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鬃野马

陈应松

我们喝茶。这是最后一次用火垄里的火煨茶。最后一次抽烟。最后一次,坐在苦楝树椅子上说话。他起身,后来坐到门槛上。后来,他揉了揉眼睛,说:“棠娃,这把椅子就留在这儿。”

我愣着看父亲。

“等我们再回来的时候,看到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是呀,我们的椅子就放在这里。”父亲转身瞅瞅搬空的屋子,“这椅子别背走了。”

他又看看火垄屋窗台上的那个酒瓶,里面插了两枝打破碗花花。我们要走了,要离开冷杉坳。一连三天,我们将家什搬到清风岩的公路上,等待农用车拖走。我一个人背一口立柜,几次都差点要晃下悬崖。柜子磕磕碰碰,树枝或者头上的悬石要将我牴下万丈深渊。

老人都不会走,他们属于老屋。但他们终是要走,与我们一起。走就是离开,不再回来。野马河的声音像是啜泣。父亲蹲在屋檐下,他再也不会蹲在搁着他棺材的屋檐下了,他要走了,去山下享福。我们坐在磨损得凹下去的门槛上,那是很结实的枸骨冬青木,它被一次次踏过的鞋,磨成一块狗啃过的骨头。房子搬空了,房子也是一块骨头,是骨架,它被时间掏空了。

父亲抽着烟,他走了一天的山路,他也一趟趟地背,他的背篓不比我小。他背上的汗渍缀在一块蓝色的补丁上,这还是多年前母亲给他缝补的,他舍不得扔掉。背篓的篾绳费衣服,总是先把肩膀磨破。他再也不会背背篓了,不会背这么重的背篓,这么重的东西。

门前的野马河在歌唱送别,令人烦乱。一只乌鸫站在屋场前的冷杉上,俯身张望。一阵风,把屋顶上的落叶吹下来,恍似在撵我们。

还有红薯,我从角落里扒出来几个,把它们壅进火垄里。我们将会打开门,让野兽进来,从大门进来,从窗户进来,从墙缝进来,从即将破溃的屋顶进来。人一旦离开,房子会迅速朽烂,房子是靠人撑着的,人撑住,房子才不会倒。怠倦,无力。父亲坐在那里,原是准备一直坐到生命的尽头,但现在他生命的尽头在山下,在一个叫月亮湖的移民新村。

秋天是红色和黄色全面攻占的季节,天空晶蓝,糖分布满山坳。秋色在山里隐秘而盛大,它从河中发红的苔藓开始。蜂巢盛满了蜜,山林用疯狂的炽热成熟果实。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树叶也是精灵。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秋天正在夯实每一粒种子,没有凋敝之意,不用赞美它自美。呼啸的风吹不完树上的叶子,雪也埋不了炊烟。

我们开始在鸟儿的归巢声中怀念我们经历的一切。“爹,还来么,您?”我在黄昏的光线里问。

“嗯。”他说。

“有时间的,会有的,我们是要给动物让路了。”我安慰他。

他很老了,也许不算太老。他有皱纹,掉了几颗牙齿,两腮峭寒,颈上挂着枯壳松的皮。他双手宽大,那只丢失的脚趾是被石头偷去的。他曾经手握撬棍,一个人挖平屋后的山,修建了厨房,引来了山泉水。

“是的,我们会回来的。”我说。

椅子。窗台上行将枯萎的花朵。我们回来的那天,花会枯萎,椅子会坍塌,被白蚁蛀空,葛藤缠上靠背,而坐过的地方会长苔,并生出一朵朵菌子。

河流发出嗡嗡的湍鸣声,这是我的梦。

如果放一把椅子,一朵花,在群山间游荡的红鬃野马就会到来,但是我们已经永远离开了这儿。我们会忘记一切吗?甚至会忘记埋在茶树下的父亲的脚趾。当我们离去后,这个脚趾会在这里四处走动,在堂屋,在卧房,在火垄屋,在厨房,在牛栏、羊圈、猪窝,在山上的挂坡地,在溪水中走动,在母亲的坟前走动。噢,脚趾是不会离去的,它填充着这儿人去楼空的荒寂,它是老屋最后的见证者,它将与这儿的空虚交锋,抵御残酷的遗忘。

