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节选)

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

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注】①“故拾遗陈公”指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年轻时常在金华山观后读书。曾任右拾遗,直言敢谏,后遭迫害,冤死狱中。②“仙人”,指访道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既点明了金华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金华山高峻雄伟、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象。
B.五、六句视听结合、融情入景,“日色死”写出环境的死寂,“有馀哀”烘托诗人的感伤之情。
C.七、八句写善女信男求仙访道,道观香火旺盛,与“陈公读书堂”的冷清构成鲜明的对比。
D.“石柱仄青苔”与《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异曲同工,都写出了环境的荒凉、冷清。
2.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022-07-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因革新失败,刘禹锡被朝廷贬谪,先后置于朗州、连州、夔州及和州等地。此诗作于由夔州刺史赴任和州刺史途中。②王浚: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③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一“下”即“收”,表现了胜利者摧枯拉朽的气势。
B.颔联写眼前所见之景,“铁锁沉江底”“降幡出石头”,写出了双方的强弱对比、战争的方式和结局。
C.“山形依旧枕寒流”,诗句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山水相依的景象,又寓情于景,蕴含丰富。
D.本诗将历史、景物和情感糅合在一起,三者相映相衬,营造了苍凉的意境,给人沉郁顿挫之感。
2.诗歌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资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十七年,疾甚。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注:①隐大子:指李建成。

(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征书檄   典:主管B.既闻征所为,召之   促:立刻
C.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   下:向下D.仁者播其   惠:仁爱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B.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C.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D.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始置于秦代,太子出行时为先导,唐代沿称,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B.贞观,年号名称。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明清时期亦有以年号作为皇帝称呼的,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陛下”后来演变为臣民对帝王的尊称。
D.三驱,三匹马牵引的车驾。古时帝王田猎出行时阵容浩大,车驾豪奢,魏征提出“三驱以为度”,劝谏帝王戒奢从简。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经历坎坷。他年幼命途多舛,处境悲凉。曾先后受任于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和李世民。
B.魏征正直敢言。当身为皇帝的李世民责备魏征令他们兄弟相争时,魏征却直言若太子听从自己的建议,便不会有杀身之祸。
C.魏征尽忠职守。他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积极进谏,共上奏二百多条奏章,全都切中事理并合乎太宗心意。
D.魏征胸怀社稷。他以隋朝灭亡的教训劝谏太宗知足节用;他劝谏太宗“十思”,并为其描绘了治国理政的美好图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022-07-06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木头的树

蔡楠

高木头替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他宁肯死掉也不愿意把双腿锯掉。

高木头的腿有毛病。去医院住院时,医生说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需要截肢。“不——”高木头在病房里大喊,“我不,我还要靠双腿走路,还要靠双腿干活呢!”

医生就给他打了一支杜冷丁。医生说:“我只管你暂时不疼,但不管你以后不疼,更管不了你的生命。”高木头拐着双腿走出了医院,他在大街上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于是他在棺材铺订购了一口棺材。

其实高木头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他四处求医找药,但是奇迹并没有来到高木头身边,病情愈发严重。他的脚趾开始脱落,腿肚子溃疡,肌肉开始坏死。老婆和儿女们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

高木头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几万的债。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他趁老婆孩子不在家,喝了老鼠药爬进了棺材里。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却没死。老婆把他拖出了棺材,狠狠地骂着,高木头你这个没良心的,死都不会死,你干嘛给自己喝假药?

死不了怎么办?那就得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就得给自己找点活。只有干活挣钱还账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高木头请人在轮椅的后面做了个后备厢。他就滚动着这个特殊的轮椅开始捡垃圾。废旧纸、破塑料,矿泉水瓶子……每天都能捡一后备厢。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了村委会。他说:“白洋河大桥以北的堤坡不能再随便取土了,大堤都挖没了,要是来了洪水怎么办?我给咱看着吧!我也不要工钱,你们就和水务局管事的说说,我承包两公里的堤坡,种树,种速生杨,承包费照交!”

