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
赵已先据A便地为壁B且彼未见吾C大将旗鼓D未肯击E前军F恐吾至H阻险而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隋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2)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4-03-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节选自《屈原列传》)

文段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课内)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是方啮也,而死也              遽:恐惧
②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遗憾
B.①卒使上官大夫屈原                            短:诋毁
②平其功                                             伐:夸耀
C.①人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②楚人既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疚:责怪、怪罪
D.①役万物而君之,卒使于一鼠               见:看见
②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2.(课内)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
B.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D.①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想赴会,但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一事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最终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在秦国人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逃跑却被发现,秦国人封锁通往楚国的路,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怀王最后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发病去世后,楚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对其死感到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5.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中概括具体事例。
2024-01-1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二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A发B巨桥之粟C散鹿台之财D以与士民E黜其战F车而不乘G弛其甲H兵而弗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主:指写有死者名号的木制神位,又称牌位,是中华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
B.适:“恰当”,和《屈原列传》“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的“适”不同。
C.有道:根据下文的“则无胜之道矣”可以推测,它在文中指的是“有办法”。
D.信:意为“确实”,与《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中的“信”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伐纣临行之时,面对伯夷、叔齐的质疑和阻挠,姜太公非但没有怪罪,还称赞其为“义人”,亲自扶着他们离开,体现了恢弘的气度和广阔的胸襟。
B.伯夷、叔齐坚守内心的道德高地,不为外在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节操,虽晚年穷困潦倒,最终饿死首阳山,令人唏嘘,但他们为信仰献身的精神足以光耀千古。
C.姜子牙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给百姓带来好处,得到他们的拥戴,便能所向披靡。他的一番话完全打消了武王对于伐纣这件事的顾虑。
D.武王在牧野之战大败殷人,然后将纣王从诸侯那里搜刮的玉器、钱财和美女悉数奉还,体现了仁义之师的风范,也赢得了天下人的诚心归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2024-01-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①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语鲁大师:“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②,故曰:“《关睢》之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门,曰:“赐,汝来何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殷人也。”后七日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几然,颀长貌。②衽席,卧席,借指闺房、夫妇。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故以《关雎》为风诗第一。

1.下列对文中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合《韶》《武》《雅》《颂》之音            君子食无
B.《关睢》之以为《风》始                                        其后顷之,鲁
C.赐,汝来何晚也                                                    子曰:恕乎
D.孔子方负杖逍遥                                                为之未有,治之未乱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学琴不知满足,在琴曲的节奏、志向方面钻研体悟,最终得知该曲为文王所创,师襄子离开坐席拜了他两次。
B.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内乱,鲁昭公因为斗鸡事件攻打季平子,败逃到齐国,被齐国安置在一个叫乾侯的地方。
C.孔子把三千余篇《诗》整理为三百五篇,全都弹琴歌唱,让它们符合前代雅正音乐的旋律,礼和乐从此能够完美表述。
D.孔子自叹将死,向子贡哭诉天下长久无道,没有人尊奉自己,并说梦到自己坐在两个柱子中间接受人们祭奠。
4.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2)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5.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自己也是音乐高手。请依据原文概括孔子的几个音乐事件。
2023-11-0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魏,置东郡,徒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使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者:从前,之前。②争道:争夺棋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 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B.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C.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D.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2.下列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与《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的“伐”意思相同。
B.“去”,离开,与《两小儿辩日》中“日始出时去人近”的“去”意思不同。
C.“太子”,指已确定继承帝位的帝王的嫡长子。
D.“过”,拜访,与“过故人庄”的“过”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了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博棋,鲁句践发怒呵斥他,他默无声息地逃走,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2)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2023-11-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语鲁大师:“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睢》之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门,曰:“赐,汝来何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殷人也。”后七日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几然,颀长貌。②衽席,卧席,借指闺房、夫妇。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故以《关雎》为风诗第一。

1.下列对文中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合《韶》《武》《雅》《颂》之音                                君子食无
B.《关睢》之以为《风》始                                           其后顷之,鲁
C.赐,汝来何晚也                                                         子曰:恕乎
D.孔子方负杖逍遥                                                       为之未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内乱,鲁昭公因为斗鸡事件攻打季平子,败逃到齐国,被齐国安置在一个叫乾侯的地方。
B.孔子学琴不知满足,在琴曲的节奏、志向方面钻研体悟,最终得知该曲为文王所创,老师襄子离开坐席拜了他两次。
C.孔子把三千余篇《诗》整理为三百五篇,全都弹琴歌唱,以求符合前代雅正音乐的旋律,礼和乐从此得以恢复旧观。
D.孔子自叹将死,向子贡哭诉天下长久无道,没有人尊奉自己,并说梦到自己坐在两个柱子中间接受人们祭奠。
4.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2)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3)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自己也是音乐高手。请依据原文概括孔子的几个音乐事件。
2023-10-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托于无C为D此非士之情也E故斯将西F说秦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楚王不足事”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度”字意思相同。
B.“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C.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指黑色,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损民以益仇”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益”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厕所中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的生活情境类似,这引发了李斯的感慨,于是李斯离开楚国去秦国。
B.李斯西游秦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秦王所用,先后担任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C.韩国人郑国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请求秦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
D.李斯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如以财诱惑、以利剑刺杀,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5.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
2023-10-15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注释]错,同“措”。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阳虎欲逐A怀公山不狃B止之其秋C怀益骄阳虎D执怀E桓子怒阳虎F因囚桓子G与盟H而释之
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3-10-02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银川景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节选《荀子·劝学》)


注①蒙鸠:即鹪鹩(jiāoliáo),又名“巧妇鸟”,是一种善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皆植物名,属芦茅之类。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孟涂集》)

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声,即五音,古代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周礼》,儒家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文王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成书于战国时期。
D.《书》即《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认为,君子只要全面掌握了学习的知识,追求修养的纯粹完美,就一定能达到“定”与“应”的统一,成为完美的人。
B.乙文中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乙文中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以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进行劝谏。
D.丙文对有学无问者“是己而非人”“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所问非所学”“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的诸般表现提出了批评。
4.各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乡邻,出游一定要结交官吏,这是为了防止受邪恶人的影响,而接近于正道。
B.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说贾谊太矮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C.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是古代制定的,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学问不能接近古人,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荀子认为有德操的人,权势、利禄都不能使他倾倒,众人的反对也不能使他改变,从生到死都能坚守正确而高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标准。
B.乙文中说贾生“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谊和屈原的忠君思想类似,而且他们都是忠君而被毁谤、怀才不遇的代表人物,也都是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
C.丙文中作者认为,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的学习环境比不上古人。
D.丙文中作者认为“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学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文本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文本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B.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C.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D.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与“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中的“贻”意思相同。
B.“以说吴王”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中的“说”意思相同。
C.“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与“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中的“止”意思不同。
D.“弟子志之”与“处处志之”(《桃花源记》)中的“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生活在梁惠王、齐宣王时期,他学识渊博,他的核心思想来源于老子的学说,他的著作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山木成材者被伐取,不材者幸免,而雁善鸣则存,不善鸣则被杀,人生在世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得幸存,但不能避免拘束与劳累。
D.庄子认为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有才有德会遭到算计,无才无德会受到欺侮,因此凡事不能偏执一方,凡事应顺其自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5.这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哪些处世哲学?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