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甫里先生传(节选)

(唐)陆龟蒙

①甫里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人见其耕于甫里,故云。先生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先生平居以文章自怡,虽幽忧疾病中,茫然无旬日生计,未尝暂辍。少工诗歌,欲与造物者争柄,遇事辄变化不一,其体裁始则穿穴险固,囚锁怪异,破碎阵敌,卒平淡而后已。得一书,详熟,然后置于方册。值本即校,不以再三为限。书有编简断坏者缉之,文字谬误者刊之

②先生之居,有地数亩,有屋三十楹,有田畸十万步,有牛不减四十蹄,有耕夫百余指。而田污下,暑雨一昼夜,则与江通,无别己田他田也。先生由是苦饥困。仓无升斗蓄积,乃躬负畚锸,率耕夫以为具。每岁波虽狂,不能跳吾防、溺吾稼也。或讥刺之,先生曰:“尧舜徽瘠,大禹胝胼。彼圣人耶?吾一布衣耳,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且与其蚤虱名器、雀鼠仓庾者如何哉?”

③性不喜与俗人交,虽诣门不得见也。不置车马,不务庆吊。内外姻党。伏腊丧祭,未尝及时往。或寒暑得中,体性无事,时乘小舟,设蓬席,一束书,茶灶笔床、钓具,櫂船郎而已。所诣小不会意径还不留虽水禽戛起山鹿骇走之不若也。先生无大过,亦无出入事,不传姓名,无有得之者,岂涪翁渔父、江上丈人之流者乎?

选自陆龟蒙《甫里先生文集》

①徽瘠:形容黑而瘦。②櫂:同“棹”。

(唐)陆龟蒙

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之,曰:“此散人也。”散人不知耻,乃从而称之。人或笑曰:“彼病子散而目之,子反以为其号,何也?”散人曰:“水土之散,皆有用乎?水之散,为雨为露为霜雪;水之局为潴为洳为潦为汙。土之散,封之可崇,穴之可深,生可以艺,死可以入;土之局,埙不可以址,甓不可以为盂,得非散能通于变化,局不能耶!退若不散,守名之筌;进若不散,执时之权。筌可守耶?权可执耶?”遂为《散歌》《散传》,以其散。

选自陆龟蒙《甫里先生文集》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卒平淡而后已。(     )
(2)遂为《散歌》《散传》,以其散(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设蓬席,一束书(     )
A.赠送     B.抱着     C.赏赐     D.买来
(2)束于礼乐者(     )
A.使……处于外面     B.背叛     C.疏远   D.鄙弃
3.把甲文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值本即校,不以再三为限。书有编简断坏者缉之,文字谬误者刊之。
4.甲文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所诣小不会意径还不留虽水禽戛起山鹿骇走之不若也。
5.结合上下文,分析甲文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6.面对世人的讥讽、嘲笑,有人认为陆龟蒙在甲文第②段中的反驳有说服力,而在乙文中的反驳说服力不够,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结合具体文本,加以分析。
7日内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约堂记

[宋]洪咨夔

①人心,情之动也。情动而百欲生,故危之。危而难安,未至于亡也,故犹可及反。反,则危者平矣。曾子之省,反身之谓也。其用力于省者,颜色之正,容貌之动,辞气之出,战兢惕厉,警察精密,无一息之间断,而夫子之道竟以是得三省之积一贯之入欤?

②晋人张君承祖伯修,学博而材伟,气明而胆壮,举天下祸福利害莫能压之,试剧成都。期年,政成,作堂以休,扁以清约,殆老于世故,落其华而取实,将以是志所省乎?