屋檐下晾着的旧衣,将永远晾晒下去。破鞋,还有挂在墙上的生虫的苞谷、露出箬叶的斗笠、曾经挂过腊肉的吊钩,都不要了。让这些零落的旧物,带着曾经逝去的烟火味儿,让苔藓和野草攻击它们,但是我们活过。磨刀石还在,那石头上曾经发出过刀刃沙沙的出锋声。磨锄,磨镰,磨猎叉,磨月光。

篱笆短墙上,依然爬着绿叶肥厚的南瓜藤。父亲把南瓜种在母亲的坟上,让南瓜藤疯狂地奔跑。南瓜的藤叶覆盖了母亲的坟包。他会摘下一个南瓜,他会摘下一堆南瓜。每摘一个,就等于是去那儿看望了一次母亲。他什么也不说,他去那儿转悠,去见我很久就离去的母亲。

我踅回屋里,看到了门旮旯里一个铁砧。铁砧上凸出的“罗记铁铺”四个字,这是铸造之初就有的。这是祖父的遗物,他是一个铁匠。在这条曾经繁华的川鄂古盐道上,他锻打过农人与猎人各种各样的器具,也打过刀剑,打过铁锅、锅铲、剪刀和猪毛刮刀,打过拴狗的铁链。在墙角,它不会生出锈渣,它太结实了。

“那边也有南瓜,还有。”他指指后山。他用摘南瓜的暗示,让我最后去看母亲,向她告别。我不想再去打扰母亲,让她在那里沉睡。她在家里看家。她属于冷杉坳永远的居民,直到墓碑倒塌。傍晚有稀落的鸟声,还没有找到栖枝。在渐渐长满了雷公菌和刺架的小道上,在荒草漫上以后,这里没有了时间的年轮,没有了“以后”。

当鸟声偃息,我们惊异地把头抬起来,周围的树,早就像饥饿的凶兽向我们逼近,它们要吞噬这座屋子,要把我们挤出山坳。

可是我们赖在这里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撵走我们。只要我们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敞着咸味的胸脯喘气,鸟声、水声和风声会把我们的生活乖乖留给我们,把抚慰抛给我们,让我们相信活到明天是值得的。

懒洋洋的夕光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红宝石搁在山峦上,五骏峰被一把抹红了。我递给父亲一个红薯,拍打着上面热噜噜的灰。我添了最后一次柴,我们吃最后的烤红薯,它喷出的香味瞬间弥漫了房屋,好像我们又回到了过去。

(选自《芳草》2024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崖”“悬石”“深渊”等以及搬家什的艰难,表明冷杉坳出行不便,生活条件较艰苦。
B.“老人都不会走”“但他们终是要走”体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冷杉坳老人的生存困境。
C.祖父锻打过的各种器具和物件,既表现了祖父的能干,也反映了冷杉坳往昔生活的兴盛。
D.母亲缝补的旧衣、父亲种南瓜摘南瓜等生活细节,体现了父母间质朴、深沉的感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父亲脚趾四处走的叙述具有神秘色彩,又符合父亲的日常,想象与现实融合,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
B.秋风恍似在撵我们,树要把我们挤出山坳,以自然对人类的驱逐,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害。
C.文本灵活运用全知和限知视角,叙述了搬离冷杉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景、情、事、理于一炉。
D.文本以烧火煨茶开始,以添最后一次柴,吃最后的烤红薯结束,首尾呼应,蕴含着离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3.本文的语言表达富于艺术性,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锤炼之功。请选择两个角度,对画线部分的句子进行赏析。
4.小说开头、中间、结尾三处写到椅子,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矣,未入于室也。”

