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怎样才算是呢?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揭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他在《资治通鉴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后之守国者,尚鉴兹哉!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

材料二:

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

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

(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B.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三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
C.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都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
D.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及史书中丰富的评论,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
B.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斜。
C.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D.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B.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注释的意义。
C.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下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D.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
2024-03-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②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无粮无援,坚守数月,城破被害。《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洛阳宫,代指皇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感慨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无人欣赏,只好让天地鉴明孤忠。
B.诗人抚今追昔,想起苏武和张巡的经历,不禁生出同情与忧愤之感。
C.颈联实写林苑宫殿,呼应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为尾联抒发报国之情作铺垫。
D.尾联写自己的心志并不随年华老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雄,爱国至诚。
2.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4-03-18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遂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未能言D谊尽为之E对F人人G各如其意H所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与“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中的“属”意思相同。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正朔,指每年的第一天,正即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每月的第一天。农历以冬至后第二个月为正月。
D.“谊追伤之,因以自喻”与“君子喻于义”(《论语·雍也》)中的“喻”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才华出众,他十八岁时在当地就很有名气,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后来又被文帝征为廷尉。
B.贾谊向文帝上奏议,希望改订历法,改变服饰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
C.文帝想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但是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和诋毁,文帝后来也就疏远了贾谊。
D.文帝再次征召贾谊,对他的才华备加赞赏,于是拜他为梁怀王太傅,这让贾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2)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班固认为贾谊“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2024-03-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贞观十八年,太宗以高丽莫离支贼杀其主,残虐其下,议将讨之。谏议大夫褚遂良进曰:“陛下兵机神算,人莫能知,昔隋末乱离,克平寇难。及北狄侵边,西蕃失礼,陛下欲命将击之群臣莫不苦谏惟陛下明略独断卒并诛夷。今闻陛下将伐高丽,意皆荧惑。然陛下神武英声,不比周、隋之主。兵若渡辽,事须克捷。万一不获,无以威示远方,必更发怒,再动兵众。若至于此,安危难测。”太宗然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贞观中,太宗谓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记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刘洎进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高丽莫离支盖苏文贡白金。褚遂良进曰:“莫离支弑其君,陛下以之兴兵,将吊伐,为辽东之人报主之耻。古者讨弑君之贼,不受其赂。昔宋督遗鲁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太庙,臧哀伯谏以为不可。《春秋》书之,百王所法。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何以示后?臣谓莫离支所献不宜受。”太宗从之。

魏王泰有宠于太宗,所给月料逾于太子。褚遂良谏曰:“圣人制礼,尊嫡卑庶。故立嫡以长,谓之储君,其所承也,重矣。俾用物不计,与王者共之。庶子虽贤,不是正嫡。先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爱子也。”太宗纳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欲命A将击之B群臣C莫不苦谏D惟陛下E明略F独断G卒H并诛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专掌论议,褚遂良就伐高丽一事向太宗进谏是他的本职工作。
B.“无以威示远方”的“无以”与《鸿门宴》中“军中无以为乐”的“无以”意思相同。
C.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吊”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
D.太庙,指天子祭祀祖先的庙宇,后来也指诸侯、士大夫家族用于祭祀始祖的建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掌管起居注时,太宗对他记录自己不善之事心生不满,要求亲自查看,褚遂良没有同意,刘洎对褚遂良的态度表示支持。
B.高丽的莫离支盖苏文弑其君王,唐太宗准备兴兵讨伐,盖苏文向大唐进贡白金,对这些事情,褚遂良都进行了进谏。
C.太宗宠爱魏王泰,所给待遇过高,褚遂良从礼制规范上进行劝说,认为尊卑有别,建议太宗修正这一错误做法,以防止祸乱。
D.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褚遂良能够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在皇帝决策不当时,他能够直言进谏,他的多次进言都被太宗采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何以示后?
(2)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爱子也。
5.请根据材料一,从褚遂良的角度,概括褚遂良向唐太宗进谏成功的原因。
2024-03-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墨子·公输》中,墨子形容楚国的云梦泽“犀兕麋鹿满之”,“兕”在先秦文献里时有出现,但它究竟是何方神圣,汉代以来①______。有人说“兕”与“犀”是一回事,也有人根据西晋《山海经注》的“兕似牛,一角”等记载,认为“兕”指独角犀。

