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6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与相联系,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怪事。一种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美刚露头的时候,总要经历一段让人惊异、摇头甚至咒骂的过程。

17世纪的南欧和中欧,一种怪怪的艺术风格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复杂、奢侈与浮夸)出现后,一直被艺术史家们冷落了将近200年!因为在这期间,美的形态和法则被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垄断了!好在事物有它自己的法则,即作用与反作用,后来在浪漫主义兴起的时候,对古典主义发起有力反击的斗士,恰恰都来自法兰西,如美术界的德拉克洛瓦、音乐界的柏辽兹,特别是文学界的雨果。雨果向古典主义发难的一句最有力的话是:你们所认定的美只有一种,而丑(没有被古典主义者划入美的范畴的审美对象)则有千百种!

德国的美学家罗森克兰茨于1853年出版了一部论著,叫《丑的美学》,从理论上为怪诞的美鸣锣开道,惊世骇俗。1888年,瑞士的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经过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深入研究,出版了一部重要论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雄辩地论证了巴洛克非但没有背叛文艺复兴的传统,相反,恰恰是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一观点。1896年,美学家桑塔亚那出版的论著《美感》也为怪诞正了名,指出怪诞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重新创造:它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而不是背离了内在的可能性;然而,正是内在的可能性构成这些创造的真正魅力。因此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这等于为怪诞从旁门左道走入美学殿堂开了通行证。这期间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建筑领域都开始出现破常示异的作品,就激烈的程度而言,尤以建筑为甚,其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西班牙的高迪(1852-1926)。如果说,他设计的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已是石破天惊,那么同样位于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则更令人目瞪口呆!设计者以曲线手段颠覆了通常以几何造型为原理的欧洲建筑的一切要素,彻底打破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仿佛是在一块巨大的海绵上雕刻出了许多的阳台、过道和天井,而它们中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连每件室内陈设都不一样。不难想象,这个完全陌生的天外来客立即引起巨大的争议,而且遭到最难听的谩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包含着天才智慧的怪诞建筑,以经典的身份牢牢留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即使到了后后现代的今天,它依然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不及等到它的百岁华诞,就于2005年将它连同包豪斯教学楼和悉尼歌剧院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使它成为现代美学殿堂里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摘编自叶廷芳《建筑的怪异美》)

材料二:

走在北京老城区的街头,即便没有踏足深宫大宅或胡同小院,也不难感受到,古都庄严华贵的稳重气息正扑面而来——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无论高矮胖瘦,都顶着个中式大屋顶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都被北京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顶在了头上。这并非古老城市的普遍现象,在同为东亚古都的日本京都,新式建筑就很少会戴上仿古帽子,大屋顶属于真正的古建筑。

最初给西式楼房加上中式大屋顶的,并非中国人,而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认为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的本土化,能减少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阻力。

中式大屋顶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其中不乏建筑专家的猛烈批判。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大屋顶建筑所采用的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勉强生硬地加在一座洋楼上,破坏了中式建筑的真趣味,是最不聪明的借鉴手法。同时,梁思成还指出,给近现代西式建筑强行加大屋顶在经济上并不划算,靡费侈大,不适应当时中国贫弱的基本国情。