村里和他签了合同。高木头就在苗圃场订购了树苗,带上了特制的镐头铁锹,爬到了堤坡上。他扔掉了轮椅,摘掉了假肢,露出了粉红的嫩肉。他摸着那肉,愣了一下神,然后就用绳子将空空的裤腿缠上。他就坐在了地上,开始挖坑。高木头的手就成了脚。他坐在地上,一锹一锹地挖着。堤坡上都是胶泥土,坚硬得很。手又不能像脚似的那样去踩锹,他就把短短的锹把拄在肚子上,用身体的力量推动铁锹。肚子累了,受不了了,他就换个方式,拿过镐头一下一下地刨。阳光照过来,还有风沙吹过来。高木头的脸上有了汗有了土有了泥,汗水流下来,在新挖的土上,一砸一个窝儿。

坑挖好了,高木头种上了第一棵树。他拎着塑料水桶,爬着去白洋河里取水。他的腿没了假肢的保护,嫩肉被胶土硌得生疼。那疼是坚持不住的疼。他伸手去摸腿,前面失去了依托,人一下子就滚到了河沟里。从河沟里上来,水桶也灌满水。他拉着拧上盖子的塑料桶,一下一下地往堤坡上挪。手腿麻木了,他就用下巴磕着地,头带领全身继续努力蠕动。他的身后是一溜湿淋淋的红水印。爬上来了,他把水灌进了树坑。小树吸了水,冒出了嫩芽。高木头也觉得自己真正地从棺材里爬出来,像小树一样,活过来了。

高木头开始了长达8年的种树生涯。8番寒暑,他用坏了的铁锹有几十把,磨烂了的手套堆成了小山,两条曾经细皮嫩肉的残肢也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堤坡变成了一片树林,绿荫覆盖,鸟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波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高木头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

不,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树不让他生气,儿女却让他生气。这不,长大了的儿女带着一支砍伐队来树林里找他了。儿女说:“爹,你看这树大了,该用它换钱了!”高木头把轮椅转过去,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儿女说:“我俩在城里每人按揭了一套楼房,想用这钱交首付呢。爹,你看,这3000多棵树,最小的也值100块呢!”

高木头就又把轮椅转过来,看着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他说:“种树的时候我是想有一天能用树换线。可现在不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这白洋河,这鱼儿,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

儿女们早就和商家谈好了价钱,他们不砍就没有了面子,当然也没有了房子。他们就带着砍伐队绕过高木头,向树林深处走去。高木头就扔了轮椅,立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双腿又健康如初了。他跑到人们的前面,大声喊道:“你们谁敢动我的杨树,我就动谁的脑袋,然后自己削下自己的脑袋,反正我的棺材早就准备了多年了——”

众人惊在了那里。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高木头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

寒光一闪一闪的铁锹后面,是高木头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高木头双腿被截肢以后,自杀不成,他老婆骂高木头“死都不会死”,由此可以看出老婆的冷漠、无情。
B.文章写高木头拖着残疾的双腿独自在堤上艰苦劳作的过程,既表达了对高木头的赞美,又暗含对其家人的批评。
C.小说以“腿病截肢”为开端,以“捡废品包堤”为发展,以“艰辛种树”为高潮,以“舍命护树”为结局。
D.高木头转动轮椅的动作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第一次有对儿女的愧疚和不满,第二次则体现了其护林决心的坚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高木头残疾的腿由粉红的嫩肉变成厚厚的老茧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形象,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堤坡变成了一片树林,文章运用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树林生机勃勃的景象,也烘托了高木头愉悦的心情。
C.小说叙述高木头在艰苦的劳作中获得新生,他像爱儿女一样爱树木,为后文写高木头“舍命护树”作铺垫。
D.小说以全知视角叙事,通过高木头及其儿女对树的态度的对比,展现不同的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
3.小说开篇与结尾都写高木头“以死相逼”,这对人物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4.小说原题为“高木头种树”,后来作者把题目改成“高木头的树”,这样更改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2-07-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般人对于礼乐有一个肤浅而错误的见解,以为礼只是一些客套仪式,而乐也只是弦管歌唱。孔子早见到这个普通的误解,曾郑重地申明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儒家论礼乐,并不沾着迹象,而着重礼乐所表现的精神。礼乐的精神是什么呢?统观《乐记》的几段话,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之不可变;礼的精神是序、节、中、文、理、义、敬、节事,理之不可易。程伊川也说:“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和的意义源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曲乐调本是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声音配合起来的,音乐和谐不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它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即中国语所谓“文”。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融贯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说,分子和分子要和而无争,他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

