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5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也。故有”“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

(选自《商君书·卷十四·修权》)

材料二

元载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属,必先知之。探微揣端,无不谐契,故帝任不疑。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载虞有司驳正,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团奏,不须检勘,欲示权出于己。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纵诸子关通货贿。京师要司及方面,皆挤遣忠良,进贪猥。凡仕进干请,不结子弟,则谒主书。城中开南北二第,室宇奢广,当时为冠。近郊作观榭,帐帟什器不徒而供。膏腴别墅,疆畛相望,且数十区。帝尽得其状。载尝独见,帝深戒之,警然不悛。会李少良上书诋其丑状,载怒,奏杀少良。道路目语,不敢复议。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帝积怒,大历十二年三月庚辰,帝御延英殿,遣左金吾大将军吴凑载,系政事堂。分捕亲吏、诸子下。乃下诏赐载自尽,妻及子扬州兵曹参军伯和、祠部员外郎仲武、校书郎季能并赐死;毁私庙主及大宁、安仁里二第,以赐百官署舍,破东都第助治禁苑。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

【注】①附甲:在他人奏议上签名(画押)表示同意。②干请:请托。 ③主书:指主书官卓英倩、李待荣,均为元载心腹。④帟,帐幕。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有“隙”A“蠹”B而不亡者C天下鲜矣D是故E明王任法去私F而国无“隙”G“蠹”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意为勾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意有所郁结”的“结”意思不同。
B.子弟,原意指儿子与弟弟,亦可泛指弟弟、侄子或年轻的后辈,文中指儿子。
C.收,逮捕,与贾谊《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收”意思不同。
D.狱,意为监狱,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狱”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如果废除法度,喜好私议,那么就可能出现卖官求财、鱼肉百姓的情形。
B.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百姓就会远离君主,君主与百姓之间便会产生裂痕。
C.元载把持朝政,无视君权,任用贪猥,大肆贪腐,骄奢淫逸,最后祸及祖先与子孙。
D.皇帝初时对元载任用不疑,掌握其贪腐情形后,曾郑重告诫他,但元载傲慢不悔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
(2)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
5.材料一中的“隐下而渔民”在元载身上有何体现?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陈著

有约泛溪篷,游画图中。沙鸥引入翠重重。认取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 一笑两衰翁,莫惜从容。瓮醅灰芋雪泥菘。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

【注】①醅:酒。②菘:白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鸥自在飞翔,引着词人渐入山水深处;“翠重重”描绘出景色的层次和色彩。
B.词的上片写得颇为轻灵,泛舟溪上,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亦含隐逸之趣。
C.“衰翁”指年老男子,词人以哀伤口吻称呼自己与友人,颇有年华不再的感叹。
D.“瓮醅灰芋雪泥菘”写出词人与老友享用薄酒蔬菜的愉悦,气氛融洽,画面温馨。
2.请简要赏析“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上英雄

袁静 孔厥

春天,大淀口给敌人占领了。鬼子的汽船来来往往,老百姓打的鱼,养的鸭子……常给他们抢去。

一天,大水集合队员们研究,想治治那汽船。他的兄弟小水,十六岁了,一听说要打汽船,心里乐得怪痒痒的,急忙喊:哥!我有个好主意!大水一脸正经地说:这是开会,什么哥不哥的!众人都笑了。

小水吐了吐舌头,说:不准叫哥,我就报告队长,我有个意见。大水说:好,你说吧。这是工作,你可别闹着玩儿!小水说:我这么寻思,大枪一枪一个子儿,打不准就完蛋啦。使咱们的火枪打他兔崽子,只要离得近,一打就是一大片,准叫他喂王八!——我的意见完啦!

