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曰: 人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

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④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于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佾(yì)       篑(kuì)B.佾(qiào)     篑(kuì)
C.佾(qiào)     篑(guì)D.佾(yì)          篑(gu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仁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把选文第①则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仁”的追求是礼乐的前提。
B.在儒家看来,士终其一生都要追求“仁”。
C.孔子用为山平地设譬,强调进德修业要心思专一。
D.在孔子看来,“恕”道是自己终身一以贯之的原则。
5.孟子说:“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齐桓晋文之事》)联系孔子对“恕”的阐释,说说两者的相通之处。
2024-02-0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

材料二:

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材料三: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囊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未朝走马,率西水浒,至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其犹                    病:为难
B.此何自起?                    察:考察,审查
C.鳏寡                           孤:老而无子
D.哀此                           茕:孤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尧舜犹病诸                    皆出于此乎
B.昔者文王治岐也             凌万顷茫然
C.则何不行                    兄弟并
D.至岐下                           非抗九国之师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B.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C.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D.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谈论儒家的“仁”与“圣”,认为仁人可以使他人立身、通达,而圣人则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
B.材料二中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这使用了假设论证。
C.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于是辞以“好货”“好色”,但孟子用“与百姓同之”的观点最终说服齐宣王。
D.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6.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体现出的思想的共同点。
2024-02-0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凤夜其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教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

【注】①凯弟:和乐貌。②有:宽和:密:宁静。③逮逮:文雅安闲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这一类人,与前后文“之徒”“之伦”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横,遍布,与苏轼《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意义不同。
C.匍,尽力、竭力,与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意思相同。
D.覆,覆盖,与《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众弟子在各地讲学授徒,培养的众多学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学卓越,成为王侯的老师。
B.孔子从“致五至”“行三无”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
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没有可闻可见的声音形色,但却无处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间,“志至”是其基础。
D.“三无”思想可以用《诗》来阐释,为政者要具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并应在与民交往中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2)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5.孔子是如何解答学生疑惑的?请举例说明。
2024-01-30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从11(A)、11(B)中任选一组,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③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

④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⑤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1)翻译文段中画线句子。
(2)①②③④则中谈及了哪些学习方法?请分条概述。
(3)从以上五则谈及的学习方法中任选一种,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2024-01-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节选自《论语·为政》《论语·先进》《论语·学而》)

材料二: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答案标号填在括号内。
小A人B有C母D皆E尝F小G人H之I食J矣K未L尝M君N之O羹P请Q以R遗S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指非难、批评、挑剔。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的“间”意思不相同。
B.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与《苏武传》中的“召诸贵人议”的“诸”字相同。
C.书,是指《春秋》,《诗》是指《诗经》,这两部书和《左传》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D.黄泉,是指人死后所居之地。此处的“黄泉”和《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泉共为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有充分的敬爱之心。他的弟子有子认为,为人孝悌,就少犯上作乱。
B.“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庄公厌恶,对共叔段偏心溺爱,并屡屡为之争得利益,最后串通一气,想共同攻打庄公。
C.作者承继“春秋笔法”,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的褒贬倾向,突出了姜氏的不公平,共叔段的不本分,庄公的不作为。
D.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建议,与武姜修复了母子关系,这一事件体现出颖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5.“孝”“悌”二字,自古以来就连在一起使用,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谈谈你对“孝悌”的看法。
6 . 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②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

③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④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1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2以为知者,恶不孙3以为勇者,恶以为直者。(《阳货》)

注释:【1】窒,固执。【2】微,抄袭。【3】孙,同


(1)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鬼而祭之       其:自己的
B.好勇       疾:迅速
C.恶居下流而上者       讪:毁谤
D.恶以为直者       讦:揭发别人的隐私
(2)结合上述语段,概括孔子、子贡对“勇”的认识。
(3)《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回目是《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晴雯病补雀金裘之“勇”的理解。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猴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普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簧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箦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箦聩,箦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箦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A为卫大夫B孔悝之邑宰C蒉聩D乃与孔悝作乱E谋E入孔悝家G遂与其徒H袭攻出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因门人请为弟子”中的“因”是“通过”的意思,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闻之而驰往”中的“驰”是“奔跑、快跑”的意思,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中的“驰”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曾经欺侮过孔子,但后来却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应采用恭谨谦敬的仁政。
C.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却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虽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D.卫国变乱,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随回到卫城,与作乱者进行了面对面斗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5.从“夫子哂之”到后来断言“嗟乎,由死矣!”,可见孔子对子路性格的了解程度。你认为子路性格的缺点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来B之C则D安E之F今G由H与I求J也K相L夫M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这里比喻内部。成语“祸起萧墙”即出于此。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5.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3-07-21更新 | 2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饶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额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频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额臾》)

材料二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事,指用兵。《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B.“将焉用彼相”与“得养生焉”(《庖丁解牛》)两句中的“焉”含义相同。
C.“则安之”中的“安”与“率赂秦耶”(《六国论》)中的“率”用法不同。
D.四维,古时指“礼、义、廉、耻”四纲,是治理国家的基本遵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有先说自己二人本来不同意攻打颛臾,在孔子逼问下,最终露出了真实意图:现在不占领颛臾,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B.对于冉有推诿、掩饰的行为,孔子进行了严厉谴责,他说,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
C.管仲担任齐国的相,采取发展商业积聚资财使国富兵强的政策,他根据百姓的好恶来施政,发布的政令通俗并且容易执行。
D.齐桓公本来恼怒的是少姬,想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借机去讨伐楚,责备楚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这与冉有的做法如出一辙。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某之非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5.孔子认为做官应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结合材料二具体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脉,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材料三:

哀公十五年,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卫大子蒉聩作乱,谋入孔悝家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子路。子路将入,遇高柴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焉。”高柴曰:“弗及,不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其难。”高柴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谋A入B孔C悝D家E迫F孔G悝H于I厕J强K盟L之M遂N劫O以P登Q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文中指了解,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知”意思不同。
B.君子指有道德的人,与《孟子三章》中“故君子有不战”的“君子”意思相同。
C.哀公在文中是用谥号称鲁国国君,这种称谓方式和刘邦被称为“沛公”不同。
D.辟,在文中意为躲避,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辟”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若将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交给他,即使外有强敌,内有饥荒,他也能治理好。孔子嘲笑他自不量力。
B.子路原本性格粗朴,好逞勇斗力,还凭借勇力欺侮过孔子。后来他被孔子倡导的礼折服,拜人孔子门下当其弟子。
C.子路不顾高柴、公孙敢的劝阻,执意入内营救孔悝,结果卷入孔悝和卫大子之间的争斗,最终被卫大子属下杀死。
D.子路系好帽带后从容赴死,既彰显了子路作为儒生在王侯权贵面前的不屈气节,也表现了子路对礼的坚守与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5.在孔子眼中,子路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