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注】①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②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地点、时节,语言质朴真挚,感情浅显外露。
B.“抱膝”生动勾画作者呆坐的神态,与“影”相伴,赋予“影”人的感情。
C.本诗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却构思精巧别致,读起来十分感人,耐人寻味。
D.本诗描写了冬至夜晚诗人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现出真切的思乡之情。
2.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本诗三、四两句和《涉江采芙蓉》都采用了这种“对写法”,请结合两诗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2024-03-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人生小幼,精神专,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见邻里A亲戚B有佳快者C使子弟慕D而学之E不知F使学古人G何其H蔽也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指游泳,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樵”用法相同。
B.爪牙,指尖爪和利牙,和《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的“爪牙”词义不同。
C.资,文中指谋生,和《勾践灭吴》“夏则资皮,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资”词义相同。
D.利,锋利或敏锐,文中“专利”指专一而敏锐,与现在所说的“专利财产”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强调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对别人的尊称。
B.金石,文中指金属石头,后指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内容。
C.冠婚,嘉礼之一,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D.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刻的学习比整天思考学到的内容更多,登上高处比只能踮起脚看到的地方更远,荀子通过多个比喻,生动说明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
B.荀子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颜之推通过士大夫子弟从小就接受教育的事例,两者都说明了求学之人只有注重坚持,才能学有所成,随处可以安身。
C.颜之推认为,动荡时局多读书才能谋得一技之长,依赖他人、积蓄钱财都比不上努力读书,且从少年时开始读书效果比成年之后读更好。
D.这两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条分缕析,两则材料都用到了对比论证。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2024-03-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

铁凝

我妹妹是个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看起来这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

“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

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

“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安然眼睛看着别处,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好了,你看都到家了,我希望你唱着歌上楼。”

“唱哪个?”安然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

“就是那个‘希啦呀瓦哩卢达塞’。”

我听着《温柔的歌唱》,心直往下沉。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我故意安慰她勇敢地迎接考试,其实我怎么能忘记,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她害怕评选,刚才在街上那一阵阵欢乐,是忧郁的欢乐吗?

……

韦婉是安然的班主任,小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

“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你在等人吧?”夜晚,走在林荫道上,我和她站了个对面。

“啊。”她显得热情地答应了一声,“你也等人?”

“不,我一个人出来走走。”我说。接着就是有问有答地把小学时的同学都扼要地谈论了一遍,然后把话题转到安然身上。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也许我用词严重了一些,但消防知识里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燃’。”

“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沉不住气了。

“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怎么说呢,比如……”韦婉说到这里烦了一下,“比如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地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一刹那,韦婉像忘记了我的存在,丢下我就走了。

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正朝她奔涌过来,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只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

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

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

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的心突然一沉。

安然有一天举回一张成绩单,我的心才算稍平静。成绩单是这样的:数学97,语文99,物理95,化学87,政治99,历史97,体育86,总分760。

现在,她穿着红衬衫歪在沙发上,正一面啃桃子,一面翻着一本外国画册。

“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我说。

“我又怎么啦?”安然用两个指头捏着桃核问。

我斟酌片刻,终于更明确地提示了她一下:“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

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哈!”她发出了一个怪声,怪声里所包含的意思远非几句短话能说清。

“别冲我这样,我是真话。”我说。

“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

“学校有反映。”

“说是奇装异服吗?不就是红泡泡纱吗?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噢,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她又来了那么一声,她把如今多见的那种又长又尖的领子叫狗舌头。

“你们哪天评选?”

“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

“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

“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

我感到她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我没抬头。

临睡时,我把她脱下来的红衬衫洗干净挂好,然后走到她床边说:“明天别忘了穿。”

“唔。”安然翻了个身,把脸埋在枕头里。

……

“三好学生评选”,安然落选了。

(文本有删改)


