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下列对《论语》中的句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效法有道德的且为人正直的人,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B.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与仁德同在,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与仁德同在。
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D.朋友数,斯疏矣。
对待朋友,如果过于烦琐,反而会被疏远。
2022-11-03更新 | 6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师大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下列《论语》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人也孝,而好犯上者,鲜矣。   “弟”,同“悌”,弟弟善事兄长
B.友不如己者。       “无”,同“毋”,没有
C.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方”:方向,方位;原则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共”:同“拱”,环绕
2022-11-03更新 | 5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师大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第五》)

材料二:

十一年春,齐为鄎故,国书、高无丕帅师伐我,及清。季孙谓其宰冉求曰:齐师在清,必鲁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从公御诸竟。季孙曰:不能。求曰:居封疆之间。季孙告二子,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则君无出。一子帅师,城而战。不者,非鲁人也。鲁之群室,众于齐之兵车。一室敌车,优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战也宜,政在季氏。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也,大不列于诸侯矣。季孙使从于朝,俟于党氏之沟。武叔呼而问战焉,对曰: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懿子问之,对曰: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武叔曰:是谓我不成丈夫也。退而搜乘,孟孺子泄帅右师,颜羽御,邴泄为右。冉求帅左师,管周父御,樊迟为右。季孙曰: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老幼守宫,次于雩门之外。

师及齐师战于郊,齐师自稷曲,师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右师奔,齐人从之,陈瓘、陈庄泗。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谁不如?曰:然则止乎?不狃曰:恶贤?徐步而死。师获甲首八十齐人不能师宵谍曰齐人遁。冉有请从之三,季孙弗许。孟孺子语人曰:我不如颜羽,而贤于邴泄。子羽锐敏,我不欲战而能默。泄曰:‘驱之。’公为与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注】①鄎(xī):周代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境内。②一子: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中的一家。“二子”即其中两家。③搜乘:检阅军队。④须: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师A获B甲C首D八E十F齐G人H不I能J师K宵L谍M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文中为背部对着之意,与李密《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背”意思不同。
B.属,文中为服从命令之意,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相同。
C.强,文中为坚持之意,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虽欲强聒”的“强”意思不同。
D.涉,文中为渡过之意,与《诗经·氓》中“送子涉淇”的“涉”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齐国的进攻,执掌鲁国政权的季孙咨询身为家宰的冉求,冉求开始给出的两种策略都被季孙直接否定了。
B.冉求认为季孙既有不可推卸的捍卫鲁国的职责,也有战胜齐国军队的实力,他旗帜鲜明地认为季孙应该出战。
C.冉求有意等候在武叔、懿子上朝的必经之路上,面对武叔、懿子的询问,故意贬低他们,并成功让他们退朝后检阅军队参与战争。
D.鲁军不肯冲过沟去与齐军接战,樊迟指出问题所在是不信任冉求,并建议多次申明号令,冉求接受了建议并成功让鲁军出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孙使从于朝,俟于党氏之沟。
(2)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
5.材料一中,面对孟武伯的提问,孔子用“可使为之宰也”评价弟子冉求,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冉求能够“为宰”的原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易(0.85) |
名校

4 . 《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       ,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   有删改)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杇:可译为“粉刷”   诛:谴责,责问   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变文章原意。
C.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
D.“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这句话标点使用均正确。
(2)请在_________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形象地表达孔子对宰予的评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子也。鲤也死,有棺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取材于《论语·先进》)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③家之有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取材于《礼记·檀弓上》)

注:①颜路:颜回之父,字路,家贫。②徒行:指无车而行。《礼记·王制》:君子者老不徒行。③称:符合。

(二)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治丧也,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爱民若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忧然为间曰:命之矣。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夷之:姓夷名之。②颡:额头。泚:出汗。③蘽梩: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

(三)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殊玑,万物为賷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此,何偏也。

