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5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秀的史学家,是能够精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的人;伟大的文学家,则是表达的东西远远比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多的人。比如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知识非常贫瘠,许多见识也可说近乎庸陋,但他的戏剧,就是创造了一个能给人无穷启发的世界,这才有了所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司马迁也称得上说不尽的太史公,有今天的信息搜集、检索手段,我们掌握的知识不难比司马迁更多;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两千多年来不断讨论,研究方法越来越科学,也应该说比司马迁更清晰深刻。但是《史记》的光辉,不会因此黯淡。

比如《史记》中的刘邦。有人认为,司马迁遭了宫刑之后,痛恨汉武帝,连带也痛恨上了汉朝的太祖高皇帝,所以写刘邦时,在使劲泼脏水。确实,《史记》写到刘邦的种种劣迹、丑行,毫不避讳。可是,沛县起兵,没有人敢于领头的时候,挺身而出的那个人,是刘邦;秦兵攻势极盛,反秦大业岌岌可危的时候,率领一支孤军勇猛西进的人,是刘邦;军事、后勤、权谋……所有的才能都算不得顶尖,可是却能和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有效沟通,并把每个人都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的人,是刘邦;经常做出愚蠢决定,可是一听到正确意见,毫不掩饰自己的错误立刻改正的人,是刘邦;曾经百战百败,可是始终不屈不挠、绝不放弃的人,是刘邦……这样一个杰出的领袖形象,也正是《史记》提供给我们的。

最后,《史记》还特意补了一笔:那个唱《大风歌》,说我死之后,魂魄还会思念自己家乡的性情中人,是刘邦。后世无数史书,写到开国帝王时,极尽美化之能事,可是写出来,却像是一个个假人。要说把本朝的开国史写得如此英风锐气激情澎湃,也就是司马迁了。看见写了一些污点就以为是,这种一根筋的饭圈思维,不足以谈论复杂的人类社会。

所以,司马迁写下来的,远远不是几个概念所能概括的历史。他笔下的世界,英雄气洋溢又血泪悲情,豪情慷慨又众声喧哗,一个个人物缺陷成堆但仍然光芒四溢……他能够让两千年之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仍然以自己拥有这样的历史为荣。

在司马迁的时代,文学和史学本来就没有分开,甚至于在司马迁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我们今天史学的概念,也没有今天文学的概念。用今天的历史研究方法,指出他写的某件事太注重文学性而未必是事实,这是自然不过的,也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他当时这么写,也要有理解之情。而且,严密精确的考据后自然会筛落掉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换另一个角度看,也许自有价值。就像今天,只看知网上的社会学研究论文而不逛淘宝不看抖音不刷朋友圈,对当代中国的了解一定大有缺陷。或者可以套用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著名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所以,即使对今天的历史研究者(更不用说其他人了)而言,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也许比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留给我们更多的遗产。

(摘编自刘勃《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材料二:

《史记》共一百三十卷。其中心部分为十二卷本纪及七十卷列传本纪为黄帝以后历代帝王传记,列传则是参与了历史事件的人物传记。这些传记以蒙太奇手法刻画芸芸众生,书写历史,赋予这部读物极高的文学性。此外,司马迁对广泛收集的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删除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之类,仅记载尘世间切实发生过的客观事实。他在文中屡次强调这点。不过,因其自身的悲剧性格及所处环境,其笔触时常带有文学色彩。我们以《李斯列传》的开端为例。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文中出现了两次宇。这个字与”“的意思一样,但语感不尽相同。的语感最重,用于某事态在经过深思熟虑、或下定决心、或产生摩擦之后,历经各种抵抗,最终发生了的场合。看到老鼠的两种境遇,李斯喟然长叹,意识到做人必须得掌握权力。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下定决心,要学习能达到此目的的学问。这段文字鲜活地表现出他的心情。

像这种用人物的逸事来暗示该人物的性格,或概括其生平经历的写作手法,常见于司马迁列传中。其后李斯身居宰相高位,随心所欲地将昔年所设想之政策付诸现实。可惜在秦始皇驾崩之后,自身也被权力所反噬,落得刑死身消的结局。

(摘编自吉川幸次郎《汉文漫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知识贫瘠,可他的戏剧作品却能表达丰富的内容,给读者带来无穷的启发。
B.正是因为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才塑造出《史记》中血肉丰满的形象。
C.以人物逸事来暗示人物性格、概括其生平经历的写法也正是《史记》文学性的体现。
D.研究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科学,但是没有司马迁,我们将难以看到真实的历史。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虽有时代局限,却能在《史记》中较精确地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不愧为优秀的史学家。
B.记述刘邦时兼顾功绩与劣迹,且不失生动的刻画,《史记》是我们了解汉高祖的宝贵资料。
C.富于文学性的记录更能呈现真实的历史人物,仅仅被当作历史学家,是对司马迁的低估。
D.司马迁的时代,文学和史学本没有分开,用今天的历史研究方法评价《史记》也需辩证来看。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针对《史记》的文学性均引用原文进行佐证,体现了学术文章严谨的特点。
B.材料一主要谈论《史记》文学性的价值,材料二着眼于文学性在《史记》中如何体现。
C.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著名评价,意在强调《史记》的文学价值。
D.材料二开篇即提出观点,然后佐以详细的例证,展现了“用事实说话”的说理方法。
4.有人评价作家刘勃“擅长以现代视角趣味解读古代历史”,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徙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获莞蒲鱼蛤之利,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