“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之中有礼,礼之中也必有乐。礼不可以无乐,犹如人体躯壳不可无灵魂,艺术形式不可无实质。

就偏向说,虽是“仁近于乐,义近于礼”,而就本原说,乐与礼同出于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孔子说得很明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则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就其诚于中者说,仁是乐,就其形于外者说,仁是礼。所以礼乐是内外相应的,不可偏废。

礼乐相遇相应,亦相友相成。就这两种看法说,礼乐都不能相离。“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素,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偏”,《礼记》一再警戒人只顾一端的危险。一个理想的人,或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

——摘编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材料二: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夏商周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壁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治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礼不是客套的仪式,乐不是管弦歌唱,礼乐不是具体的事物和行为,而是抽象的精神。
B.一首乐调由许多不同的声音配合起来,如果配合没有条理秩序,这首乐调就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乐中有礼,指乐的精神要通过礼的条理秩序来实现;礼中有乐,指礼的条理秩序要能表现乐的精神。
D.“生生而条理”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把这种宇宙观融入和运用到生活中,便成就了诗书礼乐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是融贯的系统,人格是完美的有机体,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条理秩序的人,到达胜境。
B.三代成为礼器和至宝的玉器和铜器,体现了古人希望在美的形式中,表征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文化意识。
C.从“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可知,古人制作鼎不是为了烹煮食物,而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爱及天人合-一的思考。
D.两则材料的礼乐观有显著差异,论证的侧重点也不同,材料一侧重礼乐对教化的作用,材料二则侧重对生活的作用。
3.下列对“礼”“乐”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一的“礼”“乐”的精神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夫乐,若人开口出声,有好有恶,善者致吉,恶者致凶。
C.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
D.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2-07-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服用“冷香丸”造成了宝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扭曲了宝钗的真实心性。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2022-06-14更新 | 461次组卷 | 38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祐八年五月)辛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并罢。敦逸四状言苏辙,庆基三状言苏轼,谓轼昔为中书舍人,所行制词,指斥先帝,而辙相与表里以紊朝政。三省同进呈,吕大防奏曰:“敦逸、庆基言轼制词谤毁先帝,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群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汉武帝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嗣位,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至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观以息民力;亦未闻当时士大夫有以为毁谤先帝者。自元祐以来,言事官有所弹击,多以谤毁先帝为辞,非惟中伤善类,兼欲摇动朝廷,意极不善。若不禁止,久将为患。”苏辙因奏曰:“臣昨取兄轼所撰吕惠卿制观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太皇太后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大防曰:“闻永乐败后,先帝尝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于是斥敦逸、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以札子自辨:“臣区区之忠,盖自谓无负矣。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臣恐阴中之害,渐不可长,非独为臣言也。”太皇太后令辙谕曰:“缘近来众人正相捃拾,且须省事。”轼曰:“昔东汉孔融,才疏意广,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晋嵇康,才多识寡,是以遇钟会之祸。臣人无二子之长而兼有古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B.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C.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D.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舍人,别称紫微舍人,为撰拟诰敕之专官。《红楼梦》中薛家祖上曾任此职务。
B.嗣位,继承君位,与“受禅”“践祚”含义相同,封建时代的帝位大多由嫡长子继承。
C.言事官,即谏官。宋代设置谏院,以谏议大夫为长官,司马光曾经担任过这一职务。
D.区区,诚恳深切之意,与李密《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区区”含义相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敦逸、黄庆基多次弹劾苏辙、苏轼,认为苏轼在做中书舍人时,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对先帝的不敬之词,并且与苏辙内外勾结,紊乱朝政。
B.吕大防认为,先帝施政或有不当之处,同时他还指出,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官借谤毁先帝的说辞来弹劾官员的做法会危害朝廷,需加以制止。
C.苏辙拿出了苏轼所撰写诏书中的原话来分析,说明苏轼并没有毁谤先帝的意思;而太皇太后给苏辙的谕令,则暗含了她支持苏轼、苏辙的立场。
D.苏轼只是担心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会形成不良的风气,要坚决制止,以防其滋长,他并非为自己辩解;同时他也感激皇上能够秉公义、怀仁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
(2)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
5.文章写吕大防提及先帝反思永乐之败的目的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头