20世纪发现甲骨文后,“犀兕一家”开始被质疑。有学者指出,甲骨文中的“兕”字形不像犀牛,而像一头牛。殷墟出土的一件头骨上刻有“获白兕”字样,后被鉴定为水牛头骨。商代甲骨中,多次记载商王一次捕获数十头“兕”,说明“兕”应该是一种群居动物,不像是②______的苏门犀或爪哇犀。此外殷墟中犀牛遗骨很少,也和“兕”字频繁出现不符……

“兕”的真实身份,极有可能是已灭绝的牛科物种——圣水牛。它是今天家水牛的近亲。

1.下列句子中的“究竟”与文中加点的“究竟”,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他们的作品固然有其价值,但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人究竟不同。
B.你把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全拿回来究竟要干嘛啊!
C.在座的各位都不能走,不查出个究竟来,决不罢休!
D.俗话说“礼轻人意重”,东西虽少,究竟也是他的一片心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在甲骨文中,一字多形(同一个字多种写法)的现象相当普遍。材料中展示了甲骨文中“兕”字的几种常见字形,虽形态各异,但有着明显的共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
2024-03-17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山草堂

许浑

何处少人事?西山旧草堂。

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

后岭有微雨,北窗生夜凉。

徒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设问,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西山草堂安静幽僻,没有尘俗之事打扰。
B.颔联描述诗人在西山草堂的日常生活,如在秋日晒书,用泉水洗药等,富有生活气息。
C.这首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没有过多雕饰,这样的风格和杨万里的《插秧歌》类似。
D.结尾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围绕家乡的山峰,来表现自己无法回归、徒劳询问的无奈。
2.许浑诗多写“水”,素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称。请分析本诗中的水有怎样的作用。
2024-03-1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往《周易》的研究多从哲学维度入手,将其思想体系的阐释局限于儒学视角。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周易》的思想体系,关注《周易》之中对于人性的表达以及由此而呈现出的社会治理理念,梳理其思想内涵中的“德治”与“法治”社会治理理论架构,进而为构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智慧支持。

关于社会治理,《周易》的治理思想是以天道为核心。《周易》对天道的定义趋向于“易与天地准”,这种认知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突出天道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客观约束,其二则是强调了天道的可知性。由此出发,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其根本在于认知与顺应天道,而非力图改造天道自然。《周易》认为天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对天道的理解是因顺多于改造。能否掌握与顺应天道,是《周易》之“治天”思想的关键所在。在当今社会,这种“治天”的思维模式一方面可以引导我们不断探索自然,从而科学理性地去审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则可有效避免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之中。

关于《周易》的思想属性研究,既往成果的特点在于出发点较为单一,即将《周易》视为儒家的经典。实际上《周易》在早期是作为独立学术派别而存在的,儒家与《周易》的相互结合丰富与完善了各自的伦理价值体系。但整体而言,二者所秉持的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先秦儒家在伦理上重视性善,进而强调德性教化,据此形成了“德治”的治世理念。《周易》虽言性善,但其不同于儒家之处在于,其指引性善的方略是“德治”与“法治”相综合的一条路径。与儒家相比,《周易》更重视规则,特别是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上,儒家对此的表述是以德分之,《周易》则是以位定之。与法家相比,《周易》将“善”视为人性之本源,根源在于人之有向善之本能,这种本能不仅使得人区别于禽兽,更使得其在建立社会规则的过程中,同时注重了扬善与止恶两个维度。

从这种社会治理思想出发,《周易》认为伦理上的美德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相统一,即以德配位。《周易》的这种“伦理与治世”的思维体系在今天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一方面以法治为准绳,一方面以德治为目标,引导每一个社会公民实现自身进步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这种社会治理可以说与《周易》所倡导的伦理观念是非常契合的。