(选自《论语·先进篇》)

材料三:

张栻曰:以瑟为言者,盖瑟之声音象其中之所存也。子路之气禀偏于刚,虽其学之有至,气质不为不变,然于其所偏终有化之未能尽者。在圣人之门为有未知也,斯言所以警子路而进之。夫自得其门而入,以至于升堂,独未及夫阃奥之地耳。圣人斯言非以发明子路,亦所以使门人知学之有序也。

(节选自张栻《癸巳论语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唯修此A化B故C其兴也D勃焉E德如泉F流G至H于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现在所说的“社会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
B.忽,指快速、迅速,与《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词义相同。
C.堂,指正屋。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升堂入室”喻学问由浅入深,达到很高水平。
D.特,指特意,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之音温柔居中,具有涵养万物生长之气、修身养性、教化百姓等作用。
B.孔子认为,小人之音有杀伐气,会扰乱世风,殷纣王就因喜好小人之音而使国家衰亡。
C.冉有把孔子的话转告给子路,子路听了很受触动,他深思不食,以至于形销骨立。
D.张栻认为,瑟为心声,从子路的瑟声可知,虽然他师从圣人,气质却没有得到改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2)在圣人之门为有未知也,斯言所以警子路而进之。
5.孔子善用批评和表扬的育人方法,请结合文本相关事例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汪教授写了一部关于海洋的科普著作,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图书目录(部分)、试读内容和读者评论三个板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图书目录(部分)

第六章   祸从海底来

第一节   地震与海啸

第二节   海底火山爆发

第三节   海底漏油和漏气

第四节   海底滑坡

第七章   深海藏宝

第一节   多金属矿

第二节   烃类资源

第三节   生物资源

第八章   无风也起浪

第一节   深海权益之争

第二节   海底的保护

第三节   权益之争与深海科技

第四节   人类与深海

试读内容

早期的人类社会,与海洋只有零星的关系。16世纪人类在平面上进入海洋,通过航海导致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当前的21世纪,人类正在垂向上进入海洋,向海洋深处进军。那么这次人类和海洋关系的变化,是不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未来的事,只能由历史自己来回答,当前我们能做到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处理好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

回顾人类历史,其实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史。在新石器时代里,人类在陆地上从狩猎转向农牧,摆脱了动物世界的“丛林规则”。现在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准备开发海洋的深处。估计不用上百年的工夫,就有可能将深海、海底纳入人类社会生活的范畴。但是,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远没有学会如何和海洋相处。地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人类需要学好海和陆两种学问,才能和它们处好,把它们用好。人类对陆地的认识已经获得了大学文凭,开始读研;而对海洋的认识至多有个小学毕业的水平,还没有考入初中。

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开发深海”决不能学当年的“淘金潮”一拥而上,浮夸、急躁不但无济于事,而且隐患无穷。“殷鉴不远”,墨西哥湾漏油就是前车之鉴,根源在于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最为可怕的是以“万物之灵”的身份,摆出“征服自然”的架势,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还没有弄明白深海有些什么,更不知道和深海如何相处,就忙着要发“深海财”。

进军深海的另一条原则,是要处理好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这里重要的是汲取历史的教训。15—16世纪,欧洲人越洋远航,通过海面航道的开拓将世界各大洲联系起来,发展了殖民经济,为自身带来了几百年的繁荣。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的海上探险家、发现家,至今世界地图上许许多多海湾和海峡的名称,都在铭记着这些欧洲开拓者的贡献。

宏观地说,16世纪的所谓“地理大发现”并没有改变人类依靠陆地的原则,只是借海面的舟楫之便,跨海到另一个大陆去掠夺,海洋开发的本身,依旧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即便如此,这已经产生了扭转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人类那一次进入海洋,带有浓重的血腥气。虽然几百年前的历史,经过人脑记忆的“长距离筛选”,留下来的是被人称颂的英雄事迹,可是历史本身并不会消失。近年来有人旧事重提,说到“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惨剧。从15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从葡萄牙开始,欧洲人在四个半世纪里将上千万个奴隶贩运到拉丁美洲开矿种地。他们像牲口般被锁在船舱底部,在途中大量死亡。

