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09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大雪与客登极目亭

叶梦得

翩跹飞舞半空来。晓风催。巧萦回。野旷天遥,回望兴悠哉。欲问玉京【注】知远近,试携手,上高台。

云涛无际卷崔嵬。敛浮埃。照琼瑰。点缀林花,真个是多才。说与化工留妙手,休尽放,一时开。

【注】玉京: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巧”二字分别赋予晓风和雪花人的动作和特质,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
B.“回望兴悠哉”写词人回望大雪兴致悠然,其中“兴悠”二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面对天地之间雪花飞舞的景象,词人大胆想象自己与客人携手登上高台成仙而去。
D.词的上片主要写雪落的情态,下片则集中描写雪景,同时又寄寓个人情怀于其中。
2.本词尾句“一时开”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多少豪杰”一句都有“一时”一词,两者在含义与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4-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大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料一:

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及重耳反国,国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凫须造见,曰:臣能安晋国。文公使人应之曰:子尚何面目来见寡人欲安晋也!里凫须曰:君沐邪?使者曰:否。凫须曰:臣闻沐者其心倒,心倒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也?使者以闻,文公见之。里凫须仰首曰:离国久,臣民多过君;君反国,而民皆自危。里凫须又袭竭君之资,避于深山,而君以馁,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闻。臣之为贼亦大矣,罪至十族,未塞责。然君诚赦之罪,与骖乘,游于国中,百姓见之,必知不念旧恶,人自安矣。于是文公大悦,从其计,使骖乘于国中。百姓见之,皆曰:夫里凫须且不诛而骖乘,吾何惧也?是以晋国大宁。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十》)

材料二: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怨结于民心。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节选自《墨子·亲士》)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重耳无粮A馁B不能行C子推割股D肉E以食F重耳G然后能H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足够,满足,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
B.何惧,惧怕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缓贤,文中指怠慢贤士。其中的“缓”与成语“刻不容缓”中的“缓”意思不同。
D.庸民,文中与“贤君”相对,指普通的人。具体就是指历史上失败的君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逃亡到曹国时,原本跟从的里凫须偷盗晋文公的钱财后逃走了,这一行为惹怒了晋文公,以至于之后晋文公不想见他。
B.晋文公最终接受了里凫须的建议,不仅没有诛杀他,还让他陪坐巡游,老百姓看到后全都心安下来,晋国因此得以安宁。
C.墨子举晋文公、齐桓公、越王勾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他们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是因为他们重用贤人,远离国内的小人。
D.墨子认为如果国君身边都是阿谀奉承之人,那么国君就听不到好的建议,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之中,桀、纣就是这样亡国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重耳反国,国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凫须造见,曰:“臣能安晋国。”
(2)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5.里凫须是如何说服晋文公的?请简要概括。
2024-04-1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东离

陈世旭

因为办全镇业余作者讲习班,我得罪了陶东离。而像陶东离这样的人,是绝不应该得罪的。

陶东离每天在镇汽车站的候车棚里摆图书摊。这里人多。陶东离的经营方式也很随便。因为棚子里太挤,有些人有时候就不得不把书拿到稍远的地方--比如车站外面的树荫底下或是桥洞里去看,陶东离从来不加制止。听任人们随意地从摊子上把书拿走、送来,随意地在他身边的那个竹筒里丢下硬币和纸币。

没有谁会欺负他、损害他,除非你是一个丧尽天良的人。

陶东离的户籍属于镇外的陶家湾,最早是放牛的。他显然无志于此道,喜欢同充满了优越感的镇上居民为伍。

起先,大家都以为他是憨包。

他的形象太可爱了:头微微偏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红通通的鼻子又大又尖。两个肩膀一高一低,走路的时候,低的在前,高的在后,微微偏着的头就在倾斜的肩膀上不停地闪动,仿佛是永远笑容可掬地在向人们致意,极像一个马戏团里受人欢迎的小丑。

他给镇上带来了极大的生气。然而有一次,他却使对他充满好意的小镇人大为扫兴。

光天化日之下,他竟爬上镇副食品商店的柜台,手臂拼命地伸向货架。

捉贼!