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进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赐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逼城蝶,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始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诚,用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并后置,与“𫐓以为轮”(《劝学》)的句式不同。
B.夜,指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中“师”的用法相同。
C.故事,指旧事、先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D.利,指利益、好处,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利”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矩深得民心。沿边及涿州、易州的军民听说何承矩去世没有不流泪痛哭的,一起到雄州举行哀悼仪式。
B.太宗知道何承矩好学喜吟咏,便派中贵人将御制并书送给他,还当面交付手札以示褒奖。
C.太平兴国年间,何承矩出兵泉州并平定草寇有功,于是迁任闲厩使,又提升为暂代河阳知府。
D.何承矩担任河北制置屯田使时,提出的以稻田收入资助边饷、扩大江河源头等主张,都得以实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
(2)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
5.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遣唐邓节度使李愬讨吴元济。先是愬遣将将二千余骑巡逻,遇贼将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无惧色,遂命解其缚,士良请尽死以其德,愬署为捉生将。士良言于愬曰:吴秀琳据文城栅,有陈光洽为之主谋也。然光洽勇而轻,好自出战,请为擒之,则秀琳自降矣。铁文及光洽被执,秀琳果降。愬延秀琳问计,秀琳答曰:将军必欲破贼,非得李祐不可。李祐,贼健将也,每战常轻官军,时率众割麦于野。愬遣史用诚以壮士三百伏林中,诱而擒之以归。将士争请杀之,愬独待以客礼,署为兵马使,令佩刀出入帐中。始定破蔡之计,令祐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李忠义副之;愬与监军将三千为中军;李进诚以三千殿为后军,令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敕士少休,食干粮。时大雪,旗旆折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诸校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众皆失色,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盛。分轻兵断贼朗山之援,又断洄曲及诸道桥梁。行七十里至悬瓠城。城旁皆鹅骛池,愬令击之以军声。初蔡人拒命官军凡三十余年不能至其城下故蔡人皆不为备。祐等攀城先登,众从之。杀守门者,而留击柝者,纳其众城中。鸡鸣雪止,遂执元济,槛送京师,而淮西悉平矣。

(节选自《百战奇略·雪战》,有删改)

材料二:

李愬谋袭蔡州。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祐、李忠义䦆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吴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了弟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应者近万人,始惧。帅左右登牙城拒战。塑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悬瓠城:一作悬壶城,即蔡州。②晡(bū)时:申时,下午3点到5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初A蔡人拒B命C官军D凡三十余年E不能至F其城下G故H蔡人皆不为备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文中指“报答”,与《过秦论》中“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报”含义相同。
B.乱,文中指“扰乱”,与《石钟山记》中“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的“乱”含义不同。
C.就,文中指“靠近”,引申为“到”,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含义相同。
D.负,文中指“背负”,与《阿房宫赋》中“使负栋之柱”的“负”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愬奉命讨伐吴元济,初派部将率骑兵巡逻,遇敌将丁士良,双方交战,唐军成功擒获丁士良。
B.李愬巧妙用计,先后降伏了丁士良、吴秀琳、李祐等人,后李祐主动请缨,为活捉吴元济立下大功。
C.李愬未到蔡州时遇到大风雪,人马冻死很多,将士们起初有畏难情绪,但因害怕李愬而不敢违抗。
D.吴元济发现李愬攻到里城,赶紧带领随从登上牙城进行抵抗,无奈李愬攻势凌厉,只得请求服罪。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祐,贼健将也,每战常轻官军,时率众割麦于野。
(2)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
5.李愬攻下蔡州、活捉吴元济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2024-03-1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镖

郑玉超

东方胜刚回红茶之乡鹅城,就要独上鹅山寨,以二斤红茶,赎回红茶太儒朱彦武。爱喝红茶的鹅城人素有血性,听了群情振奋,可转念一想,东方胜在外多年,人们素闻他擅长飞镖,也仅源于江湖传言;况那寨主洪七是个魔王。这回带的茶,并非洪七要的壶,大家心里实在没底。

当东方胜戴礼帽,着长衫,摇羽扇,骑一瘦驴,腰系红茶,奔鹅山寨而去,人们怎么都瞧不出他有一丁点的侠士风范。

鹅山寨把门的也这样想。

刚放下吊桥,两个喽啰就近前来。一个揶揄道,这打扮也敢闯咱鹅山寨。另一个斜眼道,来,让我搜搜身、伸手就去摸东方胜的长衫。

东方胜轻点脚蹬、一招燕子三抄水,人已离了驴,晃身进了寨门。那个欲搜身的喽啰目瞪口呆,另一个也张大嘴巴,像被人点了穴,杵在那里。

东方胜进门就大喊,洪七何在?我东方大侠献茶来了。边喊边摇羽扇,然而天气并不热。他的声音吸引了鹅山寨不少人驻足观看,心想这哪是大侠,分明就是疯子。身后的驴也赶着凑热闹、咧开大嘴扯着嗓,啊呃——啊——啊呃,叫起来。

你俩都别号丧了。一个穿大氅的大汉立在山头喊。

大汉就是洪七。

东方胜抱抱拳,洪七,我是来领朱彦武的。

可我要的是壶!