有些队员笑着说:嘿,这个主意倒使得!打过十年水中围猎的赵五更说:我看咱们要使火枪,干脆弄上几十支,说打一齐打,他没个跑!大水想了一下,说:我看这个办法倒不错,咱们就这么试试看,再用手枪大枪配合着。

这一天,汽船又过去了,估摸它下午回大淀口,大水他们划着二十只小船,出发了。五月,水面上苇芽子一人多高了。这苇塘方圆好几里,里面横一条,竖一条,都是沟濠;一长串小船儿钻进去,一个也不见了。敌人的汽船要回去,准得从苇塘前面过。

日头歪了。听得见西边鸣儿地叫。大水说:来了!大伙儿手里都拿着火香,从苇丛里向外张望。一只绿色的小汽船刚一到,大水喊声打,几十支土枪一齐轰隆隆地打出去,也看不清打得怎样了,光听见汽船突突突地响。小水低声说:真邪门儿!怎么回事儿?人死了没有呀?又不还枪,又不开船走!大水说:别作声!瞧!

烟散了,看得见汽船上一个人也没有了,那汽船在水面上打转儿呢。赵五更忙说:我去探探!他拿了小水的一把短而尖的刀,跳下水,一个猛子扎过去。那精瘦的身上流着水,悄悄地扒着船帮,往里瞧,见一个日本鬼子趴在船尾巴上瞄着枪呢。他连忙翻进船里,鬼子一回头,尖刀已经插进了这鬼子的后心窝,再一刀,就死了。

船可还是突突突地往前开,赵五更朝后面招手喊:快来哟!这玩艺儿弄不住,别给跑喽!立时二十只小船像赛跑似的,哗哗哗划着,都来捉汽船。汽船直冲直撞,一下子闯到一片苇子地,嘟嘟嘟地还想往里钻;大伙儿追上来,才把它捉住了。

小水看着汽船说:哈!这玩艺儿可怎么弄回去呀?大水听说过,这号小汽船可以卸开来,就叫大家拧螺丝钉,一下子把汽船都拆开了。机器搬到小船上。船壳儿被大伙儿七手八脚地抬上小船。弄停当,才欢天喜地地划回来。二十条小船走成个人字形了。村里的老百姓,听说打了汽船,都聚在岸上看。有个老先生,捋着长长的白胡子,笑呵呵地指着说:哈,你们瞧!真好看!旁边一个老渔民拍着手大喊瞧瞧瞧,这是个雁翎队啊!老百姓都拍手叫好,喊着:雁翎队!雁翎队!从此,雁翎队的名儿就传开了。

晌午,雁翎队又出发了。这一次,侦察来的消息,说敌人有二十几个,坐着两只大汽船过去了。大水他们找了个更好的地点,两边都是苇塘。队伍分成两拨子:大水一拨在南边,准备打第一只汽船;赵五更一拨在北边,准备打第二只汽船,两拨子错开。这会儿苇叶子唰唰唰地响。风吹过来一阵阵清香味儿。原来是苇塘东边,南北两大片荷花都开了;望过去,千朵万朵,在风里摇摆……

大家等了很久,汽船还不来。天变了,黑云远远地拥过来。大家着急地说:糟了!一下雨,火药淋湿了,就打不成啦!有的说:汽船怕不回去了,咱们走吧!大水说:别忙!咱们再等等看吧。一句话没说完,就听见咔哒咔哒的响声,像是汽船过来了。大水忙叫:快准备!又给斜对面一拨子打暗哨。队员们急忙擦洋火点香,风很大,一擦着就灭了。几个人碰成堆,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香点着。响声越来越近,果然是汽船来了。

一霎时,第一只汽船快到大水这一拨的跟前;第二只汽船也快到赵五更那一拨的跟前了。大水看见那桅杆顶上的瞭望哨——猴儿——尽朝远处望,就偷偷地用枪瞄准他。那猴儿一低头,忽然发现苇丛里有人拿枪瞄着他,吓得抱着桅杆立起来。大水不等他喊叫,一枪打中他的小肚子,猴儿向后一仰,就两腿朝天地从上面摔了下来。