③夫养心莫善于寡欲。人欲一萌,清明随蚀去,其所以蚀清明者;而清明还,则本然之心得矣。故天下之损莫大于欲,人心之所当损亦莫急于欲。邑大夫公余退食燕坐深省,曰:“夜气之存,其不为旦昼汩乎?鸡鸣而起,其于利与善之间已辨乎?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之得我,其不为之动乎?口之于味,耳之于声,目之于色,四体之于安逸,其知有命而委顺乎?”内以敬而直,外以义而方,敬、义充塞于内外,物欲无自而入,则民被学道之泽矣。西向举酒为伯修赋之。

④宝庆初元八月旦日古潜洪某记。

(选自《平斋文集》 有删改)

【注】①夜气:语出《孟子》,指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②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本文虽是记,却有赋的特点。请从语言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用反问,将官员自省的内容具象化,使说理生动。
B.强调心中要一直持有良知善念,能分辨善、利之别。
C.提醒自己不应被外在丰裕的物质和所谓的声名所诱。
D.表明生理官能的满足是人天性使然,因此无需克制。
3.请给合全文分析“清约”的丰富内涵。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应炎传

【明】高启

①胡应炎,字焕卿,常之晋陵人。元丞相伯颜南伐师,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訔知府事。訔见应炎,喜曰:君,吾剧孟也。应炎归告父及兄弟曰:吾家世受国恩,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②既应訔命,即选民之壮勇者三千人,自将城。为訔画曰: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卑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宜树木栅傅城,益调粟,缮械,为守计。訔然之。

③初,洙遁时,其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与俱。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伯颜怒,率步骑二十余万围之。应炎出战,杀其将校甚众。围且久,元兵多伤毙。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伯颜侦知之,谕使出降。应炎骂之,截纸、缕置盂中,若汤饼状者,以箸示之,曰:吾食,甚足!

④城陷。訔死之,应炎率民兵巷战。至孔子庙前,众溃,犹手刃数人,力屈,遂就擒。伯颜之,曰:若即尝多杀吾将校者邪?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伯颜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

⑤余为儿童时,常闻父老言元兵取常时事,甚悉。及壮,观史多所未载。岂搜采有失而致然欤?抑著作者有所讳避而弗录欤?或其事多缪悠,初皆无有,特好事者为之说欤?是皆不可知也。每窃恨焉。近遇胡黼江上,间为余言其祖应炎死节始末,与余昔所闻无异。

(选自《凫藻集》有删改)

【注】①剧孟:西汉人,游侠,曾帮助周亚夫平定吴楚叛乱。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常境                                (2)自将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箸示之
A.拉开                       B.执持                  C.挑起                    D.伸展
(2)伯颜
A. 退避                      B.谴责                  C.怨恨                    D.呵斥
3.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4.将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
5.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传主形象,请依据表格内容提示,完成填写。
段落事件概括人物形象
第①段以身许国忠贞爱国
第②段献计守城1
第③段2宁死不屈
第④段34

6.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宋】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此词作于南宋绍兴四年,时年9月,金兵南下,一度逼近江城(今南京)。②齑盐:原腌菜和盐,此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1.下列词牌名适用于本词的是(     
A.临江仙B.念奴娇C.沁园春D.声声慢
2.以下评价适用于这首词的一项是(     
A.沉郁顿挫B.蕴藉深沉C.慷慨激愤D.雄健苍凉
3.词家认为结尾应含有“不尽之意”,结合全词,赏析结尾的画线句。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白鹳

陶沙岸

三爹跟白鹳说,我们是两只老鸟。白鹳照例慢条斯理走几步,在地上啄两下,点头回应。

三爹给白鹳起了名字,叫小牛。小牛七年前来到这里,再没有离开,由候鸟变为了留鸟。起先,小牛的一只翅膀被布设在洞庭湖里捕鱼的迷魂阵缠住,坚韧而锋利的尼龙绳线勒进翎翅,它的半个翅膀耷拉下来,再无法远距离飞行。三爹在湖边拢住它,它是抗争过的,拖着半只翅膀在湖滩上奔跑了好远,才被三爹追上。三年前,小牛又能飞了,可它还是留了下来。

