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别南昌诸友

翁卷

衰颜怕被青铜见,病骨堪同瘦鹤群。

出久并荒幽径菊,未归长忆满山云。

春风岂识吟人恨,夜雨频于客舍闻。

万柳百花好时节,别君愁绪乱纷纷。


【注】翁卷,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当为诗人客居南昌所作,其时他正欲返回家乡,故以此诗寄寓离别之情。
B.颔联中作者对幽径菊荒的想象及对家乡山云的回忆,表明诗人离开家乡已久。
C.颈联以“春风”“夜雨”点明时令,意在表现时光流逝之快,转瞬又过去一年。
D.尾联以乐景写哀情,用万柳百花之乐景衬凌乱愁绪之哀情,有倍增其哀效果。
2.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写之“愁”的内涵。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B.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C.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D.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2021-11-05更新 | 672次组卷 | 40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寄陆放翁

刘过

谪仙狂客何如?看来毕竟归田好。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

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而今纵有,新诗《冰柱》,有知音否?想见鸾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算平生白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


【注】①刘过,与陆游为忘年交。陆游好论时事,不拘礼法,为政敌所讥,时隐居山阴,刘过感于此而作本词。②玉堂:翰林院别称。③安道:《世说新语》有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将放翁与李白、贺知章作比,说明放翁是天才诗人,而今却罢职退居山阴,故次句写他“归田”。
B.“玉堂无此”三句,写归田之乐高于天上人间一切乐事。“玉堂”指居官之乐,“三山海上”指神仙之乐。
C.上阕化用“刘郎桃花”之典,说明放翁归隐后完全不以朝中小人得势为怀,从此徜徉春景,彻底看破世事。
D.下阕“想见鸾飞”五句,盛赞放翁文才武略,当亲草檄书,声讨敌人,恢复中原,不要学白居易隐居香山。
2.刘熙载认为本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俊致”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悲剧都离不开善恶报应,最后一般都是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罚。而西方悲剧却大不一样,从亚理斯多德开始一直是反对善恶报应的。同样是人,为什么中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呢?

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行动的自律与他律有过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他律的行动表现为:“因为我希望其他事情,所以我应该做这件事情。”而自律行动的特征为:“即使我不希望任何事情,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做。例如,前者会说:如果我要维护我的名声我就不应该撒谎;后者会说:即使它一点也不会使我丧失名誉,我也不应该撒谎。”康德还指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以善恶报应为特点的他律原则并非真正的道德法则。为什么以道德严谨而闻名于世的中国人却偏偏创作出他律的悲剧,而道德情感较冷漠的西方人反而创作出自律的悲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考查一下中西方人对幸福和德行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是突出个体的,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幸福。在服从道德准则的时候,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的自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德。所以西方人的个体的幸福与道德之间矛盾尤为突出,虽然他们也设法协调两者的关系。实际上重智的西方人往往把幸福看得比德行还重要,他们只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兼顾道德法则,因为智慧主要是用来获得幸福的。

西方人关于德与福的问题也体现在悲剧中。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时曾说:“如果主人公战胜了心灵的自然爱好而有利于道德法则,那么,幸福就永别了,生命的欢乐和魅力也永别了!他变成了行尸走肉……主人公如果遵循了心灵的自然爱好,那么他被自己认为是一个罪犯,成了良心的牺牲品。”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几乎从不忘记自己是个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虽然他们也相当重视道德原则。在两者并重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必要期待额外的报应。如果不得不放弃幸福来完成道德使命时,他们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死自己。这种抗争的成就感本身就已经是很好的回报,他们因此没有必要祈求别的报答。

中国古人把德与福的关系称为义利关系。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加重视整体,不是很突出个体的利益,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程伊川甚至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道家虽然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对仁义道德进行了非议,但他们对个体利益的态度是相似的。此外,佛教也是重道德轻个人利益的。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主要思想流派都有重义轻利的倾向。

然而人天生就有一种追求享受的倾向,不管古人怎样尽力构建道德的天地,德行本身并不能取代幸福。所以注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国古人(少数圣人也许是例外)不可能总是生活在道德的天地中,同样有着幸福的需求。但重道德的古人难以跳出道德之外去挑战现实来获得需求的满足,却试图通过道德的手段找到幸福,结果把道德变成通向幸福的途径,使道德法则的尊严大大降低,减少了自律的成分,增加了他律性。佛教与道教中的因果报应说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中国人的道德增加了他律的成分。当然我们应当肯定,中国人的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并非他律的,而是自律的,只是在个人的幸福得不到保证时,他们又不得不幻想出善恶报应关系。