如前所述,社会治理理念与人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周易》所主张的性善论与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有所不同,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性善论。其理论认为,人性的源头来自上天,上天赋予人与万物相同的善,并认为人性虽本善,但却必须通过后天方可觉醒成就实然意义上的善。正是这种善的天赋外来,使得《周易》对自我的自觉表达呈现出一种以学习感悟为主的方式。因此《周易》所提倡的自觉以“穷理尽性”为前提。穷理强调对客观自然环境的充分认知与准确把握,尽性强调对内心自觉的全面觉悟与合理表达。

(摘编自刘震《〈周易〉治世思想的三重境界》)

材料二:

中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统一的大帝国。治理大国不仅需要有一套典章制度,更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治国方略。《周易》的阴阳变化学说,从哲学的高度为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因此,《尚书·周官》将其概括为“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即按照客观规律去经营治理国家,要不断调和理顺阴阳关系。

《周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天人相通,阴阳变化支配着万物的运动变化。因此天人合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从这一思想观念出发,《周易》论述经纶治国,首先提出“效天”和“顺天”,其实质是通过天道而反馈人道,从中受到启示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保持与天道相协调,使对立的两个方面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也就是“燮理阴阳”的根本问题。

从天地的自然规律说,由于阴阳争胜负而不断的互相转化,才使日月四时运行而万物生生不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由于上下尊卑互相斗争的推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从而才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在这种不断变换的情况下,圣人认为大可宝贵的东西莫过于政权。如何能够守住政权而长久居正位,就在于得众望之所归。何以得众望之所归,就在于有财物以生息万民。因此,“理财正辞”,是最重要的。“理财”,即对国家财政的管理,税收法度必须适中合理。“正辞”,即一切政令和教化措施必须保持清明。“理财正辞”不可贪得无厌而失掉民心,经纶治国应该轻徭薄赋,确立以民为立国之本。

《周易》认为,人在规律面前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有所作为的。天地的阴阳变化规律,相交才相和,相和才通达,这是不能够改变的。但是,君王可以裁制它,辅助它,成就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可以对它实行某种驾驭、调节和利用,其实质就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系辞传》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掌握了天地变化规律加以裁制利用而趋吉避凶,则能够成就天地之所不能之事以左右民生。

在20世纪的今天,《周易》又成为国际学术界注重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且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把它的思想用之于经济管理,以协调劳资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局,祥和的政治气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来深入研究《周易》的经纶治国论,或许能从中受到某些新的启迪。

(摘编自徐志锐《〈周易〉经纶治国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的根本是认知与顺应天道,这与天道所具有的客观约束性和可知性有关。
B.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上,儒家与《周易》的标准不同,这与二者所持观念有所不同有关。
C.“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所以上下尊卑互相斗争推动,圣人也意识到政权的宝贵。
D.《周易》的影响力已经突破国界,在一些国家的经济事务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打破了传统的研究视角,首次总结出了《周易》以“天道”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思想。
B.材料一既谈到《周易》的治世思想,也谈到了伦理思想,作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C.《种树郭橐驼传》中“顺木之天”的“养树”法则,与《周易》的“顺天”思想具有相通性。
D.《周易》的阴阳变化学说为国家政权建设提供理论性的指导,这种作用在未来仍可能持续。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亮明观点,再从道理上展开阐述,最后总结出“治天”思维模式的作用。
B.材料一第三段将法家与儒家进行对比,论证了二者在伦理思想与治世理念上的主要差异。
C.材料二第一段引用《尚书·周官》中的话,论证了《周易》在治理国家上的思想价值。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周易》的相关思想,也都提到了《周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周易》所说的“性善”,与先秦儒家相比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联系两则材料,简要谈谈《周易》的治理思想可以为构建当代社会治理体系带来哪些启迪。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渭城春晚