壶没有,只有茶!

好大的口气!洪七说着从山头一跃而下。

且说洪七领着东方胜进了山寨议事堂。洪七也不相让,径自饮了碗红茶,向虎皮大椅上一仰,嬉笑着告诉堂中兄弟,这位东方大侠要人来了。

东方胜将羽扇插在腰间,抱拳一圈道,也不白要,我以茶换,红茶,茶中极品。他晃了晃系在腰上的红茶。

众人大笑。

东方胜指着那茶,你们不晓它的好处,提神明目,益思除烦!

众人再笑。

瞧你浑浑噩噩,精神不佳;掳来大儒,眼睛不行;欲夺宝物,心思不正;无视大侠,品德不端,我这极品红茶,恰对你症。东方胜抽出羽扇,指着洪七说。

众人狂笑。

可别不在乎,这红茶还有个天大的秘密。刀枪剑戟钺,鞭铜锤钩镰,但凡入红茶浸泡十八次,每次两个时辰,再钝的刃也能斩金断玉,削铁如泥。

一席话,引得众人个个来了精神。洪七也竖起了耳朵。这时,就听议事堂外,啊呃——啊——啊呃,毛驴又抑扬顿挫地叫起来。

洪七脸一红,你俩合伙愚弄我等?

岂敢岂敢?东方胜笑道,我身带飞镖,曾用红茶浸泡十八次,三十六个时辰,谓之茶镖。如若不信,一试便知。

众人闻听,都跃跃欲试。洪七斥退众人,噌地站了起来,拎起虎头大刀,大笑道,我来试试,话音未落人已到了东方胜面前,抡刀便砍。

眼瞧就要砍到,就见东方胜身形飘移、轻闪躲过。洪七本不是真砍,想着沾身便收刀。可现在连对方的影子都没沾上,洪七的面子挂不住,脸涨得像紫猪肝,他喘着粗气,刀刀凌厉,步步紧逼。

东方胜徒手竟让洪七近不了身,洪七恨不得将东方胜一刀砍了。

也不知谁喊了声,茶镖呢?

就见东方胜一袭长衫、从腰间抽出镖来、长约半拃,乌黑发亮。洪七一愣,可刀法不乱,跨前一步、再向对方逼去。东方胜身形晃动,就像耍猴,玩得他团团转。再一晃身,已飘出几步开外。一扬手,那镖径直向洪七手中刀飞去。耳边听咣当”“扑哧两声,洪七的刀脱了手,插进堂中的横梁之上,晃了几下才定了下来。

众人狂呼。洪七的脸由红变紫,又由紫变绛。不过他输得心服口服,双手抱拳,佩服佩服!没想到,经茶浸泡的镖竟如此了得!

洪七忙命人看座,心道茶犹如此,看来壶也非寻常人所能拥有,遂断了那心思。于是,叫人带来朱彦武,交予东方胜。

再说鹅城满城上下见东方胜孤身入虎穴,不伤分毫,领回了朱彦武,先是惊异,后是惊叹。是夜,朱府大摆宴席,答谢东方胜,遍邀全城名士作陪,夜半方散。

子夜时分,一黑衣蒙面人倒挂金钟,悬于朱府书房后窗。好一会儿,才悄然拨开窗户,钻了进去,不一会儿,又钻了出来,怀里多了个盒子,盒上有字:红茶御壶。说起此壶,乃当年皇帝御赐朱家先祖,传到朱彦武手里,已历三百余年。

黑衣人抱壶蹿进长廊,忽见前面立一老者,仙风道骨,长髯飘飘,手持支竹筷。黑衣人见状,大惊,欲抽身后退。谁知,四周灯火亮起,一片通明。

老者怒喝,逆徒还不束手就擒,更待何时?

黑衣人并没乱了方寸,抽出三支飞镖,一扬手,镖裹着劲道,呈品字形飞向老者。老者手持竹筷,将三支镖轻轻拨落尘埃,又挺身而上,筷子早点了黑衣人的穴。黑衣人扑通倒地,揭开面纱,竟是东方胜。老者指着地上飞镖——镖刃处一牙一牙缺口,朗声道,红茶要义,首推正心。与洪七比,你心太邪,再好的红茶也于你无补!