大屋顶在理论和设计建造方面也都不乏缺陷,但或许正因为与老北京风貌较为贴合,长期以来也得到了北京市民的认可。

(摘编自姚白莞《北京的建筑为什么总有个大屋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建筑领域,任何事物刚露头时若带有新的时代特征,总会经历一段不被接受的过程。
B.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长时间对美的形态和法则的垄断致使“巴洛克”被艺术史家们冷落了近200年。
C.无论是雨果还是罗森克兰茨,都为怪诞之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前者耕耘理论,后者反驳旧说。
D.怪诞从旁门左道走人美学殿堂,是因为沃尔夫林论证了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精神”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怪诞美的发展,建筑领域的作品在破常示异的程度上比文学艺术领域的作品表现得更激烈。
B.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颠覆了传统建筑遵循的一切要素,因此直到现在它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
C.北京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所戴的“仿古帽子”是时代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普遍存在于古老城市。
D.外来传教士们认为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中国化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因此给西式楼房加上了中式“大屋顶”。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法国朗香教堂设计者把它当作一个听觉器官似的东西来设计,与传统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高耸相反,一般人很难解读它的哲学或宗教寓意。
B.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无数钢骨铁梁与数不清的水、气管道交错在一起,很像炼油厂或化工厂,冲击了许多人的审美口味,引来不少骂声。
C.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由一系列的双曲面的体量组合而成,它的横空出世,使毕尔鲍鄂原本已沦为“破落户”的城市一下子又光鲜了起来。
D.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添加弓形承重结构“拱”和方形木块“斗”合称“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4.结合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中式“大屋顶”存在的合理性。
5.“怪诞的美”要真正走入并长久地存在于美学殿堂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4-03-0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一模/孝义市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竞渡诗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譀:吼叫,叫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馆驿楼前观看了一场龙舟赛,从比赛开始到龙舟夺标,心情随之越来越振奋。
B.龙舟竞渡,场面十分壮观热烈,鼙鼓响声震天,装饰威武的龙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
C.赛事高潮,一舟当先突出重围,在波浪中跃动前行,其气势之猛吓退了飞翔的鸟儿。
D.诗人运用渲染、衬托、借代、比喻、夸张多种手法进行描写,笔触灵动,画面鲜活。
2.本诗题目又作“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历代状元诗联鉴赏》一书中评价其尾联“别有含义”。结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本诗尾联含义的理解。
2024-03-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一模/孝义市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开篇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开篇句内容大致相似,所运用的手法相同。
B.“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伴人行,与《竹里馆》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都写了月之美好多情。
C.本诗的结句则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样,都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D.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回到酒,从空间感受到时间感受,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形象。
2.本诗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问月”部分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4-03-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节选自《庄子·杂篇》)

材料三:

宋有狙公者,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节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①狙,猕猴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损其家A口充B狙之欲C俄而D匮焉E将限其食F恐众狙之不驯G于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贻,指赠送,与《师说》中的“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相同。
B.举,指举起,与成语“一举两得”“轻举妄动”中的“举”意思都相同。
C.少,指轻视、认为……少,与《赤壁赋》中的“少焉”的“少”意思不同。
D.爱,指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而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
B.材料二中两次描写河伯的神态,一“喜”一“叹”,“喜”表现的是志得意满,“叹”表现的则是看到北海的汪洋恣肆后的赞叹之意。
C.材料二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阐明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一切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材料三可以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原指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反复无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庄子文章的说理方式及其效果。
2024-03-0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截击

孙 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祆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当地人民的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吴召儿称敌人为“兔崽子们”,写出了对敌人的蔑视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
D.在我的提醒下,吴召儿也说要把红棉袄翻过来伪装起来,写出她的聪明机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息息相连。
B.小说从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详细描述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
C.小说是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的,“我”不仅是叙述者,也是小说中的角色,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文章在“我们”听到手榴弹的爆炸声音时戛然而止,没有后续故事情节的交待,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请简要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有人也评价孙犁的小说为“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请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写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平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句中“乃”翻译成“就”更好,因为在语境中必要条件比充分条件更合理。
B.通过对《祝福》中的“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会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D.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色彩、想象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诗人的语言往往是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但如果能用逻辑的理性去分析,会让诗歌的语言更有力量。
3.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B.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宋·杨万里《插秧歌》)
C.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宋·苏轼《江城子》)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宋·李清照《声声慢》)
4.依照材料一中有关《祝福》的示例,紧扣加点词语结合全文推断下面这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隐藏的信息。

玛丝洛娃困惑地瞧了瞧副典狱长,然后仿佛感到惊讶耸耸肩膀,跟着聂赫留朵夫走到长凳那儿,理了理裙子,在他旁边坐下。(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5.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的过程。请你将这个推理完整表达出来。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3-0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天,贬居江州长达四年的诗人,奉命移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官职虽有升迁,职所却更加僻远,赴任途中经过岳阳楼,题写了这首诗。②图障:画幅,画幛。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并张挂在庭堂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眼前看到的景象,后写登上岳阳楼观景,既照应了标题,后一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颔联上句写草木与洞庭湖水色相接,下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湖水红波荡漾,辽远开阔的景色一直延伸到长安附近。
C.颈联寓情于景,悲凉凄苦的啼猿,渺小孤独的旅雁,正是诗人长途仕宦、行旅艰难的形象写照,景中蕴含了丰富感情。
D.本诗在用词上朴素平易,抒情委婉含蓄,虽然没有杜甫《登岳阳楼》中表现出的恢宏气象,但也自有不凡的格调。
2.清朝学者何焯在《白香山诗集》中评点此诗:“落句怨愤极矣。”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04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

