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3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花》对上海话的引入不仅表现在方言词语、句式的点缀,更倾向于营造沪语氛围,呈现“江南语态”的气韵。比如写梅瑞接触了老板阿宝后,决意与沪生分手,二人对话如下:

梅瑞说,我与沪生的关系,告一个段落,可以吧。

沪生说,跟四川路男朋友,预备结婚了。

梅瑞摇手说,我想静一静。

沪生不响。

梅瑞说,以后,我做沪生的妹妹,可以吧。

沪生说,可以。

梅瑞说,妹妹对哥哥,可以讲一点想法吧。

沪生说,可以的……

梅瑞的寥寥数句,是娇嗔嗲语,是幽怨婉转,是欲言又止,是“有礼有节”表明心意;而被拒的沪生也自然意会,“不响”的静场处理,婉曲意深。在《繁花》中作者使用了千次以上某某“不响”的形式,紧张又舒缓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有节制的微妙关系,而这种需要延时揣摩的内在语义,正是作者所营造的美中带刺、柔中含韧的“江南语态”独特的腔调与味道,上海的城市记.忆、世相风俗,上海人的典型形象都在作者创造的方言语码中得到了复生。正如作家张辛欣所言,《繁花》具有“优雅之野心”,是“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之文体”。

1.上文引自小说《繁花》的对话中,梅瑞对沪生的称谓,从直呼对方名字到称其为“哥哥”,产生了微妙的“弦外之音”。请简析该段对话中人称转换产生的独特效果。
2.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米考伯先生的事,虽然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但是由于过去有张“契据”什么的,所以依然还有纠葛。(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B.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C.(林黛玉)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曹雪芹《红楼梦》)
D.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鲁迅《祝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1年的夏天,关中西府的古周原上,绿汪汪蓬勃了一个春天的小麦,被阵阵暖风催逼着,摇身一变,就都透透地黄熟了,风摇着金黄的身姿,招引来勤劳的农人,下地挥镰,弯腰收割起来。我是割麦农人中的一个,在我的身后,是我割倒打成捆子,一簇簇复又立起在地里的麦子。我甚至听得见麦捆子的絮语,一簇说我可香可香了呢,说着还问着另一簇,你闻得见我的麦香味儿吗?被问着的那一簇麦捆子,很是不屑地摇摇散乱的麦穗儿,回答说谁又不香呢?我也香呀!……就在麦捆子相互争香的时候,御风而来的风先生,热烘烘撵到我的身边,帮我把弯着的腰扳直,指示我往麦地边的大渠看。我看见送报送信的邮递员骑着他的绿色单车,风驰电掣般骑行在大渠边的道路上,赶到我家的麦地边了。

邮递员一脚离开单车的脚蹬,撑在路上,从他单车的帆布兜里,抽出两本杂志,冲着地里割麦的我喊:吴木匠,你的杂志来咧!

1.文中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的词语“绿汪汪”“透透地”“热烘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
2024-04-2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石门戍怀古

陈陶

汉家征百越,落地丧貔貅

大野朱旗没,长江赤血流。

鬼神寻覆族,宫庙变荒丘。

唯有朝台月,千年照戍楼。

【注】①晚唐动乱,藩镇纷纷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中,诗人对此深感忧虑。②貔貅:古籍中的猛兽名。这里比喻勇猛的军士。③长江:指北江。④鬼神:指南越王的列祖列宗。⑤朝台:朝汉台。南越王因冈作台,北面朝汉,朔望升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与高适《燕歌行》开头两句相似,以汉代唐,描写了唐代朝廷征伐百越时的情景。
B.颔联中,“大野”“长江”勾勒出阔大的背景,“朱旗没”“赤血流”渲染了战斗的惨烈。
C.颈联上句“鬼神寻覆族”概括了战争的结局,下句“宫庙变荒丘”则表现了兴衰变化。
D.全诗叙述了诗人于石门戍生发的感想,借咏古以寄感慨,意境阔大悲壮,寄意深远。
2.请简要分析尾联所蕴含的情感。
2024-04-2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乌,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注】①柳市南头:汉代长安地名,著名的九市之一、②凡乌:典出《世说新语》,三国时吕安访好友嵇康未遇,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在门上题“凤”字离开,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闻吴中一家有好竹园,不访主人而直入其园,赏竹吟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在首联中写出了此行的目的,桃源与世隔绝难以追寻,繁华人世中也可以寻访隐逸高人。
B.王维诗颔、颈两联借助典故和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吕逸人的高雅脱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C.韦应物的这首绝句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诗人正逢休闲无事,于是他就去拜访友人。
D.这两首诗都写了寻人不遇,语言均简淡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而又不失含蓄,意味深长。
2.这两首诗都写了访人不遇,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省级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曛,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竞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