接连着两声霹雳似的轰响,烟和云黑成了一片。听得见第二只汽船撞到南边苇塘里,不响了。第一只汽船可还咕咚咕咚地响着,机关枪一个劲儿往这边扫射。大水他们都在苇塘的边上,没想到敌人有机枪,大水忙指挥队伍转移阵地。人们纷纷乱乱地抱着大枪往水里跳,连跑带游,向苇丛的深处钻。赵五更那一拨打了一排枪,小船也都钻了濠,转走了。

风把黑烟刮跑,雨点儿也过去了。那汽船又打了一阵机枪,就开到这边苇塘来,发现了许多小船,船上都绑着很长很长的枪。日本人没见过这号枪,觉得很了不起,嘀哩嘟噜地说着话儿,把土枪都弄到汽船上去了。

突然一声枪响,汽船上的机枪手倒下了。紧接着一阵排子枪,鬼子都打死在船里。有两个打伤的,着慌跳了水,也给淹死了。原来大水一伙从苇塘里绕过来,偷偷藏在南边一大片荷花丛里,每人头上顶着大荷叶,多半个身子浸在水里,说是荷叶军,一齐埋伏着……

风吼着,雨又下起来,雨点儿打在荷叶上,像珠子一样乱转。平静的水面,起了波浪。天连水,水连天,迷迷蒙蒙一大片。

(节选自《新儿女英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听说要打敌人的汽船,小水马上心痒痒,言语间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兴奋。
B.高高的苇芽子,加之地方大,使苇塘隐蔽性强,成为大水他们占据的“地利”。
C.雁翎队用小船和土枪,战胜了敌人的汽船和机枪,表现出英勇无畏,机智善战。
D.“众人都笑了”,老先生“笑呵呵地指着说”,这两处“笑”满含赞赏之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赵五更、小水等人物个性鲜活,与作者善用对话描写、细节刻画等多种手法有关。
B.文中写队员们争先恐后合力追缴汽船的过程,当中连用两个“捉”字,描写生动传神。
C.“风吼着,雨又下起来”,水面动荡,天地迷蒙,暗示战斗未结束,更大的危险即将到来。
D.“雁翎队”的称呼表达了村民的赞许和支持,这与《荷花淀》中全庄人来送水生异曲同工。
3.“火枪打他兔崽子”“准叫他喂王八!”“快来哟!这玩艺儿弄不住,别给跑喽!”等语言,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概括。
4.文中的两次战斗,都发生在苇塘,都是伏击敌人汽船,都以我方取胜为结果,但读来并无雷同之感,请分析其原因。
2024-04-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成为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科院外籍院士李约瑟认为,中医是疾病记载方面几乎唯一拥有连续性著述传统的医学,在古代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先进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后,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医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是落后腐朽的东西。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说,与西医相比,中医典籍都可以烧掉。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曾质疑过中医的议论和方药。尤其是国民政府肇建之初,激进派视中医为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不惜以规划现代化的卫生工作为名,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该法案被国民政府通过,开辟了五四以来以政治法权解决文化论争的先例。面对自身岌岌可危的生存态势,中医界有识之士拼力抗争。从此,论战、抗争以及探寻中医出路,便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中医变迁史的双重基调

作为一门关涉国计民生的应用技艺,医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关爱生命、促进健康、治疗疾病的科学、艺术和实践,又包含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的文化要素。诚如熊月之先生所言: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如果在各种学科中,举出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特征的一种,我以为医学最为合适。从这个意义着眼,医学无疑可为活生生的文化标本。

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应该被视为史学研究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然而,这一工作是由医学家承担还是由史学家来运作呢?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在一般性的史学著作中,出现了历代名医和医学经典的记述,但涉及医理知识、医疗手段等技术性问题则难以深入;而在一些医学史著述中,虽在各章之前冠以时代背景”“历史回顾等史学名词,但对历史背景的回溯和医学内容的阐发往往貌合神离。这种医学和史学之间学科体例的异质和交叉研究的两难,至今仍然困扰医学史研究向纵深领域的开掘。