两个营业员从柜台的另一端冲过来,一下把陶东离推到柜台外头。

摔在地上的陶东离,艰难地翻过身坐起来,抬起头惊慌地环顾着那些围过来的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面部表情依然显得笑容可掬,只是嘴唇不停地颤抖着:

我不是、不是……偷……

当场抓住了,还赖。人们都笑起来。

不是偷!不是偷!陶东离忽然举起两个拳头,拼命地敲着自己的脑壳。

他这种痛心疾首的样子使人们有些惶恐起来,都打算原宥他了。

可惜,陶东离本人没有感觉到人们情绪的这种微妙变化,他猛烈地打击了一顿脑壳之后,又忽然从地上一跃而起,冲出人群,一直奔入柜台,在他刚刚爬上去的柜台对面的货架上,抓起一本书,举起来:

我要的是书、书!

这是一本旧杂志。纸张已经黄得发黑,但是完整。是商店从废品收购站买来作包装的。

这个解释,弄巧成拙,比不解释还要糟糕。

店堂里又爆发出轰然大笑。

陶东离看出来,人们一点也不相信他。他把高高举在手里的旧杂志用力掼到地下,两只手抖抖索索地在全身摸索起来,最后在屁股后头摸出一卷纸:

看,你们看!

当时正挤在人丛中的我把那卷纸接过来。在这些纸的反面,居然都赫然写着——诗和词:五绝、七律、沁园春、念奴娇、清平乐……字迹极为工整,只不过每一笔每一画都有些颤抖。

……

空有书千卷,

谁人怜?

……

诗词里充满了这一类自负的感叹。

都是你写的?我问。

嗯。他像逢到知己似的看着我,头非常厉害地闪动着。

你上过学?

嗯。

几年?

七、七年。

真是埋没了,原来是位大诗人。我立刻就想起来,东离的出处不正是采菊东篱下吗。

他确实不是憨包。我肯定地对众人说。

我很快就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判断。小儿麻痹症摧残了他的小脑,而他的大脑却是完全正常的。生产队供陶东离一直念到初中一年级,只是因为连年歉收,才让他回家放牛。然而陶东离的抱负是当大诗人,不是畜牧专家。这从他给自己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他原来的大名叫陶牛儿。

由于那一次我的解围,陶东离真的把我引为了知己。他不容拒绝地硬要我到他那里去访问一次。

那一次,我在陶东离的茅屋里看到的,是一座十分罕见的书库,这里可以找到五十年代以来的成套的全国一流水平的文学杂志。其中包括陶东离不顾一切地爬上商店柜台去拿的那一本。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有人建议陶东离到镇上去摆书摊。他那些藏书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资本。这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

陶东离真的摆起书摊来。镇上的个体工商户们作了一个厚道的决定:不与他争利。因此,陶东离收入极丰。

然而,我却没有想到,陶东离想成为大诗人的愿望会那么强烈。一听说举办业余作者创作讲习班,他就跑来请求参加。我坚决劝阻了他。我的理由是,这个讲习班要办一个星期,那将使他蒙受一次相当大的损失。陶东离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眼睛从蹙紧的眉毛底下斜乜了我一会儿之后,掉头高一脚低一脚地走了。等到我意识到他生气了之后,他已走得很远了。

第二天,我忙去他的书摊找他。

生意旺得很啊。我老远就跟他打招呼。

他偏过头,把脸搁到膝盖上。

怎么,还在生我的气?我讨好地俯下身子,我是为你好啊。并不是参加了那样的讲习班就一定能当诗人的。再说,即使当了诗人又怎样呢?比方我,每天夜里熬得油干灯尽,赚的稿费也够不上你收入的一半啊。我笑着,去拉他的手。