材料二: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青,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节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注】①复:免除(赋税徭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唐尧A著德B巢父C洗耳D士E故有志F何至G相迫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文中指安置,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舍”意思不同。
B.差,在文中指略微,稍微,这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字意思相同。
C.绝,文中指停止、止歇,与《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绝”意思相同。
D.轩冕,卿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也比喻官位爵禄,文中意思为官位爵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光年轻时就有盛名,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他就隐姓埋名,虽多次被征召都果断回绝。
B.司徒侯霸同严光有旧交情,派人传话希望严光天黑时来见他,严光口授回信拒绝并警告他不要趋炎附势。
C.范仲淹很推崇严光,认为他淡泊名利,高风亮节,可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使懦夫变得勇敢,不愧是名教中人。
D.光武帝将严光请进宫中,叙谈多日,晚上二人同床而眠,严光将脚放在光武的肚子上,光武也没有生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2)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5.材料二范仲淹认为,“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请从材料一中,找出范仲淹这么说的理由。
2024-04-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省级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点豆子

李娟

五月初开始点花豆子了。

我们这里地多人少,赶上春秋农忙时节,经常有人上门请我们一家去帮几天忙。那个累啊!每次干不到一半,我妈就找借口开溜了,剩下我们几个勤勤恳恳干到最后,晒得跟土豆一样结实。中午在地头树荫下吃饭的时候,一个个吃得昏昏欲睡。吃过饭只休息了半个小时就继续干活,困意顿消,随之而来的是无边无尽的疲惫。五月风大,万里无云。

要干的活其实很简单,两个人一组,面对面站着,一个持锹倒退着铲土,另一人捧只装豆子的搪瓷碗,对方每铲起一锹土,就赶紧往铲出的小坑里扔两三粒种子,持锹的人随即用铲起的土顺势填回。就这样一个坑又一个坑、一行又一行地点下去。

我比较喜欢撒豆子,而且撒得特准,三两粒种子给捏在手指头上随手一抛,就乖乖滚落坑底,簇作一堆,①太佩服自己了。可后来才发现,大家都是这样撒的,而且撒得都很准。挖坑也简单,但终究得使几分力气。所以还没点完两亩地,我的手心就给打出了整整齐齐的两排泡,而且还是对称的。这种事怎么好意思让人知道,只好死撑看,寻找撒豆子的机会。

不过我有些怀疑呢: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操作,食物就是这样产生的?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

由于去年压过膜,土壤里到处缠裹看千丝万缕的塑料薄膜碎片。这是多年来持续压膜累积下来的。地太大了,人工清理残片是不可能的。虽然明知对土地危害很大,但也只能随它。来年春天,还是得雪上加霜地继续压新膜。要不然作物长不起来,就是长起来产量也低。

也许这里的气候和土地并不适合农业,如此广袤的大地,所供给的却如此有限,碧绿茂密的农作物,源源不断地汲取大地的养分,向人们的物质受用传递。我们是在向这大地勒索。

旁边的一块地正在耙,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光着脊背坐在小四轮拖拉机上,浑身随着“突!突!突!”的机器声而大幅抖动。看上去他使出的劲比拖拉机使出的劲还要大。帽子也不戴,脸和脊背给太阳晒得油光发亮。

拖拉机后面挂着的铁耙子上面站着一个女人,用自己的体重压耙。那女人可能是他的母亲,包着花花绿绿的头巾,笔直地扶在拖拉机后面站着,来回好几趟都没见她换个姿势。

我妈说,她们年轻那会儿,耙地用的是铃铛刺,卷一大捆挂在拖拉机后面,上面压几块石头,但肯定耙不深。

以十字镐开垦坚硬的荒地,一点点耙平、耙细土块,滤去草根、石块,然后点播种子,引水灌溉——在妈妈的年代里,这些简直就是热情和浪漫的事情!劳动便是一切,能生存下去便是一切。所有的“最最开始”都是那么美好纯洁,令人心潮激荡……虽然在我们看来,祖先们所做的其实并不比我们现在所做的更聪明,更丰富,但是,我想,我们之所以还是要永远记住并感激他们,永远承认他们的“伟大”,大约是因为,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最最宝贵的遗产,不是现成的生存之道,而是生存的激情吧?

