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遂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未能言D谊尽为之E对F人人G各如其意H所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与“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中的“属”意思相同。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正朔,指每年的第一天,正即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每月的第一天。农历以冬至后第二个月为正月。
D.“谊追伤之,因以自喻”与“君子喻于义”(《论语·雍也》)中的“喻”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才华出众,他十八岁时在当地就很有名气,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后来又被文帝征为廷尉。
B.贾谊向文帝上奏议,希望改订历法,改变服饰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
C.文帝想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但是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和诋毁,文帝后来也就疏远了贾谊。
D.文帝再次征召贾谊,对他的才华备加赞赏,于是拜他为梁怀王太傅,这让贾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2)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班固认为贾谊“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2024-03-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贞观十八年,太宗以高丽莫离支贼杀其主,残虐其下,议将讨之。谏议大夫褚遂良进曰:“陛下兵机神算,人莫能知,昔隋末乱离,克平寇难。及北狄侵边,西蕃失礼,陛下欲命将击之群臣莫不苦谏惟陛下明略独断卒并诛夷。今闻陛下将伐高丽,意皆荧惑。然陛下神武英声,不比周、隋之主。兵若渡辽,事须克捷。万一不获,无以威示远方,必更发怒,再动兵众。若至于此,安危难测。”太宗然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贞观中,太宗谓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记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刘洎进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高丽莫离支盖苏文贡白金。褚遂良进曰:“莫离支弑其君,陛下以之兴兵,将吊伐,为辽东之人报主之耻。古者讨弑君之贼,不受其赂。昔宋督遗鲁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太庙,臧哀伯谏以为不可。《春秋》书之,百王所法。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何以示后?臣谓莫离支所献不宜受。”太宗从之。

魏王泰有宠于太宗,所给月料逾于太子。褚遂良谏曰:“圣人制礼,尊嫡卑庶。故立嫡以长,谓之储君,其所承也,重矣。俾用物不计,与王者共之。庶子虽贤,不是正嫡。先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爱子也。”太宗纳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欲命A将击之B群臣C莫不苦谏D惟陛下E明略F独断G卒H并诛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专掌论议,褚遂良就伐高丽一事向太宗进谏是他的本职工作。
B.“无以威示远方”的“无以”与《鸿门宴》中“军中无以为乐”的“无以”意思相同。
C.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吊”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
D.太庙,指天子祭祀祖先的庙宇,后来也指诸侯、士大夫家族用于祭祀始祖的建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掌管起居注时,太宗对他记录自己不善之事心生不满,要求亲自查看,褚遂良没有同意,刘洎对褚遂良的态度表示支持。
B.高丽的莫离支盖苏文弑其君王,唐太宗准备兴兵讨伐,盖苏文向大唐进贡白金,对这些事情,褚遂良都进行了进谏。
C.太宗宠爱魏王泰,所给待遇过高,褚遂良从礼制规范上进行劝说,认为尊卑有别,建议太宗修正这一错误做法,以防止祸乱。
D.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褚遂良能够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在皇帝决策不当时,他能够直言进谏,他的多次进言都被太宗采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何以示后?
(2)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爱子也。
5.请根据材料一,从褚遂良的角度,概括褚遂良向唐太宗进谏成功的原因。
2024-03-17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


【注】①稽式:法则,准则,引申为取法。②俎豆干戚: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干和戚均为古代祭祀用的乐舞之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政A之要B惟在C得人D用E非其才F必难G致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指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中东边的主阶称阼阶。
B.“其书、算各置博士”中的“博士”与现代汉语中的“博士”含义不同。
C.“盖以千数”中的“盖”指大概,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的“盖”含义不同。
D.“令学者习焉”及《师说》“古之学者”中的“学者”,与现代汉语“学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崇尚儒学,设置弘文馆,精选文儒,让他们以现职兼任弘文馆学士。
B.唐太宗下令停止尊崇周公为先圣,开始尊崇孔子为先圣,颜渊为先师。
C.一些少数民族酋长纷纷派子弟中的佼佼者学习儒学,儒学兴盛,前所未有。
D.唐太宗对任用人才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任用人才应以德行、学识为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
(2)是岁大收天下儒士,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5.针对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文字讹误的经典,唐太宗是怎样做的?请简要概括。
2024-02-2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竟诛猾臣。赵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节选自班固《秦纪论》)

材料二: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击搏挽裂,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然朝不谋夕,是故巧诈不生。然圣人恶其无别,而忧其无以生也,是以作为弓矢、网罟之类,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器利用便而巧诈生。圣人又忧其桀猾变诈而难治也,是故制礼以反其初。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于人情。上自朝廷而下至于民其所以视听其耳目者莫不近于迂阔。其衣以黼黻文章,其食以笾豆簠簋,嫁娶死丧莫不有法,所以使民自尊而不轻为奸。故曰:礼之近于人情者,非其至也。周公、孔子所以区区于升降揖让之间,世俗之所谓迂阔,而不知夫圣人之权固在于此也。

