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点明夜饮的地点,“醒复醉”写出纵饮之程度,“仿佛”可想象词人的醉态。
B.词人夜半归家,到门口听到如雷的鼻息声,“敲门都不应”含蓄地表达了对家僮的不满。
C.词人静夜沉思,心与景会,“夜阑风静縠纹平”既是自然之景,也是词人心境的外化。
D.下片首句直抒胸臆,抒发词人的喟叹,饱含切身感受,带有哲理意味,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024-02-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人之地,信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通候,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子卿足下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戮;妻子无辜,并为鲸睨;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撇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仞怛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陵不难刺心[A]以自明[B]刎颈以见[C]志[D]顾国家[E]于我[F]已矣[G]杀身无益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义所见乎            安:哪里
B.扶辇下                  除:台阶
C.临年                  被:遭受
D.怨陵以不死            苟:姑且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自苦亡人之地”与“大臣亡罪夷灭者”中的“亡”,都通“无”。
B.“何以过陵”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都是“责备”的意思。
C.爵,指爵位,君主国家所封的等级。“爵通侯”指被封侯爵。
D.“足下”是同辈朋友间的敬称,古时也用于下称上,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列叙苏武家庭的悲惨遭遇,直陈汉朝的薄情和寡恩,目的是劝降苏武。
B.李陵认为苏武始终不能归汉,守节没有意义,即便能够归汉,也必不能善终。
C.李陵以汉高祖兵三十万仍在平城被围的例子,说明自己兵败被俘有客观的原因。
D.李陵列举范蠡、曹沫的旧事,意在表明自己投降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谋求他日报国。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2)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2024-02-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日)芥川龙之介

那是我就读中学四年级时的事。那年秋季,学校举办三夜四天的毕业旅行,预定游览日光到足尾那一带。学校颁发的油印纸注意事项中,明记着:上午六点三十分在上野车站候车集合,六点五十分发车。

当天,我顾不及吃早饭就冲出家门。从我家到上野车站,搭电车不须二十分钟即能抵达。明知不会迟到,却仍心焦气躁。天空布满乌云,今天实在是很冷。电车总算驶来了。在拥挤不堪的车厢中,我好不容易才抓到一个吊环,接着有人在身后敲打我的肩膀。我慌忙回过头。

早。

原来是能势五十雄。能势跟我毕业于同一小学,又同时升上同一中学。成绩平平,没有特别拿手的科目,也没有特别棘手的学科。不过,他却很擅长一些小事,例如流行歌曲,只要耳闻一遍,即能当场重复歌曲的旋律。因此每逢毕业旅行或其他野外活动,全体在外宿泊时,当天夜晚他一定会得意洋洋地展现他的特技。吟诗、单口相声、口技、变戏法,可说无所不能。不仅如此,他的动作与表情,有种独特的能令人不由自主发噱的言外之妙。所以他在同学之间极有人缘,在教师们之间也广受好评。

就这样闲聊着时,电车到站了。

大概时间还早,聚集地点只来了二三个同学。大家彼此先互道过早安,再争先恐后抢夺候车室内的木凳子坐。然后就是老样子,兴致勃勃地聊起天来。几个都是年纪相仿且习惯以老子来代替这个自称的家伙。这几个习惯自称老子的家伙,口沫横飞地聊着旅行的预定计划,谈着同班同学的糗事,甚至批评起教师们的不是。

阿泉那小子很诡,他有教师用的教科书,所以他说他上课从来没有预习过。

平野更诡,那小子在考试时,都把历史的年代抄在指甲上作弊。

说得也对,连老师都诡。

聊来聊去,没有一则好话。过一阵子,能势批评起坐在他邻座一个看似工匠、正在阅读报纸的男人,说他脚上的鞋子像开口雷。那个男人的鞋子不但整体失去光泽,且鞋尖又开了个破洞。

有道理,正是开口雷。众人爆笑不已。

于是,其他人也沾沾自喜地物色起进出候车室内的各式各样人物,一一品头论足着该人的一切。恰好我们之中没有一个对于这种事情会感到心虚的乖乖牌学生,其中更以能势的形容最为尖酸刻薄,且最具诙谐感。

能势,能势,你看那个老板娘!