他像触了电似的一下躲开了我的手,霍地站起来:钱,钱,钱!他的头吃力地闪动了几下,忽然抬起脚,踢翻了那个装钱的竹筒,零钱一下子滚得满地都是。

第二天,陶东离没有来摆书摊。

我因此遭到了广泛的谴责。陶东离能否当诗人,自然是天晓得的事。我那样伤他的心,与砸他的饭碗无异。没有陶东离,书摊照样有人摆,而不摆书摊,陶东离的生活着落就成了问题。即使是陶潜本人转世,设若没有薄田数亩,衡宇几间,采菊东篱下怕也难得那么悠然吧。

好在陶东离并没有倔到丢落饭碗不要的程度。诗在写,书摊也照原样在摆。后来,果真有一二首小诗在我们地方小报上发表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东离以他滑稽可笑的形象给镇上居民带来了欢乐,“充满了优越感的镇上居民”也接纳了他。
B.“只不过每一笔每一画都有些颤抖”这一细节,与后文交代的陶东离曾患小儿麻痹症的经历相吻合。
C.陶东离藏书很多是文学杂志,这说明陶东离确实对文学兴趣浓厚,内心渴望成为一个大诗人。
D.“我”认为陶东离没有钱参加讲习班,这才出于好心劝阻他,陶东离却误会了“我”的好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直接说“我得罪了陶东离”,又说“是绝不应该得罪的”,设置悬念,在后文才解开谜底,首尾呼应。
B.在塑造陶东离这一人物形象时,本文既有人物外貌、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直接刻画,也有环境衬托等间接刻画。
C.本文写陶东离涉嫌“偷”书这一情节时,特意加入了旁观者视角,这和鲁迅《孔乙己》中的写法类似,都增强了现场感。
D.结尾对陶潜“采菊东篱下”的评论,看似是戏谑之语,实则表现了“我”对陶东离生计的关切,自然引发读者深思。
3.请简要概括陶东离摆书摊“收入极丰”的原因。
4.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曾提出“有情的文学”这一概念,强调文学应书写人间的情义、诚恳和人间大爱,这一观点在本文内容与创作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2024-04-1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为了世界的发展。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在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诸多领域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相关研究也愈发深入,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实现路径。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实践充分证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才能让大家一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自人民网《共建“一带一路”走的是人间正道》)

材料二: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学交流早已存在。如公元前1世纪初期,儒家典籍《诗经》《春秋》等就已经传入朝鲜和越南。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使者、留学生、留学僧学习中国文化,并将汉字偏旁部首和草书应用于日文,儒家文化也随之普及至日本社会各个阶层。此后,《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经典名著对东南亚等国家影响深远。“五四”以前,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不可小觑。茅盾、老舍、鲁迅等人的作品在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非常流行。移居至东南亚的华人作家将中国历史、文化、价值观等融入作品中,为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代的丝绸之路,见证了沿线各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演进成为一条荟萃经济繁荣和文学辉煌的重要通道。在那漫长的商路上,中原文学与各地文化相互交织,构筑起一个以中国古代文学为核心、少数民族文学和域外文学为扩展的丝绸之路文学母体。这些文学作品相互孕育、激发创造,滋养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学壮美。

承载着历史厚重和文化意蕴的古代丝绸之路文学,如同一条流淌的江河,汇聚着各个时代的智慧和情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风貌。各种文字和语言的散文、诗赋、小说、戏剧神话传说等,通过商人、旅行者和学者的传播被带到不同的地方,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扮演了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角色。

如《穆天子传》中对周穆王西行的记载,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对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的物品的记载,志怪小说《博物志》中对古代丝路的地理、交通、民族、风俗的描述,波斯古经《阿维斯陀》中对大董原始乐舞和戏剧形式的记载,以及广为流传的维吾尔族人物传说《季帕尔汗》等在沿线国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这些不同文类的作品如同古丝绸之路上的珍宝,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它们不仅展示了沿线各国、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更为其传播和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共享,助力我们在“一带一路”上绘出一幅幅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的文化画卷。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陆续出现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一批厚重的文学作品,覆盖了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体和艺术形式。各国作家探讨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经验,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文化景观。比如,捷克作家尤利乌斯·泽耶尔的短篇故事《汉宫里的背叛》以丝绸之路上的昭君出塞为故事原型,巧妙融合了东方文化元素;我国作家许地山的《命命鸟》、许杰的《椰子与榴莲》等作品取材东南亚社会风貌,展现其厚重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