(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存废执政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据《中国古代疫情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2154年里,中国共发生有史可查的瘟疫352场。其中,东汉和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疫病大流行的两个高峰期。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战乱频仍,又是我国历史上气候相对寒湿的时期,仅建安年间就发生五次大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将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与运用推上高峰,为抗击疫病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制定了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这种先辨证施治的方法从此为中医所推崇。

明末清初时局动荡,气候干冷异常。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大爆发,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吴江县志》)。时医恪守古训,以仲景之法应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因致病情延误加重者不计其数,枉死者不可胜数。此时,民间草根医家吴有性冒死深入疫区,勘察病情,潜心钻研,大胆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强调这种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天地间存在的一种异气导致,与伤寒病截然不同。他指出此异气不同于一般六淫致病之气(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热),是一种疫毒之气。吴有性依据大量病案资料,最终撰成了《温疫论》,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研究和治疗的先河。《温疫论》由此也成为继《伤寒杂病论》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

(摘编自贾振华 李红蓉《中医学应对疫病的历史回顾与思考》有删改)

材料三

事实上,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健康都是由中医呵护的。中医需不需要废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需注意一个简单的事实:晚清的中国人口已达4亿,这就是中医的巨大成效。放眼当时的世界,这个成效足以傲视群伦。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指出,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使用不同的图像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这些不同的图像在哲学上具有同等的合理性。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支撑中医的理论就是人类用来描述外部世界的图像之一,虽然这个图像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描绘的图像,但它同样有着哲学上的合理性。我们应珍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医理论,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以传承和弘扬。

(摘编自江晓原《从中医科学看李约瑟之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文化运动后,作为国粹并在医学史上拥有领先地位的中医,遭到了许多知识分子极力的否定。
B.熊月之先生不仅对中西医学精神作了客观精当的评价,还将二者看作是中西文化差异性的代表。
C.张仲景六经辨证论治理论已经形成了诊治伤寒病证的有效体系,为以后的中医施治创建了规范。
D.三则材料在谈及中医理论发展创新时,虽各有自己的角度和见解,但它们都肯定了中医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国政府最终施行《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符合当时部分激进知识分子希望中国医学西化的愿望。
B.材料一认为应从宏观视野来研究中医理论与实践,并将其纳入中华文明史研究的范畴,这一工作宜由史学家完成。
C.自明末清初吴有性撰写《温疫论》以后,遵循张仲景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伤寒论学派逐渐淡出了传统医学的历史舞台。
D.从材料内容可看出,东汉末年和明清两代,既是我国疫病发生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低谷时期。
3.下列选项切合材料二中吴有性认为导致瘟疫流行原因的一项是(     
A.“疠气流行,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三国·曹植)
B.“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或饮食生冷杂物。”(晋·葛洪)
C.“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金·成无己)
D.“人感怪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唐·巢元方)
4.请解释材料一中加点词语“双重基调”“貌合神离”的语境含意。
5.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对材料三所谈的中医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
2024-04-2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近二分之一处,以大客船与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卷的矛盾焦点。这座当时世界最伟大的木构拱桥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

桥上正上演着险中有险的惊悚大剧: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桥头和桥的两侧,在桥上拥挤的人群里,坐轿的文官与前面两个骑马的武官相遇,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狭路相逢勇者亦无胜。桥左侧还有两头毛驴驮着面袋,一路穿行,行人更是无处可让。尾随轿子后面的骑驴老者带着三个挑夫在人群中穿梭,更增添了桥上的拥堵。在拱桥这边的尽头是一个贩夫在向孩子兜售小玩具,他不知道身后有一辆驴车正疾行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企图减轻车辆下滑的惯性,毛驴前进的惯性使它难以自控,打着趔趄,真可谓险象环生!

桥上的险情没有结束,桥下的灾难片又上演了!桥下的大客船的桅杆正要撞上这座拱桥的桥身!客船吃水很深,满载而行,透过舱门可以看到里面的男女乘客,要知道,这样的大客船在当时可载上百人啊!