这里并不是想说几百年前的悲剧还会重演,只是21世纪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也会给人类社会本身带来新的挑战。新一轮进军海洋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显然这是百年,或者几百年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指出方向: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如果人类依然把大洋当作地球的“垃圾桶”,如果核废料和有毒废料的投放得不到控制,海洋就有可能变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负面因素。如果世界各国在深海的开发利用上不能协调合作,如果将16世纪的掠夺伎俩搬进深海,海洋就有可能沦为地球上的“火药桶”。

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历史上看,具有大陆性质的华夏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海洋文明,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直到15世纪初,中国海军的实力仍远远超越欧洲。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航行早90年,郑和的船队超越哥伦布一两个量级,郑和的航程是哥伦布的5倍,但是改变世界历史航程的却是哥伦布的航行,中国的“海禁”和欧洲的海上崛起都是在此之后。随后的几百年里,这两种文明各行其道,直到19世纪的碰撞,中国的大陆文明败给西方的海洋文明,中国沦为次殖民地。现在,古老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已定,但是华夏文明的大陆性质留存至今。华夏振兴的道路需要翻山越岭,考验之一就是要过“海洋关”。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刻的意义。

读者评论

小慧:华夏文明具有大陆性质,作者也说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我认为保持对深海的神秘感,不要过多地打扰深海,其实就是对它的最好保护,我们不必在深海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1.以下不符合试读内容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向深海进军需要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以及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
B.地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就目前而言,人类对陆地的认识远远超过对海洋的认识。
C.“地理大发现”只是借舟楫之便跨海掠夺,带有浓重的血腥气,并没有对海洋进行开发。
D.华夏文明和地中海海洋文明的性质不同,从历史上看,两种文明的发展轨迹也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发生,与当事者在进军深海时对深海还不够了解就急躁冒进有关。
B.文本提及“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惨剧,意在提醒人类,要警惕人脑记忆的“长距离筛选”。
C.21世纪人类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必须特别重视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
D.对比哥伦布航行,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但对世界史的影响没有前者大。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书目录判断,试读内容应该选自第八章,小节标题是“人类与深海”。
B.遵循自然规律,不发“深海财”,应该视为人类进军深海的重要原则之一。
C.麦哲伦海峡、库克海峡等海峡名称,是对欧洲航海开拓者贡献的一种纪念。
D.要避免海洋成为“火药桶”,人类就必须加强协调合作,处理好深海权益之争。
4.材料提及的“进军深海”,是人与海洋的特殊关系的一种反映,下列不属于“进军深海”的一项是(     
A.中国海上钻井平台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
B.“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载人下潜深度纪录。
C.我国对位于西北太平洋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进行勘探。
D.大连、深圳等沿海城市通过填海造地拓宽了城市有限空间。
5.请结合图书目录和试读内容,梳理可以用来反驳读者小慧的要点。
2024-04-11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见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2.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2024-04-09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B.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C.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词义相同。
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5.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座桥

冉正万

雷雨声中,掌坛师周开侍跪在杨先锋大桥上面,他特地穿上福寿团花短褂,青布大裤裆长裤,远远看去像一头沉默的花豹。

大河在峡谷里奔腾湍急,峡谷底黑森森的,听不到丁点水流声。桥洞里的撑木勾连叠架,最上面以木枋反瓦而成拱塔。掌坛师说,他必须一直跪在那里,直到洪水把撑木冲走才能离开,这是自古修桥的规矩。