原来,老者是东方胜的师父西门道长,平素酷爱红茶,武功炉火纯青。东方胜悟性强,跟着道长研习飞镖,镖艺精进。奈何心术不正,钻营坑蒙拐骗偷这些下三烂东西。起初,道长想以红茶茶义,教他回归正道。谁知他不为所动,道长恨铁不成钢,将他逐出师门。谁知他出门就委身沙皇——适逢沙皇觊觎朱家红茶御壶,软硬兼施,奈何朱彦武油盐不进——此番回鹅城,一心窃得此壶。知悉后,年逾九旬的道长怎肯让国宝被盗,遂动身下山。怎知节外生枝,爱茶的洪七也想得此壶,绑了朱彦武,放话以壶赎人。这才发生了上面的故事。

(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现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红茶大儒朱彦武被绑架,刚回红茶之乡鹅城的东方胜便自告奋勇去鹅山寨赎人,体现鹅城人的血性。
B.东方胜性格直爽见到鹅山寨寨主洪七便直奔主题,申明要领回朱彦武,引得山寨上的人们肃然起敬。
C.东方胜与洪七比武,先是徒手搏斗,后是飞镖夺刀,可见东方胜茶镖不凡,功夫了得,确是武林高手。
D.西门道长以竹筷轻松打掉东方胜三支飞镖,并点了东方胜的穴,可见道长没有给东方胜传授武功秘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城人的担心、山寨人的揶揄、洪七的鄙视,既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烘托了东方胜的胆识与武功。
B.洪七与东方胜比武的情节,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描写别里科夫一样,都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
C.“遍邀全城名士作陪”的交代,意味着西门道长可能也在受邀之列,这为降伏东方胜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小说语言简练明快,短句为主,句法多变,这种语言特色与武侠小说扣人心弦、快意江湖的情节相一致。
3.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是西门道长的徒弟东方胜要盗取“红茶御壶”,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并简要分析。
4.学校公众号拟在“最小说”栏目刊登本文,对于最后一段,编辑部产生了分歧。李编辑认为可以删去,而王主编则认为不能删,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2024-03-14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难忘的影子(节选)   

金克木

大学的门进不去,却不妨碍上另一种大学。

初到北平的一个多月里,青年A在火车站先得到一位把头上了一课。后来老李又给他系统地讲了几个专题酒缸、京戏等。

公寓掌柜永远是那样点头哈腰,面带笑容,还没露出另一种脸色。虽没来挂号信,但第二个月的钱已经要去了。伙计永远面无表情,只做照例公事。除说出自己是唐山一带人以外,什么情况也不透露。公寓住客几乎都是学生,互不招呼,陌生到底。

过不了几天,①青年A便自封为马路巡阅使,出门去走街串巷了。他不敢走远,只在西单一带溜达。

他在石驸马大街的原先女师大的门前徘徊。看男女学生进进出出,有时还有坐包车(专用人力车)来的夹着皮包的教授。他对这些大学生不胜羡慕。心想着他所知道的女师大的著名教授鲁迅、钱玄同、黎锦照、杨树达。这些人的书和文章他读过,以为教授都是这样的大文豪、大学问家。在离师大不远的世界日报社门前,他每天看张贴在报栏里的当天的报纸。从大字标题新闻到副刊和广告都不放过。他觉得这里的报纸和上海的《申报》《新闻报》不大一样。

一条条胡同里转来转去,终于在宣武门内发现了一条头发胡同。北京的地名奇怪,有很难听的皮库胡同,又有并不很细长的头发胡同。②不料这条胡同里有一大宝藏:市立图书馆。这也是大学。

他走了进去,从门房领到一个牌子,便进了门,不看文凭,也不收费。

这是两层院子。外层院子长方形。靠街一排房子是儿童阅览室。里层院子是方形。一边厢房是阅报室,一边厢房是馆长室和办公室。正面三大间大房打通成一个大厅,中间空一块,两边相对是一排排桌椅,每人一桌一椅,行间有通道,正面一个柜台,台后桌子两边对坐着两个女馆员。后面有门通书库。也许后面还有个院子。柜台两边靠墙有书柜,一边是目录卡片柜,一边是上下两层玻璃柜,上一层是万有文库,下一层是一些同样大小的英文书。下面光线不足,望了半天,才看出书脊上共同书名是三个词:家庭·大学·图书馆(丛书)。目录柜中一查,古旧书不多,洋书只有摆出的那些,几乎全是五四以后的新书。

这下好了。有了大学了。青年A便天天来借书看。中国的,外国的,一个个作家排队看全集,有几本,看几本。又去隔着玻璃看万有文库的书名。其中有些旧书是看过的,许多新书不曾读过。于是他用笨法子,排队从头一本本借看,想知道都说些什么。《史记》《石头记》《水浒》以及《因数分解》《轨迹与作图》之类就不借了。有的书看不明白,简直不知所云。例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引论》,都是文言译本,看来好像比柏拉图的《理想国》还难懂。他想外国人原来一定不是这样讲话的,外国书不看原文的不行,变成中文怎么这样奇怪,不像是有头脑的人在说话。于是他奋勇借阅家庭大学丛书,也从头一本一本借出查看是些什么,硬着头皮连看带猜,还是有懂有不懂,但觉得有的书比那几本文言译本还明白些。他认为这不是文言之过,因为严复、林纾的译文也是文言,却明白如话,看得下去,也有外国味。怎么外国哲学家的头脑特别?他因此下决心学外国文,倒要看看外国人怎么说话、作文,怎么思想,是不是有另一种头脑,中国人懂不了。