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总会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由来。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交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相互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不仅可以推动各国文化在互学互鉴中共生,亦可为经济合作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福祉最大化做出贡献。

(摘自郭英剑、何乃婷《为人类的未来注入新的灵感,开拓新的可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最高目标搭建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
B.丝绸之路文学母体以中国古代文学为核心,以少数民族文学和域外文学为扩展,是中原文学与各地文化交织的产物。
C.相较于传播作品的商人、旅行者和学者,各种文字和语言的散文等文学作品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
D.十多年来,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一大批文学作品出现,覆盖不同的文体和艺术形式,并且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儒家典籍《诗经》《春秋》的流传情况,可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学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初期。
B.古代的丝绸之路成为一条荟萃经济繁荣和文学辉煌的重要通道,是因为它见证了沿线各国在漫长历史时期中诸多方面的演进。
C.《穆天子传》《上林赋》等不同文类的作品,展示了丝路沿线各国家、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共享。
D.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不可或缺,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传播和交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相互理解将无法深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A.日本作家井上靖的《西域小说集》汲取敦煌、楼兰等地的历史背景,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西域世界。
B.《东欧文学大花园》中收录了来自匈牙利等东欧7个国家的65篇选文,呈现了东欧国家精彩纷呈的文学景观。
C.意大利翻译家玛诗长期负责莫言小说在意大利的编辑和出版工作,还译介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
D.我国的《流浪地球》《三体》《超新星纪元》等科幻小说在南非多家知名网络书店中常常位于畅销榜前列。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表中①处可以填“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文学与各地文化间的相互交织”。
B.图表中②处是通过列举《穆天子传》《上林赋》《博物志》等作品进行论证的。
C.图表中③处可以填“探讨不同背景下的生活经验,呈现多元丰富的文化景观”。
D.材料二通过古代丝绸之路文学和“一带一路”文学的对比,论证文学交流的重要性。
5.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一带一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文学社决定开展一次宣讲活动,并邀请你来宣讲。请结合材料,拟写你的宣讲词。
2024-04-1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大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讽五首(其五)

李贺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注】①璺:音wèn,器物上的裂纹。这里指山石上的裂缝。②张仲蔚,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而穷困不堪,所居之处蓬蒿没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山石,突出的却是秋水澄明、秋草枯黄的景物特征,色调明丽。
B.第三句以一个“侵”字写野竹香味渗入衣袖,使静态的竹林富有了动态美。
C.三、四句写竹,以下四句写月,视线由低到高,调动多种感官,变化莫测。
D.“案将朽”三字极沉痛,诗人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书案将朽却一事无成。
2.“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与《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2024-04-1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德九年七月,颉利自将十万骑袭武功,遣谋臣执失思力入朝以觇我,因夸说曰:“可汗兵百万,今至矣!”帝乃与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驰六骑出玄武门,渭上,与可汗隔水语。群酋见帝,皆惊,下马拜。俄而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虏大骇。颉利请和,许之。翌日,刑白马,与颉利盟便桥上,突厥引还。萧瑀曰:“颉利之来,诸将多请与战,陛下不听,既而虏自退,其策奈何?”帝曰:“突厥众而不整,君臣惟利是视,可汗在水西,而酋帅皆来谒我,我醉而缚之,其势易甚。又我敕长孙无忌、李靖潜师幽州以须。若大军蹑其后,伏诸前,取之反覆掌耳。然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一与虏校杀伤必多。今仆械卷铠,啖以玉帛,虏志必骄,骄则亡之端也,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瑀再拜曰:“非臣愚所逮也!”