当地人早就想修桥,以李光斗为首的乡绅,一直为此奔走呼号。公元一八八七年五月,杨先锋大桥如期完工。时间正待破壳,现在只等着洪水冲走桥下撑木,大桥即可交付使用。

疾风暴雨一次又一次改变河水气味,桥上的凉亭,仅靠一道石槽卡住,随时有可能被风捞起来丢下河。掌坛师在等待上天的考验和裁决。他焚香祷告:

菩萨,人在桥在、人在桥在。

峡谷里,洪水已达到最高水位。悬崖两岸几百捆柴被掀下河,这些柴捆可以顺流而下堕塞桥洞,提高上游水位,增大压力,冲垮桥洞修桥时架设的拱架,使先锋桥归位。堤坝和水位一起上升,不经意间离桥拱只有丈余。掌坛师仍像沉默的花豹,一丝不苟地磕头;老天爷,人在桥在,人在桥在。

突然一道闪电劈进了峡谷,一声惊雷炸响,拱桥颤抖了一下。撑木依然没有卸掉,洪水离封洞还有三尺高。周开侍依旧如一只花豹,匍匐着、倔强而自尊地祷告:菩萨、人在桥在,人在桥在。

周开侍是老石匠颜玉广的大徒弟。修桥的文书交到颜玉广手上后,他让大徒弟周开侍掌坛杨先锋大桥,三徒弟黄大敬掌坛马渡河拱桥,两座桥同时开工。开工时,黄大敬告诉大师兄,师父教的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一是支得太密,成本太高,二是钩连斗捍太多,容易卡死。周开侍不信,平时师父怎么说他怎么做,他通过师父的眼睛来看待周围世界。

周开侍在桥上磕头祷告时,李光斗却安静地在龙场自家堂屋里喝茶。众人眼里,李光斗很是光鲜,祖父、父亲与他,一门三岁贡,连知县见到他,也客气地称他明经先生。李光斗葩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三画,像一座石拱桥,桥,同‘矫’。如果路走错了,遇到一座桥,是最好的改正地点。桥,还同‘乔’高大的意思。纠正我们的陋习和偏见,这比出行更重要……这回要改变什么?他暗自期待。

傍晚到来,洪水没有继续上涨。撑木岿然不动。周开侍下不了桥,周开侍恐慌了。他害怕厄运,如果老天爷不喜欢你,会在就要成功时给你致命一击。李光斗来劝周开侍下桥,周开侍说撑木没有冲掉,掌坛师不能下桥,任何人也不能上桥,这是行规。

令李光斗没有想到的是,黄大敬亲自请他去马渡河看看。马渡河桥的撑木三个月前就取掉了。黄大敬说他采用的新支法,取开卡子和楔子,轻轻松松就可取下撑木。但师父不准他提前踩桥。因为杨先锋大桥比马渡河大桥重要得多,周开侍是师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黄大敬知道在师父心里,有时候面子比手艺重要。自己的路自己走,为了方便大家过河,他只能在石桥下搭了个木桥。此刻,李光斗确信必须做出改变。

几天后,河水已恢复到平时水位。杨先锋大桥上游两公里的开阔处,河水奔流三百米后,转了一个弯才进入杨先锋峡谷。这个弯挡住了杨先锋大桥,也挡住了近在咫尺的秘密。

黄大敬就在这里,晚上干活,白天休息。他带人搜集了上百张挞斗,像船一样拴在岸边,三个或四个一组,最多的七个一组。斗与斗之间用棕绳连接,互相之间保持三尺左右距离。这是他听《三国演义》庞统连环计学来的。黄大敬说挞斗利用水的旋转,将一头甩出去,就像一把甩出去的大锤,和绵软的柴捆撞上去效果完全不同。

月亮挣脱黑夜的桎梏,跃出山头。朗朗月光和泛着清凉的水光,让气氛格外神秘。河水轻拂芦苇,像轻声吟唱的少年,韵脚稔熟得像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的耳朵。