到哪里去学英文呢?补习学校也进不起啊。

除上图书馆以外,他仍在街巷中巡阅。有一天偶然看见一家大门边贴着一张红纸条,上写:私人教授英文。

进去一问,原来是一位三十来岁的人,说是课本自选,语法也可以教,从字母学起也行,每天下午一小时,每月学费四元。这里就是他的家。

③他下决心学,交了四元学费。他已接到家信,批准他留在北平上大学,过旧历年前可以再汇一笔钱来。

学什么呢?从家里带来一本破旧不堪的《英华双解辞汇》、一本《英文典大全》和一本《英语构造法》,都是英文本,但非外国原著。《纳氏文法》等书哥哥说自己要用,不给他。这几本不合用,得去买。

去西单商场新书摊上看了看,又到一家旧书店去找,却不知买什么好。记得那位在上海大学上过学的说,他念的是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英文译本。这本书他不喜欢。忽然看到一小本世界书局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本,后面还附点词汇,很便宜。他想起一些同学和朋友迷上这本书,是郭沫若译的,他也看过,却不知好在哪里。他想歌德这书在当时德国和现在中国这样风靡一时,郭沫若都肯介绍,可见其中定有奥妙,从汉译看不出来。德文的看不懂,英文译本总比中文译本更接近原文吧。于是花两角钱把这本半新不旧的书买了,当英文课本读。

第二天去那人家里学英文。老师一见要念这个,他也没看过,愣了一下,也没说什么,就从头一句一句讲。青年A既看过中译本,又先查过生字,一听之下,觉得英文也并不难。学了几天,读了开头几封信,自认为自己查查字典也能看下去,而且觉得那英文不比郭沫若的中文好,还是看不出歌德的天才在哪里。想来只有读德文时再念原文了,便向老师提出。老师欣然同意,说,学英文当然要念英国人写的书,翻译总是不如原文,尤其是文学书。④青年A认为英国诗没有一首能译成中文不走样,译得好也只能算是中国人重作的。

那么读什么呢?请老师推荐一本。屋里连书架都没有,只有几本书堆在桌上,老师便拿过一本给他看。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种硬书皮的读物,家里有几本,如《天方夜谭》等,不过这一本他没见过。这书的中文名称是《阿狄生文报捃华》。这是英国散文的模范,值得精读。这才是英文,真正的英文。英国学生都要熟读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A选择了图书馆作为自己求取知识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不需要文凭,还是免费的,并且里面的书籍他没有读过。
B.青年A因为进不去真正的大学,所以只好上另一种大学,“老师”有那种不请自来的火车站“把头”,还有老李、公寓掌柜等人。
C.青年A在街巷中“巡阅”的成果除了发现了市立图书馆,还发现了私人教授英文的家教,且比补习学校的收费低。
D.青年A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本作为英文课本,但老师也没有阅读过此书,青年A学了不久,就根据自身情况放弃了阅读此书。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青年A面对令人窘迫的陌生环境,无奈去街头寻找求学机会的境况,幽默的语言中极富自嘲意味。
B.句子②写功夫不负有心人,青年A终于发现了求学的地方,“宝藏”一词的背后是他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
C.句子③写青年A做事果断,毫不拖拉。他为了能阅读英文原著,立即寻找了合适的地方,花钱学习英语。
D.句子④写青年A对英译汉诗歌的评价,指出这种翻译作品质量的低劣,肯定了中国作家诗歌创作的优势。
3.本文是金克木的自传体小说,但他在文中不用第一人称“我”却以第三人称来讲述青年A的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
4.张定浩说:“小说中的青年A其实就是金克木,学问在金克木那里都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他会问问题、找问题和找到兴趣点并探索下去。”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024-03-1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瞿唐怀古

杜甫

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注】①月窟:比喻极西之地。梁简文帝萧纲《大法颂》:“西瑜月窟,东渐扶桑。”②陶钧:制陶器所用的旋盘,这里比喻大自然造物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瞿塘峡奇险,境界阔大。众多支流由西南方汇涌而来,齐齐注入峡谷,浩浩荡荡,奔腾壮丽。
B.颔联使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大地从山根处裂开,形成峡谷,大江从遥远的地方奔流而来,想象奇特。
C.江水来势汹涌,冲击两岸的山崖,山峰峭立面对着白帝城,幽深的群峰中隐藏着神女居住的阳台。
D.本诗语言刚劲雄健,与同时期写于夔州的《登高》一样,都借所见自然之景,抒发身世命运之悲。
2.清代仇兆鳌说:“盖题属怀古,不敢忘禹之迹,而险由天造,亦不可没天之工,结以咏叹出之,倍有神致。”这一观点在本诗尾联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4-03-1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子之,明法尚功。韩子论儒有益与无益也,比之于鹿马。鹿无益,马有用也。儒者犹鹿,有用之吏犹马也。夫韩子知以鹿马喻,不知以冠履譬。使韩子不冠,徒而朝,吾将听其言也。加冠于首而立于朝,受无益之服,增无益之行,言与服相违,行与术相反,吾是以非其言而不用其法也。烦劳人体,无益于人身,莫过跪拜。使韩子逢人不拜,见君父不谒,未必有贼于身体也。然须拜谒以尊亲者,礼义至重,不可失也。以谓有益,礼义不如饮食。使韩子赐食君父之前,不拜而用,肯为之乎?夫拜谒,札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然而韩子终不失者,不废礼义以益也。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缪,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子贡去告朔之筑羊,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恶费羊,孔子重废礼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