从高空俯瞰事故现场,其险境和船工的处置手段一览无遗,尤其是船顶上的一个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死顶,使客船无法靠近桥洞,给其他船工留出了放下桅杆的时间。从高空看下去,整个拱桥上下处在无序的争吵和拥挤的状态中,画家在此揭示了因社会管理失控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并达到了高潮。

造成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远离桥梁的时候止步,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在纤夫距离拱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应该有专人或标牌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然而,这个开封城,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管理人员在进行督导。说到这里,不得不进一步分析事故的历史原由,桥上的险情主要是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引起的,这在开封是一个久拖不决的历史问题。司马光曾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挤得大车都过不去。宋真宗诏令要消除这个现象,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停地挤占道路,老百姓占不了街面就占桥梁,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首先是官宦出行麻烦了。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诏令文武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路上相遇,各靠左行。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

北宋开封城已经凸显出城市病了,城市管理的水平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

(摘编自余辉《走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运河》)

材料二:

北宋商业十分繁荣,京城汴梁更是商贩云集,商铺林立。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现象,在当时,这叫做侵街"。汴梁城里侵街现象十分严重,以至偌大一个京城找不到一条稍宽的巷子,街面上无法通行车马(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记载说,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赵匡胤在会节园宴请大臣之后,经通利坊返回宫殿。出人意料的是,途经通利坊时,拥挤的街道竟然使堂堂皇家仪仗无法展开。为此,赵匡胤勃然大怒,第二天下令要狠狠整治一番侵街现象。

宋代制定了专门处罚侵街行为的法规。《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规定,凡是侵占街道、巷道、乡道来搭建经营的,都要罚以70大板。除此之外,宋代还在京城组建了类似于现代城管的专职执法队伍——街道司。他们统一穿青衫子制服,负责维持市场秩序,维持街道的卫生、整修及日常秩序,包括巡视街道、疏通交通,以及管理与处理侵街现象等具体工作。但从《长编》等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北宋,京城侵街现象严重且屡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侵河现象。《宋史》载,京师并河居民,盗凿汴堤以自广,沿着汴河居住的人家,竟然把违章建筑建到河上去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北宋朝廷知难而退。史载,天禧四年5开封府请撤民舍侵街陌者,上以劳民,不许,开封府把整治侵街行为的报告递上去了,宋真宗却把报告给驳回来:这可是劳民扰民的行为呀!

大概是因为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 ——你要越过红线建房是吧?好的。不过先把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交上来!

《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显示,在一个门洞前,街道司的人在歪着身子睡大觉。面对侵街占道现象,他们是不想作为还是有心无力?我们现在不得而知。

(摘编自段立新《北宋的商业繁荣与城管难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上文官和武官的争吵是由没有遵循“各靠左行”的规定而引发的。
B.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的举措,为化解险情争取了宝贵时间。
C.宋太祖赵匡胤亲历的交通拥堵是他下决心整治侵街现象的直接原因。
D.在商业高度繁荣的同时,北宋也随之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管理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桥上场景,一方面反映了人员的复杂和交通的混乱,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出汴梁的经济繁荣。
B.画卷中船撞拱桥的险情,暴露出当时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缺失,说明专人督导或标牌提醒在预防事故中具有重要作用。
C.宋代为整治侵街乱象,制定了专门的处罚规定,还组建了专职的执法队伍,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朝廷想整治侵街乱象的态度。
D.宋徽宗时期收缴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对侵街现象的妥协,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宣告了治理侵街占道现象的失败。
3.下列选项,不能反驳材料一“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的一项是(     
A.北宋沿袭唐代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十二字交通规则。
B.《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
C.《宋文鉴·汴都赋》记载:“城中则有东西之阡,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途九轨。”
D.《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记载:“当巷街阡陌,其穿穴垣墙以出污秽之物者,杖六十。”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现象措施材料
①坊无广巷,市不通骑
②盗凿汴堤以自广
③街道司的人白天街上睡大觉
①订立相应法规
②组建专职队伍
①史籍
②画卷
A.“侵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凿河堤,给当时的汴梁城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B.北宋朝廷为解决汴梁城市规划中道路狭窄、通行困难的问题,曾采取积极措施。
C.画卷上“睡大觉”的人的服饰特点应该是作者判断其为街道司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
D.作者援引大量史料,介绍了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客观可信。
5.请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京城侵街现象十分严重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铧,以豪桀士为夹。此剑一用,四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