装石头的民工没打火把,以免被人看见。黄大敬则带着李光斗去大桥。大桥下游,悬崖上长着几棵柏树,从这里看过去,正好是桥洞中部。月亮已升至当空,但峡谷宁愿抱残守缺。把大部分月光挡在外面,也不愿与两岸青山共享明月。撑木隐隐约约似是而非、大拱桥对上游正进行的阴谋全然不知。

李光斗一手抓住柏树,一手撑住石壁。黄大敬坐在石壁的一块石头上,一只脚悬空,像钟摆一样晃荡。缄默中,河水的哗啦声越来越清晰。

月光似乎抖了一下。顿时大桥那边,挞斗撞击撑木,撑木撞击撑木,撑木撞击桥拱,悬崖与河水互相拍打,破碎声、折断声、呼啸声、叹息声、碰撞声,圆钝中夹着尖厉,沉闷中夹着清脆,刹那间,几百种声音叠起、合股、纠缠。悬崖在发抖,大桥也在发抖。李光斗感到有雨雾喷来。不知何时,他双手紧紧抱住柏树,而黄大敬像蜘蛛一样贴在石壁上,包括那只晃荡的脚,一动不动。

大桥突然摇晃,周开侍怀疑是地震,忙往桥下走。走到一半想起桥在人在,人在桥在,毅然回头,直到看见飘在水上的撑木,才知道有人来帮忙。明亮的月光里,周开侍脸上生出带有厌恶的激动和屈辱。

河谷里已安静下来,只有自然的声响。除了不绝于耳的波浪声显得疲惫和衰老,其他全都在如水的月光下获得新生。

(选自《十月》第四期,20237月号总第38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开侍特意的穿着,以及一直跪拜、祷告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对老规矩非常敬畏的人。
B.颜玉广把更重要的杨先锋大桥的建造任务交给周开侍,这与周开侍是大徒弟的身份有关。
C.周开侍跪拜祷告时,李光斗却在喝茶论“桥”,表明李光斗已预感到了周开侍不可能成功。
D.黄大敬特意选择连接挞斗的地点和时间,是不想让周开侍知道自己在帮忙解决问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篇对天气、大河以及峡谷时描写,表现了环境的险恶,营造了等待洪水冲走撑木时的紧张氛围。
B.作者善于制造悬念,“暗自期待”“近在咫尺的秘密”等调动读者的情绪,引发读者对后续情节的期待。
C.文末描写黄大敬“像蜘蛛一样贴在石壁上”,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D.文本中“月”的变化暗合情节的发展,“挣脱”“共享”“新生”等词引发读者对固守与创新的思考。
3.开篇周开侍的祷词是“人在桥在,人在桥在”,文末想起的是“桥在人在,人在桥在”,分别反映了周开侍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请围绕关键词“守正·创新”,为“黄大敬”这一人物写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Ⅰ~5题。

人工智能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

李斌

①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以语音、词语为基本单位,人工智能写作也可视为信息的排列组合。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类似于把小孩领进文字积木的海洋,他随手抓起的文字积木按照某种逻辑就能排列组合成若干篇文章,小学作文训练就是让孩子尝试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

②尽管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特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任何进化都充满变数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线性发展过程,就算基因突变也难以彻底突破种质边界:在生命存在范式方面,碳基生命仍然不能突破碳水化合物的边界进化成其他非碳水化合物形态;在功能方面,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经过训练能说会唱,它也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

③基于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成为拥有超强模仿条件和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尽管有人说《机忆之地》是百分百人工智能创作,但其实它是用了约3小时、66次对话提示人工智能生成43061个字符。最后从中复制出5915个字符形成的作品。学者黄鸣奋认为,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上已远超人类作家的生产速度,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都如此。