中国悲剧之所以离不开善恶报应关系,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古人太重视德行了。中国悲剧人物过于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却不太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却在现实中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人们面对这样的困惑,除了通过因果报应来获得慰藉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别的出路,除非与西方人一样,积极地行动起来。

(摘编自《浅谈中西方悲剧》)

材料二:

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这个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的。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因此,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上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因此观众不会因为主人公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不朽的斗争精神所感染。而中国文化是内陆型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而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中国文化的这种特征也体现在中国古典悲剧中。

所以中国悲剧人物往往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他们的外在行动也就不能和西方悲剧人物一样大刀阔斧。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这些善良弱小的人物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要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便获得诗的正义,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快乐的结尾从表面上看是受苦人的希望,实际上却是被迫害者的精神鸦片。观众看了这种戏,虽然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但心中积极进取的欲望却被大大地削弱。

(摘编自《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据此,一个人只是迫于别人的眼光才给老人让座,一般不会被认为是个道德的人。
B.别林斯基认为,悲剧主人公如果遵循心灵的自然爱好去追求幸福,那么他就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因为他违背了道德。
C.中国古人同样有对幸福的追求,但因为受到道德的约束,只能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寻求幸福。这样做无异于缘木求鱼,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D.中国古典悲剧往往离不开“善恶报应”,以大团圆来结局。这样虽然让受众从中获得慰藉,但不能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不能很好地激发受众积极进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在提出问题后,从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不同的原因。
B.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方悲剧结局的不同,接着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得出结论:中国悲剧离不开善恶报应的关键原因是中国古人太看重道德。
C.当幸福与道德发生矛盾时,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往往会选择抗争。因为这种抗争本身就具有了价值,所以他们就没有祈求别的报答的必要。
D.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没有抗争意识,任人欺压但又心有不甘,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来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此来获得“诗的正义”。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也化为乌有。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正义秩序的恢复。他的精神之壮美震撼人心,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
B.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自由爱情,最终以死殉情。他们的毁灭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
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祝福》中悲剧主人公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虽然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沦为乞丐,在漫天飞雪的祝福之夜寂然死去。
4.什么是行动的自律和他律?请认真理解材料一的内容并作简要阐释。
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中国悲剧的特征。
2021-07-10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谢池春·壮岁从戎

(宋)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回忆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阵云高”“狼烟夜举”既写出了战场的特点,也烘托了词人的形象。
B.“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运用正面描写,塑造了年轻将领的形象,照应首句“壮岁从戎”。
C.“儒冠”代指读书人,词人笑读书人皓首穷经,虚度光阴,在批评儒生误国的同时亦体现了以身许国的豪情。
D.“吴楚”指江南地区,“秦关”指北国失地。心在“秦关”,身在“吴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2.有人评价这首词为“壮词与悲歌同声”,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
2021-07-07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安世,器之,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祐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后曰:无此事,卿误听尔。明日,后留吕大防告之故。大防退,召给事中范祖禹使达旨。祖禹固尝以谏,于是两人合辞申言之甚切。

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章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

昭怀后正位中宫,惇、卞发前谏乳婢事,以为为后设。时邹浩既贬,诏应天少尹鼛孙以槛车收二人赴京师。行数驿而徽宗即位,赦至,鼛乃还。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载远恶地无不历之。蔡京既相,连七谪至峡州羁管。稍复承议郎,卜居宋都。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注:刘安世被贬梅州期间,倡办教育,开梅州书院之先河,开启了梅州地区兴学的历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B.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C.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D.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或女子十五岁行笈礼后,由长辈为其所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薨,就是死的意思,用于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去世,也可以用于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哲宗,宋朝第七位皇帝赵煦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依据其生平业绩,根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当朝皇帝钦定。
D.中宫,皇后所居之住所,后来可用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安世考中进士后,没有参加铨选任官,直到司马光任宰相,才被推荐为秘书省正字。担任右正言时,曾上书弹劾文彦博等人,没有稍微的宽容。
B.刘安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曾上书批评皇上未纳皇后却亲近女色,劝谏皇上要趁年轻勤研经史,多向大臣学习古今治乱之道,不要沉溺于女色。
C.刘安世遭蔡京、章惇与蔡卞忌恨,被徙置梅州时,他们想置其于死地,先后两次派人刺杀安世,所幸刺客呕血暴毙,刘安世才逃过一劫。
D.刘安世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被流放至荒蛮远恶之地。蔡京当上宰相后,更是接连被贬七次,历经磨难,年老后其名望更加显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
(2)祖禹固尝以谏,于是两人合辞申言之甚切。
5.刘安世曾被苏轼誉为“真铁汉”。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安世身上所体现的“铁汉”品质。
2021-07-0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这一个晚班,孙少平几乎发疯似地干活。攉煤的时候,他把上衣也脱光撂在了回风巷中。铁锹雨点般在煤堆中起落。在他旁边不远处,安锁子背对着他,身上一条线不挂,一边攉煤,一边嘴里还骂着什么——他就是不骂人,也要骂骂煤溜子或铁锹什么的。

