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5 题号:224335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鬃野马

陈应松

我们喝茶。这是最后一次用火垄里的火煨茶。最后一次抽烟。最后一次,坐在苦楝树椅子上说话。他起身,后来坐到门槛上。后来,他揉了揉眼睛,说:“棠娃,这把椅子就留在这儿。”

我愣着看父亲。

“等我们再回来的时候,看到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是呀,我们的椅子就放在这里。”父亲转身瞅瞅搬空的屋子,“这椅子别背走了。”

他又看看火垄屋窗台上的那个酒瓶,里面插了两枝打破碗花花。我们要走了,要离开冷杉坳。一连三天,我们将家什搬到清风岩的公路上,等待农用车拖走。我一个人背一口立柜,几次都差点要晃下悬崖。柜子磕磕碰碰,树枝或者头上的悬石要将我牴下万丈深渊。

老人都不会走,他们属于老屋。但他们终是要走,与我们一起。走就是离开,不再回来。野马河的声音像是啜泣。父亲蹲在屋檐下,他再也不会蹲在搁着他棺材的屋檐下了,他要走了,去山下享福。我们坐在磨损得凹下去的门槛上,那是很结实的枸骨冬青木,它被一次次踏过的鞋,磨成一块狗啃过的骨头。房子搬空了,房子也是一块骨头,是骨架,它被时间掏空了。

父亲抽着烟,他走了一天的山路,他也一趟趟地背,他的背篓不比我小。他背上的汗渍缀在一块蓝色的补丁上,这还是多年前母亲给他缝补的,他舍不得扔掉。背篓的篾绳费衣服,总是先把肩膀磨破。他再也不会背背篓了,不会背这么重的背篓,这么重的东西。

门前的野马河在歌唱送别,令人烦乱。一只乌鸫站在屋场前的冷杉上,俯身张望。一阵风,把屋顶上的落叶吹下来,恍似在撵我们。

还有红薯,我从角落里扒出来几个,把它们壅进火垄里。我们将会打开门,让野兽进来,从大门进来,从窗户进来,从墙缝进来,从即将破溃的屋顶进来。人一旦离开,房子会迅速朽烂,房子是靠人撑着的,人撑住,房子才不会倒。怠倦,无力。父亲坐在那里,原是准备一直坐到生命的尽头,但现在他生命的尽头在山下,在一个叫月亮湖的移民新村。

秋天是红色和黄色全面攻占的季节,天空晶蓝,糖分布满山坳。秋色在山里隐秘而盛大,它从河中发红的苔藓开始。蜂巢盛满了蜜,山林用疯狂的炽热成熟果实。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树叶也是精灵。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秋天正在夯实每一粒种子,没有凋敝之意,不用赞美它自美。呼啸的风吹不完树上的叶子,雪也埋不了炊烟。

我们开始在鸟儿的归巢声中怀念我们经历的一切。“爹,还来么,您?”我在黄昏的光线里问。

“嗯。”他说。

“有时间的,会有的,我们是要给动物让路了。”我安慰他。

他很老了,也许不算太老。他有皱纹,掉了几颗牙齿,两腮峭寒,颈上挂着枯壳松的皮。他双手宽大,那只丢失的脚趾是被石头偷去的。他曾经手握撬棍,一个人挖平屋后的山,修建了厨房,引来了山泉水。

“是的,我们会回来的。”我说。

椅子。窗台上行将枯萎的花朵。我们回来的那天,花会枯萎,椅子会坍塌,被白蚁蛀空,葛藤缠上靠背,而坐过的地方会长苔,并生出一朵朵菌子。

河流发出嗡嗡的湍鸣声,这是我的梦。

如果放一把椅子,一朵花,在群山间游荡的红鬃野马就会到来,但是我们已经永远离开了这儿。我们会忘记一切吗?甚至会忘记埋在茶树下的父亲的脚趾。当我们离去后,这个脚趾会在这里四处走动,在堂屋,在卧房,在火垄屋,在厨房,在牛栏、羊圈、猪窝,在山上的挂坡地,在溪水中走动,在母亲的坟前走动。噢,脚趾是不会离去的,它填充着这儿人去楼空的荒寂,它是老屋最后的见证者,它将与这儿的空虚交锋,抵御残酷的遗忘。