肖建国

晚风从东江里吹上来,天就黑了。

村头约我,出去走走。

这是我驻村的第一天,这地儿叫吊鸭沥回眸村,我上午想找村长了解下情况。妇女主任盼娣说,村头不在,晚上才能回来。

我一愣。盼娣笑着解释,村头就是村长,就好比包工头一样。

听她这样一说,我也乐了。我问,其他地方也叫村头吗?盼娣说,不,只有这里。

村头叫吴贵,一米八。南方人普遍稍矮,吴贵是个例外。他说话声音有点苍老,像敲铜锣后捂住的回响。

来之前,我从多篇新闻报道中看到过关于他的报道。

吴贵当过兵,退伍后开加工厂,做板材生意。他的板材用木板压成,很实在。不像有些厂家,用锯末压,看起来挺漂亮,遇水一浸,就粉了。

吴贵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仅七八年的光景,就住进别墅、开起大奔。没想到前几年,他扔下城里的生意,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当起村头。上任两年多的时间,就为村里捐了一百多万。修村道、铺沥青、装路灯,还开挖了下水道,雨污分流,把乡村当成城市来打造。老婆骂他,图啥?村民们也有很多疑惑,怕他放长线钓大鱼,是预留先手棋。我也想问问,他那厚实胸膛里的真心话。

吊鸭沥紧依东江边,“沥”是指水沟。村名的意思,就是有水沟能放鸭子的地方。可后面为什么要附个回眸村呢?

吴贵说,是晚清一位老族长改过来的。那老族长曾中过举人,算是半个官老爷。一来,他嫌这名字的谐音太粗俗,有损村人形象。二来,这村子是从后面一个村子分出来的。他们原本瞧不起后村人,可后村人争气,无论经商做生意,还是读书做学问,都比前村强。老族长盛怒之下,让年轻人在每月祭祖时,都扭头向后看。看看后村人的荣耀,自己的衰败。久而久之,这村就叫“回眸村”了。但这是口头叫,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名。

吴贵说,那老族长,就是他高祖爷。

我俩顺着村道向外走,新铺成的沥青路面充满弹性,落脚无声。两旁的民房很多已租赁出去,有办民宿的,也有开书吧、咖啡厅的。各家的招牌很有意思,像云中客栈、邂逅时光、一品花堂等,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吴贵说,四年前,他回到村里,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垃圾成堆。年轻人都外出谋生,留下的是孤寡老人和孩子,很多土地被抛荒,让人倍感恓惶。他在村里转了三圈,总想寻找点什么。最后在村小学停住脚。小学早已合并,校舍无人照管,像萎缩多病的老人。当年他上学时,因交不起书杂费,校长就说,那你每天来值日,为同学们敲敲钟吧。他敲钟很认真,当——当——当——,预备铃声均匀、悠长,送到每家每户。村民、学生一听,就知道要上课了。那时他就想,要是能敲一辈子钟,多好。

那棵香樟还在,可树上的铁钟已不见踪影,只留下铁环摩挲的印痕。院内荒草满园,蒌蒿、藤萝、芭茅、艾草,旺旺地长。他蹲下来,奋力扯着荒草,为自己扯出一片空净之地。那一晚,他把奔驰车开进校园内,打开顶窗,让星星伴月光洒进来。他在车里呆了一宿。吴贵说,就是那个晚上,让他决定回来。

