“韧”进行了完美阐释。
C.这次疫情的暴发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遇到的一次困境,也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中华“韧”的精神的一次严峻考验。
D.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必定会失掉应有的“韧”性,带来心态失衡,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论述对象中华文化“韧”的精神,并对其特质进行了一些阐释。
B.文章第二段对“韧”的精神内涵进行了辩证分析,指出了儒道两家思想各自的优劣。
C.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念与道家对待自然的态度的不同。
D.文章还引用一些历史名言素材,丰富了文章内涵,同时也作为理论论据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是开放的,内向的道家思想过于阴柔内敛,因此它并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也就缺乏推动社会前进的潜能。
B.儒家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虽然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巨大的潜能,但是,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也会暴露其局限。
C.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人应当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D.道家指出逆境和顺境是一种辩证关系。古代洪水、抗日战争、疫情对于我们而言属于逆境与灾祸,它们的出现有必然性,但也会带来新的转机,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面对时就能进退自如。
4.仔细阅读材料,概括中华文化“韧”的精神有哪些特点。
5.中华文化“韧”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和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在中国传统的经典名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你结合你阅读过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从中举两个例子分析一下中华文化“韧”的精神体现。
2023-05-3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最后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魂草[注]

巴金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

“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

“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

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1.关于文中的“我”和“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是收信人,是文中黎伯伯的一个友人,他们曾经一起听过还魂草的故事。
B.文中“我”与“敏”互诉心曲,贯穿全文始终,是小说情节的主线索。
C.虽然“敏”在文中多次出现,但其人其事在文中交代不多,其形象特征不甚明确。
D.“我”写给“敏”的信,表达“我”对“敏”的思念,也蕴含“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B.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妇女儿童的暴行。
D.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惭愧自责,欲言又止。
3.小说中的黎伯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还魂草》创作于抗战时期,巴金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强,“觉得肚里装满了火似的东西”,但他却在作品中着力写了一些“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作者为什么不写救助苦难的英雄,而写一些“小人小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5-2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那么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谁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

(摘编自《“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实际含义》)

材料二: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影响,在尊卑贵贱、辈分高低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大多遵循“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是一种权力、高贵的象征。后演变成一种习俗,并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

阴阳学说有这样的说法,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不论科学与否,都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古人对阴阳的界定。《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就人体而言,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根据“天人相应”及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并皆遵从沿用。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

(摘编自《“男左女右”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质疑》)

材料三:

按古代的自然规律,居室坐北朝南,因此东方在左边,西方在右边。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于是有了左为阳,右为阴。流传至今的“男左女右”即来源于此。《礼记》中写道:“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

在古人看来,“左”是十分吉利的,《礼记》中说道:“左为阳,吉也;右为阴,丧所尚也。”《道德经》中谈到,遇到吉事凶事,左右尊卑是不同的——喜庆之事尊左,而凶丧之事尚右;战时,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意为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之所以能俘获侯赢的心,离不开“让座”这一操作。当时,侯赢只是一个看门人,信陵君却让侯赢坐车骑左边的位置,在当时意味着莫大的尊敬,甚至到了逾越常理的地步,充分展示了信陵君的惜才与诚意。

(摘编自《古人眼中的“左”与“右”,究竟有何区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二神中,居左日神伏羲,左手执规,居右月神女娲,右手执矩,是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
B.封建社会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的影响,因而形成了象征着权力、高贵的“男左女右”之说。
C.古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右为东,主生发属阳,就男性而言,为右为东,男性性格为刚暴,属阳。
D.喜庆之事尊左,而凶丧之事尚右。战时,上将军在左边,意思是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盘古开天辟地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的传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
B.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的产生根源,是盘古氏的右眼、左眼分别化为日神、月神的传说。
C.将“男左女右”作为一种规律,推演至人体,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也符合客观存在。
D.由于太阳从东边升起,所以人们认为东方为阳,坐北朝南的古代居室东面为阳,女子应该坐在东面。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结构形式,与表现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做对比,形象地说明左右相称现象。
B.材料二通过分析封建社会夫权思想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的原因,突出了男性在封建社会地位尊贵的现象。
C.材料三通过分析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古代居室坐北朝南的自然规律,来解释“左为阳,右为阴”的原因。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男左女右”现象产生的过程,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随历史演化而形成的特点。
4.所选三则材料中涉及到了哪些古代礼仪?请简要回答。
5.《红楼梦》第三回中是这样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的情形的:“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为什么推让?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分析她这样做的原因。
2023-05-2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