呵,她的脸就像鼓起肚子的河豚。

那边那个戴红帽子的运货员,好像什么的,喂,能势,你看!

那小子是卡尔五世

闹到最后,竟变成能势一个人专门负责诽谤的任务。

此时,有人发现时刻表前站着一个怪异的男人,正在查阅蝇头小字般的数字。那个男人穿着一件黑紫色的西装,下半身是灰色粗条纹的长裤,包裹着一双瘦巴巴像体操时用的球竿的脚。头上戴着一顶老式的黑色宽檐呢帽,呢帽下露出斑白头发,看来是个年纪已过半百的男人。不过,他脖子上缠着一条黑白方格花纹的围巾,腋下夹着一根鞭条般的紫竹长杖。无论是他身上的服装,或是他的气氛,均像是有人从杂志剪下插图,再将其搁放在此候车室的人潮中似的。

我们这票人中有个家伙像是庆幸找到新的发泄对象般,忍俊不禁耸动着肩膀,笑着拉住能势的手说:喂,那人怎样?

众人同时望向那个怪异的男人。男人微微挺起胸往后仰,从背心口袋中掏出一个绑着紫色绦带的镍制大怀表,仔细对照着怀表与时刻表上的数字。我望见那男人的侧脸时,随即认出他是能势的父亲。

可是,当时那几个家伙,无人知道此事。众人均兴致勃勃地望着能势,等待能势会想出什么适当的形容词来戏谑此滑稽的男人,并已准备好听后的笑声。我差点就脱口说出:

那是能势的老爸耶!

就在这时,能势开口了。

那小子吗?那小子是个伦敦乞丐

理所当然,众人同时发出爆笑。有人甚至故意模仿能势父亲的动作,往后仰再装作掏出怀表的样子。我见状,情不自禁低下头。因为当时的我,实在没有勇气去观看能势的表情。

瞧,瞧他那顶帽子。

古玩店的?

古玩店恐怕也找不到。

那,是博物馆的。

众人又大笑一团。

阴霾的候车室,昏暗得像是日暮后。透过这昏暗的帘幕,我悄悄地注视着那个伦敦乞丐。不巧,外面可能已出薄日,一道狭长的亮光,自高耸的天花板上的天窗,茫茫然斜射下来。能势的父亲,正处于那道亮光中。四周,所有的物体都在动。无论视线所及的,或视线所不及的,都在动。而且此动片,竟化成无声静寂的世界,白雾般地笼罩着候车室这个庞大的建筑物。唯独能势的父亲,纹风不动。这个身穿与现代离谱的服装,本身更与现代绝缘的老人,在这个眼花缭乱的动态人群洪水中,将一顶超脱现代的黑色宽檐呢帽靠后戴着,并将一个绑着紫色绦带的怀表搁在右掌中,依然故我地像一尊抽水机般伫立在时刻表前……

日后,我不着痕迹地探听,才得知当时任职于大学药房的能势的父亲,因想在上班途中顺路看一眼儿子跟同学一道启程毕业旅行的模样,故意瞒着儿子特意赶到候车室来的。

能势五十雄,中学毕业后不久,即罹患肺结核,撒手尘寰。在学校的图书馆举行他的追悼会时,站立在戴着学生帽的能势遗像前朗读追悼辞的,正是我。

你,是个孝子。我在悼辞中,加上这么一句。

(有删改)