②大地平坦开阔,蓝天倾斜,遥远的地方有三棵树并排着站在一起。东面芦苇茂密的地方有沼泽,不时传来野鸭清脆的鸣叫。我顶风撒种子,腿都站黏糊了,肩膀和腰又酸又疼,右手机械地动弹着,种子也越发扔不准了。只好怪下午风大,怪我妈把坑儿挖歪了。

知道戈壁滩上太阳暴晒,我还特意穿了一件长袖衬衣,但袖子再长也不可能长过指尖,只能搭在手背那里。结果才一天工夫,手就成了阴阳手。

我往前走,我妈倒退着走,她铲开一个小坑,我连忙撂下种子;她随即把锨里铲起的土撂出去埋住种子,我便顺势踩上去一脚,令种子和土壤亲密接触。这样,每点完一行,回头一看,我的脚印呈“人”字形,紧密整齐地排列了整片土地,太有趣了。

其他人都陆续点到下一块地上了,只有我们俩还在这块地上的最后两三行埂子上努力,四周空空荡荡,风呼啦啦地吹,一片很大的白色薄膜被吹到了蓝天上,越飞越高,左右飘摇,天空那么蓝。

我们两人仍在那里寂静地干着,动作娴熟和谐,四下空旷。

如果只有两个人,站在荒野里点豆子,那幅情景远远望去,会不会使看的人落下泪来呢?

会不会使人流着泪反复猜测:他们俩到底种下了什么,使这片大地,长满了荒凉?

关于土地,我妈常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老师就告诉他们,土地使用化肥,是一种有罪的、危害极大的行为。虽然短时间内能提高产量,但对土壤破坏极强。如果持续依赖化肥,不到二十年,这片大地就会被毁去……

可是三十年过去了,这片大地仍然在化肥的刺激下,年复一年地透支看。似乎一切都还遥远着呢,似乎大地远比我们所得知的更加强大,再想想看:大地能生长出粮食,这是一件多么感人又忧伤的事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点豆子的劳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戈壁人家艰苦的劳作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努力生活的态度的赞美。
B.文中对劳动的描写充满情趣,如“我妈”干活“找借口开溜”,“我”被晒成“阴阳手”,小男孩很努力地操纵拖拉机等。
C.妈妈对过去劳动方式的回忆,引发了“我”对那时劳动的感叹,在“我”看来,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D.人们使用化肥和塑料薄膜让这片不适合农业的土地也长出了茂密的农作物,作者充分肯定了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环境描写穿插在叙事中,使文章显得视野开阔,意境辽远,突出了广阔无边的地域风貌,也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意味。
B.画线句子①“太佩服自己了”与后文中发现“大家都是这样撒的,而且撒得都很准”形成了反差,极具反讽意味。
C.画线句子②画面感极强,“大地平坦开阔,蓝天倾斜”写出作者的视觉感受,运用拟人手法写的三棵树在辽阔背景烘托下震撼人心。
D.文章语言朴实而又灵动,充满跳荡的生机和诗意,如“晒得跟上豆一样结实”,“他使出的劲比拖拉机使出的劲还要大”。
3.文章结尾处“大地能生长出粮食,这是一件多么感人又忧伤的事情”,这句话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多次描写了点豆子的劳动细节,这么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2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省级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昔者,司马穰苴然擢于闾伍之间而将齐军,一申令于庄贾,而三军之士莫不备争为之赴战,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彭越起于群盗百人之聚,其所率者皆平日之等夷,一旦号令,斩其后期,众皆莫敢仰视,遂以其兵起为侯王,卒佐高祖平一天下。二人者,岂复所谓素抚循之师者哉!以其得治军之纪律,能使夫三军之士必死于令故也。广不求诸此,乃从妄人之谈,而深自罪悔于杀已降,以为祸盖莫大于此者,亦已疏矣。