(节选自《论衡·卷十·非韩篇》)

材料二: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簧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簧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篑。”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节选自《礼记·檀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之爱我A也B不如彼C君子D之爱人也E以德F细人G之爱人也H以姑息I吾何求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术,文中指政治主张,与《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术”意思不同。
B.履,文中指穿着鞋子。这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思相同。
C.苟,文中指苟且、贪图,这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苟”意思不同。
D.告朔,指天子季冬将次年历书颁给诸侯,或诸侯于朔日告祭祖庙,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主张明确法令,尊重功绩。他将儒生比作无用的鹿,将有用的官吏比作马。
B.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但本文作者认为儒生讲求礼仪,大有用处,不应抛弃。
C.子贡因为爱惜而要取消用作祭品的羊,孔子看重礼义,认为取消它会招致灾祸。
D.曾子用生命践行礼仪,因为童仆说他用的竹席不合礼法,便不顾病情坚决更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韩子赐食君父之前,不拜而用,肯为之乎?
(2)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4-03-1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从古代“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到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内涵,它的构形美和形音义的结合美分别体现了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和”思想。

汉字构形原则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汉字构形方式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汉字造字中的象形思维。汉字多以人体部位、自然中的物,单独成字或作为部件。比如,日、山、水、火、口、手等。有一些汉字将自然之物与人的情感合二为一,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比如,许慎《说文解字》中“天,颠也”。甲骨文像正面站着的“人”形,本义是表示人的头顶,又表示人头顶上方的天空。俞水生发现,在古代,各民族都崇拜天,认为它神秘莫测。所以,“天”还关联着传统文化中的命和运,像“天理良心”“天随人愿”等。再比如,“木”的甲骨文是,上半部分为叶,下半部分为根,表明一棵小树想要枝繁叶茂必定要向下扎根。这与做人一样,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历经风霜,向下扎根才能向阳生长。

汉字构形组合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从汉字的构形组合角度来看,一笔一画组合成的形态不仅给人以美感,也传达着人文精神。比如,“王”字由三横和一竖组成,董仲舒曾解释三横可以看做“天”“人”“地”,一竖贯通三横,表义为王,这也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立”字甲骨文为,由人和一横构成,一横代表大地,表明人站立在土地之上,行走于天地之间。我们常说“三十而立”“顶天立地”,“立”字中也体现着一个人要承担责任,将自己的心量修炼到与天地一样大,才能够顶天立地。再比如,“道”字本义是道路,甲骨文为,由“行”和“人”构成,表明人的四周皆有道路可走。周代之后,“道”字中的“人”变成了“首”与“止”,“首”指人的大脑,“止”表示行走,这时的“道”就表示边思边行。由此看来,“道”不仅仅指人们脚下的路,也代表了心中的理,人处在天地之间与世间万物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思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尽人事,听天命”还是“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都表明“天人合一”思想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汉字一笔一画的巧妙组合勾画出世界万物,同时也勾画出人的心理图式,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体现出汉字“形美”下的“天人合一”。

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形、音、义相结合,可谓搭配和谐、相得益彰。

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上,中国自古代起就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从汉字形音义的角度来看,“和”字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口”作为“和”的形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和谐、协调。在甲骨文中,“和”字本身就和音乐有关,甲骨文为,左侧的“命”是指吹奏用的竹管。“应和”“随声附和”等词语中的“和”,代表声音上的和谐,也代表人们思想的和谐。

无论是从构形角度还是形音义结合角度,汉字都体现和中有合、合中有和的和合文化,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种“和”。

(摘编自赵梓宁《汉字审美视角下的和合文化》)

材料二:

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分为哲学、文化、出行、器物、动物五个类别,涵盖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多个方面。该片从汉字的最初字形开始追溯,解读其最早意义及当下新释义,并对这些汉字背后的冷知识进行科普,揭示了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让更多人了解汉字之美、中文之美,了解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活力。

汉字自具象的情景脱胎而来,孕育了中国先民对时空乃至对宇宙的看法。“天”字的甲骨文像是一个小人顶着硕大的脑袋,这是中国先民对苍穹最初的印象,而这一形象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宇航员身着太空服在太空的样子。周代以后,“天”几乎和神灵画上了等号,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试图获得来自天的指导。《“字”从遇见你》还将“天”字与飞天图联系,起初飞天的是一群头圆脑大的男性,他们不仅头大,而且头部被笼罩在更巨大的圆形之中,这恰好与“天”的甲骨文字形相对应。无论是古人的发问“天上有人吗”,还是现代人的感叹“我的天哪”,都在诠释着造字者的宇宙观;人类头顶上那一片无垠的空间,至高无上,统御着人间的一切。

