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凤夜其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教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

【注】①凯弟:和乐貌。②有:宽和:密:宁静。③逮逮:文雅安闲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这一类人,与前后文“之徒”“之伦”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横,遍布,与苏轼《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意义不同。
C.匍,尽力、竭力,与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意思相同。
D.覆,覆盖,与《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众弟子在各地讲学授徒,培养的众多学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学卓越,成为王侯的老师。
B.孔子从“致五至”“行三无”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
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没有可闻可见的声音形色,但却无处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间,“志至”是其基础。
D.“三无”思想可以用《诗》来阐释,为政者要具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并应在与民交往中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2)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5.孔子是如何解答学生疑惑的?请举例说明。
23-24高二上·浙江绍兴·期中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材料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B.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C.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D.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韶武雅颂:韶是《韶乐》(虞舜乐),武指《武乐》(武王乐),雅指朝廷雅乐,颂指庙堂颂乐。文中提到孔子把诗篇入乐歌唱,以求合乎以上四种音乐的声情精神。
B.六艺,分为小六艺和大六艺。小六艺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大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D.兴观群怨:兴指激发人的情感,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的交际能力,怨指讽刺时政。以上四种,都指诗的社会功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夏代和殷代的礼制都能讲述大概,可惜杞国和宋国都没有足够的文献来印证。孔子认为周礼参考了夏、殷两代而制定,文采盛美,因此他选择遵行周礼。
B.孔子删定了大量诗篇,所选诗篇可以用来配合礼义教化,并且一切都要以君臣父子的政治纲常为起点。
C.孔子晚年喜欢《易》学,他阐述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用《诗》《书》《礼》《乐》做教材来教人。
D.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内核,实现仁德的途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孔子曾评价自己“述而不作”,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2023-11-13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考点剖析+对点训练)-【寒假自学课】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提升学与练(统编版)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脉,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材料三:

哀公十五年,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卫大子蒉聩作乱,谋入孔悝家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子路。子路将入,遇高柴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焉。”高柴曰:“弗及,不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其难。”高柴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谋A入B孔C悝D家E迫F孔G悝H于I厕J强K盟L之M遂N劫O以P登Q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文中指了解,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知”意思不同。
B.君子指有道德的人,与《孟子三章》中“故君子有不战”的“君子”意思相同。
C.哀公在文中是用谥号称鲁国国君,这种称谓方式和刘邦被称为“沛公”不同。
D.辟,在文中意为躲避,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辟”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若将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交给他,即使外有强敌,内有饥荒,他也能治理好。孔子嘲笑他自不量力。
B.子路原本性格粗朴,好逞勇斗力,还凭借勇力欺侮过孔子。后来他被孔子倡导的礼折服,拜人孔子门下当其弟子。
C.子路不顾高柴、公孙敢的劝阻,执意入内营救孔悝,结果卷入孔悝和卫大子之间的争斗,最终被卫大子属下杀死。
D.子路系好帽带后从容赴死,既彰显了子路作为儒生在王侯权贵面前的不屈气节,也表现了子路对礼的坚守与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5.在孔子眼中,子路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儒学者,好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文本二:

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含义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周密”,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含义不同。
C.“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解决”,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解”含义相同。
D.“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认为,圣贤们文中写的东西未必全都正确;匆忙中说的话也不能都对,所以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
B.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C.文本一作者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D.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对子游持赞赏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5.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奴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谦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子贡的名字)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两位弟子都是在做好事,子贡好人做到底,连赎金都不想取回了,孔子却认为他做错了;而子路救人后竟然接受了人家送的一头牛,却得到孔子的肯定。请问孔子这样做,最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
2023-01-15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
6 . 《论语》常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用“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着它”这一天文现象作比,说明“仁德”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用“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就无法行走”作比,说明人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立身处世。
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用“风吹草伏”这一自然现象作比,说明在上位者的德性一定会对老百姓产生明显影响。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用“日食”“月食”的天文现象作比,说明君子有过错时,就会有人见到;再犯这样的错误时,人们便都能看见了。
2023-01-05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B.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C.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D.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指此事。
B.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如《师说》中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文中指孔子。
C.五谷,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较公认的说法包括黍、稷、麦、菽、稻(或麻)五种。后泛指粮食作物。
D.大人,指品德高尚、志趣高远的人,与《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小人”意思相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管叔以殷畔”一事,孟子认为周公即使有过错也情有可原;古代君子有过即改,得民仰望,而现在君子做不到。
B.孟子认为所做事情得不到应有效果,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归咎于外物。自身端正了,天下人才会归服。
C.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心,有的人失去了本心之后却不知道寻求。学问之道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D.孟子认为万物都为己具备,反省自身诚实不欺就会收获莫大快乐;勉强自己宽恕别人,就会在求仁路上越走越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上述选文中,孔子和孟子都论及个人对于“仁”的修养。请结合所选文段,比较二者异同。
8 .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这使《论语》许多章句有了很大的解释空间。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忍”字既有“狠心”之义,也有“容忍”之义,请依据这两种词义,分别填入“忍”这一动词的主语,并为“佾”字注音
狠心:①__________   容忍:②__________   佾:③__________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如”字指“相像”,也表示“比得上”。请根据这两个义项,分别解释划线句的句意,并阐述其中蕴含的不同理念。(4)
_________________,这句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句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事君以礼,人以为谄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1.下列对章句对“礼”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B.孔子高度重视“礼”,同时也认为践行“礼”可能引起误解。
C.作为人,如果没有仁德之心,怎样对待礼仪制度和音乐呢?
D.孔子认同的“礼”在于仪式的简朴,以及内心情感的悲伤。
2.请结合上述章句内容,谈谈“仁”和“礼”的关系。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       ,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   有删改)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杇:可译为“粉刷”   诛:谴责,责问   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变文章原意。
C.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
D.“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这句话标点使用均正确。
(2)请在_________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形象地表达孔子对宰予的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