(摘编自《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

材料二:

天下之势在强弱。有能强者,有不能强者。有能弱者,有不能弱者。有强而示之以弱者,有弱而示之以强者。能强能弱者王,不能强不能弱者亡。强而示之以弱者,其兵多旺;弱而示之强者,亦能以全其国。故秦以虎狼之威,据关中金城之固,蚕食诸侯,卒灭六国而并天下,此能强者也。太王居豳,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而不得免;去居岐山之下,而从之者如归市,此能弱者也。突厥颉利寇长安,饮马渭水,太宗倾府库以与之和,而使李靖邀击,大破之,卒犁其庭而擒颉利,此强而示之以弱者也。诸葛孔明相先主以取蜀,崎岖山谷之间而无岁不出师,以扰关中,此弱而示之以强者也。晋平吴而失中原,隋平陈而终江都,此不能强者也。燕以匕首而激秦,息(侯)以违言而拒楚,此不能弱者也。夫天下无常势,能用之则弱可以强,不能用之则强反以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审强弱之势,而善用之天下,庶几乎可定

(选自李纲《论天下强弱之势》)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我A新B即位C为国者D要在E安静F一与G虏校H杀伤必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是动词,指帝王到某地,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用法相同。
B.“邀”在文中的意思是“拦截”,这个意思今天依然存在于“邀功”等少数词语中。
C.“犁其庭”指犁平他们的庭院,比喻彻底扫荡消灭敌人的势力,又如“犁庭扫闾”。
D.“违言”指语言不合而失和,这里指息侯因为和楚王言语不合而与楚国对抗。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十万人进犯武功,并夸口说有百万之多;唐太宗仅以六骑在渭水边与颉利会面,却能使其主动请和。
B.在与突厥颉利的对峙中,为减少战争带来的伤亡,唐太宗选择了隐忍不发,主动示弱以使对方骄傲麻痹。
C.太王遭受狄人侵犯,在以财物侍奉对方而不能幸免的境况下,带领百姓迁居到岐山下,这是“能弱”的表现。
D.李纲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之所以能以弱小的国力与曹魏周旋,是因为正确采取了“弱而示之以强”的策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我敕长孙无忌、李靖潜师幽州以须。
(2)审强弱之势,而善用之天下,庶几乎可定。
5.唐太宗战胜突厥颉利,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鸢尾

管弦

我对鸢尾的关注,源于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样的诗,分明就是一幅明朗生动的画儿呀。沉浸在诗画中,鸢,也早就跳进了我的脑海。

鸢即老鹰,纸鸢则泛指风筝,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尾开出的花儿,就很像老鹰的尾,这也是她被称为鸢尾的原因。她有白、紫、蓝、黄等各色,花瓣常为六瓣,三瓣上长有浅浅淡淡的与主色调不一样的花纹,与没有花纹的三瓣相间排列着,花儿由此展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微风过处,花瓣儿也有一丝微微的颤动,真像一只鹰,盈盈欲飞。

我常常在春天的草丛中,目不转睛地注视她。有时,一滴清润的露珠寻上花瓣,抖一下,摇一下,又无声地滑入泥土;有时,一只小飞虫扑上茎叶,静一下,动一下,又张开小翅飞走了。我闭上眼睛,想象着他们与鸢尾亲吻相拥的感觉,是不是透着光与影缠绕交织的欢愉呢?再睁开眼睛,鸢尾也静悄悄地看着我呢。我迎向她的目光,却不敢将她拥入怀中,因为我知道,她有毒。

性味辛、苦、寒的鸢尾,全株都有毒,毒性最大的部分是根茎和种子,尤其以新鲜的根茎更甚,根茎和花儿的汁液也都有毒,她对每一类生命都有影响。牛和猪误食了她,会出现泻下、呕吐、消化器官及肝脏炎症等。人类服用鸢尾中毒的症状则是恶心、呕吐、腹泻等,孕妇可致流产,心、肺、肝、肾、脑功能不全者及妊娠期妇女是必须禁用鸢尾的。