[注]①卡尔五世: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②伦敦乞丐:穿着类似绅士的乞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叙部分介绍能势的特技和引人发噱的言行,为下文他在候车室的言行作铺垫。
B.文中的学生肆意取笑和评价他人,体现了这群学生口无遮拦、年少轻狂的特点。
C.能势的父亲衣饰过时,搭配怪异,行为板滞,这使他成为中学生取笑的对象。
D.“我”差点说出能势的父亲,是想阻止戏谑行为,这表明“我”与众人有本质不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鲁迅的《祝福》都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其中的人物,又是叙述者,隐含着作者的态度与观点。
B.本文和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都是不完美的,这使父亲的形象更真实,有助于表现真挚、感人的父爱。
C.在戏谑父亲时,没有描写能势的表情,这是不写之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D.“所有的物体都在动”与“唯独能势的父亲,纹风不动”形成对比,意在表现父亲与世界的格格不入。
3.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请分析画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4.现代文阅读Ⅰ论及利用“矛盾”制造模糊效果的艺术手法,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也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析。
2024-02-2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创造意境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很重要的两种手法就是将诗画创作中的模糊化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和绘画中的空白,创造性地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来。这两种手法表面上看是两种,但有时却是互相交融,难以截然分开的。而这两种手法又都与《红楼梦》中存在的矛盾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说是利用矛盾来创造意境。

模糊化艺术手法是诗画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特别是在绘画中。曹雪芹则将绘画中的手法运用于《红楼梦》的创作之中。在《红楼梦》所用的画家笔法中,烟云模糊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脂砚斋说的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烟云模糊法是画家用来创造意境的手法之一,也是曹雪芹用来创造意境的手法之一,而矛盾又是制造模糊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利用矛盾制造烟云模糊的艺术效果,进而创造内涵丰富和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意境,是曹雪芹独特的创造和不懈的探索与艺术追求。

《红楼梦》中对时间、地点、人物年龄等方面的描写,往往更注重写意而不注重写实。特别是对于时序、地点的描写,利用矛盾造成模糊、朦胧之感,打破了具体的时空界限,扩大了时空观念,使书中所描写的贾府并不仅仅局限于某朝某代、某时某地,而是有着更加普遍的典型意义,从而大大地丰富、扩充了作品的内涵,增强、扩大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宝钗等进京在时间上的矛盾,就使贾府的地点被划上了问号。贾府在何处是不确定的,东南西北到处都存在着贾府,因而在贾府发生的事也就有了普遍性,贾府的内涵也就超出了其本身的含义而具有了典型性。如此,这就使作品的蕴涵更加丰赡和充实,表现力也更强。又比如,从第九回宝玉上学、闹学堂至第十回、第十一回,由冬春一越而到秋季的矛盾以及从第八十五回至第八十七回由春一越而到秋的矛盾,都可以说是时空的跳跃与变换。这种时空往往是不确定的、超越了客观时空实际可能性的心理时空。