汉字在被创造之初,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其中还蕴含了中国先民对人生、对财富、对生活的看法。长存于汉字世界原点的“中”字最初代表战争时飘扬在上空的旗帜,是权力的象征,后来代表天下的中心,取“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意。把“中”与“国”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中国”,这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逐渐上升为中国人处世的哲学与追求,“中庸”阐述了中国人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这一哲学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摘编自叶元琪《汉字背后的故事及其可视化传播——以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构形方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B.汉字每一笔一画无不传递着人文精神,如“木”告诉我们不断学习、历经风霜、向下扎根才能向阳生长。
C.汉字在被创造之初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它其中蕴含着中国先民对人生、对财富、对生活的看法。
D.“中庸”阐述中国人“不偏不倚”的处世哲学,源于“中”字最初含有“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多用举例论证,通过对多个汉字的解析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如许慎对“天”字的解释,论证汉字构形体现整体思维方式。
B.材料一第五段引用鲁迅先生的原话,论证了汉字具有形、音、义相结合的和谐美,增强论证说服力,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丰富性。
C.材料二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通过介绍纪录片引出作者观点,然后分别论证了汉字中蕴含着中国先民的宇宙观、蕴含着人生哲学。
D.两则材料中对汉字字形的解析都很生动,而对汉字字义的阐释则有不同:材料一侧重于纵向阐释,材料二则侧重于横向阐释。
3.下列对汉字的解析,最适合在《“字”从遇见你》节目中播放的是(       
A.“仁”,从人从二。只有“二人”才能形成“仁”,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仁”的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
B.“福”与“酒”关系密切,“福”的甲骨文字形与黄河流域先民可以酿酒的尖底瓶形似,人们有富余的粮食用来酿酒,象征生活幸福。
C.“舟”的字形源于生活中的船只,像竹筏。舟的出现代表人类有征服江河的能力,现在“舟”也指人类探索宇宙的交通工具,如“神舟”。
D.“教”字左上方是“爻”字,是一种占卜符号,代表曾经的科学与文化;左下方是一个小孩的形象;右边则是一只手拿起一根棍棒。
4.王力在《古代汉语》中说:“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想通,而且令人明白:虽然一个词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以“天”“道”为例,结合材料分析两字各自义项间的联系。
5.国家汉办数据表明,除中国外全球平均每31人中就有1人曾学习和使用中文;同时,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面对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将如何向学习汉语的国外友介绍汉字文化,让他们了解汉字的魅力。
2024-03-1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

(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注]①高,即当时秦朝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②废适立庶,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③王介甫,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新法。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李斯助之A言B其便C利D益成E秦乱F然G使H李斯不言其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坐,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一人犯罪,相关的人连带受罚。
C.逆,指迎合、揣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词义相同。
D.法术,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讲“术”,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否定苏轼所说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术扰乱天下的观点;然后确定自己的观点: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
B.文章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的,李斯不过是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恩宠罢了。
C.作者认为像李斯这种“趋时”而“邀宠”的小人固然可恶,但法术之学“足亡人国”,所以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
D.第四段拿后来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学说的关系来类比李斯与荀卿学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说法是错误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遣谋士赍持金五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2)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5.姚鼐说:“小人之仕,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作“富贵之谋”的具体表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夏

乔叶

这天十点来钟时便听得秀梅家那边热闹起来,出门朝她家瞧望,方想起来她家是今日应“好儿”。大英、孟胡子、张大包等一干人都已在门边站着,峻山和秀梅两口子的腮帮子上红艳艳的,也不知被谁给擦的口红还是胭脂。秀梅喊我过去,我便也走过去,随着一干人流水般地进了门。礼桌旁边贴着个小条:收礼不待客。我问张大包,现在都兴这个了?倒是利落。张大包笑道,这个好呀。谁还差一顿饭。省了多少麻烦。

没饭可吃,也不过是贺个喜,瞧瞧家具陈设,再说上几句场面话。两边的大红贺联一看就是孟胡子的手笔:

迎八面春风入院

接四方贵客归家

便冲着这字可劲儿夸。

门头匾还用红绸子蒙着,不一刻,赵先儿吆喝着吉时已到,大英和孟胡子便被请过来给门头匾剪彩。赵先儿又说了几句吉利话,便领喊众人一起倒数三个数,两人各扯着红绸子的一端,使劲儿一拽,黑底金字的“山明水秀”牌匾便露出整个儿真容,众人一片喝彩。鞭炮随即炸裂裂地响起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见是一挂接一挂,衔接紧密。

便在这声音里看房子。一楼熟,二楼我还是第一次上。主屋和两边厢房是客房,实木的桌柜床架都只刷了一层清漆,虽显简单却也清爽。临街是餐厅,装着大落地窗,安放着几套餐桌椅。秀梅说是孟哥设计的,让游客边吃边看景。孟胡子道,不是有两句诗嘛——地老师你准知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就是这个意思。客看着外面是景,外面看着客也是景。客在这上面吃着饭,就是一幅活广告。隔锅饭香嘛,里头吃饭的人越多,外头想进来吃的就越多。大英道,鸦飞旺枝,猪吃抢食,也是这个意思。孟胡子道,意思是这个意思,话不是这个话。以后客多,咱们张嘴前都得思思想想,不能像她这样太随心随意。大英道,一不小心叫老孟揪住了辫子,咋还成了反面教材。笑了一番,也便散了。