你是老天派来的吧,看我这老头子孤零零的,留下来跟我作伴儿啊?三爹摸着小牛的背,小牛伸缩长颈,脑袋在三爹的裤管上摩摩擦擦。

老屋旁有间杂物房,三爹在里面为小牛做了一个窝。窝很大,几乎占满缺失了一条面板的八仙桌,由枯树枝和芦花绒编结而成,里面宽松柔软。儿子因病走得早,孙儿铁牛去广州打工十年了,杂物房也空了七八年。曾经百来人的村子只剩十几个三爹这样的老人,每天听蛙鸣鸟叫,自己都懒得言语。如今有鸟客为邻,三爹打心眼儿里是高兴的。为了小牛,三爹忍痛将喂了三年多的狸花猫蒙住双眼,送去几十里外的一户人家,换回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猫崽。三爹想也不想,直接叫猫崽细牛。细牛在小牛身边长大,不像狸花猫一样逮住机会便想猎杀小牛,反倒像保镖一般游走在小牛周围。三爹很欣慰。

出门,小牛总跟在三爹身后,一起慢悠悠行进在岸上和水里,偶尔展翅在空中飞几圈,又回到三爹身旁。三爹从后山砍了竹子弯成弓箭状,安上渔网,眨眼成了一件趁手的捕捞工具。每当三爹从墙上取下网具,小牛和细牛都会兴奋起来,拍翅膀,喵喵叫。它们知道三爹要到池塘和沟里去捞鱼虾螺蛳。

小牛重新飞上天的那一年,三爹看到小牛衔了枯枝茅草在杂物房顶作窝,心抖了几抖,还是搬来楼梯,帮小牛在屋顶做好窝,还在窝上一米多高的位置搭了个晴雨棚,上面盖满棕榈叶。

转眼又一年。立春后一个清早,三爹听到杂物房顶小牛扑棱翅膀的声音与平常不一样,动静大,像是带着重重的回声。走到地坪中央手搭凉棚望过去,三爹看到小牛的身边多了一只白鹳,它们拍打着翅膀,长颈交织一处。三爹赶紧进屋从水桶里舀出大碗鱼虾,边撒向地坪中的一小块水泥地,边呼唤小牛。小牛却没有如以往那样立马飞来啄食,大约是担心另外一只白鹳怕生。三爹嘟嘟囔囔进了屋,一会儿工夫,小牛打头,另一只白鹳紧跟小牛飞下来。

三月下旬,小牛生下两个蛋,两只白鹳轮着蹲窝。一个月过去,两只幼崽破壳而出。三爹想着给小牛的伴侣起个名字,一直未想好。那天看到小牛单脚立在屋脊上,等着孩子的父亲捕食归来,三爹突然觉得应该叫这只新来的白鹳大牛,虽然它也许比小牛更年轻。

时令已届六月,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早已北归,可大牛一家还与三爹朝夕相处着。三爹前几天接到孙子电话,说是端午节要去贵州看望未来的岳父岳母,不能回来了。已经有四年未见孙子,三爹是有些心伤的,不过见到四只白鹳从早到晚在自己眼前晃悠,心里竟松快许多

这天中午太阳很烈,小牛走到躺在堂屋凉床上的三爹身旁。三爹诧异,小牛可从不在他休息的时候来打扰。小牛伸长颈脖,长长的喙在三爹手背上轻轻点点。三爹坐起,触摸小牛较之冬天羽毛渐薄的脊背。三爹一直未曾去碰小牛的长颈,那么细长,担心伤到它。三爹疑惑地盯着小牛变得红中泛黄的尖喙,不知道这个老朋友今天是怎么了。

小牛缓缓朝外走,三爹忽地就有种不好的预感。他跟出来。大牛和它们的孩子都在地坪里,扇着翅膀,吹起的灰尘与热浪迷住了三爹的眼。终于,一段助跑,四只白鹳鱼贯飞上了艳阳灼灼的天宇。无疑,这是七年来,三爹最为孤独寂寞的夏天。老鸟终究还是走了。