屋檐下晾着的旧衣,将永远晾晒下去。破鞋,还有挂在墙上的生虫的苞谷、露出箬叶的斗笠、曾经挂过腊肉的吊钩,都不要了。让这些零落的旧物,带着曾经逝去的烟火味儿,让苔藓和野草攻击它们,但是我们活过。磨刀石还在,那石头上曾经发出过刀刃沙沙的出锋声。磨锄,磨镰,磨猎叉,磨月光。

篱笆短墙上,依然爬着绿叶肥厚的南瓜藤。父亲把南瓜种在母亲的坟上,让南瓜藤疯狂地奔跑。南瓜的藤叶覆盖了母亲的坟包。他会摘下一个南瓜,他会摘下一堆南瓜。每摘一个,就等于是去那儿看望了一次母亲。他什么也不说,他去那儿转悠,去见我很久就离去的母亲。

我踅回屋里,看到了门旮旯里一个铁砧。铁砧上凸出的“罗记铁铺”四个字,这是铸造之初就有的。这是祖父的遗物,他是一个铁匠。在这条曾经繁华的川鄂古盐道上,他锻打过农人与猎人各种各样的器具,也打过刀剑,打过铁锅、锅铲、剪刀和猪毛刮刀,打过拴狗的铁链。在墙角,它不会生出锈渣,它太结实了。

“那边也有南瓜,还有。”他指指后山。他用摘南瓜的暗示,让我最后去看母亲,向她告别。我不想再去打扰母亲,让她在那里沉睡。她在家里看家。她属于冷杉坳永远的居民,直到墓碑倒塌。傍晚有稀落的鸟声,还没有找到栖枝。在渐渐长满了雷公菌和刺架的小道上,在荒草漫上以后,这里没有了时间的年轮,没有了“以后”。

当鸟声偃息,我们惊异地把头抬起来,周围的树,早就像饥饿的凶兽向我们逼近,它们要吞噬这座屋子,要把我们挤出山坳。

可是我们赖在这里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撵走我们。只要我们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敞着咸味的胸脯喘气,鸟声、水声和风声会把我们的生活乖乖留给我们,把抚慰抛给我们,让我们相信活到明天是值得的。

懒洋洋的夕光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红宝石搁在山峦上,五骏峰被一把抹红了。我递给父亲一个红薯,拍打着上面热噜噜的灰。我添了最后一次柴,我们吃最后的烤红薯,它喷出的香味瞬间弥漫了房屋,好像我们又回到了过去。

(选自《芳草》2024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崖”“悬石”“深渊”等以及搬家什的艰难,表明冷杉坳出行不便,生活条件较艰苦。
B.“老人都不会走”“但他们终是要走”体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冷杉坳老人的生存困境。
C.祖父锻打过的各种器具和物件,既表现了祖父的能干,也反映了冷杉坳往昔生活的兴盛。
D.母亲缝补的旧衣、父亲种南瓜摘南瓜等生活细节,体现了父母间质朴、深沉的感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父亲脚趾四处走的叙述具有神秘色彩,又符合父亲的日常,想象与现实融合,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
B.秋风恍似在撵我们,树要把我们挤出山坳,以自然对人类的驱逐,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害。
C.文本灵活运用全知和限知视角,叙述了搬离冷杉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景、情、事、理于一炉。
D.文本以烧火煨茶开始,以添最后一次柴,吃最后的烤红薯结束,首尾呼应,蕴含着离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3.本文的语言表达富于艺术性,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锤炼之功。请选择两个角度,对画线部分的句子进行赏析。
4.小说开头、中间、结尾三处写到椅子,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

侦察排的练兵工作紧张而平静地进行,王应洪在任何工作上都非常积极。他渴望执行任务的日子早一天到来,他渴望跟着班长王顺去建立功绩……而这一天也终于到来了。

这天上午,在山坡上的松树林子里,农村剧团的姑娘们给战士们做了一次演出。天气很晴朗,侦察排上阵地了。战士们走下了山坡,一边走一边回头招手,喊叫,大家都舍不得这些已经变得如此亲爱的人们。

晚上就要出发,王应洪非常兴奋,换上了那套留了好些天的干净衣服。换衣服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绣花手帕,用中国字在两朵红花上面绣了他的名字,又在花的下面绣了几个朝鲜字,他想那一定是她的名字。第一个念头是想汇报给班长,但在从坑道里往外去的时候,他犹豫起来了。他想,马上要出动了……完成任务回来再说吧。于是他把手帕仔细地折起来,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黄昏的时候,王顺就带着他的班出发到敌后去了。任务是捉俘虏。