我和孟胡子前后脚出门,迎头碰到豆嫂也来随礼,端着一盆豆腐,于是又站住和豆嫂寒暄。豆嫂对孟胡子说她已经盘好了馅儿,要孟胡子中午去她家吃饺子。饺子我也许久没吃,心里一动,我便搭上话,问她给孟老师备的是啥好馅?她说没啥大鱼大肉,就是笨韭冒了头茬,包个韭菜鸡蛋馅饺子,尝个春鲜。哪里来的笨韭?就是在俺门口的菜地里嘛。搭了块塑料薄膜,就拱出得快了些。二月韭,八月藕,男不离韭,女不离藕。这韭说的就是笨韭,对身体可好着哩。那味儿跟山韭可有分别。说着便又把话茬朝向孟胡子,等孟胡子应下来方才顺便邀我,我自是答应。看着她的背影,我问孟胡子该拿着什么分寸的礼,孟胡子说我拎瓶酒,你看着办。我便拐进秀梅超市问秀梅,秀梅问过缘故,笑道,那你就拎壶花生油。这是天天要用的实在东西,村里人不爱虚的。你们俩有酒有油上门,这意思也好,长长久久,越过越有。我便照办。她边结账边说看你这顿素饺子吃的,活活一个肉价钱。

花生油果然很中豆嫂的意,她兴高采烈地接了过去,笑容都显得油光光的。她正在门口跟香梅说话,香梅端着一个不锈钢小盆,装着几块咸菜,笑盈盈地听着。豆嫂说的正是腌芥疙瘩。她说俺这芥疙瘩可不是光寻常地一层一层地撒盐就妥,最费工夫的是倒两回缸。头一回是下盐的隔天,第二回是又七天以后。第二回倒缸时不是腌出来可多咸水儿吗?这些咸水儿不能扔,加了花椒大料香叶啥的熬成老汁儿,末了再熬点儿糖稀倒进老汁儿里再腌回去,这样腌出来的芥疙瘩切成细丝儿,加点儿醋和小磨油拌一拌,孟胡子说要是放到城里,一碟能卖上十块哩。听我也夸,便又对我说,等饭罢了给你拾些。想不到你恁洋气的人,口味倒跟咱们是一厮的。待她讲完这一截,我便问香梅下载抖音了没有,她说下了。我说秀梅一直念叨着叫组队拍点儿啥呢。

饺子还没包完,我便上手帮忙,她不让,说展眼就妥。她擀皮儿真是一把好手,一手拿擀面杖,一手转皮儿,一张皮儿转一圈,擀出来的皮儿中间厚四周薄,包时这薄边儿往里一合,正合适。中间厚的皮儿正裹着饺子馅,是再也不易煮破了的。满满两锅盖饺子包好,豆哥和孟胡子进了门,孟胡子拎着一瓶“怀川醉”,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豆嫂说这可是好酒,比茅台也差不多吧。豆哥也笃定地说差得一点儿也不多。

酒足饭饱,我和盂胡子便告辞。豆嫂也已将芥菜丝装了两个塑料袋,分送每人一个。虽是满满的,却是小袋子。或者说袋子虽小,却是满满的。

……

进入初夏的山,越来越有看头儿。到处都是喜鹄。黑白两色,修长的尾巴在丛林上空飞划,在枝丫上降落。燕子比喜鹊小一号,喜欢站在单薄的高线上,如在炫技。山色越发往深里酝酿着青绿,灌浆的麦子已经散出了细微且盛大的清香。树上的花迅速地缤纷起来,山楂花雪白,柿子花淡黄,我一直纳闷核桃什么时候开花,被雪梅特意指点了一下才知道它开绿花,粗看去花绿叶绿,可不就像是没开花。仔细去瞧还能分辨得出雌雄花,雌花花头比雄花多了一点点紫红。家户们爱种月季,圆圆的小花小朵,颜色却比平原的更称丽。

(节选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在一片热闹声中开始,引出秀梅家民宿吉日剪彩、邻里庆贺的活动,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氛围。
B.牌匾“山明水秀”,是民宿主人峻山与秀梅两口子名字的巧妙组合,暗示宝水村的自然环境特点。
C.从餐厅二楼临街布局的设计和解说可见,孟胡子是个兼有经营理念和审美趣味的乡村建设策划师。
D.小说中“我”问秀梅去豆嫂家该拿什么分寸的礼,表现出“我”对迎合乡村社会世俗人情的无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小说以情节引人入胜,本文用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书写乡村的发展变化,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B.小说中豆嫂热情大方地给香梅介绍腌制芥疙瘩的详细过程,展示出新农村村民勤劳肯钻研、朴实不藏私的美好品质。
C.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尤其是人物语言,平实浅近的家常话中蕴藏着乡村人特有的语言智慧,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与鲁迅《故乡》中农民是被启育者的角色定位不同,小说视角独特,讲述了新时代农村人的生存智慧对“我”的震动。
3.文末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宝水村作为新时代农村的缩影,村民身上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请从文中找三处细节来谈谈你的理解。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