【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3年第2期。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款式别样、颜色鲜艳,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显得刺眼和不朴素。
B.班主任韦婉对于安然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看法,折射了80年代初社会环境里的一些价值观念、行为标准。
C.姐姐为了能让妹妹顺利评上“三好学生”,提醒妹妹“这阵儿老实点”和最好不要再穿那件红衬衫,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
D.本文和《哦,香雪》都是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它们出自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之手,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了时代青春,充满人性之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由姐姐安静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姐妹情深的感情。
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安然的形象,展现其人格魅力,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
C.本文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安然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了她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
D.姐姐安静在听了班主任韦婉“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防患于未燃”的建议后“心突然一沉”,为下文安然落选“三好学生”作了铺垫。
3.小说中的安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作品中的物象如“百合花”“铅笔盒”往往寓意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有何象征意义。
2024-03-0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世界是由五种最重要的元素构成的:金木水火土,正是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而在这五种元素中,“土”无疑是最重要的。女娲抟土造人及大禹治水的神话通过口头传说、后世的史书记载及文学作品的表现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也正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是极其崇拜的。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作为生命的归宿,土地可以给中国人带来最终的慰藉。可见,对中国人而言,从生到死,土地对于人生的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其内容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主旨则是“地脉说”,即通过勘察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地面和四周的景物等来推测其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不论是生前的住宅选址,还是在死后的墓地选择,对于生死之地,中国人都是极其重视的。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社稷”与“社会”同样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观念。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所谓“社”,即土地神,右边是“土”字,左边“示”表示祭祀。“社”即是对土地之神的祭祀。中国人十分注重“祭社”,自先秦时期,人们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浆盛,所以报本反始也。”“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则同样要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思德,向社神献上谷物、果品或牺牲动物。这种祭祀社神的活动也促成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构成一种中国乡村的神圣空间,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村里有人去世必至土地庙前“报庙”,春耕、宗祠祭祀或建房破土前也都要先祭土地公公。据说民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这一天除了要祭拜,还要演戏酬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他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会聚而成了一个紧密的“集合体”,这种共同体就是“社会”。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即国家,土地即社会。中国政治史中“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一词,也是“分土建国”之意。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中国人为什么有着浓厚的“恋土情结”?》)

材料二: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极其崇拜。
B.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在中国文化中这实际上体现了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与古代农业生产“春祈秋报”的祭祀社神活动存在一定关联。
D.材料二认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这与材料一在论述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重要的元素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B.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成为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从这可以看出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C.作者认为,以“地脉说”为主旨的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能够判断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等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
D.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生活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
3.下列选项内容,最适合用来诠释材料二“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送唐僧西天取经,拾了一撮土到唐僧酒杯说:“宁惜本国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B.《中国农业全书》中说:“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
C.近代史上闯关东、下南洋等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
D.大明王朝物产丰饶、国力强盛,同时也在由欧洲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到来之时逐渐迷失。
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0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点明夜饮的地点,“醒复醉”写出纵饮之程度,“仿佛”可想象词人的醉态。
B.词人夜半归家,到门口听到如雷的鼻息声,“敲门都不应”含蓄地表达了对家僮的不满。
C.词人静夜沉思,心与景会,“夜阑风静縠纹平”既是自然之景,也是词人心境的外化。
D.下片首句直抒胸臆,抒发词人的喟叹,饱含切身感受,带有哲理意味,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024-02-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人之地,信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通候,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子卿足下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戮;妻子无辜,并为鲸睨;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撇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仞怛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陵不难刺心[A]以自明[B]刎颈以见[C]志[D]顾国家[E]于我[F]已矣[G]杀身无益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义所见乎            安:哪里
B.扶辇下                  除:台阶
C.临年                  被:遭受
D.怨陵以不死            苟:姑且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自苦亡人之地”与“大臣亡罪夷灭者”中的“亡”,都通“无”。
B.“何以过陵”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都是“责备”的意思。
C.爵,指爵位,君主国家所封的等级。“爵通侯”指被封侯爵。
D.“足下”是同辈朋友间的敬称,古时也用于下称上,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列叙苏武家庭的悲惨遭遇,直陈汉朝的薄情和寡恩,目的是劝降苏武。
B.李陵认为苏武始终不能归汉,守节没有意义,即便能够归汉,也必不能善终。
C.李陵以汉高祖兵三十万仍在平城被围的例子,说明自己兵败被俘有客观的原因。
D.李陵列举范蠡、曹沫的旧事,意在表明自己投降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谋求他日报国。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2)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2024-02-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日)芥川龙之介

那是我就读中学四年级时的事。那年秋季,学校举办三夜四天的毕业旅行,预定游览日光到足尾那一带。学校颁发的油印纸注意事项中,明记着:上午六点三十分在上野车站候车集合,六点五十分发车。

当天,我顾不及吃早饭就冲出家门。从我家到上野车站,搭电车不须二十分钟即能抵达。明知不会迟到,却仍心焦气躁。天空布满乌云,今天实在是很冷。电车总算驶来了。在拥挤不堪的车厢中,我好不容易才抓到一个吊环,接着有人在身后敲打我的肩膀。我慌忙回过头。