他们是在一片长满野花杂草的开阔地中间一点一点地匍匐前进的。天气阴沉,吹着小风,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开阔地上长着一些春天的金达莱花。

他们停下来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禁不住觉得可怕的孤独。这样寂静,这样绝对的静止,他从来也不曾经历过。他努力去想到连队、团参谋长、亲人们……后来他又想着母亲,想着他满十岁时候,母亲才替他做了一件新棉袄,替他试这新棉袄的时候,母亲不住地把他转过来又转过去,拍着他的胸又拍着他的背。他又想起了金圣姬,看见了她跳舞时的坚决的、勇敢的表情……想象着这一切,一瞬间就排除了对周围的寂静的苦痛的感觉,一瞬间觉得,这并不是在敌人的旁边,而是在亲人们中间。但这些闪电一样的想象马上就被从心底里冲出来的对于目前处境的警惕打断了,于是重新又感觉到那孤单、寂静。

多么漫长的时间呀。但这时更紧张的情况到来了——传来了一大群皮靴踏在沙土路上、踩过草叶的声音。敌人,美国兵正在这条路上往这边走来。他抓紧了枪。

现在那走在前面的几个美国人看起来是已经走过班长的身边了,他忽然想:如果班长不在怎么办呀?于是他差不多想要开枪了。但正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侦察员的铁的纪律使他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完全不属于自己,他的热情和勇敢必须绝对地属于伏在小路周围的黑暗中的他的班,而他的班属于他的连,他的团。这一刻,他变成了真正的战士。

皮靴踏在沙土路上的声音又传来了,这个敌人走得有些蹒跚。班长王顺拔出锋利的匕首,跳上去捅倒了敌人,敌人狂叫起来向前逃跑,却被王应洪一下子奔出来抱住了,几乎要一下子扭断他的筋骨。班长奔上来用一块布塞住了这敌人的嘴,他们就得到了一个俘虏。

但这时远远地传来了枪声。因为这个俘虏的一阵狂叫,刚刚过去的那一个排的敌人回转来了。

情况很危急,这里再不能停留,于是班长下定了决心。他命令王应洪跟着他留下来掩护全班;命令副班长率领其他所有的人带着那个俘虏利用这条沟的地形向左后面撤退。而他自己爬上了沟沿,像箭一般地一下子跃到十米外的洼地中央的一个小土包后面去了。

两个侦察员突然出现在敌人的纵深里,用不了几发子弹结果了两个机枪手,又灵机一动扑倒在机枪跟前,对准那些敌人射击起来了。半分钟不到,就结束了这个洼地上的战役。他们越过一条小溪,跑进了大片的洋槐树丛。右腿负伤的王应洪栽倒了。

班长,……他说。

不许说话!班长对着他的耳朵严厉地说。

我牺牲了不要紧。

别说话,纪律!

班长,年轻的侦察员含着眼泪在恳求了,我打响的时候,你从右边撤出去,……班长掩住了他的嘴巴。

这天晚上星光明朗,他们的特别艰难的行动终于叫敌人发觉了。两个敌人向着这边开着枪扑过来了。

突然地,王应洪跪了起来,越过那块石头一直迎着敌人滚去。

更多的敌人蜂拥上来,想要活捉他。他一下子站了起来,用他的负伤的腿向前奔去,奔到敌人的中间,火光一闪,一个手雷爆炸了。

剩下来的几个敌人竟不敢再前进,而这时我军阵地上的火力支援过来了。

苦痛的班长王顺,以愤怒的大力抱起了年轻的战士,在呼啸的子弹下,背着他跑过了最后的那几十米的开阔地,跳进了交通沟,听见了自己人的声音。他就在一阵软弱里倒下了,但他仍紧紧地抱着王应洪,喃喃地说:王应洪,我们回来啦!