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自以为智术之有余。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救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贵于速成,而从其易。又创为纸,以易简策。是以天下簿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嗟乎!秦既不可及矣。

(节选自苏轼《始皇论》)


【注】①子婴:秦二世之兄之子。赵高逼死秦二世后,立子婴为王。②婴组:脖子上系着丝带。婴,系于颈。组,丝带。③科斗:蛤蟆子也,头大尾细,古书形似之,故曰科斗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自朝廷B而下C至于民D其E所以视听F其耳目者G莫H不近于迂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至于”与“至于誓天断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至于”的含义不同。
B.笾豆,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
C.材料二中“区区”与“然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区区”的含义相同。
D.“凡所以治天下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治”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子婴按照顺序继位,能够深谋远虑,杀死赵高,做事果决,在生死上表现出了大义,对子婴表示了同情。
B.苏轼认为人类最初为了生存与禽兽搏斗,朝不保夕,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等到口腹耳目的欲望得到满足,工具方便使用了,机巧欺诈也就产生了。
C.圣人为让人们避免凶残狡诈,利于治理,而制定礼仪规范,五帝三代看似繁冗的礼节,既是周公、孔子看重的,也顺应了人心。
D.苏轼认为秦朝改用隶书,后来书写为求便捷一改再改,又用纸张取代竹简,使得公文大增,官吏无法详细查究,让坏人有机可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5.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2024-02-2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自秦、汉以来,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惋惜也。

(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有删减)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骞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①苟简:草率简略。②倍蓰:一倍、五倍,概指数倍。③膏味:甘美的味道。④寻绎:反复推求,思考。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后生A科举之士B皆束C书D不观E游F谈G无根H此又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文中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B.市人,可指集市或街道上的人,即市民,亦指市肆中的商人,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C.凡,文中指“总共”,与“自命不凡”“超凡出世”“举例发凡”“一表非凡”中的“凡”意义都不同。
D.比,“比数年来”“比读《齐史》”中的“比”都是“比如”的意思,与“近亲比邻”中的“比”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感慨说,自己和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小时候想要借书时却借不到,如有幸借到了就动手抄写,日夜背诵。
B.苏轼好友李公择年轻时在白石庵中的僧舍广泛涉猎了各类图书,能将书中内容融会贯通,他读书处被命名为李氏山房。
C.材料二中,作者说自己年轻时记忆力很强,书读一遍就能背诵,但自己却没利用好,一月也读不了几天书,白白荒废了。
D.材料二中,作者感慨年轻时的“不勤”和年老时的“善忘”败坏了自己的学业,由读史入手,解释了用“精骑”名集的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2)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劝学”的目的,但两文劝学的方式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2-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式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梁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有,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②披蒙茸:拨开茂密的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是“既”与“望”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通常指农历十五,“既望”指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斗牛”是古代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
C.“木叶”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多指落叶,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
D.“道士”指道教徒。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发源于中国,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B.《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彼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C.《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D.《赤壁赋》写在初秋,《后赤壁赋》时间是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在《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达极高处,那么,我在极高处都看到了哪些风景?请简要说明。
2023-09-20更新 | 5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鸿门宴(节选)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注]下,各就。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戏,同“麾”,大将的旌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B.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C.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D.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以表达敬意。旧时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B.足下,古代交际用语,是对对方的敬称,可翻译为“您”,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C.“都以霸”的“霸”指称霸,与《谏逐客书》中“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的“霸”意义相同。
D.国,指诸侯的封地。古代“国”也指国都,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之“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借故离开宴会并叫出樊哙,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秘密回到军中。
B.刘邦逃离鸿门的时候留下了张良,张良替刘邦向项羽表示谢意并献上礼物。
C.刘邦做事果断,对叛徒毫不手软,一回到军中就处死了向项羽告密的曹无伤。
D.得知刘邦回到军营后,范增十分愤怒,认为刘邦以后一定会夺取项羽的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5.楚汉相争,项羽最终失败。项羽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而司马迁认为项羽的说法“岂不谬哉”。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请结合上面文段简要说明。
2023-08-1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海南中学白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二十七年三月,化龙起故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讨播州叛臣杨应龙。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帝闻綦江破,大怒。赐化龙剑,假便宜讨贼。诸军大集,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断招苗路,乃移重庆,大誓文武。明年二月分八道进兵,川师四路,黔师三路,楚师一路分两翼,化龙自将中军策应。应龙以劲兵二万属其子,比抗诸路兵,皆大败,应龙顿足叹曰:吾不用时泰计,今死矣!六月,刘铤破土、月二城,应龙窘,与二妾俱缢。诏磔应龙尸并子朝栋于市。

化龙初闻父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C.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
B.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
D.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
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
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
②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5.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
2023-08-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中学白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C.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2)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2023-08-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景山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尤疑之”中的“余”是第一人称代词,类似的还有“吾”“我”“予”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若”“乃”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字含意不同。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字含意相同。
D.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B.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C.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说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却不想告诉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5.苏轼夜访石钟山,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了“噌吰”之声形成的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个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