三爹成天徘徊在空空的老村周围,有时坐在屋门口,望着满树硕大的黄梨抽烟,细牛蹲在脚旁。几只鸟在啄食早已熟透的黄梨。多年前,三爹家的这树黄梨总是早早被村里的孩童扫荡干净,很少能长成熟。本来短短的夜变得漫长。

中秋,孙儿未回。

秋渐凉,有鸥鹭从遥远的北方飞来。三爹整理好屋顶的鸟窝,为晴雨棚换上新棕榈树叶,扎紧。霜降过去,气温日低。湖滩山边,聚居着越冬的大雁、银鸥、白鹭。三爹隔三差五去池塘捞螺蛳,家里积了两大桶了。眼瞅着冬天逼近,仍不见小牛的影踪。三爹螺蛳照捞,出门不时朝杂物房顶瞟瞟。

三爹七十多岁的年纪,睡不踏实,少有做梦,但这一晚清醒与迷糊交织一团,朦胧恍惚中他似乎听闻屋顶有响动,头侧过去,看到小牛大牛齐齐栖息在屋脊上。听到三爹呼唤的声音,小牛顺势滑下来,落在三爹的怀里。

1.小说第①段描写很有画面感,请就此赏析。
2.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作用。
3.小说以三爹梦见白鹳一家归来结束,请对该结尾加以分析。
4.有人建议作者将小说的标题改为“空巢”,对此你怎么看?
7日内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杂志社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部分专业人士进行了关于当代小说变革的专题讨论。下面是收到的一些回答:

[甲]如果有当下的小说这样一个整体存在的话,那么它理应像一座现代商场,不同的楼层面对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没有小孩的成年男性顾客可能永远不会去童装区,不能吃辣的人很少会出现在川菜馆。按作家群体、发表平台所划分出的纯文学范畴内的小说与通俗小说,就处在这个整体的不同上,他们的受众有交叉,但更多是相互独立。通俗小说是否需要变革,这不好讲。因为这个东西是纯商业的,有人看的作品能生存下来,没人看的作品就渐渐被淘汰,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变革的机制。而在我看来纯文学面临的问题就严峻多了。市场很难对它构成约束、推动它变化——除了最一线的作家,其他所谓纯文学的普通读者很少,如果没人买书就要被淘汰,那么恐怕大多数活跃在期刊和朋友圈里的所谓70后、80后、90后作家,都要封笔了。按说批评家应该帮助作家不断完善创作,哪怕因此与作家产生矛盾,但今天的现状是大多数批评家就像溺爱孙辈的老人一样,因为溺爱而失去权威性,偶尔发一次火也不过被当作耳边风,只能反过来表示默许甚至顺从。于是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明显地推动当代小说进行变革,读者、批评家会抱怨当下的小说不好看——这种抱怨更多指向纯文学,在我看来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乙]如果说当代小说创作有必要进行变革的话,向内转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随着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隔离的人会越来越多。对应在文学上,看得见的外部世界固然宏阔而丰富,理应书写,但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幽微而深邃,更值得用文字去探寻。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是向外的,讲究的是作家对社会现象进行有效的认识、归纳、提炼、总结,最后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来对现实进行表达,那么有没有一种现实主义是向内的,即作家关注的不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是现实在人物心灵上的投影?换言之,作家不仅要描绘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为,更要描绘他们内心的挣扎、孤独、犹疑、抗争……甚至写出这些心理背后的价值选择,着墨的重点已不是人物的形象,而是人物内心体验。往人的内心深处走,在个人的心理体验上着力,同样也可以揭开一个现实世界

[丙]小说创作的变革或革命在我看来,一直都在进行。就好比一个人的新陈代谢从没有停止过。有时它是循序渐进的,好比唐宋八大家,历时数百年之久;有时是爆裂式的,一如五四,时代和文学传来了裂帛之声。渐变还是裂变,仍然是拜时代所赐,非文字工作者所能控制。生活远比文学更有创造力,我看冯骥才的自述,提到他在写《一百个人的十年》时记录的一件事,一个饿死的人肚皮上贴着一张纸,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想要吃的菜名,这恐怕是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都难以想象得到的细节。文学如何介入生活,考量的是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此日新月异,是如此瞬息万变,是如此摇摆不定,是如此惊心动魄。小说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门类,必然会有力而辩证地回应时代种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