④人类写作遵循并经由物—我—文转化律对文字赋能,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此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特殊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的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环节,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想象和赋值的可能性匮乏,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整、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一如形似却没有情感和魂灵的雕塑,充满匠气。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可能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⑤人类担忧人工智能文学写作,完全可以理解。有观点认为,当人工智能本身成为信息组织者时,人在其功能方面有担忧,在其身份方面会恐慌。也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运算过程中自主提供了人类既无法言说也无法意会的新型知识,这种在运算过程中生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认识的不透明性,导致人类无法看透人工智能的运作逻辑,进而担心人工智能会具有自主意识。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样就算人工智能真的在遥远的将来具有了某种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人类文字的意义,能写作,但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和数智修辞使其擅长纯粹的形式,拟人化的语义和对文字的排列组合规则,决定它还将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依然在人类的写作范式之内提供知识或浅显的快感,充其量是人类文学写作的一种平行样式和补充,不会改变人类文学写作的本质,也无法产生颠覆、取代的效果。

⑥人工智能缺乏通用性、灵活性、可解释性和可信赖性。学者赵汀阳指出,人工智能无法回答作为人类思想能力极限的两种怪问题:悖论和无穷性。人工智能的高效率是基于人类给定的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而程序的确定性也给予其明确的边界。在此封闭世界里,人工智能还无法解决不合逻辑和规则的问题。真正的创造不依赖于随意性和偶然性,而是基于有意识的行为目的,需要在破坏旧规则的同时建立新规则。这是人工智能的短板。

⑦事实上,人工智能文学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人工智能根据人类指令,做出对应动作,形成一个与人类对应的平行存在,反映、补充人类文学创作而非取代。尤为关键的是,出于人类的利益与尊严所需,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和平衡都受制于人,以确保人工智能在任何阶段都可持续和可控。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和最终决定权还紧握在人类手中。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129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拥有庞大的语料库,擅长按照某种逻辑对文字进行排列组合,这是人工智能写作的优势。
B.人工智能不一定能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类存在着难以彻底突破的种质边界。
C.人工智能文学写作有纯粹的形式,但不能充分发挥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缺乏神来之笔。
D.人工智能在运算过程中生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认识的不透明性,会生成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新文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没有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凭着某种算法或逻辑可以在写作的速度方面超越人类。
B.《机忆之地》的创作离不开人对人工智能的对话提示和筛选复制,并不能算百分百的人工智能创作。
C.囿于其写作机制,人工智能写作产生的文学作品可能出现内容同质化、思想情感贫乏的问题。
D.出于利益与尊严的需要,人类将会进一步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其文学创作水平不超过人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6段人工智能存在短板的观点的一项是(     
A.韩国棋手李世石下出了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狗没有计算到的棋,阿尔法狗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出现了混乱。
B.Chat 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根据提问生成流利且合乎语法的语句,但内容可能答非所问。
C.英国媒体爆料称,一份事故报告显示,美国特斯拉得州超级工厂的一名工程师在2021年遭到智能机器人“袭击”。
D.名为“AI孙燕姿”的人工智能歌手用孙燕姿的音色和咬字翻唱,达到惊人的相似,这引发了对AI翻唱是否侵权的热议。
4.本文的论证语言严密、生动,请以第2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5.《诗云》是刘慈欣2003年发表的科幻小说。小说中,技术之神化身李白游历人间,利用量子计算机在短时间内创作了包含所有体例的巨量诗歌,发现没有一首能超越李白。请结合文本对以上情节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2024-03-21更新 | 27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注】①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②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地点、时节,语言质朴真挚,感情浅显外露。
B.“抱膝”生动勾画作者呆坐的神态,与“影”相伴,赋予“影”人的感情。
C.本诗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却构思精巧别致,读起来十分感人,耐人寻味。
D.本诗描写了冬至夜晚诗人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现出真切的思乡之情。
2.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本诗三、四两句和《涉江采芙蓉》都采用了这种“对写法”,请结合两诗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2024-03-0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人生小幼,精神专,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见邻里A亲戚B有佳快者C使子弟慕D而学之E不知F使学古人G何其H蔽也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指游泳,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樵”用法相同。
B.爪牙,指尖爪和利牙,和《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的“爪牙”词义不同。
C.资,文中指谋生,和《勾践灭吴》“夏则资皮,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资”词义相同。
D.利,锋利或敏锐,文中“专利”指专一而敏锐,与现在所说的“专利财产”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强调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对别人的尊称。
B.金石,文中指金属石头,后指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内容。
C.冠婚,嘉礼之一,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D.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刻的学习比整天思考学到的内容更多,登上高处比只能踮起脚看到的地方更远,荀子通过多个比喻,生动说明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
B.荀子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颜之推通过士大夫子弟从小就接受教育的事例,两者都说明了求学之人只有注重坚持,才能学有所成,随处可以安身。
C.颜之推认为,动荡时局多读书才能谋得一技之长,依赖他人、积蓄钱财都比不上努力读书,且从少年时开始读书效果比成年之后读更好。
D.这两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条分缕析,两则材料都用到了对比论证。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2024-03-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