理所当然地,鸢尾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下品”。中药上品为君,主养命;下品为佐使,主治病,多毒,不可久服,但可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痼疾。鸢尾也确实上能清利咽喉,下可消积通便,清解热毒之力颇胜,临床上多将她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食积胀满、便秘等症,她还具化瘀止痛之功,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当然,用药须严格掌握剂量。《贵州民间药草》把剂量控制得很精确:“成人不能超过一钱,小儿不超过三分。”采摘鸢尾,最好穿戴专业防护用具。

这么美,这么毒,却又这么有用,鸢尾的风格便有了孤寂冷峻的炫目,也让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邪毒惧怕。在古代,她是驱鬼祛邪的法宝之一,《神农本草经》说她主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中国历代医家陆续汇集而成的医药学著作《名医别录》说她可以“杀鬼魅,疗头眩”。她的治疗形式,也比较奇特,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有记载:“飞尸游蛊着喉中,气欲绝者,鸢尾根削去皮,纳喉中,摩病处,令血出为佳。”把削去皮的鸢尾根,放在喉中病处摩擦至出血,便可取得消除蛊毒邪气的效果,也确实是很神奇啊。不过,这种治疗方法也是让人感觉比较难受的,咽喉部本来娇嫩,要摩擦至出血,也是很疼痛的,出血后可能会带来黏膜溃烂等新的不适,都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据说,古人做这些疗法时,都小心翼翼地把持着。他们会选中一处好地方的鸢尾,穿上特殊的服装,戴上特殊的手套,轻摘轻放,精心制作,用心地把她们用到患者身上,唯恐有一丝闪失。这样谨慎周全的做派,除了防毒治毒的需要,也饱含着他们对生命的敬畏。

而鸢尾,也没有辜负古人。在向阳生长的娇美柔弱中,在如同老鹰俯身啄食一般的尖锐生猛中,她慢慢衍生出独特的力量。鸢尾,仿佛是黑暗中的孤独舞者,展示出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洋溢出新鲜的活力与动感。这样想着,我的眼前,似乎有一道金光闪过,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鸢尾花》和《插在瓶中的鸢尾花》赫然出现,那挣动的花朵、浓密的花叶、蓝紫色与亚白色的馥郁芬芳、在旷野或瓶中的傲然盛放,无一不以精彩的形象、鲜明的色彩、细致多变的线条,迸发出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融合在清新和谐与律动激昂的画面里,饱绽着永恒的生命力。

这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爱啊,这样的爱,已经足够我们保持对每一个日子的热烈而长久的渴望与向往。光明,已经从黑暗中闪射出来了,磅礴澄澈,深邃放达。

再一转头,我与《村居》里那散学归来的孩童遥遥相遇,他们小巧而灵动的身影,奔跑在春风里,手中牵着风筝的线,任风筝飘到最高最远。那么多的欢声笑语,随着美丽的纸鸢,都飞上了理想的蓝天。看着,想着,我也渴望放风筝了。

(选自《湘江文艺》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助生动的想象,描写其与鸢尾花亲吻相拥而不得的情景,表现了她的矛盾心理。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选用一系列的动词精准描写,意在表现古人用药治病时的谨慎态度。
C.因为鸢尾性味辛、苦、寒,其根、茎、花、种等都有毒,所以她对每一类生命都有影响。
D.中药“上品”为君,主养命;“下品”为佐使,主治病。鸢尾因其多毒,主治病,而为下品。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六段引用多篇中医学著作以说明鸢尾花驱鬼祛邪的神奇功效,增强了说服力。
B.文中作者用荷兰画家梵高的画作与中国药典中鸢尾的形象作对比,突出其独特的力量。
C.文中把鸢尾比喻成“黑暗中的孤独舞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它带给人们的复杂感受。
D.文章由《村居》中的纸鸢开篇,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再回到纸鸢,首尾遥相呼应。
3.结合文本,如何理解“鸢尾的风格便有了孤寂冷峻的炫目”这句话?
4.优秀的散文“总会给我们一种‘随性’的审美感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随性”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024-04-1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代木刻对刀味与木味的强调是其着重阐释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核心指向是对现实主义审美观的坚守。无论凹、凸、平、漏四大版种的创作方式,还是三角刀、斜口刀、圆口刀等工具的使用,以及木刻家们发展出的寻求刀味与木味的多种技法,其实质都是现实主义审美观的外化。一方面追求木刻图式的秩序感,另一方面寻求将复杂纹理融入其中,促成材与质对画面内容恰如其分的表现。创作者以刀代笔,在各类版材中寻找灵感,力求打造细腻、分明、流畅、有力的木刻作品。(1)__________。