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

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

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回、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

【注】①晏子:晏婴,名婴,字仲,谥平,世人多称平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言语行事的书,鲁国孔鲋撰。孔鲋,字子鱼,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期年A孔子去B鲁之C齐D景公E不纳F故困G于陈蔡之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指抵挡,与《登泰山记》中“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一句的“当”意思相同。
B.阴,文中指私下里,与《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一句的“阴”字意思不同。
C.荆,古代常指九州中的荆州,也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别称,文中此处指楚国。
D.称,文中指提及,与《屈原列传》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一句的“称”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担心孔子做鲁相对齐国不利,晏子就设计让孔子既不被鲁国重用,又不被齐国接纳,使其困于陈蔡之间。
B.墨子引用晏子和景公的对话,说孔子曾经鼓动楚国臣子以下犯上,弑杀国君,孔鲋认为这是诽谤,用事实进行了驳斥。
C.齐景公想称霸诸侯,晏子认为还不具备条件,他认为即使孔圣人也需要弟子们的劝勉,齐君要称霸也应有相应的辅佐官员。
D.曹明说自己当初觉得墨子诋毁孔子的言论有点可疑,经孔鲋有理有据的陈述,就不再怀疑孔子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
(2)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
5.孔鲋认为墨子是在“谤毁圣人”,孔鲋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什么样的作品就有什么样的读者,反过来,有什么样的读者也就有什么样的作品。“阳春白雪”有人需要,“下里巴人”也一样有人需要。作为一个作家,你的生活属性必然决定着你作品的用性。你要是常年生活在一个极其孤独的小天地里,那你就不可能写出轰轰烈烈、情绪饱满、黄钟大吕似的史诗般的时代文学;而如果你要是时时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和老百姓的生活,那你同样不可能一直只写那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消闲和游戏之作。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本身、题材本身并不决定作品的优劣,决定作品优劣的东西应该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文学的理解。

我们总是埋怨读者的水平太低,埋怨知音难觅,以至想把自己的作品留到下个世纪供人们去研究。下笔之前,我们总是想着应该如何突破,如何超越,如何让专家们耳目一新,如何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这种既有的观念已经变得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成为我们的下意识,时时刻刻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写作。

面对着自己以往的作品,连我自己也感到说不出的震惊。为什么与这块土地血肉相连的自己,会把自己的眼光时时盯在别处?又是在什么时候自己对自己以往的责任、理想和忧患意识放弃得如此彻底而又不屑一顾?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又是什么促使自己变成了这样?我们似乎很少有人这样去想去做:我这一部作品就是要写给最普通最底层的老百姓看,写给这近十亿的农民和工人看。

面对着市场和金钱的诱惑,我们的承受能力竟也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或者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职责;或者把世界看得如此虚无和破碎;或者除了无尽的愤懑和浮躁外,只把写作作为一场文字游戏……写作如果变成这样的一种倾向,那么老百姓的生活也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处处都有生活,处处都有素材,处处都能产生语言游戏的欢欣和情欲,时代和生活也就没了任何意义。于是我们的作品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读者群也越来越小。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却又拿出“边缘化”“多极化”的理论,以印证文学的倍受冷落和读者群的减少势在必然。

面对着国家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变迁,无动于衷,冷静得出奇的一些作家们却仍然高高在上地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依然故我地做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文学梦。或者一览众山小地显示着自己的清高,或者把自己贬为微不足道的码字匠。也许这才是文学跌入低谷无以自拔的最致命的原因。

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不关注时代和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简单得再不能简单的道理:文学不关注人民,人民又如何会热爱文学?如果我以前没有真正想过我的作品究竟是要写给谁看的,那我现在则已经真正想过和想定了,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

(摘编自张平《〈抉择〉代后记》)

材料二:

