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伯夷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①,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孔子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君子有五耻: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好生》)

【注】①异类:不同种族的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亩之宅A树B墙下C以桑D匹妇E蚕之F则老者G足H以衣帛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通“避”,回避、躲避,与《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中的“辟”词义不同。
B.树畜,栽种、畜牧,名词作动词,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
C.凤翔麟至,指凤凰翔集、麒麟到来,“凤”和“麟”象征祥瑞,预示美好事物的到来。
D.加,指增加,与荀子《劝学》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中的“加”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百姓家里养五只母鸡、两只母猪、耕种百亩的田地,无失其时,那么老人就可以吃到足够的肉、八口之家就能吃饱。
B.鲁哀公问孔子舜的穿戴问题,孔子没有回答,因为他认为鲁哀公问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舜能“好生”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C.虞国和芮国因为争田地而打官司,打了多年官司也没有结果,他们听说西伯是仁人,于是商量请西伯对他们的官司进行评判。
D.孔子认为君子有“三患”,不仅强调作为一个君子,既要听到、学到,又要做到,还在对待得失、百姓、功劳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2)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提到西伯,他的“仁”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2024-04-2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敌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铄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狸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爱整其,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狸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
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含义不同。
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
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5.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
2024-01-0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材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象:舜的异母弟弟,儒者认为是恶人的典型。微子:贤人,是纣的庶兄。比干:贤人,是纣的叔父。③情:本性。④倍:一倍。蓰:五倍。无算:无数倍。⑤性:先天的本性。伪:后天的人为。⑥事:从事,人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人之A性B生C而离D其朴E离F其资G必失H而丧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有人,与《马说》“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意思不同。
B.恻隐,同情、怜悯,与现代汉语“恻隐之心”中的“恻隐”意思相同。
C.察,明晓、明了,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中的“察”意思不同。
D.明,指视力好,与《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中的“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之分,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三者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
B.公都子无论举周文王、周武王的例子,还是举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目的都是论证国君对民众的引导意义。
C.孟子在阐述“性善论”时,将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一一相对,使论述清晰明了。
D.荀子认为性是天生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是圣人创制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5.孟子和荀子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2024-04-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蓗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象:舜的异母弟弟,儒者认为是恶人的典型。微子:贤人,是纣的庶兄。比干:贤人,是纣的叔父。③情:本性。④有版本为。⑤倍:一倍。蓗:五倍。无算:无数倍。⑥性:先天的本性。伪:后天的人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人之A性B生C而离D其朴E离F其资G必失H而丧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至于,与《齐桓晋文之事》“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若”意思不同。
B.恻隐,同情、怜悯,与现代汉语“恻隐之心”中的“恻隐”意思相同。
C.察,明晓、明了,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中的“察”意思不同。
D.明,指视力好,与《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中的“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之分,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三者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
B.公都子无论举周文王、周武王的例子,还是举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目的都是论证国君对民众的引导意义。
C.孟子在阐述“性善论”时,将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一一相对,使论述清晰明了。
D.荀子认为性是天生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是圣人创制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孟子和荀子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2024-06-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