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③,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⑤,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而美者以犯之,危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伺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屎,以娠盛溺⑥。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选自《庄子·人间世》,有删改)

材料二: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矣。筠豆之事,则有司存。”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选自《论语》,有删改)

[注]①傅:师傅,老师。②天杀:天性刻薄、凶残。③入:陷入,苟同。④出:显露,显示。⑤町畦:田界。⑥溺:马尿。⑦巽:恭顺。⑧筠豆:古代用于祭祀的两种礼器。⑨恂恂:温和恭顺的样子。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知A适足B以知C人之过D而不知E其所以过F若然者G吾奈之H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危吾国”中的“危”与成语“正襟危坐”中的“危”词义相同。
B.伐,自夸,炫耀,与《屈原列传》“平伐其功”中的“伐”词义相同。
C.“巽与之言”与“欲与亚父”(《鸿门宴》)两句中的“与”词义不同。
D.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这里指前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阖将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便去请教蘧伯玉。蘧伯玉告诉他,他问得很好,要警惕,要谨慎,要端正自己的行为。
B.蘧伯玉说,外表将就顺从他而不能过分陷入,内心调剂诱导他而不能有所显露,外表过分将就顺从和内心调剂诱导太显露都不好。
C.蘧伯玉举养虎者等例子来阐释道理,蘧伯玉说虎喜欢喂养它的人,因为人们顺从了虎的性子;虎伤害人,因为人们违逆了虎的性情。
D.孔子认为要与可以谈话的人谈,不要与不可谈话的人谈,聪明的人不错失人,也不白费言语;孔子在宗庙朝廷,谨慎而不善言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2)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莫如之何也已矣。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怎样待人处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节选自《论语·雍也篇》)

文本二: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积,百王不。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成王将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于此始成之时,祝辞四加而后退。公冠,自以为主,卿为宾,飨之以三献之礼,公始加玄端与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诸侯太子、庶子冠,公为主,其礼与士同。冠于祖庙,曰: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尔幼志,顺尔成德。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冉雍)曰太简。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无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仲弓)问子桑伯子于孔子,孔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节选自刘向《说苑·修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B.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C.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D.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指容易、不费力,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的易词义相同
B.朝服,指穿朝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用法相同。
C.为,指是、就是,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为词义相同
D.无乃,指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加冠束带对于君子成人之后的行事具有必要性,并引述孔子的话来进一步说明加冠礼对于君子的重要意义。
B.祝雍受命为成王的加冠礼致祝词,祝词符合周公所说的通达简练的要求,也表达了对成王成人后的德行的美好期许。
C.虽然加冠仪式同在祖庙举行,但是诸侯国君的加冠礼与诸侯太子、庶子的加冠礼,所用的礼节仪式和主持人都不同。
D.冉雍批评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行为,对孔子关于子桑伯子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冉雍具有批判意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
(2)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
5.孔子劝说子桑伯子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文质观?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2024-02-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车裂之。其患流渐,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也。

……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复,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据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坚儒之功。可因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足下受诏A击B齐C何故D止E将F三军之众G不如一坚H儒之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的“本”词义相同。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台阶。“陛下”原指台阶下的侍者,后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三秦,政治概念,是现在陕西省的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等三个区域范围的政权统称。
D.敏,文中指的是聪慧、聪敏,与《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序》中提到齐桓公帮助被灭亡之国延续宗祀而称霸,秦朝和项羽因残暴无道而灭亡,汉高祖广施仁德而称帝。
B.《新序》中提到郦生向汉王献策,他认为以汉王的兵力短期也很难把齐国攻下,还不如游说齐成为汉的东方属国。
C.《新序》中提到田横认同汉王的话,于是他听从了郦生的建议,撤除了历城的守备兵,天天和郦生一起纵情饮酒。
D.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要做到克己复礼才可达到“仁”的境界,强调要做到“仁”必须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
(2)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
5.两则材料都在谈论“仁”,但论述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2-2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凤夜其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教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