(节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臣上说A大王B而逆C王意D下不当E太子F则身刑而死GH尚安所事金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指厌倦,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和“贪得无厌”中的“厌”词义不相同。
B.当,指应当,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和“当仁不让”中的“当”词义相同。
C.趋,特指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秦汉之后“入朝不趋”成为皇帝对臣子的恩宠。
D.封,指疆界,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和“封疆大吏”中的“封”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王喜欢剑术,众多剑士在他面前日夜搏击。国家日益衰弱,诸侯们就一起商量如何劝说赵文王。
B.庄子不接受太子派人送给他的千金,和使者一同前去拜见太子,并认为无论劝说是否成功,都无需千金。
C.面对赵王的询问,庄子说用剑术和赵王交流,向赵王夸赞自己的剑术能十步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
D.赵王让剑士们较量了七天,死掉了六十多人,从中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宫殿下,才召见庄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请治剑服。
(2)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5.庄子以“三剑”喻三种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

(摘编自高文、黄铁军《人工智能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

材料二: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文学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是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钱谷融先生也提出过“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力,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并不足以使其获得这一能力。

中国古人讲:“文章憎命达。”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

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就算写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

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的价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摘编自黄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在机器上实现模仿乃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系统,分为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
B.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发最早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C.人工智能的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创作的过程需要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
D.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创作”,文学创作则需要进行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因此,强人工智能之路任重道远。
B.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身智能潜力,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
C.当下的人工智能创作只能算“模拟创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因而不具备实际的价值。
D.媒体人的工作速度不可能快过人工智能,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媒。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刘慈欣的小说《诗云》中克隆诗人“李白”虽能凭借技术写成出神入化的诗歌,但始终不理解艺术的精妙之处何在。
B.当代文学的写作实践中一直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人工智能的创作则对这一倾向有着强有力的冲击。
C.“微软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并开设“小冰的诗”专栏,出版方称《阳光失了玻璃窗》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
D.诗人衣米一说:“即便机器人写诗了,我也不会取消写诗。我的生活体验和生命记忆,机器人和上帝都不可能替我写出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学校辩论社计划近日开展辩论活动,辩题为“人工智能创作会不会取代人类创作”,正方立场为“人工智能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请你结合材料,站在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要点。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

(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沈虑而断。仆固怀恩反于汾州,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所将朔方兵精,忧之,召抱真问状,因奏曰:“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奔遁,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密揣山东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而府库实。抱真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田悦反,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遂解临洺、邢之围。复与悦战洹水,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大败。会朱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孑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自造其壁,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武俊感之不疑,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进检校司空。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
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称雄于山东,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
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
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坦诚打动了他,共破反贼。
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最后因服用丹药而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
(2)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5.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上(周世宗)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已丑,加王溥门下侍郎,与范质皆参加枢密院事。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中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材料三:

故方其(庄宗)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浦虽处A权要B而能谦谨C上性严急D近职有忤E旨者F仁浦G多引罪归己H以救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视其所不为”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中“穷”字含义相同。
B.刀笔吏,古代记事最早用刀刻,后来才有笔。所以刀笔并称,指用刀笔主办文案的官吏。
C.“时人不以为忝”中“忝”是“耻辱”的意思,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用法不相同。
D.“为天下笑”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李克对选任宰相人选并没有做出明确回答,但他委婉建议从五个方面来对人才作长期而全面的考察。
B.翟璜急于探听消息,落选后不服气要一比高低,动作情态由变了脸色生气地询问发展到徘徊不安地自嘲。
C.周世宗力排众议,重用魏仁浦,魏仁浦果然不负所望,以其谦谨的品德、卓越的才干赢得了时人的认同。
D.五代主要以科举取士,非进士出身的官吏往往被人轻视,世宗要任用魏仁浦担任要职,遭到众臣的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李克、世宗、庄宗的人才选用标准分别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