(2)__________。黑白木刻中“墨”无浓淡之分,全靠点与线的疏密聚散构成不同色值的灰色,从而创造出其特有的黑白意境。它提倡汲取水墨韵味,重视色块冲击,尝试将现实主义审美观风格化地表现出来。木刻家们追求形象与神韵的和谐统一,其中黑白关系、疏密节奏等成为具体的考量维度。他们运用点、线、面编织图案,以刀笔深浅彰显层次,推崇刀法清劲,强调明暗有序,为黑白木刻的“色彩表现”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总之,既要追求水墨般的灵动隽永,也要突出刚劲锋利的力量感。“墨”与“木”相得益彰,“黑”与“白”刚柔并济,开辟了现实主义木刻创作的审美新内涵。

(3)__________。现实主义的创作者们致力于发掘传统艺术精髓,推动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等地方木刻艺术的再度兴起,让诸如“饾版”“拱花”等技艺得到传承,推出了一批色彩艳丽、风格独特的本土套色木刻佳作。如云南木刻色彩鲜艳、淳朴厚重、温润饱满,因颇具现实气息而大放异彩。《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中的古代木刻同样为当代创作者所重视,虚实有致、层次分明是他们关注的现实主义美学基因。而唐宋时期的灵动舒畅,元代的质朴浑厚,明代的柔和隽永,皆被视为当代现实主义木刻创作的审美底色。除了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对海外艺术的镜鉴亦使当代现实主义木刻创作转益多师。当代木刻还重视对创作者内心感受的呈现,将意象化表达纳入现实主义美学内涵,寻求来自心灵层面的现实追问。总之,在广泛接纳和包容中,当代木刻艺术正在形成新的创作方向。

(摘编自夏羿《刀木之间见精神——当代现实主义木刻美学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中国近现代革命风起云涌,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结束,木刻版画作为新兴艺术媒介的突出代表,不仅贯穿了整个战争时期,起到支援抗战、提振民族精神的作用,同时还以强悍的美学语言,成为当时极具号召、鼓舞与宣传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新兴木刻开始朝着更加贴近大众审美的方向发展,无论画面叙事还是形象塑造,都强调一种现实主义质地的朴素表达,体现了解放区的文艺政策感召下充满朝气的美学转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众多经典木刻版画构筑起一道启蒙民众、凝聚民心的艺术风景线,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诚如鲁迅所言,木刻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艺术,它本来就是民间的、大众的,雕版工匠严格遵照刻制工艺,纵然能刻出纤秀细致的线条,但由于其复制印刷原有版式的特点,印出来的画面缺乏视觉冲击力,削弱了艺术性。这意味着中国木刻版画若要独立出来,仅依赖传统的刀刻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木刻之所以要重获新生、介入时代,其充分且必要的理由也在于它可以大量印刷、传播的实用功能,这是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假如将木刻艺术加以改进,便能够在兼顾美术作品图像魅力的同时,发挥自身先进的传播属性,占据报纸杂志、街头墙面等公共视觉领地。如此一来,那些承载着炽热革命思想的文字虽然无法深入大众的理性认知,却可以依托木刻版画“看图识字”般的实用功能,将蕴含在图像中的精神编码传达出来,以美的感染力深入心灵,承担起视觉艺术在思想启蒙方面的社会职责。