谭用之

秦树朦胧春色微,香风烟暖树依依。

边城夜静月初上,芳草路长人未归。

折柳且堪吟晚槛,弄花何处醉残晖。

钓乡千里断消息,满目碧云空自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渭城春天傍晚的景色,既有视觉描写,也有嗅觉描写。
B.秦地的树木隐约笼罩在微薄的春色中,芬芳的风吹拂着,树枝随风摇曳。
C.诗人在月下折柳吟唱、弄花沉醉,表现出诗人志趣高雅、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D.诗歌精于炼字,“满”写碧空中的云满眼,“空”写飞云没有带来任何的消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2-2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


【注】①稽式:法则,准则,引申为取法。②俎豆干戚: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干和戚均为古代祭祀用的乐舞之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政A之要B惟在C得人D用E非其才F必难G致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指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中东边的主阶称阼阶。
B.“其书、算各置博士”中的“博士”与现代汉语中的“博士”含义不同。
C.“盖以千数”中的“盖”指大概,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的“盖”含义不同。
D.“令学者习焉”及《师说》“古之学者”中的“学者”,与现代汉语“学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崇尚儒学,设置弘文馆,精选文儒,让他们以现职兼任弘文馆学士。
B.唐太宗下令停止尊崇周公为先圣,开始尊崇孔子为先圣,颜渊为先师。
C.一些少数民族酋长纷纷派子弟中的佼佼者学习儒学,儒学兴盛,前所未有。
D.唐太宗对任用人才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任用人才应以德行、学识为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
(2)是岁大收天下儒士,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5.针对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文字讹误的经典,唐太宗是怎样做的?请简要概括。
2024-02-2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崖壁上的《西狭颂》

赵丽宏

茫茫天地间,峰峦绵延。山中有奇峡深壑,有万仞崖壁,清泉穿过乱石,溅起一片片雪浪。水烟弥漫处,突显远古碑石,神秘的文字,在记忆的云雾中闪烁……

记忆中的景象,距今已经多年。那天下午,我站在一条山间的公路旁,遥望着远处的群山,感觉进退维谷。路边是起伏的农田,田中有小路通向远方。不知道哪条路可以通向我们向往的目的地。

这是在甘肃陇南的成县。来成县,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去探访隐藏在深山中的黄龙碑,去看看一千八百多年前被勒刻在崖壁上的《西狭颂》。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光华耀眼的奇迹。成县的朋友刘君,陪我坐车来到山间公路,下车后,我们一起离开公路,沿着田间的小路,向远处的群山走去。

山在远方,在云雾缭绕处。小路蜿蜒,田野中一片空旷。在山脚下的一片红薯田里,遇见了人,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蹲在田里干活儿。见有人在小路上急匆匆走来,老人和孩子停下手中的活儿,站起来看着我们,眼神中闪着惊喜。

“你们要去哪里?”站在田里的孩子大声问。

“去看黄龙碑。”我大声回答。

孩子举手指着远处的山峦,笑着叫道:“在那里,天井山!”

“在天井山的峡谷里,鱼窍峡。”老人笑着接话,“不太远,走一个小时吧。”

刘君认识路,他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看着烟雾迷蒙的远山,感觉我们的目标有些遥远,也有些神秘。以前虽没有见过黄龙碑,但知道这块奇迹般留存在深山中的摩崖石碑,也在出版的碑帖上读过《西狭颂》,那是美妙绝伦的东汉隶书。黄龙碑的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翁西狭颂》,所以被人称为《西狭颂》,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中国书法史上有著名的“汉三颂”:《石门颂》《郙阁颂》和《西狭颂》,这三颂都是摩崖石刻,都是汉代的隶书。三颂中,在原址保存完好的,唯有《西狭颂》。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西狭颂》能那么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一千八百多年。

山路渐渐陡起来,土路变成了石阶,石头的山峦迎面而来。小路逶迤曲折通向大山深处。路边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只见山崖迭起,乱石交错,石缝里钻出缤纷的花树。走进山谷中,从四面八方传来流水的声音。水声如交响乐,层层叠叠,此起彼伏,近处的溪流激越喧哗,高处的瀑布如泣如诉,远处的激流如天边传来隐隐约约的雷声。路边的峡谷越来越幽峭,两边的绝壁不断逼近,争相展示着陡峻的面孔。崖壁上,依稀可见古栈道的遗痕。