早。

原来是能势五十雄。能势跟我毕业于同一小学,又同时升上同一中学。成绩平平,没有特别拿手的科目,也没有特别棘手的学科。不过,他却很擅长一些小事,例如流行歌曲,只要耳闻一遍,即能当场重复歌曲的旋律。因此每逢毕业旅行或其他野外活动,全体在外宿泊时,当天夜晚他一定会得意洋洋地展现他的特技。吟诗、单口相声、口技、变戏法,可说无所不能。不仅如此,他的动作与表情,有种独特的能令人不由自主发噱的言外之妙。所以他在同学之间极有人缘,在教师们之间也广受好评。

就这样闲聊着时,电车到站了。

大概时间还早,聚集地点只来了二三个同学。大家彼此先互道过早安,再争先恐后抢夺候车室内的木凳子坐。然后就是老样子,兴致勃勃地聊起天来。几个都是年纪相仿且习惯以老子来代替这个自称的家伙。这几个习惯自称老子的家伙,口沫横飞地聊着旅行的预定计划,谈着同班同学的糗事,甚至批评起教师们的不是。

阿泉那小子很诡,他有教师用的教科书,所以他说他上课从来没有预习过。

平野更诡,那小子在考试时,都把历史的年代抄在指甲上作弊。

说得也对,连老师都诡。

聊来聊去,没有一则好话。过一阵子,能势批评起坐在他邻座一个看似工匠、正在阅读报纸的男人,说他脚上的鞋子像开口雷。那个男人的鞋子不但整体失去光泽,且鞋尖又开了个破洞。

有道理,正是开口雷。众人爆笑不已。

于是,其他人也沾沾自喜地物色起进出候车室内的各式各样人物,一一品头论足着该人的一切。恰好我们之中没有一个对于这种事情会感到心虚的乖乖牌学生,其中更以能势的形容最为尖酸刻薄,且最具诙谐感。

能势,能势,你看那个老板娘!

呵,她的脸就像鼓起肚子的河豚。

那边那个戴红帽子的运货员,好像什么的,喂,能势,你看!

那小子是卡尔五世

闹到最后,竟变成能势一个人专门负责诽谤的任务。

此时,有人发现时刻表前站着一个怪异的男人,正在查阅蝇头小字般的数字。那个男人穿着一件黑紫色的西装,下半身是灰色粗条纹的长裤,包裹着一双瘦巴巴像体操时用的球竿的脚。头上戴着一顶老式的黑色宽檐呢帽,呢帽下露出斑白头发,看来是个年纪已过半百的男人。不过,他脖子上缠着一条黑白方格花纹的围巾,腋下夹着一根鞭条般的紫竹长杖。无论是他身上的服装,或是他的气氛,均像是有人从杂志剪下插图,再将其搁放在此候车室的人潮中似的。

我们这票人中有个家伙像是庆幸找到新的发泄对象般,忍俊不禁耸动着肩膀,笑着拉住能势的手说:喂,那人怎样?

众人同时望向那个怪异的男人。男人微微挺起胸往后仰,从背心口袋中掏出一个绑着紫色绦带的镍制大怀表,仔细对照着怀表与时刻表上的数字。我望见那男人的侧脸时,随即认出他是能势的父亲。

可是,当时那几个家伙,无人知道此事。众人均兴致勃勃地望着能势,等待能势会想出什么适当的形容词来戏谑此滑稽的男人,并已准备好听后的笑声。我差点就脱口说出:

那是能势的老爸耶!

就在这时,能势开口了。

那小子吗?那小子是个伦敦乞丐

理所当然,众人同时发出爆笑。有人甚至故意模仿能势父亲的动作,往后仰再装作掏出怀表的样子。我见状,情不自禁低下头。因为当时的我,实在没有勇气去观看能势的表情。

瞧,瞧他那顶帽子。

古玩店的?

古玩店恐怕也找不到。

那,是博物馆的。

众人又大笑一团。

阴霾的候车室,昏暗得像是日暮后。透过这昏暗的帘幕,我悄悄地注视着那个伦敦乞丐。不巧,外面可能已出薄日,一道狭长的亮光,自高耸的天花板上的天窗,茫茫然斜射下来。能势的父亲,正处于那道亮光中。四周,所有的物体都在动。无论视线所及的,或视线所不及的,都在动。而且此动片,竟化成无声静寂的世界,白雾般地笼罩着候车室这个庞大的建筑物。唯独能势的父亲,纹风不动。这个身穿与现代离谱的服装,本身更与现代绝缘的老人,在这个眼花缭乱的动态人群洪水中,将一顶超脱现代的黑色宽檐呢帽靠后戴着,并将一个绑着紫色绦带的怀表搁在右掌中,依然故我地像一尊抽水机般伫立在时刻表前……

