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昌者,沛人也。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及兄长周苛自卒史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昌兄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

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卻邪?备万岁之後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彊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才者?尧曰: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彊为我相赵王。于是昌为赵相。

材料二:

韦丞相玄成者,韦丞相子也。其人少时好读书,明于《诗》《论语》。为吏至卫尉,为太子太傅。黄丞相卒,御史大夫于定国代。后于丞相乞骸骨去,御史大夫韦玄成代。其治容容随世俗浮沈,而见谓谄巧。而相工本谓之当为侯代父,而后失之;复自游宦而起,至丞相。父子俱为丞相,世间美之,岂不命哉!

材料三:

丞相匡衡者,东海人也。好读书,从博士受《诗》。家贫,衡佣作以给食饮。才下,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经以不中科故明习。补平原文学卒史。数年,拜为太子少傅,而事孝元帝。孝元好《诗》,而迁为光禄勋,居殿中为师,授教左右而县官坐其旁听甚善之日以尊贵。御史大夫郑弘事免,而匡君为御史大夫。岁馀,韦丞相死,匡君代为丞相。以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以上三则材料均节选自《史记·丞相列传》)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授教A左右B而县官C坐D其旁E听F甚G善H之I日J以K尊贵。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义为“好”,引申为表示同意,与《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中的“善”不相同。
B.徙,指官职调动,与《琵琶行并序》“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中的“徙”相同。
C.博士,在秦汉时期,是负责书籍、经典和历史事件的官方职位,后世为学术界的学位。
D.坐,指“因……而获罪”,与《登泰山记》“与子颖坐日观亭”中的“坐”并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苛周昌兄弟俩人,很早便开始跟随刘邦,并跟从刘邦攻入关中灭掉秦朝;后楚破荥阳城,周苛被项羽烹杀。
B.高祖担心自己死后,戚夫人儿子如意不能保全性命,所以心中不乐,慷慨悲歌,但满朝官员却无人知道原因。
C.韦玄成治理求同不立异,能随从世俗,有人说他是投机取巧;韦玄成父子两人都做丞相,人们都传为美谈。
D.匡衡喜好读书,他家境贫寒,靠给人做工糊口过日;虽然他谙熟经书,但也是经过多次考试,才中丙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2)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5.周昌、韦玄成、匡衡三人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成为相国或者丞相的?
2024-03-0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枭越首于洛阳,下诏:有收视者,辄捕之。栾布祠而哭之,吏捕以。上召布,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项王所以遂不能西者,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具,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材料二:

韩信、英布、彭越皆以谋反诛夷。信高祖自将征陈豨之时,欲发兵袭吕后、太子。布见汉使验问,即发兵东取荆,西击楚,对高祖言欲为帝,其为反逆已明。唯越但以称病不亲诣邯郸之故,上即赦以为庶人,而吕后令人告越复谋反,遂及祸。三人之事,越独为冤。且扈辄劝越反,越不听,有司以越不诛辄为反形已具,然则贯高欲杀高祖,张敖不从,其事等耳,乃以为不知状,而敖得释,何也?乐说告信,贲赫告布,皆得封列侯。而梁太仆告越不论赏,岂非汉朝亦知其故耶?栾布为越大夫,使于齐而越死,还奏事越头下,上召骂布,欲烹之。布谓越反形未见,而帝以苛细诛之,上乃释布,拜为都尉。然则高祖于用刑,为有负于越矣,伤哉!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彭越:西汉王朝开国功臣,被封为梁王,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②扈辄:与后文的“梁太仆”都是梁王彭越的部属。贯高、张敖、乐说、贲赫等人都是汉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当是之A时B彭王C一顾D与楚E则汉破F与汉G则楚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使……知道,与荀子《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闻”词义不同。
B.所以,表示原因,与韩愈《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C.微,如果没有,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词义相同。
D.乘,乘着、趁着,与姚鼐《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中的“乘”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布认为高祖危难时,彭王尚助汉抗楚,如今安定,他想把爵位世代相传,不会谋反。
B.太史公认为彭越这类人谋略过人,只要能够保全性命,他们就有机会重新掌握权力。
C.洪迈认为,高祖开始不相信彭越会谋反,吕后让手下再次告发,高祖才确定彭越谋反。
D.材料二见解独到,议论精当,将洪迈《容斋随笔》精辟隽永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谓越反形未见,而帝以苛细诛之,上乃释布,拜为都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5.洪迈认为彭越蒙冤,依据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2024-03-0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子墨子曰:问于儒者:“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 ’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 ’曰:‘室以为室也。’”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公孟》《墨子·非乐》)


【注】①进:进展,此处指学习新的曲子。②《文王操》:古曲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③犓豢:指牛羊猪狗等牲畜。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A者B之C事D必E务F求G兴H天I下J之K利L除M天N下O之P害Q将R以S为T法U乎V天W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文中指技法,与《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的“数”的意思不同。
B.黯然,文中指皮肤黝黑的样子,与成语“黯然神伤”中“黯然”的意思不同。
C.是故,文中指因此,与《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中的“是故”意思相同。
D.中,文中指符合,与《劝学》“木直中绳”中的“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学琴锲而不舍,他在练习一首琴曲时不仅仅要求会弹奏,还要深入到更高的境界层次,以至于最终悟出了古乐背后作曲人的形象。
B.墨子论辩技艺高超,他在与儒者讨论音乐问题时抓住对方“乐以为乐也”的回答,通过对比论证达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
C.墨子主张实用主义,他认为仁者应当为天下兴利除弊,而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的衣食财物问题,认为纹饰、美食、建筑的功用不合时宜。
D.两则材料都记载了人物对话,但风格有所差异。相较于《史记》,《墨子》善于说理,多用反复论说,在表意清楚的同时不失结构的层次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
5.请结合材料分析墨子对待音乐的态度。
2024-03-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三)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为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注],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宫车晏驾: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