(节选自何去非《李广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不偶:这里指命运不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A虽B佚C乐为之D死E敌F然敌卒G犯之H无以I禁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霍,指西汉武帝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皆以武功著称,后世并称“卫霍”。
B.且,指将近,与《陈情表》中“且臣少仕伪朝”的“且”意思不同。
C.卒,指仓猝、突然,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相同。
D.鄙,指郊野,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的“鄙”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丰厚,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及其手下的将士也被封侯。
B.作者认为,部队的编制队形、驻扎宿营以及昼夜的警戒、符节号令和兵籍的管理等,都关乎军纪。
C.李广不用军纪治理军队而想使士卒安乐而舒适,虽然得到士兵的爱戴,但程不识对此有不同看法。
D.作者举司马穰苴和彭越严明军纪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与李广形成了对比,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2)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
5.两则材料都对李广进行了评价,何去非与司马迁对待李广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4-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辣椒红辣椒

任瑞娟

“陆伯走了。”肖冰的声音低沉。“啊?”我大吃一惊,我们都明白“走”的含义。“就是路那头的陆伯。”肖冰以为我忘了。

肖冰说的路严格地讲,是一条田埂。田埂左边儿是一方鱼塘,右边儿是一块稻田,稻田连着一座丘陵,上面种满橘子。田埂的两头,一头儿是部队的几栋红砖家属楼,一头儿是部队医院。即使在医院工作,住在家属楼,大家下班后也都习惯了绕过鱼塘,走一大圈儿回家。田埂成为路是由陆伯开始的。

“怎能忘了呢?陆伯是英雄。”我揉了揉发酸的鼻子。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洒满水珠的红辣椒绿辣椒,想起了陆伯爽朗的笑声,我竟然也笑出了声。“你怎么还笑?”肖冰不解地质问我。

那是一个暖意融融的午后,我正在晒被子,越过低矮的院墙,看见一个人雄赳赳地从田埂那头儿走过来。我迅速背起双手,挺直腰杆堵在了田埂这头儿,酝酿着情绪,要给走过来的这个人讲一讲军民鱼水情,讲一讲踩老百姓的田埂是错误的。彼时,我刚从军校毕业,时刻都想表现一下自己作为革命军人的觉悟。

近了,又近了,那人走到了我跟前。我的嘴张了张,又张了张,最后却没有发出预先想象的强硬声音。

这是一个看起来太像“老兵”的老人,面孔严肃,腰背笔直,头发和胡子短得像毛刺,雪白生硬。他满脸皱纹,目光却很犀利。上身是洗得发白的长袖衬衣,一看就是部队的老款制式衬衣,衣袖卷在肘上;下身穿着同样看起来很有岁月感的军裤,系着一条老式军用腰带。

“这是田埂。”我说。“当然是田埂。”老人没有表情。“田埂不能踩。”我努力地表达。“田埂就是用来走路的。”“这是老百姓的田埂。”①老人将我上下打量了好一会儿,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温柔的笑意,突然大笑起来,中气十足的笑声惊起了正在稻田里觅食的麻雀。“小伙子,做得对!”老人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径直从我身边挤了过去,走了。我愣在了原地。

从那天起,我开始留意起陆伯的身影。有时是挥舞着竹竿,竹竿上挂着鲜艳的布;有时就是大踏步地走过来,经过医院大门绕过围墙走到村里去,再从村里走回来,好像在巡逻。

田埂被陆伯的脚压成了路,陆伯也成了大家嘴里的“路那头儿的陆伯”,我很不以为然,但村里的老百姓却好像很喜欢陆伯。陆伯的笑声经常从一墙之隔的村里传来,绝对是那种敞开了心扉的大笑。