日后,我不着痕迹地探听,才得知当时任职于大学药房的能势的父亲,因想在上班途中顺路看一眼儿子跟同学一道启程毕业旅行的模样,故意瞒着儿子特意赶到候车室来的。

能势五十雄,中学毕业后不久,即罹患肺结核,撒手尘寰。在学校的图书馆举行他的追悼会时,站立在戴着学生帽的能势遗像前朗读追悼辞的,正是我。

你,是个孝子。我在悼辞中,加上这么一句。

(有删改)


[注]①卡尔五世: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②伦敦乞丐:穿着类似绅士的乞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叙部分介绍能势的特技和引人发噱的言行,为下文他在候车室的言行作铺垫。
B.文中的学生肆意取笑和评价他人,体现了这群学生口无遮拦、年少轻狂的特点。
C.能势的父亲衣饰过时,搭配怪异,行为板滞,这使他成为中学生取笑的对象。
D.“我”差点说出能势的父亲,是想阻止戏谑行为,这表明“我”与众人有本质不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鲁迅的《祝福》都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其中的人物,又是叙述者,隐含着作者的态度与观点。
B.本文和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都是不完美的,这使父亲的形象更真实,有助于表现真挚、感人的父爱。
C.在戏谑父亲时,没有描写能势的表情,这是不写之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D.“所有的物体都在动”与“唯独能势的父亲,纹风不动”形成对比,意在表现父亲与世界的格格不入。
3.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请分析画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4.现代文阅读Ⅰ论及利用“矛盾”制造模糊效果的艺术手法,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也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析。
2024-02-2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创造意境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很重要的两种手法就是将诗画创作中的模糊化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和绘画中的空白,创造性地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来。这两种手法表面上看是两种,但有时却是互相交融,难以截然分开的。而这两种手法又都与《红楼梦》中存在的矛盾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说是利用矛盾来创造意境。

模糊化艺术手法是诗画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特别是在绘画中。曹雪芹则将绘画中的手法运用于《红楼梦》的创作之中。在《红楼梦》所用的画家笔法中,烟云模糊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脂砚斋说的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烟云模糊法是画家用来创造意境的手法之一,也是曹雪芹用来创造意境的手法之一,而矛盾又是制造模糊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利用矛盾制造烟云模糊的艺术效果,进而创造内涵丰富和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意境,是曹雪芹独特的创造和不懈的探索与艺术追求。

《红楼梦》中对时间、地点、人物年龄等方面的描写,往往更注重写意而不注重写实。特别是对于时序、地点的描写,利用矛盾造成模糊、朦胧之感,打破了具体的时空界限,扩大了时空观念,使书中所描写的贾府并不仅仅局限于某朝某代、某时某地,而是有着更加普遍的典型意义,从而大大地丰富、扩充了作品的内涵,增强、扩大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宝钗等进京在时间上的矛盾,就使贾府的地点被划上了问号。贾府在何处是不确定的,东南西北到处都存在着贾府,因而在贾府发生的事也就有了普遍性,贾府的内涵也就超出了其本身的含义而具有了典型性。如此,这就使作品的蕴涵更加丰赡和充实,表现力也更强。又比如,从第九回宝玉上学、闹学堂至第十回、第十一回,由冬春一越而到秋季的矛盾以及从第八十五回至第八十七回由春一越而到秋的矛盾,都可以说是时空的跳跃与变换。这种时空往往是不确定的、超越了客观时空实际可能性的心理时空。