班长王顺苦痛了很多天。他的身上一直揣着那一条染满了血的手帕。

面对毫不知情的金圣姬母女,他不知道要怎样开口。终于他简单地说起了他们的胜利,王应洪的牺牲,同时取出了那条绣着两个名字的、染满了鲜血的手帕。

金圣姬的眼睛马上睁大了,嘴唇有点发抖。她不哭,只是脸色非常苍白,眼睛发亮,一动也不动地看着王顺和他手里的手帕。她一下子站了起来,握着他的手。这姑娘的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于是王顺觉得不再需要说什么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王顺、金圣姬母女等人的刻画,有力地凸显了主要人物王应洪的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
B.小说中运用大量心理描写,丰富了侦察兵王应洪第一次上战场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的升华更为合理。
C.小说语言平实而不乏细腻,用从容不迫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中的“绣花手帕”这一物象,不仅代表了朝鲜姑娘金圣姬对异国战士王应洪的纯洁爱情,也象征着军民情深。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王应洪埋伏在开阔地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请结合全文,阐释标题“洼地上的‘战役’”的丰富内涵。
2022-08-10更新 | 2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窗外的苜蓿

王溱

他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脱个精光,抓起水杯咕噜咕噜往嘴里灌,缓了好一会儿才抹抹嘴长吁一口气。

脱下来的衣服皱巴巴躺在地上,像刚从廉价蔬菜上剥下来的保鲜膜。当然超市也有包装好一点儿的蔬菜,用塑料盒装,或者用印着“有机”的塑料袋装,都是高级品种。他觉得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一株苜蓿,喂牲畜的,也就只配裹保鲜膜。

但那层“保鲜膜”经常让他窒息。

裹在衣服底下的每一个毛孔都像被人捂住了鼻孔似的,闷,热,难受。只要没人他就宁愿裸着,看电视,吃泡面,上网打游戏,睡觉……做什么都裸着。

他可不是什么“天体营爱好者”。他本质上还是个很传统的人,没法接受把裸体当成一种爱好。对他来说,不穿衣服只是因为找不到穿衣服的理由,正如没有哪棵蔬菜天生必须被裹到保鲜膜里。

裸着多好,洗澡方便,上厕所也方便。但这仅限于独处的时候,一有人来,比如房东来访或者要收个快递外卖什么的,就得急急忙忙套上衣服,也是烦人。记得有一次地震,整栋楼都摇起来了,他慌慌张张拿起衣服往头上套,套半天套不进去。直到忽然醒悟过来那是条裤子的时候,他反而淡定了,不跑了,懒懒地躺回沙发上。赤身裸体逃生的新闻事件并没有在他身上发生。真塌了又怎样?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慌什么?

这就是他,一个“淡定哥”,做什么都淡定,包括找工作。

自从上次坚决不肯帮老板捂住逃税的丑闻而被开除之后,他已经连续三个月零三天没有工作了。

三个月零三天,若是蔬菜,早就腐烂无形了,但他还是鲜活的,活蹦乱跳的,还能锲而不舍地往企业邮箱里投简历,还能在微博、朋友圈慷慨激昂地指点江山。

支撑他的,大概就是窗外那一大片绿油油的苜蓿草吧。

窗外是一片荒地,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苜蓿草,有半人高。他不止一次想象自己在那里面奔跑,什么都不穿。当然他不可能真的去那里面奔跑,什么都不穿。他能做的就是站在窗户前,张开双臂,让每一个细胞都能尽情地呼吸,让微微的风抚摸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毛孔,然后随着风的节奏和苜蓿们一起摇摆肢体,一起沐浴阳光。这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就是苜蓿大军中的一员,与其他苜蓿团结,充满力量。他的感受正如网络里常说的“你不是一个人。”尽管低贱,但作为一株有灵魂的苜蓿是幸福的,如果能有识货的牛羊来吃的话,应该会更幸福。每每想到这里,他又不由为这片肥沃的苜蓿感到惋惜,也为自己感到惋惜。

陆陆续续投出去的简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吧?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偶尔有打电话来问情况的,他都会打足十二分的精神,像参加合唱团那样优雅地站出丁字步,右手拿手机,左手托着右手,稳稳当当正正式式地接听,吐出的话也考究,带着浑厚的播音腔,任你怎么也想象不到电话那头儿说话的人其实正光着身体。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对方依旧只随便问了几个问题便礼貌地挂了电话。他叹了口气,默默地开始穿衣服,打包自己的东西。房东太太昨天已经下了逐客令“有空就赶紧收拾东西吧,新租客很快就到。”

他原本还想跟房东太太商量商量多宽限几日的,但终究还是没说出口。房东太太盯着他那身衣服的时候一脸怜悯:“你该不会只有这一套衣服吧?唉,小伙子,不要怕吃苦呀,工作多的是……”

这叫他怎么接话呢?他只好安慰自己:一株苜蓿就应该在户外待着,要什么房子!