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就像车牯辘绕轴旋转一样。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

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新的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种学说的实质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显得比较和谐了。从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前进的过渡形态。对拱形大地的认识,在大海中航行时比较容易获得直观印象。许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罗马的学者都乘船到过埃及,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天文学家,却很少能横渡重洋,直接获得水面弯曲的印象。

从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发展,就必然会得出球形大地的结论。方则俱方,圆则俱圆,这既定于由和谐性的一个表现,也是宇宙理论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广义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广义的圆,包含球形的形状。天与地一圆一方,一是半个球,一是一块平面,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则俱方吗?想象方形的天,这同人的直观完全抵触。想象平面的天吗?平天说证明这条道路也很难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条:沿着圆则俱圆的道路前进。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扫清一个思想障碍——抛弃半个天球的观念,承认天是个完整的球,确立球则俱球的原则。这个工作的确有人做了。战国时的慎到就一反半个天球的说法,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为浑天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张衡。他在《浑天仪》中提出了明确的浑天说观点。他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盖地变成了天包地。这是一种地心说。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这个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椭球形。

浑天说的实质是彻底贯彻了方则俱方,圆则俱圆的原则,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简单讲来就是球则俱球。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则是内外三维结构。这就是浑天说的精华所在。这样在人们看来,宇宙就完美和谐了。在这一点上,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

但浑天说也有一些理论上的困难。

第一,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可是这同水成平面的直观印象不一致。所以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这显然是不和谐的。第二,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物,为何能悬在空中?浑天说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浑天说的要害。有的浑天说者就解释说,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天球内盛满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王充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

浑盖二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浑天说占优势,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汉代的扬雄从盖天说转向浑天说,并提出了难盖天八事,生动体现了浑天说的生命力。综观浑盖二家,各有长短。盖天说没有地心说的错误,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浑天说往往承认大地的运动,却又有地心说的味道。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观测经验,但“地是方的”这种认识,却不是观测的直接结果,而是含有主观的设想。
B.地球自转轴正对着的北极星是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这种现代科学认识却被盖天说描述成天穹绕北极星旋转。
C.“方则俱方”的观点与人的直观相抵触,平天说又难以行得通,因此,对天地的认识也只有“圆则俱圆”一条路可走。
D.从总趋势上看,在浑盖二家长期的论争中,浑天说占据了优势,这是其阐述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的必然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不同。
B.作为中国古代宇宙模型,天圆地方说符合天尊地卑的哲学观念,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色彩。
C.《周髀算经》能够计算出天与地有八万里的距离,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
D.张衡以鸡蛋为喻,把天比作鸡子,把地比作蛋黄,把日月星辰比作弹丸,非常形象。
3.下列各项相关描述与观点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能够说明盖天说“天圆如张盖”的观点。
B.北京的天坛是圆的,而地坛则是方的。这种现象能够证明盖天说“天圆地方”观念的深远影响。
C.近代诗人华蘅芳“经过赤道知冬暖,渐露青山识地圆”的诗句,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
D.初唐诗人杨炯在《浑天赋》中说:“天如倚盖,地若浮舟。”这两句诗是古代浑天说的形象写照。
4.结合原文,下列关于浑天说与盖天说相比前进了一大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是内外三维结构。
B.盖天说认为天盖地,天是半球;浑天说认为天包地,天球套地球。
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
D.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浑天说认为大地运动。
5.在浑天说理论上的三大困难中,第一和第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请分别用三个步骤写出这两个悖论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