肖冰住在家属楼,肖冰说陆伯是个很勤快的人,至于别的,他也不知道。

一天,肖冰过生日,下班后,我拎着蛋糕绕过鱼塘走到了家属楼。家属楼旁边的空地上多出了一块菜地,里面绿油油地长着蔬菜,陆伯正在浇水。我明白了肖冰说的勤快。还没等我开口,陆伯充满喜感又有点夸张的声音已经到了耳边:“嗬,小伙子你来了。”我走上前:“陆伯,忙着呢?”“来,参观一下我的菜地。”陆伯放下水管说。

陆伯的菜地一派生机,显然是下了功夫的,但品种单一,都是辣椒。“陆伯,您好像不是本地人呀。”我记得上次对话,陆伯明显是南方口音。“我是浙江人,我不吃辣椒,只种辣椒。”陆伯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幽默。我刚想问原因,就被自己的发现打断了,一棵棵辣椒沿着竹签绑好的架子旺盛地生长着,架子上却挂着一根根写有名字的布条:傻柱,黑伢子,蛮伢子……一棵红辣椒旁边布条上的名字是陆有福。

“这是我的班!”陆伯看着我不解的表情解释说:“他们几个是湖南人,爱吃辣椒,牺牲前没有吃上,现在我给他们种上。”正如我的猜想,陆伯一定是有故事的人。

“您的班,您是班长?”我的心咚咚咚地跳着。“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所在班的战友们都牺牲了,只剩我一个。”陆伯望着远方,夕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燃烧出一片壮丽的金红。

“向英雄前辈致敬!”我郑重地抬起胳膊敬礼,立刻被陆伯制止了:“他们才是英雄,我受了重伤,但好歹活了下来。”

我的眼睛有点酸涩,看着那些茂盛的辣椒,很认真地说:“同时长绿辣椒和红辣椒的辣椒苗一定不好找吧?”②陆伯愣住了,好一会儿才仰头大笑起来。陆伯的笑声音域辽阔,豪爽干脆。

陆伯笑中含泪:“他们太年轻了,就像绿辣椒,我呢,老了,就成了红辣椒,明白了吗?”陆伯边笑边抹眼泪:“绿辣椒红辣椒……”

此时此刻,生气的肖冰显然不明白我在笑什么。我觉得,陆伯一定希望我记住那些绿辣椒红辣椒,那是一座群雕。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肖冰告诉“我”陆伯走了,“我”先是大吃一惊,接着笑出了声,表现出“我”对陆伯的离开并不难过。
B.陆伯的老款制式衬衣、很有岁月感的军裤、老式军用腰带以及他的身姿,都体现出陆伯现在的职业。
C.陆伯的笑声经常从一墙之隔的村里传来,说明他与村里百姓关系融洽,也说明他是一个开朗的人。
D.听了陆伯的故事,“我的眼睛有点酸涩”,“我”是为牺牲的年轻英雄,也是为坚守岗位的陆伯而感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说“陆伯走了”,再回忆与陆伯认识交往的过程,这样造成了悬念,增强了故事性。
B.画横线句子把夕阳比作燃烧的大火球,以此象征年轻英雄们辉煌壮丽的生命,以及光照世人的精神价值。
C.肖冰是次要人物,虽然小说对其着墨不多,但他在文中起到了牵针引线的连接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D.小说最后一段,既在情节上照应了开头,使小说更加完整,也在思想上深化了主题,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对陆伯的神态描写,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绿辣椒和红辣椒的意象被巧妙地运用,寓意深刻。请简要分析。
2024-04-1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艺术魅力”的提法,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科学术语,而是一个模糊性的概念。那么,是不是无法对艺术魅力的现象进行本质规定呢?

在美学史上,人们探讨艺术的本质时,往往各执一端,形成对峙。影响最大的有两大派:一派坚持“艺术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的摹仿和再现;一派主张“艺术表现说”,认为艺术是对主观情感的表现。从美学传统看,西方古典美学侧重于摹仿,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这一观念雄踞了两千多年。因为西方的文学艺术实践,导源于希腊史诗、戏剧、雕刻等,无论是人物的动作或命运,还是人物的形体或相貌,都是对客观自然的摹仿。因此,探讨文学艺术是怎样摹仿自然以及摹仿什么样的自然,就成了西方美学的传统。而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表现,从《乐记》《文心雕龙》到明清的文论,这一美学理论同样贯穿了两千多年。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实践,导源于《诗经》《楚辞》和书法等,它们的主要特点偏重于抒情,因此它们都非常重视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把情感的表现看成艺术生命之所在。着重探讨作家艺术家创作中的心理功能,就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优良传统。