孙少平突然在一片纷乱中,看见溜子拉出来一根钢梁,几乎像闪电一般朝安锁子戳去。在他还来不及发出惊叫的时候,就见从老坑里蹿出一条黑影,把那根长矛似的钢梁拼命往自己那边一扳,紧接着便传来一声悲惨的喊叫!这分明是师傅的声音!

少平丢下铁锹,几步就奔到了他身边。

所有干活的人都跑过来了。有人立刻用灯光晃动着,让机头那边停下了溜子。带班的副区长雷汉义也从机头那边跑过来。

那根钢梁无情地从王世才的肚子里戳进去,一直从后背上穿出来。

他死了!

少平把师傅抱在怀里,在黑暗中闭住了眼睛。

不息的热血在涓涓地流淌。这是矿工的血,血渗进煤中;血成为黑色——这染血的煤将变为熊熊炉火。难道我们还不能明白,为什么炉火总是那样鲜红……雷汉义双膝跪下,用自己的嘴对着那张没有气息的嘴,做人工呼吸。虽然毫无指望,但矿工们一个接一个对着王世才的嘴,希望用自己的气息让班长复活。

雷汉义沉默地摆了摆手,人们停止了这徒劳的努力。副区长再一次双膝跪地,在老战友的额头上亲了亲。黑暗中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知什么地方,梁柱在大地的压力下,发出叭、叭的声响。

少平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把师傅背起来,离开掌子面,所有的人都跟在两边,沉寂地爬出了回风巷。

下绞车坡了。安锁子和其他人分别捉着师傅的胳膊腿,生怕被岩壁碰磕着——他身上的伤已经够多了……在风门口,雷汉义自己背起了王世才,他叫几个人跟他上井,然后打发少平和其余的人都回掌子面继续干活。区长的话就是不容违抗的命令。

是的,生产不能停——这就是煤矿!

当师傅的尸体在井口的报警铃声中升上地面的时候,他刚刚淌过血的掌子面上,煤溜子又隆隆价转动了……

对于煤矿来说,死人是常有的事。这不会引起过分的震动,更不会使生产和生活的节奏有半点停顿。

当医院后边的山坡上又堆起一座新坟的时候,大牙湾的一切依然在轰隆隆地进行。煤溜子滚滚不息地转动,运煤车喧吼着驶向远方;夜晚,一片片灯火照样灿若星海……王世才却和这个世界永别了。不久,青草就会埋住他的坟头,这个普通人的名字也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只是他近二十年间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依然会在这个世界上无形地存在;他挖出的煤所变成的力量永远不会在活人的生活里消失。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树常青。

这就是我们对一个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做的祭文。

一个普通人的消失对世界来说,的确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可是,对大牙湾煤矿黑户区这个小院落来说,这似乎就是世界的末日。我们知道,这里曾有过一个多么温暖而幸福的家。现在,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子没有了父亲。他们的太阳永远殒落了……

几天来,不幸的惠英一直在床上躺着。

直到现在,她还不相信丈夫已经死了。她披头散发,两只眼睛像蜂蛰了那般红肿。即是风摇动一下门环,她也要疯狂地跳下床,看是不是丈夫回来了?

这天,她真的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脚步声!

她破门而出。

走进这小院的是孙少平。

几天来,孙少平和这不幸的母子俩同样悲伤。眼前这个家庭的全部灾难,也就是他自己的灾难。没有任何考虑他就自动地、自然地对这不幸的家庭负起一份责任。

少平知道,惠英嫂和明明眼下多么需要人来安慰。师傅死得太突然,他们很难在这个打击中恢复过来。

他无法用言语来安慰嫂子和明明。言语起不了什么作用。他来到这个愁云笼罩的家庭,只能干一些具体的活。

他干活,并且尽量弄出声响,使这死气沉沉的院落有一点活人的气息;使这痛苦不堪的孤儿寡母重新唤起生活的愿望。他干活,也使他自己冰冷的心恢复一点热气。他知道,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劳动,在这样的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而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少平对此已经有过极为深刻的体会。

在这些日子里,他一上地面,就匆忙地赶到这院落,默默地干起了活。除此之外,他不知道该怎样使惠英嫂从这可怕的灾难中缓过气来。

他在山里给明明逮蚂蚱,拔野花,千方百计使孩子快乐……这天,他担着从矸石山上捡的两筐子煤块,引着明明回到师傅家。明明一进门,就把他给他拔的那一大束野花捧到妈妈床边,说:看,孙叔叔给我拔了这么多花!妈妈,你说好看吗?