《红楼梦》中利用矛盾所创造的意境,有时还是一种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含量的,动态的、不确定的,朦胧、模糊的意境。比如第二回冷子兴和贾雨村相遇时,冷子兴所说去年岁底到家,今因还要入都的模糊性,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模糊的意境。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冷子兴的家在不在是模糊的,但同时又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既不在,却又在。然而,正是这种动态的、不确定的、看似矛盾的因素所构成的模糊意境,才象征性地传达出冷子兴作为古董商人的身份特点及其的观念的些微变化。冷子兴作为一个古董商,除了要经常游逛于各地外,还要出入于豪门富室之家,因此家的观念对他来说,似乎更加淡漠,家在哪儿都一样。家,只不过是他的一个相对固定的暂时寄居地而已。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冷子兴的家在不在的模糊性意境,正是那种与农民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相对偏离的商人思想观念的隐喻性表达。同时,这种朦胧、模糊之美,又加大了作品反映社会的力度,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要想留好空白,就要讲究虚实、黑白的辩证法,即虚实相生",让读者能通过实的景象产生联想,在虚的境界中构成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曹雪芹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画家,他是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的。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比如,第八回宝玉要撵他的乳母李嬷嬷与第十九回、第二十回李嬷嬷说宝玉撵茜雪所构成的矛盾,就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而这个空白就是作者利用矛盾来制造的。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我们认为有一定道理。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矛盾",塑造了一位性格倔强的少女形象。所以,茜雪之出去,并非宝玉所撵。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一击两鸣。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这种空白既是对小说未写情节的一种填充,又是已有情节的一种延续,使小说在有限的形式中填充了无限的内容,从而取得艺术表现上的一种新突破。这正是绘画中以虚写实,以无形表现有形手法的具体、灵活的运用。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常使用烟云模糊法这种画家笔法,从而创造了内涵丰富和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意境。
B.《红楼梦》对贾府的描写不局限于某朝某代、某时某地,其打破具体的时空界限使贾府发生的事有更普遍的意义。
C.《红楼梦》利用“矛盾”创造出的动态的、不确定的,朦胧、模糊的意境,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含量。
D.“宝玉撵李嬷嬷”“李嬷嬷说宝玉撵茜雪”构成的矛盾,制造了空白,既塑造了茜雪的形象,又刻画了李嬷嬷的形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冬春一越而到秋季”从客观时空来看是不合理的,但这种跳跃扩大了心理时空,使意境更深远、朦胧,具有模糊之美。
B.曹雪芹对冷子兴的家在不在“都”作模糊性处理,使其更符合古董商人的形象,暗含了作者对商人思想观念的批判。
C.曹雪芹精通绘画,在创作中“自觉地引进绘画技法”,我们可以用相关的绘画理论、技法来解读《红楼梦》的内容。
D.绘画和小说中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可以引发读者展开想象和联想,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利用‘矛盾’制造模糊效果”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先见贾母、王夫人等女眷,而后才去拜见贾赦、贾政两位母舅。
B.林黛玉的父亲历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前者是唐朝官名,后者为明清官名。
C.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香串转送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它。”
D.史湘云规劝宝玉要学习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反感逐客,并称林妹妹不讲这混账话。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
2024-02-2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头二句为全词定下高昂的基调,“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人困室内的情状,写出贬谪之地环境恶劣。
B.上阕后三句写久雨放晴,又逢佳节,蜀江畔畅饮狂欢,“及至”“也”二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C.本词通过重阳即事感怀,借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淋漓尽致地表现词人豪爽的气概。
D.全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全篇布局上一抑三扬,语意疏宕,笔力遒劲,意境开阔。
2.有人评价黄庭坚词“入于苏而又出于苏”。本词下阕在写法上“入于苏”,而情感上“出于苏”。请对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分析本词下阕在情感上“出于苏”的具体表现。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吾宗庙,以为平原,使不得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冬十月,越王乃请八大夫,曰:‘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大夫曳庸曰:审赏则可战也。审其赏,明其信,无功不及,有功必加,则士卒不怠。王曰:圣哉!大夫苦成曰:审罚则可战。审罚,则士卒望而畏之,不敢违命。王曰:勇哉!大夫文种曰:审物则可战。审物,则别是非;是非明察,人莫能惑。王曰:辨哉!大夫范蠡曰: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王曰:慎哉!大夫皋如曰:审声则可战。审于声音,以别清浊。清浊者,谓吾国君名闻于周室,令诸侯不怨于外。王曰:得哉!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材料二:

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到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也;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①怒蛙:肚子鼓胀起来的蛙,像发怒的样子,故称怒蛙。②式:通。此处为动词,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惟是A兵革卒伍B既具C无以D行之E诚闻F于战G何以H为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在文中指诸侯派大夫出访其他诸侯;现在常用来指聘请、女子出嫁等。
B.夷,指拉平、铲平,与李斯《谏逐客书》“包九夷”中的“夷”意思不相同。
C.断,指决断、决定,与《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中的“断”意思相同。
D.何为,为什么,“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操”表示拿着什么,两者句式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二十一年七月,勾践与楚国使者申包胥就战事进行了探讨;冬十月,勾践又与八位大夫讨论战前准备,勾践灭掉吴国的迫切心情跃然于纸上。
B.申包胥认为战争之道在于智慧、仁爱和勇敢。没有了智慧,无法根据敌我力量的悬殊来采取不同的策略;没有了仁爱,不能和全军将士同甘共苦。
C.大夫苦成认为严明刑罚,士兵就会望而生畏,不敢违抗命令;大夫文种认为明察事物能分辨是非,别人就无法迷惑他。越王对两者的说法褒贬不一。
D.韩非子认为越王勾践把他的台榭放火焚烧而击鼓令人前进,和在江边击鼓令人前进,人们听命是因为奖赏;到战争时人们无反顾之心,也是因为奖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
(2)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
5.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指伏轼致敬)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023-12-30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