【注】①凯弟:和乐貌。②有:宽和:密:宁静。③逮逮:文雅安闲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这一类人,与前后文“之徒”“之伦”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横,遍布,与苏轼《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意义不同。
C.匍,尽力、竭力,与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意思相同。
D.覆,覆盖,与《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众弟子在各地讲学授徒,培养的众多学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学卓越,成为王侯的老师。
B.孔子从“致五至”“行三无”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
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没有可闻可见的声音形色,但却无处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间,“志至”是其基础。
D.“三无”思想可以用《诗》来阐释,为政者要具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并应在与民交往中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2)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5.孔子是如何解答学生疑惑的?请举例说明。
2024-01-30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五寸之。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子之言似夫子》)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材料三: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选自《论语·为政第二》)

【注】①丧,失去官位。②廋,隐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死之A欲速朽B为C桓司马D言之也E南宫敬叔反F必载G宝而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指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学生对老师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B.棺椁,套棺和棺材,泛指棺材;棺,套在椁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C.敏,聪明,机智;与《论语•学而》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敏”意思不同。
D.所以,所做的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认定孔子说过“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话,因为他曾在孔子说话的现场,可见,曾子是一个实事求是、了解孔子的人。
B.子游由衷赞叹“有子之言似夫子”,是因为有子像孔子一样坚持己见、勇于求真。
C.儒家认为,克制自我,战胜自我,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礼仪,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D.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习惯兴趣,从表到里,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综合三则材料说明有子怀疑“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是孔子本意的原因。
2023-11-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材料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B.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C.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D.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韶武雅颂:韶是《韶乐》(虞舜乐),武指《武乐》(武王乐),雅指朝廷雅乐,颂指庙堂颂乐。文中提到孔子把诗篇入乐歌唱,以求合乎以上四种音乐的声情精神。
B.六艺,分为小六艺和大六艺。小六艺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大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D.兴观群怨:兴指激发人的情感,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的交际能力,怨指讽刺时政。以上四种,都指诗的社会功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夏代和殷代的礼制都能讲述大概,可惜杞国和宋国都没有足够的文献来印证。孔子认为周礼参考了夏、殷两代而制定,文采盛美,因此他选择遵行周礼。
B.孔子删定了大量诗篇,所选诗篇可以用来配合礼义教化,并且一切都要以君臣父子的政治纲常为起点。
C.孔子晚年喜欢《易》学,他阐述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用《诗》《书》《礼》《乐》做教材来教人。
D.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内核,实现仁德的途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孔子曾评价自己“述而不作”,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2023-11-13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之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节选自《容斋随笔·卷二·忠恕违道》)

材料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节选自《论语》)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然A欲求入B道者C莫近D于此E此F所以G违道H不远也。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恐人不(明白)     天下仁焉(恢复)己复礼为仁(约束)       小子何莫学夫诗(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B.非违之谓(同“叛”,背叛)       就有道而焉(正直)胜质则野(华美,文采)               知在格物(获得)
C.士不可以不毅(弘扬)       众人之所过(补救)则于道有矣(差别)            今一朝而技百金(买)
D.子张书诸(衣带)            者不明(显露)      者不立(踮起脚)               人之有是四也(萌芽,发端)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们怀疑曾子与《中庸》关于“忠恕”与“道”之间关系的说法有所不同。
B.游定夫认为理的本源不能用比较确定,但从学道理角度看,忠恕最接近“道”。
C.老子认为最好的东西像水一样,能使万物得利而不争功,这就是自然之理。
D.孔子认为只要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行得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
(2)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5.苏子由认为“道无所不在”,材料二内容中哪些优秀品质体现了这种“道”?
8 . 下列选项中,对《论语·子张》相关章则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翻译:居丧,能表现出悲哀的情绪也就够了。
B.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翻译:所以君子憎恨居于下流,一旦居下流,天下的坏名声都会集中在他身上。
C.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翻译:(君子)必须信任君主以后才去进谏,否则会招来朝堂中毁谤自己的声音。
D.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翻译:正如我们所说的想要自己立得住,就能立得住;想要自身品德高尚,就能做到品德高尚。
2023-10-2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乙】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海之而已。”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之者                  宴酣之,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                            寒暑易节,始一反
C.一日                                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                  尔来二十有一年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023-09-3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 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等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等价值思想。
C.《论语》每篇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即使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也取前两个字。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言志”的一段话,再现了孔子和学生-起畅谈理想的情景。
2023-08-2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