过年祭祖,趁年轻人都在祠堂,他当着大家的面说,要回来当村头,让回眸村旧貌换新颜。

话没讲完,就引来一阵哄笑。他让大家尽情地笑,待笑够了、笑累了,才苍苍地说,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根,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会回来。我希望当我能力用尽时,你们能帮上一把。

一席话,说得祠堂内一片寂静。

挑起村头的担子,吴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修村道,修到潘茂才门口。老人出来了,拄着拐杖,不准修。

吴贵说,潘爷,不用你花钱,把泥巴路修成沥青路,好走。

潘茂才摇摇头,寸土不让。动了风水,会死人的!老人坚持自己的理由。吴贵费尽口舌,并找人来劝说,都无济于事。

那真叫一个难啊!吴贵仰天长叹。

听说,老人还拿出军刀对抗。我小声问。

吴贵苦笑着摇摇头。

出了村庄,外面就是一片片稻田。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稻香,顿觉神清气爽。原有的田埂已被吴贵替换成木质栈道,在田间诗意地穿梭。

吴贵说,呆在学校的那晚,他想了很多。其中有一项,就是要让城里的高跟鞋,在乡野间敲响。

我问,值吗?

吴贵说,你听——

田野间,有人在黑暗中唱歌。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他们拥抱着这没有灯光的夜色,大口呼吸着青草芳香,看星星眨眼,听虫萤伴唱。他们笑,他们闹,惹得村里的小狗也跟着一起汪汪地叫。

夜色渐浓,有蛙声鸣起。先是一声,再接一声,声声呼唤,立即便响成一片。吴贵反问我,你这样下来,值吗?

没想到他有这样一问。刹那间,我俩一起笑了。

笑声伴着稻香,在夜色中迅速荡漾开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祭祖时扭头看后村”的情节,意在表达老族长对后村取得成就的嫉妒。
B.吴贵愿意在学校敲一辈子钟,说明这座学校给他的温暖和培养让他感觉很幸福。
C.吴贵在祠堂说了回村当村头的意愿时众人哄笑,说明他的想法太荒唐不切实际。
D.潘茂才坚持自己的理由寸土不让,说明吴贵工作冒进,侵犯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吴贵用木板压成的板材“很实在”,一语双关,表现了他的人品,后文他在祠堂里说的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疑惑、妻子的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吴贵回到生他养他的山村无私奉献、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高尚。
C.小说的语言简洁晓畅又不乏生动形象,如“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中的“钻”字,生动地写出了城里人生活的压抑。
D.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以“我”和村头沿着村道出去走走为暗线,通过谈话和穿插介绍,交代了吴贵回村原因和取得的成绩。
3.文中画线的句子自然环境描写很传神,请分析其作用。
4.结尾处我和吴贵都问对方“值吗?”,小说中未直接回答,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答案。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巧妙地写出来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曰言之于前,明曰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搏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滑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①永巷,宫中长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B.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C.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D.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宫,皇帝正式宫殿之外的临时居室,供皇帝居住休息之用。
B.宦者,古代侍奉皇帝、宰相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太后,后世一般专用为帝王母之称。
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祭祀时需遵守礼仪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在魏国受到了严刑拷打;王稽出使魏国时将范雎藏在车里偷偷地运回了秦国,并把他推荐给秦王。
B.范雎认为凭着秦国的强大完全可以称霸,但是因为穰侯没有尽心为秦国谋划以及秦王的计谋有所失误才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C.范雎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王的信任,秦王不仅虚心听取了范雎的治国谋略,还任命范雎为客卿,与他共同谋划军事。
D.范雎建议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中原各国结交,并把中原作为控制天下的枢纽,先去攻打楚国赵国,然后再兼并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2)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5.请概括说明范雎开始不敢回答秦王问话的原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①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②徂(cú)徕(lái):山名,在山东泰安市东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位诗人在即将离别的日子里痛饮醉别,几乎把池苑楼台登临游览遍了。
B.颔联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C.尾联以“飞蓬”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好友即将分离、各自漂泊的境况,含惜别之意。
D.诗以“醉别”始,干杯作结,首尾呼应,有豪放不羁的感情,也有离别的缠绵哀伤。
2.颈联的 “明”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妙处。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