好在他的行李也不多,就一个背包,背上就可以走了。正要走,房东太太领着一个穿衬衫西裤的小伙子过来了。

“喏,就是这间。”房东太太对那个小伙子说,“算你运气好,他今天刚好搬走,你立刻就可以入住。”

“谢谢,谢谢!”小伙子以一脸服务行业惯用的笑容送房东太太离去。

他趁机打量了那个小伙子几眼——西裤有点儿大,衬衫领子不服帖,很明显并不受身体的欢迎。他微笑着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这房间挺不错的,特别是窗外,有大片的苜蓿。”

小伙子似乎对什么窗户啊苜蓿啊并不感兴趣,一进房就忙着打扫布置,直到带来的行李都安顿好了,房间也干净利落了,他这才想起来拉开窗帘看看。

刚一拉开,小伙子就骂起来:“神经病,拿我寻开心。”

窗外明明是另外一栋房子的外墙,把窗户挡了个严严实实。

(选自《百花园》20218期)

文本二:

王溱有她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技巧,能以魔幻的形式来讲述故事,却又以真实的心境来面对生活,这是她的不同寻常之处,才能够让她的作品有不同寻常之处。在这座公寓里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情的困惑、工作的艰难、灵魂的寄托,是以魔法的形式存在,又似真实的形式存在而被读者关注。

(选自余清平《给洁净的心灵辟一块栖息地》)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他”回家后的行为以及“他”只要没人就裸着的喜好,从侧面体现了都市生活的压抑和烦躁。
B.毫不留情地下“逐客令”和一副教育的口吻,体现出房东太太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衬出主人公处境的艰难。
C.“他”认为自己与苜蓿草一样,对生活环境的物质要求不高,但是,他们的精神灵魂都是高洁的。
D.“他”眼中一大片苜蓿,小伙子看到的却是-~堵墙,结尾的突转出人意料,引发读者对这个群体生存状况的思考。
2.小说中主人公“他”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3.如何理解文本二中所说的“魔幻的形式”和“真实的心境”?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3-07-14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马帮   

贠靖

老柯是白河远近闻名的“马帮帮主”,带领着白河最为庞大的马骡队,常年行走在大山深处运送货物。

他已习惯了这种营生,每天天亮开工,天黑收工,收工回来头一件事,就是把马骡牵到山脚下的峪口去饮水。那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从石头缝里汨汩地流出来,马骡们低头饮水的时候,老柯就往脸上撩着清澈透凉的泉水洗几把。回来将马骡拴上槽,给它们添足草料,老柯便坐下来,从腰里取出旱烟袋,捻上金黄的烟丝,美美地咂上一口。马骡嘴里嚼动着草料,用头亲昵地蹭着老柯的胳膊。

这些马骡都是老柯从四川那边买回来的,和马比起来,马骡劲大,驮的东西多,尤其是有耐劲,爬坡能力强,更适合陡峭崎岖的山道上运送货物。

晚上老柯就睡在牲口棚里,半夜还要起来给马骡添草料。吃饭的时候,婆娘半开玩笑道:“孩他爹哟,俺瞅着你跟马骡形影不离的都快成夫妻啦!”

老柯是土生土长的白河人,从小就“爱折腾”“闲不住”。他早年曾出门务过工,最初去了北京,在鸟巢旁边摆了个摄影摊儿,专给游客照相。后来,有了智能手机,照相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他就收拾行李卷回到白河,在家门口开了间农家乐。生意倒还马马虎虎,但开农家乐耗人费力,婆娘根本无暇照顾娃娃。老柯就寻思着重新换个营生。那时村上正在山顶修蓄水池,上山的羊肠小道又窄又陡,车子上不去,石料只能靠人往上背。老柯突然间就来了灵感——何不买些马骡来搞运输呢?他小时跟他爹到四川贩卖过马匹,那时就想过将来有一天,能有属于自己的一支马队该多威风呀!