[丁]今天,无人机普及以后,连网红的影像叙事也完全改变了,它能让一个普通人即刻拥有上帝视角。我想不可避免的,科技一定是未来主流叙事的核心。可能甚至不是怎么写的变革,而是由谁来写的革命,是写作主体的根本性取代。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写作的旅程会完全依赖AI的全程导航,规划从起点到终点的详细路径。三年前,人工智能写作的语言模型还相当稚嫩,我们会说它的产物是不连贯的,是不忍卒读的大杂烩。但随着技术发展,计算机生成写作技术正在提供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富有洞察力的自然语言。随着算法迭代、数据库和样本的不断完善,AI已经创作出了闯过某国际小说竞赛初审的作品,人类写作者,未来极有可能会被AI全面取代

1.[甲]中加点词“发一次火”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回收的答卷,调查问卷中不包含的问题可能是(     
A.您认为当代小说创作是否需要变革?
B.您认为小说创作应当如何进行变革?
C.您如何看待小说创作内容与技法的变化?
D.您如何看待严肃小说向通俗小说的靠拢?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根据[甲],只有推动文学进一步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引发文学创作变化。
B.根据[乙],小说应着力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刻画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C.根据[丙],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其实只是现实生活的观察者和描述者。
D.根据[丁],AI会取代作家,未来读者会被胜任各种风格的写作机器吸引。
4.如果要对[丁]中的划线句的内容进行批驳,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A.AI写小说闯过竞赛初审,只能证明参赛者写得差,不能证明AI写得好。
B.受AI写作冲击的只是具有可复制性的程式化写作和相关“写手”群体。
C.AI写作还没有达到或超过人类顶尖的水准,卓越的小说家仍无可取代。
D.AI写作的逻辑基础是算法和样本,根本上还是人类作家的复刻低配版。
5.[甲]提出“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你是否同意?结合其他三个问卷的回答,说说你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7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仪郑堂记

(清)姚鼐

①“六艺”自周时,儒者有说。汉儒家别派分,各为专门。及其末造,郑君康成总集其全,综贯绳合,负闳治之才,通群经之滞义,虽时有拘牵附会,然大体精密,出汉经师之上;又多存旧说,不掩前长,不覆己短。观郑君之辞,以推其志,岂非君子之徒笃于慕圣,有孔氏之遗风者与?

②郑君起青州,弟子传其学既大著。迄魏王肃驳难郑义,欲争其名,伪作古书,曲传私说,学者由是习为轻薄。流至南北朝,世乱而学益坏。自郑、王异术,而风俗人心之厚薄以分。曲阜孔君摐约,博学,工为词章,天下方诵以为善,摐约顾不自足,作堂于其居,名之曰“仪郑”,自庶几于康成,遗书告余为之记。摐约之志,可谓善□。

③昔者圣门颜、闵无书,有书传者或无名,盖古学者为己而已。以摐约之才,志学不怠.又知足知古人之善,不将去其华而取其实,扩其道而涵其艺,究其业而遗其名,岂特词章无足矜哉! 虽说经精善,犹末也。以孔子之裔,传孔子之学,世之望于摐约者益远矣。虽古有贤如康成者,吾谓其犹未足以限吾摐约也。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矣B.耳C.乎D.与
2.分析第①段中作者提及孔子的作用。
3.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0世纪中叶,欧洲的现代文明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怎么还会出现反文明、反人类的大屠杀现象呢? 最方便的解释就是把它看作一种反常的偶然现象。

②思想界有两种理论最流行。一是“变态论”,即德国出现了一群丧心病狂的变态疯子、犯下了骇人听闻的暴行;二是“仇恨论”,即德国人与犹太人之间有一种特殊而深重的仇恨。无论是“变态论”还是“仇恨论”,都是把大屠杀解释为一个特殊的、偶然的事件,在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发生。所以我们就不必为此特别焦虑:遭殃的是犹太人,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关系,和正常社会也离得很远。可是,真是如此吗?