铁凝

我妹妹是个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看起来这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

“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

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

“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安然眼睛看着别处,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好了,你看都到家了,我希望你唱着歌上楼。”

“唱哪个?”安然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

“就是那个‘希啦呀瓦哩卢达塞’。”

我听着《温柔的歌唱》,心直往下沉。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我故意安慰她勇敢地迎接考试,其实我怎么能忘记,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她害怕评选,刚才在街上那一阵阵欢乐,是忧郁的欢乐吗?

……

韦婉是安然的班主任,小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

“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你在等人吧?”夜晚,走在林荫道上,我和她站了个对面。

“啊。”她显得热情地答应了一声,“你也等人?”

“不,我一个人出来走走。”我说。接着就是有问有答地把小学时的同学都扼要地谈论了一遍,然后把话题转到安然身上。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也许我用词严重了一些,但消防知识里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燃’。”

“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沉不住气了。

“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怎么说呢,比如……”韦婉说到这里烦了一下,“比如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地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一刹那,韦婉像忘记了我的存在,丢下我就走了。

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正朝她奔涌过来,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只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

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

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

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的心突然一沉。

安然有一天举回一张成绩单,我的心才算稍平静。成绩单是这样的:数学97,语文99,物理95,化学87,政治99,历史97,体育86,总分760。

现在,她穿着红衬衫歪在沙发上,正一面啃桃子,一面翻着一本外国画册。

“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我说。

“我又怎么啦?”安然用两个指头捏着桃核问。

我斟酌片刻,终于更明确地提示了她一下:“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

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哈!”她发出了一个怪声,怪声里所包含的意思远非几句短话能说清。

“别冲我这样,我是真话。”我说。

“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

“学校有反映。”

“说是奇装异服吗?不就是红泡泡纱吗?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噢,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她又来了那么一声,她把如今多见的那种又长又尖的领子叫狗舌头。

“你们哪天评选?”

“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

“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

“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

我感到她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我没抬头。

临睡时,我把她脱下来的红衬衫洗干净挂好,然后走到她床边说:“明天别忘了穿。”

“唔。”安然翻了个身,把脸埋在枕头里。

……

“三好学生评选”,安然落选了。

(文本有删改)


【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3年第2期。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款式别样、颜色鲜艳,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显得刺眼和不朴素。
B.班主任韦婉对于安然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看法,折射了80年代初社会环境里的一些价值观念、行为标准。
C.姐姐为了能让妹妹顺利评上“三好学生”,提醒妹妹“这阵儿老实点”和最好不要再穿那件红衬衫,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
D.本文和《哦,香雪》都是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它们出自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之手,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了时代青春,充满人性之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由姐姐安静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姐妹情深的感情。
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安然的形象,展现其人格魅力,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
C.本文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安然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了她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
D.姐姐安静在听了班主任韦婉“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防患于未燃”的建议后“心突然一沉”,为下文安然落选“三好学生”作了铺垫。
3.小说中的安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作品中的物象如“百合花”“铅笔盒”往往寓意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有何象征意义。
2024-03-0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