好……看……惠英嫂嘴角第一次掠过一丝笑意。孙少平猛地转过身,眼里旋起两团热乎乎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矿工井下攉煤的情景。“孙少平把上衣脱光撂在了回风巷中”“安锁子身上一条线不挂,一边攉煤,一边嘴里还骂着什么”,表现了井下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艰辛。
B.“这是矿工的血,血渗进煤中;血成为黑色——这染血的煤将变为熊熊炉火。”蕴含了作者对生命逝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矿工高尚精神的赞美。
C.“夜晚,一片片灯火照样灿若星海……”这一环境描写含蓄地暗示了矿工在矿区遇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表达了作者对人心冷漠的批判。
D.文章结尾,惠英嘴角的那一丝笑意正是孙少平所期待的。他眼里旋起的两团泪水饱含了感动、释怀、喜悦等复杂的情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柱在大地的压力下,发出‘叭、叭’的声响”,以声衬静,与上文“黑暗中一片死一般的寂静”相呼应,渲染了王世才遇难后沉重、悲伤、压抑的气氛。
B.本文对王世才着墨不多,只是运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塑造他的形象。如文中“蹿”“扳”等动作描写,直接塑造了王世才在千钧一发之际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C.惠英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悲痛万分。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行为描写等手法,通过写她红肿的眼睛、散乱的头发和反常的举动,突出了她极度悲痛之情。
D.小说语言朴实厚重、本色通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阐发哲思,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
3.结合文章选段,理解文题“平凡的世界”的内涵。
4.《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07-0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乙】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释】①锄耰棘矜:均指农具。②钩戟长铩:均指兵器。
1.下列加点词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谷: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
B.山东:战国、秦汉时指泰山以东地区;战国时除秦外,韩、赵、魏、齐、楚、燕等国都在泰山以东,故称“山东之国”。
C.八州:是指雍州以外的其他八个州。相传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秦居雍州。
D.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5.在两则文段中,杜牧和贾谊分别指出了秦灭亡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释】①表丈:即表伯叔。②力疾:扶病强起。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是在叙事,说自己清晓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都督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悲伤之感。
B.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仍是叙事,说自己转瞬间又接待客人,愁绪也因此更增,觉得自己就像来客一样老去。
C.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传神地写出了早春的意蕴,体现了生命的复苏与萌动。
D.整首诗歌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可概括为“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的初春之景,也触动着诗人的悲情。
2.全诗的情感围绕“悲”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悲”的具体内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

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

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

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头认罪。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姆姆和金钏在贾府中身份地位相似,但面对金钏跳井的悲剧,老姆姆不但没有同情,反而视同笑谈,这与二百多年后鲁迅先生笔下麻木冷漠的看客相似。
B.王夫人是荣国府掌权管事的家长之一,虽然宝玉挨打令她心痛不已,但她关心的首先是贾政和贾母的安好,体现了她顾全大局、端庄贤淑的特点。
C.贾珠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嫡长子,他早早进学,娶妻生子,是大家族的希望,可惜英年早逝。王夫人在哭求中提起贾珠,贾政也悲从中来,心痛不已。
D.贾母的到来彻底平息了宝玉挨打的风波。贾母不仅以身份来痛斥贾政,也用犀利的口才来击垮贾政,更用扬言回南京来要挟贾政。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选文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贾政的形象,表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B.选文中人物的语言有明显的身份特征。贾政痛打宝玉,王夫人劝阻的话语显得委婉而痛切,而作为贾府身份最高贵的贾母,则表现出极度生气和强烈不满。
C.贾母的登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与林黛玉进贾府情节中王熙凤的出场相似,都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D.老姆姆耳聋,话不对题,不能为宝玉通风报信,她的出现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变缓,却强化了宝玉即将挨打的紧张氛围。
3.宝玉挨打,上演了《红楼梦》中最激烈的一场矛盾冲突,充分反映了冲突各方之间的复杂关系。请依据文本内容,或勾连整本书的相关内容,概括宝玉挨打事件中主要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
4.有人认为,贾政要将宝玉打死或勒死的行径,揭露出封建父权的极端专横、残忍的实质;也有人认为,贾政嘴上说要打死或勒死宝玉,实际上是在教育他,体现了严父之爱。你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7-07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