由于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看法不同,因此对艺术魅力的解释也各不相同。比如,“再现派”更多地从作品的客观内容,从题材意义中去寻找魅力的根底,认为“美即生活”,艺术的魅力就是生活的魅力,一个作品只要正确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生活的真实,就有魅力,就能不朽。而“表现派”则更多地从作品的情感内容,从形式的表现性方面去探求魅力的秘密,认为艺术的魅力就是情感的魅力,是表现所生的愉快,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形式,人们就在艺术品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艺术魅力的这种种解释,都是抓住艺术本质的某一方面,因此不能把握艺术魅力的系统结构。

我们认为,如果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考察艺术的本质,那么,关于艺术本质的完整概念,就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艺术的摹仿因素。这指的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中的审美属性的直接反映和把握。具体地说,是艺术家以摹仿冲动作为心理动力,从外部世界汲取素材,经过审美再现的程序,形成作品的题材,并通过其客观性的特征,提供一种认识的功能,从而作用于读者的认识能力。二是艺术的评价因素。这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评价。具体说来,就是艺术家以社会功利原则作为心理动力,从理性生活中汲取素材,经过审美评价的程序,形成作品的思想,并通过其思维性的特征,提供一种教育和宣传的功能,从而作用于读者的意志领域。三是艺术的表现因素。这指的是艺术家对情感体验的形象传达和潜意识内容的象征表现。具体地说,就是艺术家以对象化的需要作为心理动力,从情感生活(包括无意识生活)汲取素材,经过审美表现的程序,形成作品的审美意象和形式,并通过其象征暗示性的特征,提供一种陶冶性情和娱乐的功能,从而作用于读者的情感领域。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作为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它是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表现的统一体。文学艺术的本质类似于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人们站在某一角度上,只能看到它的某一侧面,例如站在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文学艺术无疑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往往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成为历史生活的画卷;但是站在社会功利的立场上来看,文学艺术又是社会的哲学、政治、伦理等观念的形象图画,它往往成为道德教化的得力助手,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如果从作家、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角度去观察,文学艺术又是自我的表现,情感的象征,它也可以成为心灵陶醉、排愁解闷的手段。一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都是这样三维的立体结构,而不是一维的线性结构或二维的平面结构。

文艺作品的三大要素,即摹仿因素、评价因素和表现因素,可以间接地(通过想象等心理活动),成为对读者的外部环境刺激、认知评价刺激和身体生理刺激。这就是说,文艺作品的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激发欣赏者情绪的刺激,是综合地作用于欣赏者的情感领域的,而不是孤立的一种表现因素作用于欣赏者的情感。

完整地揭示艺术的本质,对我们认识艺术魅力的本源及其内在结构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艺术的本质是一个三维结构,它就必然产生三种方向不同的“力”,这种“力”在具体作品中表现为谐趣、意趣、情趣三种审美趣味形态,这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就形成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它们的巧妙组合产生文艺作品复杂的功能结构(包括社会认识功能、思想教育功能、陶冶情操功能、政治宣传功能、感官娱乐功能等)。这种功能结构,在文艺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便产生出各种美感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魅力现象了。换言之,艺术魅力是文艺作品中的谐趣、意趣、情趣等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复杂功能系统所产生的综合性美感效应。

(摘编自林兴宅《艺术魅力的探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魅力”是一种综合性美感效应,它是一个模糊性的概念,而并非精确的科学术语。
B.在中外美学史上,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分为两种观点,即“艺术摹仿说”和“艺术表现说”。
C.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应从摹仿因素、评价因素、表现因素三个方面来考察艺术的本质。
D.系统论视域下的文学艺术是集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表现于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再现派”和“表现派”都是抓住艺术本质的某一方面对艺术魅力进行解释,因此都不能把握艺术魅力。
B.艺术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中的审美属性的直接反映和把握,这是东西方艺术家关于艺术本质的共识。
C.文学艺术是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站在不同角度,人们所看到的文学艺术的本质不同。
D.文艺作品的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激发欣赏者情绪的刺激,刺激性因素越多,越能激发欣赏者的激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艺术表现说”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
B.艺术是从生活中产生的。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但生活不等于艺术。——欧阳予倩
C.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
D.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的两面,和人生无关系的艺术不是艺术,和艺术无关系的人生是徒然的人生。——郭沫若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艺术魅力包括诱导、启迪、感染、象征、净化、谐谑、证同、震惊等多种效应。
B.文艺作品通过认识、宣传、教育、陶冶、娱乐等功能,引起各种美感效应。
C.谐趣、意趣和情趣这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形成了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
D.艺术欣赏由再现、评价、表现三大要素构成,也在这三个方向上产生作用。
5.从美学传统看,西方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对于艺术本质和艺术魅力的探讨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4-04-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