“黄龙潭!”刘君指着前方,低声喊道。

幽谷间,出现一个水潭,水色墨绿,深不可测。这就是黄龙潭,古时传说,潭中有蛟龙出没。看到黄龙潭,一定是临近黄龙碑了。抬头望去,只见崖壁上横空闪出一个亭子,亭子的飞檐从崖壁上伸展出来,如大鹏羽翼,遮掩着一方崖壁。沿着搭在崖壁上的栈道,我和刘君一起走进了护碑亭。飞檐下那一方凹陷平坦的崖壁,就是黄龙碑。名扬天下的摩崖书法石刻《西狭颂》,突然以最近的距离展现在我的眼前,那种震撼的感觉,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我眼前这块光滑如玉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刻着一大片隶书汉字。虽历经一千八百多年,这些用刀镌刻在岩石上的汉字,一个个清晰完整,闪烁着神奇的幽光。碑文每字四厘米见方,笔迹看似粗犷,但字体方整雄健,刚毅中又带圆融,结构和疏密极为讲究。可以想象书写者挥毫落墨时的气度,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大气沉稳,是俯仰天地的才情横溢,是发自灵魂的力量。这是汉字由篆书演化成隶书的过程中,一次精彩绝伦的创造。历代书家都曾以景仰的态度赞美它。丁文隽所著《书法精论》说《西狭颂》:“结构严整,气象嵯峨,此汉碑中之高浑者也;结构曼妙,笔有余妍,汉碑中之秀丽者也;风回浪卷,英威别具,此汉碑中之雄强者也。”

《西狭颂》碑文记述的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为官政绩,颂扬了他开山修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中对西狭之险峻、修路之艰难,有很生动的描绘。《西狭颂》没有作为名篇载入文学史,但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它将千秋万代被人欣赏。这是艺术的魅力。碑文赞颂的武都太守李翕,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他。而《西狭颂》的碑文中,另外一个名字,却永载史册。此人姓仇名靖,字汉德,是李翕的部下,一名小吏,但却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流传千古的《西狭颂》,正是出于他的手笔。在碑文左侧的一篇小字附记中,我找到了关于仇靖的文字:“下辩仇靖,字汉德,书文。”

我和刘君站在黄龙碑前,谛视着崖壁上那些古老神奇的美妙文字,浮想联翩。《西狭颂》历尽千百年完整无损,而和它同时代被刻到崖壁上的很多摩崖碑刻却相继被破坏,甚至荡然无存这是什么原因?其中有什么奥秘?刘君饱读史书,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他笑着说:“依我看,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李翕一直保留了好名声。这样,他的政绩碑也就没有人来损毁。第二个原因,黄龙碑选址好,崖壁在隐蔽凹陷之处,避风遮雨,难以风化。第三个原因,低调,隐而不露,刻碑后隐藏山中数百年,被发现时重见天日,当然就被当成了宝贝。”

离开鱼窍峡时,已近黄昏。残阳抚照着嶙峋的崖壁,神秘的黄龙碑渐渐隐入一片暗红的暮色之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红薯田里老人、孩子的对话,交代了黄龙碑的位置,即在天井山鱼窍峡。
B.文中插入黄龙潭中有蛟龙出没的古代传说,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C.《西狭颂》的字体方整雄健、刚毅圆融,凸显出书写者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
D.刘君认为黄龙碑保存完整,有选址的因素,即刻在隐蔽凹陷处的崖壁上不易风化。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入黄龙碑的碑文的全称与俗称及中国书法史上的“汉三颂”的介绍,内容翔实,突出了原址保存完好的《西狭颂》极为珍贵。
B.在描写山谷中流水的声音时,将其比作“交响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同位置的溪流、瀑布发出的声音各具特色。
C.文中引用丁文隽《书法精论》中的文字,突出了《西狭颂》高浑、秀丽、雄强等特点,显示出其在汉碑中的重要地位。
D.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记叙为主,文中表达出作者对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李翕的痛心,以此来警示人们不能只欣赏书法。
3.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4.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2-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