③鲍曼认为,两种解释都站不住脚。

④首先,像德国这样出过康德、贝多芬和歌德等文化巨人的国家,怎么就突然会出现一群邪恶变态的疯子呢?从史料上看,参与大屠杀的不只是纳粹党徒,大多数都是普通的正常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非常人性的一面,表现出爱心和同情心。因此,鲍曼认为,“变态论”是说不通的。

⑤“仇恨论”对不对呢?在鲍曼看来,欧洲对犹太人的歧视现象由来已久,和其它国家比起来,德国对犹太人甚至相对来说还是友善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犹太人就取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到20世纪,很多居住在德国的犹太人都开始把德国看作是自己的祖国。说德国人和犹太人之间有什么特别的深仇大恨,也是说不过去的。

⑥鲍曼认为,这两种解释的问题都是把大屠杀看作现代文明的反常例外,逃避了最需要反思的深刻问题。实际上,正是现代性内部的一些本质要素,才使得大屠杀成为现实。而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理性和理性化。

⑦首先,正是机器般理性的现代官僚制,实现了大屠杀这个非理性的暴行。鲍曼发现,现代官僚体系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每个人都只是一个零件,在作为零件高效率运转的过程中,丧失了对总体目标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⑧大屠杀发生的场景,就像一个工业流水线。有人负责给犹太人分类归档,有人负责任务排期,有人负责将犹太人分批送进毒气室,有人负责后勤。这里就像一个井井有条的工厂,只不过工厂的“原料”就是活生生的犹太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死亡。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只是承担自己手头的一份工作,完成流程中一个微小的步骤,没有谁觉得自己要为全局负责。在这种流程中,人很容易丧失面对鲜活生命时的同情心和道德感。

⑨其次,在思想观念层面,现代科学主义为大屠杀提供了“园艺文化”的理念支持。你可能见过欧式的那种庭园,各种乔木、灌木、花圃修剪得整整齐齐。园艺文化看待社会也是这样,社会秩序就是一项工程,可以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整理得整齐划一,清晰优美。在这种观念中,犹太人变成了秩序里的“杂质”。一方面,根据所谓完美的民族国家理想标准,犹太人不是本国人,也不是外国人,他们很早的时候就散居到世界各地,没有自己的祖国。他们是一群无法分类的“异物”;另一方面,当时德国还流行一种“优生学”的伪科学,把雅利安人看作高贵的种族,把犹太人看作低劣的种族,种族主义的歧视披上了科学理性的外衣。要实现完美纯净的秩序,就要把“异物”和“杂质”清洗掉,从隔离到流放,最终是屠杀和灭绝。

⑩可是,令人匪夷所思是:当时不仅没有出现犹太人的大规模反抗,在大屠杀中甚至还有受害者的参与。鲍曼认为,这是纳粹对受害者理性计算心理的利用。当时的犹太人并不知道这是一场种族灭绝,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有可能活下来。纳粹利用了这种求生希望,消解了可能的反抗。

在鲍曼完整而清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屠杀不是历史上野蛮状态的重现,也不是一场偶然的悲剧。大屠杀的许多关键要素都蕴藏于现代理性之中。这场灾难,是现代理性如何变得与道德和人性完全背道而驰的一个历史力证。

不过,这并不是说大屠杀是现代社会的必然。就好比汽车比马车动力更强、速度更快,因此会导致过去难以想象的严重车祸,但并不意味着每一辆汽车必然发生重大车祸。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和警惕灾难发生的可能。20世纪的思想反思的努力,就是为现代社会这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配备更好的安全装置。在鲍曼看来,要防范像大屠杀这样的灾难,关键在于要坚守一种不可让步的、无条件的道德感,保持对他人的道德感知。