赵树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他早年曾接受过新文学的影响,但很快就发现新文学传统的圈子过于狭小,无法真正提供农民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他是属于中国民间传统中比较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他把民间传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自愿当个“文摊文学家”,完全出于自觉的选择。这一方面取决于他来自山西民间社会的家庭背景和浸淫过民间文化熏陶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年代感觉到了农民将会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民间文化传统也应该风云际会,获得复兴。所以他始终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小说解释为“问题小说”,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都包含了这种意思。他所说的“起作用”,不仅仅是利用通俗方法将国家意志普及远行,也包含了站在民间的立场上,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这才是赵树理拥有的一般民间艺人所不可取代的特性。他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创作的重要作品,虽然也表现出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农村生活,但那是用民间的山泉洗过一遍的生活,显现出民间的本色。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他本能地发现,在农村,对农民最大的危害,正是农村“基层干部是混入了党内的坏分子”(周扬语)。《小二黑结婚》写农民的自由恋爱,却先写一个三仙姑,一个因为爱情得不到满足而装神弄鬼的女巫,接着是农村流氓窃取村政权为非作歹,压制青年农民的自由恋爱如金旺那样的地痞流氓,小元那样的旧势力跟屁虫,小旦那样随风转的地头蛇,以及小昌那样“轮到我来捞一把”的坏干部……他的小说的矛盾冲突大都是围绕这样一批农村旧势力和新政权结合的坏人而展开的,这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才会发现的问题。他的创作曾被一些用所谓阶级斗争的眼光来“深刻”看问题的人批评为“模糊了阶级观点”,但如果从当时的农村实际生活斗争来看,赵树理的小说何止深刻,可以说是相当尖锐地揭示了抗日根据地农村新的阶级斗争和农民的愿望。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他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他时刻想的是“自己供给的精神食粮群众能不能吃进去”。必须了解赵树理特殊的创作对象和创作观念,才能真正了解他创作的美学意义。一般来说,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是五六十年代作家所共同遵循的创作方向,但像赵树理那样,把自己的文学对象具体规定为“农村中识字人”(大约不会超过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和“不识字人”,应该说是很少见的。

(摘编自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要面向群众,都重点强调文学要立足于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关注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认为作品与读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而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读者的生活态度和对文学的理解。
C.面对时代的变迁,作家们有的自我封闭,有的自命清高,还有的妄自菲薄,这是文学走向困境无以自拔最致命的原因。
D.赵树理的作品在“政治上起作用”,指的是他用文学作品既能够宣传推广国家意志,也可以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己封闭在小天地中的作家写不出史诗般的文学作品,这表明作家的生活背景对作品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B.“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这体现出张平对作家职责的定位,即要有服务时代和人民的意识。
C.赵树理把自己的文学对象具体规定为“农村中识字人”和“不识字人”,由此可见他所谓的“问题小说”缺少深刻性。
D.赵树理时刻想着“自己供给的精神食粮群众能不能吃进去”,可见他努力避免“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党八股文风。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提出作品的评价标准,然后结合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认识,批判了错误的文学观念,最后表达了自己为人民写作的决心。
B.材料一列举了作家们面对市场和金钱的诱惑的种种表现,是为了证明作家的承受能力脆弱,创作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远。
C.材料二作者提取了“文摊文学家”“问题小说”“为工农兵服务”这些赵树理的创作要素,用来证明他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
D.材料二善于运用引用的论证方法,例如用赵树理的话语阐述其创作理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更易理解。
4.材料一中使用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请结合文本解释它们的含义,并简析其作用。
5.材料二说“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3-04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十四盘

范成大

冥鸿无伴鹤孤飞,回首尘笼一笑嬉。

八十四盘新拄杖,万千三乘旧牙旗。

石梯碧滑云生后,木叶红斑雪霁时。

说与同行莫惆怅,人间捷径转嵚巇


【注】①八十四盘:在峨眉山巅的金顶下面,盘回纡折,以形得名。②嵚巇:山峰对峙而险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笑嬉”表现自己的心情,一扫“无伴”“孤飞”带来的孤凄氛围。
B.诗人登上山巅,纵览壮丽景色,有着和“荡胸生曾云”一样的豪迈气概。
C.颈联通过写下雪前后的对比,着重色彩描绘,以美丽图景寄寓诗人的政治理想。
D.本诗语言通俗,写景中含情,情中又含理趣,表现出诗人的胸襟怀抱。
2.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是怎样自然揭示的?请简要赏析。
2024-03-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