(取材于《庄子·列御寇》)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家之有                                亡:同“无”,没有
B.古之人爱民若赤子                  保:爱护,保护
C.由亲始                                   施:施行
D.夺彼                                   与: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各言子也            偏也
B.有棺无椁               不视
C.吾从大夫之后        薄为其道也
D.墨治丧也               恐乌鸢食夫子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颜路请求把孔子的车子做成颜渊的外椁
B.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难道夷子以为不薄葬就不可贵了吗
C.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
那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心中的悔恨在面目上的流露
D.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齐备吗?为什么加上这些东西
4.下列对夷之和孟子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夷之倡导薄葬,却厚葬自己的父母,并没有真正做到爱无差等,夷之的言行是自相矛盾。
B.夷之引用“若保赤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和墨家在爱有无差等上认识不同,但自己厚葬父母没有错。
C.孟子认为爱是有差等的,就像爱兄长之子和爱邻人之子的区别一样,夷之是无视亲人与他人的区别。
D.孟子借曾有人不埋葬父母,见父母遗体被毁而心生愧疚最终也会埋葬的故事,说明厚葬父母有道理。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孔子、庄子的言论,简述其中反映出的主张或思想。
2022-01-30更新 | 32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下列对《论语》中几句涉及“仁”的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孔子认为仁德是人们内心对道德的追求,而礼、乐是外在的表现,因而没有仁德的人就会违背礼、乐的要求而做出僭越的行为。
B.“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人没有仁德就会迷失自我,不能拥有平和的心态以及矢志不移的志向,所以他们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或安乐的境地。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人不能在饮食上违背仁德,尤其是在仓促之间和颠沛流离之时更要在饮食这样的小事上坚守人生准则,保持做人节操。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只有心怀仁德的人才会用一颗公允、无私的心去观察他人,明辨是非与善恶,公平、公正、客观地喜爱人,或厌恶人。
2022-05-04更新 | 2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论语》常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用“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着它”这一天文现象作比,说明“仁德”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用“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就无法行走”作比,说明人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立身处世。
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用“风吹草伏”这一自然现象作比,说明在上位者的德性一定会对老百姓产生明显影响。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用“日食”“月食”的天文现象作比,说明君子有过错时,就会有人见到;再犯这样的错误时,人们便都能看见了。
2023-01-05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一)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


(1)根据语录内容,下列对加点“文”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B.文章典籍C.礼乐制度D.礼节仪式
(2)一些大学、书院立有“斯文在兹”的石刻,请解说“斯文在兹”的寓意。
(3)“斯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语义与之相关的词语,如“斯文扫地”“有辱斯文”“斯文一脉”“斯斯文文”。请从中任选一个词语,解释其意思。
(二)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③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4)从以上语录中任选三则,根据其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概述你的思考领悟。
2022-05-24更新 | 3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易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縢》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A王B百C里D见E纣F无G道H诛I杀J无K刑L赏M赐N不O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在文中指任用,与《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思相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下车,在文中指国君登上王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下车”意思不相同。
D.夜,指夜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夜”字意思及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文教风化天下;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5.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
2023-05-08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2-23高三下·安徽·期中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帝尝禁诸司官非时会合,以其族谈不修职业故也。李安国为郎官,一日,有荐术士至,部中同省,会集言命。翼日,御批问故,同省窘甚,咸欲饰辞自解。安国独曰:“以实告,其过小;为欺,其罪大。”因援鲁肃简市饮故事,引咎以,同省从之。既而事寝不行,越三日,李遂除吏部侍郎。

丁娄明之子,常任明州倅。以旧学之故,力附曾觌。其后,魏王出判明州,尤昵近之。既而入奏,与之求贴职。上批答云:“朕于吾子无所爱。第爵禄天下之公器,不可私也。”未几,台臣论罢之。

程泰之以天官兼经筵,进讲《禹贡》阙文疑义,疏说甚详,且多引外国幽奥地理。上颇厌之,宣谕宰执云:“《六经》断简,阙疑可也,何必强为之说?且地理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

淳熙中,张说颇用事,为都承旨。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座客方尽欢,闻之,怃然而罢。

上圣志出于天性。居高宗丧,百日后,尚食进素膳,毁瘠特甚。吴夫人者潜邸旧人也尽以过损为言上坚不从。一日,密谕尚食内侍云:“官家食素多时,甚觉清瘦,汝辈可自作商量。”于是密令苑中,以鸡汁等杂之素馔中以进。上食之觉异,大怒。皇太后闻之,亟过宫力解之。内侍等罢职有差。

(节选自周密《齐东野语·孝宗圣政》)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 A 夫 B 人 C 者 D 潜 E 邸 F 旧 G 人 H 也 I 屡 J 以 K 过 L 损 M 为 N 言 O上 P 坚 Q 不 R 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会集言命”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含意不同。
B.“引咎以闻”与“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含意相同。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谋国议政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被称为经筵。
D.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其长官称为兵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曾禁止各部门官员在不适宜的时间聚会,后来有人趁方术之士前来的机会聚集起来谈论命数,皇帝虽批示询问,但最终事情平息没被追究。
B.丁娄明之子先是极力攀附曾觌,之后又特别受到魏王的亲近;不过他拜托魏王替他求取贴职的事情未能成功,自己反而被谏官评议罢免了官职。
C.皇帝厌恶程泰之讲解《禹贡》的方式,认为对《六经》中的断简残编只需存疑,不必勉强解释其中疑难,即便圣贤对未曾亲历的地理也有所不知。
D.皇帝的孝顺出于天性,在为高宗守丧期间,尚食内侍曾暗中将鸡汤等混入素食中进奉,皇帝吃后觉察出异常,非常愤怒,罢免了内侍等人的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批答云:“朕于吾子无所爱。第爵禄天下之公器,不可私也。”
(2)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
5.材料二中张说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3-05-08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