《红楼梦》中利用矛盾所创造的意境,有时还是一种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含量的,动态的、不确定的,朦胧、模糊的意境。比如第二回冷子兴和贾雨村相遇时,冷子兴所说去年岁底到家,今因还要入都的模糊性,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模糊的意境。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冷子兴的家在不在是模糊的,但同时又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既不在,却又在。然而,正是这种动态的、不确定的、看似矛盾的因素所构成的模糊意境,才象征性地传达出冷子兴作为古董商人的身份特点及其的观念的些微变化。冷子兴作为一个古董商,除了要经常游逛于各地外,还要出入于豪门富室之家,因此家的观念对他来说,似乎更加淡漠,家在哪儿都一样。家,只不过是他的一个相对固定的暂时寄居地而已。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冷子兴的家在不在的模糊性意境,正是那种与农民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相对偏离的商人思想观念的隐喻性表达。同时,这种朦胧、模糊之美,又加大了作品反映社会的力度,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要想留好空白,就要讲究虚实、黑白的辩证法,即虚实相生",让读者能通过实的景象产生联想,在虚的境界中构成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曹雪芹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画家,他是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的。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比如,第八回宝玉要撵他的乳母李嬷嬷与第十九回、第二十回李嬷嬷说宝玉撵茜雪所构成的矛盾,就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而这个空白就是作者利用矛盾来制造的。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我们认为有一定道理。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矛盾",塑造了一位性格倔强的少女形象。所以,茜雪之出去,并非宝玉所撵。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一击两鸣。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这种空白既是对小说未写情节的一种填充,又是已有情节的一种延续,使小说在有限的形式中填充了无限的内容,从而取得艺术表现上的一种新突破。这正是绘画中以虚写实,以无形表现有形手法的具体、灵活的运用。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常使用烟云模糊法这种画家笔法,从而创造了内涵丰富和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意境。
B.《红楼梦》对贾府的描写不局限于某朝某代、某时某地,其打破具体的时空界限使贾府发生的事有更普遍的意义。
C.《红楼梦》利用“矛盾”创造出的动态的、不确定的,朦胧、模糊的意境,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含量。
D.“宝玉撵李嬷嬷”“李嬷嬷说宝玉撵茜雪”构成的矛盾,制造了空白,既塑造了茜雪的形象,又刻画了李嬷嬷的形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冬春一越而到秋季”从客观时空来看是不合理的,但这种跳跃扩大了心理时空,使意境更深远、朦胧,具有模糊之美。
B.曹雪芹对冷子兴的家在不在“都”作模糊性处理,使其更符合古董商人的形象,暗含了作者对商人思想观念的批判。
C.曹雪芹精通绘画,在创作中“自觉地引进绘画技法”,我们可以用相关的绘画理论、技法来解读《红楼梦》的内容。
D.绘画和小说中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可以引发读者展开想象和联想,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利用‘矛盾’制造模糊效果”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先见贾母、王夫人等女眷,而后才去拜见贾赦、贾政两位母舅。
B.林黛玉的父亲历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前者是唐朝官名,后者为明清官名。
C.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香串转送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它。”
D.史湘云规劝宝玉要学习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反感逐客,并称林妹妹不讲这混账话。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
2024-02-2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5 . 《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材料中的“元旦”指的是(  )
A.公历元月一日B.阴历正月一日C.阴历正月十五D.阴历三月一日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梅品

非花非雾

张将军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其母刘老夫人收留一流亡女子,取名素素,居藏书楼整理书画。

张将军返故里休整,遇素素画《梅花傲雪》,惊叹:程派画风画技竟得两位女传人,二人造诣也在伯仲之间。

素素吃惊回身,风姿如惊鸿照影。定下神来,大方见礼,向张将军询问那画风画技如己的人是谁。张将军笑道: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素素更加惊异,且面露忧愤。将军探问其故,素素只是摇头不语。

张将军常访藏书楼,与素素论诗品画,情趣相投,感情日笃。偶尔谈到已逝画梅名家程长史。张将军回忆说: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奇的是她的聪明。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

素素沉吟良久,试探道:这个女子现在在哪里?

张将军说:那个南京程雪如,自称长史之女。看她绘画行事,应该不假。

素素垂下泪来:将军以诚相待,便不隐瞒了。真正的程雪如,就是眼前的素素。我身若飘萍,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清宫皇家信物。

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将军即携素素赴南京,邀江南知名画家数人,聚程雪如的悦梅楼论画。

素素见雪如白衣素裙,端庄雅静,如凌波仙子,北腔京韵听之亲切。敌意已冲淡几分。观雪如侧壁悬一巨幅《梅花迎春》,正是世传程派遗作。其实,程长史早抑郁于心,病体难支了。他的后期作品,皆素素捉刀。这画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她在画里加了皴擦变化,花瓣丝丝纹理尽现。梅花百朵,每朵都在另一张纸上反复推敲、修改。第五十一朵藏在粗枝暗处,色稍浓。当时画完此花,一个闪失,晕染的大白云脱手落在花上,无意中以一朵点画之梅,盖了勾画之梅,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

雪如观素素对画若有所思,便以此画为题,细述细评,如亲历亲见素素当日作画一般。及说到长史为生计卖此画时,珠泪盈眶,感同身受。素素叹世间有知音如斯,心下暗服。便展纸调色勾画那朵双影梅花,暗传梅中梅绝技。