简单地说,就是永远别忘了你面前的人是一个人。

这话听着简单,但我们前面讲过,现代社会的底层机制中就存在着一种非个人化的特性。如何在这种特性中保持我们的道德感,这是现代人需要思考的严肃问题,也是现代社会要面对的一个艰巨的挑战。

(有删改)

1.本文节选自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一书,最合适的小标题是(     
A.两种流行的解释B.大屠杀与平庸之恶
C.现代理性与大屠杀D.20世纪的灾难为什么不可思议
2.以下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变态论”和“仇恨论”认为大屠杀是偶然事件,我们不必特别焦虑。
B.现代性内部的理性和理性化,是大屠杀成为现实的关键原因。
C.纳粹对犹太人采取屠杀政策,是因为“优生学”的伪科学观念。
D.在现代社会的底层机制中保持道德感,是现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大屠杀漠视生命、极度野蛮,和理性没有深刻关联。
B.现代社会精密规划、层级运作的组织机制,导致道德冷漠。
C.理性观念在加害者一方起作用,在受害者一方不起作用。
D.理性计算心理,让犹太人认为没有求生的可能性。
4.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中,恩格斯认为:“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但作者却说,大屠杀既不是一场偶然的悲剧,也不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不如人
(2)行李之往来
(3)夫人之力不及此
(4)失其所
2.与第③段“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B.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庖丁解牛》)
C.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D.不吾知也(《子路侍坐》)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根据本文最后一段内容,分析晋文公的性格特点。
7日内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云门记

明·刘基

①语东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会稽。岂其他无山水哉?多于山则深沈杳绝,使人惜凄而寂寥;多于水则旷漾浩汗,使人望洋而靡漫。独会稽为得其中,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于是适意游赏者,莫不乐往而忘疲□。

②曩余行江浙间,闻会稽有云门、若耶之胜,思一游不可得。甲午之岁始至越,以事弗克游。明年春,天台朱伯言自浙西来,乃与友偕往游,则知所谓云门、若耶,采不谬于所闻,于是慨然有留连徘徊之意。而人事不偶,不能如其愿,遂自广孝寺度岭,至法华山而归。至于普济、明觉诸寺,名山古迹,多不得一寓目,而余之兴终未已也。其年六月,乃复与灵峰奎上人往,颇得观所未历,而向时同游之人,俱不在焉。予每怪古人于欢会之际,辄兴悲感,于此观之,良非过矣。

③昔唐柳先生谪居岭外,日与宾客为山水之游,凡其所至,一丘一壑,莫不有记。夫岭外,黄茆苦竹之地,有一可取,犹必表而出之,而况于云门、若耶以山水名于天下者哉?惜余之荒陋,不足以发扬之也。虽然,岭外之地,各控一奇,而不能皆譬之于人,取其长,不求其全。故陈文子取其清,令尹子文取其忠,臧武仲取其智,尾生取其信,务光、卞随取其廉,孟贲、夏育取其力,庆忌、专诸、北宫黝之徒取其勇,如斯而已矣。若夫云门、若耶,则又不可以与此同条而共贯也。故但记其足之所至,目之所及,聊以志岁月云。若其昔游之地,则伯言已记之,不重述也。

(选自《刘伯温文集》,有删改)

1.可填入文章第①段方框处的是(     
A.焉B.乎C.者D.耳
2.根据文章第①段,作者将“会稽”相比于其他东南山水更美的原因概括为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记述多次经会稽云门而不得游玩的经历,侧面描写出云门鼎鼎有名、令人神往。
B.作者与奎上人同往云门才得以终游,抒发了对古人在欢聚之时总是产生悲感的不解。
C.作者写自愧于柳宗元“一丘一壑,莫不有记”,体现出自己的荒陋无知、无以抒怀。
D.作者认为柳宗元对岭外之地尚可记书,那作为天下胜景的云门就更有可记可书之处。
4.请分析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将景“譬之于人”的合理性。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