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所以/动心忍性
C.必先/苦其心志D.然后知/生于忧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心志(代词,他的)
C.曾其所不能(益处)D.人恒,然后能改(犯错误)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2022-06-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惟《春秋》乎!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


【注】①闲:捍卫。②诐:偏颇。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民修沟洫;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

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然不说,往见孔子曰: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汝速已则可,不则汝见罪必矣。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怪罪
B.杨墨,放淫辞                           距:反对
C.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易:改变
D.何不于君                                        白:辩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则汝见罪必矣                         事父,远之事君
B.知我者惟《春秋》乎                            恕乎!
C.坏宫室为污池                                   民之劳烦苦也
D.驱猛兽百姓宁                           任重道远
3.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杨朱,为杨朱学派创始人,主张“贵己”,或曰“为我”,其思想影响很大,一时与儒墨相抗衡。
C.处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文中指未做官的杨、墨信徒。
D.由、赐,分别是子路、子贡的名。通常古人自称时用名,称呼别人时称其字,以示尊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
C.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D.子路在做蒲宰的时候,不仅率领民众提前修建沟渠,还主动给修建沟渠的百姓一筐饭食、一壶汤水。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
2021-10-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燕,取之             伐:攻打
B.系累其子弟                 系累:捆缚,拘禁
C.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D.今又地而不行仁政   倍:违背
2.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下列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④⑤⑥D.③④⑥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2017-06-0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