鲁迅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破题”思路,于是开设木刻讲习班,培养木刻青年,并在观念上颠覆木刻刀法的应用规范,提出“以刀代笔”“单刀直入”“放刀直干”等言简意赅的创作方法论,这就与源自欧洲的表现主义木刻拉开距离,(4)__________。以胡一川创作的木刻作品《到前线去》为例,画面中那些大开大合、勇猛爽利的布白,都是刻刀在艺术家坚定专注的状态下有效运用的刻痕。艺术家似乎根本不去考虑技法是否精熟,抑或来不及等待提升技巧,就迫不及待地抒发胸中激愤,希望作品以最快的速度引发心灵共鸣,号召和鼓舞全民族一致抗日。

(摘编自黄洋《刀木碰撞的历史之声——探索藏在新兴木刻版画中的精神编码》)

附图:

(德)珂勒惠支《牺牲》                       胡一川《到前线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黑白”“水墨”,但材料一是对这种黑白水墨意境的欣赏,材料二则是否定这种黑白水墨的艺术功能。
B.材料一中指出既要追求木刻图式的秩序感,又要促成画面内容恰如其分的表达,这是木刻创作中现实主义审美观的外化表现。
C.材料一中的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等色彩艳丽、风格独特的地方木刻艺术再度兴起,是传统技艺传承和本土特色结合的典范。
D.材料二指出新兴木刻从形象塑造到画面内容都强调朴素反映现实、摒弃形式追求,这正是启蒙大众、凝聚民心的时代需要。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兴木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朝着更加贴近大众审美的方向发展,这种现实主义的表达体现了文艺的时代性。
B.鲁迅先生认为严格遵照刻制工艺,复制印刷原有版式,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性,所以不能仅依靠传统的刀刻法。
C.木刻版画除了自身的图像魅力外,还具有先进的传播属性,适合在公共视觉领地宣传,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
D.鲁迅先生提出的与欧洲表现主义木刻有所区别的创作方法论,有利于发挥木刻艺术的感召、鼓舞和宣传作用。
3.下列论述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木刻版画以黑白反差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衬托所要表现的主题。(《黑白木刻的艺术特点与语言特点》)
B.充分利用手中有限种类的刀具,通过精心地组织排列,创造出各种丰富的灰色层次,以达到与色彩表现等值的效果。(《刀木之音——黑白木刻艺术语言随想》)
C.木刻版画有两条主线:一是物性,包括材质技能对语言的意义性;一是人性,人性左右了表现内涵的精神品质。(《有一种力量叫版画》)
D.四川绵竹木版年画继承唐宋时期的画线传统和上色技艺,具有鲜艳明亮、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四大年画》)
4.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在横线处填写的句子不恰当的一项是(       
A.(1)处为:刀味之刚毅、木味之朴拙,共同确立了木刻艺术的现实主义基调
B.(2)处为:创造黑白意境是当代木刻着重阐释的另一特征
C.(3)处为:当代木刻艺术渐趋形成兼容并蓄的创作方向
D.(4)处为:表现出具有哲理意味的美学气质
5.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而在《写于深夜里》一文中,他写到:“许多人都明白他已不在人世里,……只有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仍在上海翻译和校对……”请结合材料一、二和课文内容,探究鲁迅先生选择《牺牲》这幅木刻的原因。
2024-04-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三十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文本(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能A不龟手一也B或以封C或不免D于洴澼絖E则所用F之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条直棍儿。
B.民,古代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
C.“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D.石: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石。
3.下列对选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B.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4.把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5.文本(二)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2024-04-0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

黄庭坚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馀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注】①此词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其时词人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知州,仅9天即被免职。②“管江山”:是“吏隐”的代称,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名胜古迹,“青青麦”“馀翰墨”颇寓世事沧桑、不胜今昔之叹。
B.词作三、四句中以“暂”“稍”两字,突出了词人对仕途淡然超脱的心态。
C.最后两句写无需分清宾主,新妇石就是见证,主与客的身份是不会变化的。
D.词作小序点明写作背景及目的,正文表意曲折深致,耐人寻味,富有理趣。
2.下片开头两句“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
2024-03-2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