雪如震惊,握素素手,想邀到别室一叙。

几名画家拦住,请雪如也画一幅,实际是想让二女一较高低。

雪如便摹仿程长史前期亲作,却得其神而超其韵。雪如心里是欲以不似求败,不料另辟蹊径,一扫程派梅花的萧瑟清冷,一片生机与活力勃勃欲出。

素素击案赞叹,父亲一生突破不了的清寒,被雪如一时冲开。众画家皆以程派画风又攀新高称贺。素素双目含泪,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向众人宣称受人之托,转交程氏后人。雪如见物,如获至宝,望定素素。二女四目相对,顷刻已交流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重托与承诺。

张将军拉素素至侧门,急切地问:你不怕百年后,名落风尘吗?

素素慷慨陈词: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此女奇才,旷世难逢。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可得。她竟自行研摹、承继至此。我当代父谢她,代己谢她。一己虚名何足惜?

日寇进犯中原,素素倾张将军遗赠家资,捐作军费,毅然从军。素素随张将军转战南北,不再画梅,只描草木虫鱼小品。他们时常从来自南京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雪如的义举。素素叹道: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

张将军便携其玉手,爱由心生: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素因担忧家学名落风尘而“垂下泪来”,又因目睹雪如的才华人品而“双目含泪”并以父亲印章、真迹相传。
B.素素誉雪如为“梅中极品”,不仅言其画技高超,继承程派精髓且有所突破,更赞其在国难当头多行义举的爱国精神。
C.《梅品》内容丰富,叙述有条不紊,叙事、状物、言情娓娓道来,伏笔、照应自然妥贴,虽然故事平淡,但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D.这篇小说呈现了动乱时期国人的可贵品质,无论是高贵的将军,还是卑微的女子,都儒雅高洁,为国效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雅的张将军精通诗词书画,其言其行其品其趣,对两位女子的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个让素素暗自佩服的雪如形象。
C.文章由人而梅,再由梅而人,梅品即人品,人品即梅品,构思非常巧妙。
D.本文语言既有文言文的精练雅致,又有口语的明白畅达,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23-12-3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后博览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辟察孝廉,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等竞召之,皆不就。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表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吏,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樊雅遣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怀帛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

(节选自《晋书·祖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
B.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
C.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
D.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科目,用以任用官员,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B.关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为“关东”不同。
C.社稷,社,指五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坞主,东汉,魏晋南北朝时坞堡之主。东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或官僚贵族聚众筑坞堡以武装自守,因未有朝命,故称坞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仁爱善良,德才兼备。祖逖经常周济乡间穷苦百姓;博览群书,贯通古今,被世人誉为有辅佐之才。
B.祖逖忠君报国,不怀二志。祖逖积极为国建言,报效国家;虽有多方诸侯征召、任命,但他都拒绝赴任。
C.祖逖发展贸易,不改初心。祖逖与石勒放开贸易,以休养生息;虽疾病在身,仍然坚守收复疆土之初心。
D.祖逖深得拥戴,逆转战局。在谯城战役中,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樊雅、石勒。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
(2)樊雅遣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
5.请简要概括祖逖郁郁而终的原因。
2023-12-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使长沮、桀溺、丈人、 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频,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项,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斜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价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D.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
C.“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对孔子只有是讥讽。
D.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祝福》中也有反映。
3.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4.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3-12-28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④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静女》。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言乡水有情,更显思乡情深,构思别致,亲切自然。
B.“境生于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意与境交融之后生成意境,意境可以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D.抒情诗、抒情小赋中多有“情境”,这种“情境”有的是直抒其情,有的是借景抒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B.引用《董氏武陵集纪》中称赞董铤的诗的语句,意在证明刘禹锡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C.《静女》一诗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境,可给读者“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D.“情境”求“美”,“理境”求“真”,“情”“理”在同一诗作中不能兼而有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诗歌意境表现对象不同的一项是(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C.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请结合材料分析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境与象的关系。
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
2023-12-2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颁课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说,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书,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B.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C.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D.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别地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颁课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说,而民安之。
(2)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5.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2023-12-2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