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就像车牯辘绕轴旋转一样。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

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新的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种学说的实质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显得比较和谐了。从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前进的过渡形态。对拱形大地的认识,在大海中航行时比较容易获得直观印象。许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罗马的学者都乘船到过埃及,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天文学家,却很少能横渡重洋,直接获得水面弯曲的印象。

从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发展,就必然会得出球形大地的结论。方则俱方,圆则俱圆,这既定于由和谐性的一个表现,也是宇宙理论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广义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广义的圆,包含球形的形状。天与地一圆一方,一是半个球,一是一块平面,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则俱方吗?想象方形的天,这同人的直观完全抵触。想象平面的天吗?平天说证明这条道路也很难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条:沿着圆则俱圆的道路前进。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扫清一个思想障碍——抛弃半个天球的观念,承认天是个完整的球,确立球则俱球的原则。这个工作的确有人做了。战国时的慎到就一反半个天球的说法,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为浑天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张衡。他在《浑天仪》中提出了明确的浑天说观点。他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盖地变成了天包地。这是一种地心说。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这个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椭球形。

浑天说的实质是彻底贯彻了方则俱方,圆则俱圆的原则,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简单讲来就是球则俱球。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则是内外三维结构。这就是浑天说的精华所在。这样在人们看来,宇宙就完美和谐了。在这一点上,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

但浑天说也有一些理论上的困难。

第一,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可是这同水成平面的直观印象不一致。所以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这显然是不和谐的。第二,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物,为何能悬在空中?浑天说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浑天说的要害。有的浑天说者就解释说,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天球内盛满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王充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

浑盖二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浑天说占优势,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汉代的扬雄从盖天说转向浑天说,并提出了难盖天八事,生动体现了浑天说的生命力。综观浑盖二家,各有长短。盖天说没有地心说的错误,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浑天说往往承认大地的运动,却又有地心说的味道。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观测经验,但“地是方的”这种认识,却不是观测的直接结果,而是含有主观的设想。
B.地球自转轴正对着的北极星是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这种现代科学认识却被盖天说描述成天穹绕北极星旋转。
C.“方则俱方”的观点与人的直观相抵触,平天说又难以行得通,因此,对天地的认识也只有“圆则俱圆”一条路可走。
D.从总趋势上看,在浑盖二家长期的论争中,浑天说占据了优势,这是其阐述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的必然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不同。
B.作为中国古代宇宙模型,天圆地方说符合天尊地卑的哲学观念,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色彩。
C.《周髀算经》能够计算出天与地有八万里的距离,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
D.张衡以鸡蛋为喻,把天比作鸡子,把地比作蛋黄,把日月星辰比作弹丸,非常形象。
3.下列各项相关描述与观点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能够说明盖天说“天圆如张盖”的观点。
B.北京的天坛是圆的,而地坛则是方的。这种现象能够证明盖天说“天圆地方”观念的深远影响。
C.近代诗人华蘅芳“经过赤道知冬暖,渐露青山识地圆”的诗句,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
D.初唐诗人杨炯在《浑天赋》中说:“天如倚盖,地若浮舟。”这两句诗是古代浑天说的形象写照。
4.结合原文,下列关于浑天说与盖天说相比前进了一大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是内外三维结构。
B.盖天说认为天盖地,天是半球;浑天说认为天包地,天球套地球。
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
D.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浑天说认为大地运动。
5.在浑天说理论上的三大困难中,第一和第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请分别用三个步骤写出这两个悖论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