说干就干,老柯脑子一热,当即关了农家乐,跑到四川去买回了一匹健壮的棕色马骡。没想到马骡刚买回来,便接到了活儿。半月后,老柯又买了两匹马骡回来。活太多,一匹马骡根本不够用。

后来,生意越做越好,老柯的“马帮”也越来越庞大,扩充到了十几匹马骡。一个人忙不过来,他便在村里雇了几个脚力好的青壮年当帮手。

这些年山里的产业发展快,修房子、卖山货的活儿越来越多,老柯的“马帮”一单接着一单,干得红红火火。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大雪封山,能在家蛰伏一阵子外,老柯一直带着“马帮”在山里“转战”。老柯挺享受这种生活,赶起马来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白天老柯和他的马骡队穿行在高山密林之中,很少有人看到他的身影,但却时时能听到山谷里马骡杂沓的脚蹄声和老柯“得儿起——得儿起——”的吆喝声。老柯说,运料的活儿一般都很急,咱不能耽误了人家的工期不是。再说了,多干点活,也能多点收入哩!

自从干上马帮,老柯也喜欢上了唱歌。每天穿行在山里,除了草稞子里扑棱棱飞起来的锦鸡或鸟雀,还有兔子、松鼠……连个人影也见不到,最怕的就是“沉闷”。瞅着头顶飞过的大雁,听着脚底淙淙的溪流声,老柯就扯着五音不全的嗓门,野声野气地吼了起来。山里没人,只有马帮低头吭哧吭哧地赶路,唱好唱坏也没人听得见。

老柯开了个头,伙计们便跟着有一句没一句地瞎吼起来。吼得头顶的树叶哗啦啦地摇摆着,鸟雀们跟着叽叽喳喳唱起来,不知不觉地,一天就快快乐乐地过去了。到了晚上伙计们聚在一起,拿出从镇上樊记腊汁肉铺子买的猪头肉,围坐在马棚外的石碾盘上,仰头瞅着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喝着十块钱一瓶包谷酒,喝得东倒西歪,脸上泛着红润,说着醉话。

除了十几匹健壮的马骡,老柯还买了两匹毛色雪白,四蹄修长,高大漂亮,一根杂毛也没有的骏马,捎带着揽迎亲的活儿。他的两匹白马,已成了白河当地迎亲的“明星”。每逢镇上有人婚娶,老柯就把白马牵出来,梳洗得白滑亮,披红挂彩,驮着新娘子新郎官从镇街上呱嗒呱嗒地走过,赢得一片喝彩声。

主家兴高采烈地散着瓜子糖果,将一封厚厚的红包塞到老柯手里。老柯瞅了一眼揣进兜里,对一起来的小伙子说:“哥几个,忙完这阵子,有个大活儿,干完了,就该过年了,回家去好好团聚团聚。”

伙计们两眼发亮,一个个猴急地问:“老板,啥大活儿?快说说!”老柯说:“到时你们就知道了!”伙计们又问:“那你上次说的年跟前到镇上吃杀猪菜的话还算不算数?这回揽到大活了,可得好好撮一顿哩!”老柯说:“当然算数嘞,到时都敞开了吃,敞开了喝,管保你们吃够喝够!”

伙计们仍凑在一起围着老柯刨根究底:“到底是啥大活儿呀?”老柯说:“县里要从山口那边往里修一条盘山路把卡子镇和山里的村子连起来,运砂石的活儿就交给咱了!”“要从山口往里修一条盘山路?”伙计们惊得目瞪口呆:“这可真是个大活儿!不过这通往山上的路要修好了,咱马帮不就该歇菜了么?”

老柯转过脸去,故作轻松道:“修路,好事儿么,好事哈!”“好个屁!”伙计们骂骂咧咧道:“这不是存心要砸掉咱的饭碗么,这砂石料咱还运不运?”“当然要运了,不仅要运,活还要干漂亮!”老柯转过身来,摸了一把脸颊,喃喃“这或许是咱最后一趟活了……”他说着眼圈便红了。

伙计们就七嘴八舌地劝慰老柯,劝着劝着,一帮大老爷们竟抱着头呜呜地哭了起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最后的马帮”为题,既制造了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暗示了小说的结局。
B.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以老柯的“马帮”为代表的马帮故事,便于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
C.小说描写马帮伙计们两次喝酒吃肉的场景,展现出山里人的豪爽性格,也暗示其生计艰难。
D.小说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清新自然,如描写老柯收工后让马骡饮饱吃足时的情景,温馨动人。
2.小说中,老柯在与伙计们说起县里要修建盘山公路时,他的表现与心理颇为复杂。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文学评论家秦俑认为:“人物塑造是小小说的第一要义。”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小说是如何塑造老柯形象的。
2023-01-04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