1.请根据《鸿门宴》判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霸上   ②常以身蔽沛公   ③范增数项王
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③④/②⑤/⑥
C.②⑥/③④⑤/①D.③⑥/⑤/①②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众人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王。
B.“禁中”又称“禁内”,指帝王所居宫内,因帝王所居的宫苑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的情形。
C.在古文中,“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指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如文中提到的“迁为左丞相”就是指的是降官。
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侯,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侯居第二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以屠狗为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营帐,面对项羽对自己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词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升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命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押回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②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024-02-13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也,宜知之。”叔顿首曰:“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谍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盂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材料二:

田叔、孟舒同随赵王,今叔指言舒事,几于自荐矣。叔不自以为嫌,但欲直孟舒之事;文帝不以为过,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是。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事A发觉B汉下诏C捕赵王D及群臣E反者F于是赵午等G皆自杀H唯贯高I就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如果没有,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词义不相同。
B.臣,文中指官吏对皇帝说话时的自称。官吏面对皇帝也可自称“微臣、小臣”等。
C.故,原来的,与《琵琶行》“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故”词义不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出师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任职赵国郎中期间,受到赵王赏识,但是赵王还没有来得及升迁他,就发生了赵午、贯高等人谋划弑上一案,赵王也受到了牵连。
B.赵王对高祖的礼节周全完备,高祖对赵王却非常傲慢,这招致赵王手下的不满,他们请求叛乱,但赵王认为高祖有恩于他,没有同意。
C.赵王被押解进京,孟舒、田叔、贯高等人穿上囚衣,自己剃光头发,脖上戴锁,称自己是赵王的奴仆,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贯高把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释放,被废掉(王爵)降为宣平侯。
D.孟舒知道士卒疲弊,不忍心号令士卒出战,而士卒却奋勇争先,与敌殊死决战,因此战死者有数百人,由此可见孟舒深受士卒爱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
(2)文帝不以为过,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是。
5.回答孝文帝的询问时,田叔认为孟舒是长者。对此,洪迈为什么认为田叔是“几于自荐”?
2024-01-2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遂行,蔺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相如闻,不肯与会。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赵括代廉颇,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燕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赵封廉颇为信平君,为相国。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遂奔魏之大梁。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节选自《史记·廉颇传》)

材料二: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节选自李晚芳《读史管见》)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惟观其A引避B廉颇C一段议论D只知E有国F不知G有己H深得I古人J公尔国尔之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以……为先,与韩愈《师说》中“孔子师郯子”的“师”用法相同。
B.因,通过,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词义相同。
C.假,暂时代理,与《荀子·劝学》中“善假于物也”中的“假”意思不同。
D.社稷,代指国家,与《陈涉世家》中“复立楚国之社稷”的“社稷”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在渑池会前与赵王在边境诀别,并约定如果赵王不能如期返回,就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的妄想。
B.廉颇认为蔺相如地位卑贱,不满其凭口舌之劳位居己上,但当他得知蔺相如为国家不计私怨,便诚心改错。
C.秦赵交战,廉颇被赵括取代,导致长平之败;燕又发兵攻赵,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领兵大破燕军。
D.李晚芳认为人们只知廉颇善于行兵打仗,这是没有完全认识廉颇,其实廉颇还是个有大胆识、大忠勇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
5.廉颇“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可是他最后却没有被赵王召用,原因是什么?
2024-01-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

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饮数日。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释】①广柳车:当时运输用的大牛车,一说是装棺柩的丧车。②伍子胥鞭荆平王之墓:伍子胥之父伍奢、兄伍尚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亡吴国。后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夺得王位,辅佐阖闾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以报私仇。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任侠:以“侠义”自任,仗义扶弱
B.高祖购求布千金                                 购求:悬赏搜求
C.且至臣家                                               迹:追踪,搜寻
D.诸公皆季布能摧刚为柔       多:大多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能,愿先自                                   (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
B.谓滕公曰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夫忌壮士资敌国                                        公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D.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家)衣褐衣,置(季布)广柳车中
B.田事听此奴,(汝:朱家子)必与同食
C.待间,(滕公)果言如朱家指
D.上拜(季布)为郎中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家为人侠义的一组是(     
①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
②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
③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
④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到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⑥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A.②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使汉王处于困境。
B.季布藏匿于濮阳周家,周氏为救季布而自杀。
C.朱家以子胥鞭尸的典故来说明胸襟的重要性。
D.“摧刚为柔”指季布肯于适应情势,能屈能伸。
2024-01-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汉代司马迁的《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选自宋代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注】①宾客:古代豪门所养的食客。战国末期,秦国逐渐强大,各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挽救本国,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势力,养“士”之风盛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养“士”著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正确的一项(     
A.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B.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C.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D.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趋向,文中指孟尝君使天下之士都奔向他,与“樯倾楫摧”的“倾”含义不同。
B.相:做相国,它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歌”用法相同。
C.“宾客尽羞之”的“羞”,与“商人重利轻别离”中的“重、轻”用法不同。
D.“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的“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的存,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国宾客及因犯罪而流亡的人,因为这些人崇尚气节、邪恶狡诈,所以直到汉朝,那里民间还多有凶暴强悍的子弟。
B.孟尝君与宾客同甘苦。他晚上待客,因有人挡住了火光,一位宾客认为自己饭菜不如别人,孟尝君将自己饭菜与他的对比,他羞愧自杀。
C.秦昭王善变。他先以孟尝君为相,后又听信他人建议拘囚了田文,想杀了他;先是听信宠姬之言释放了孟尝君,又后悔,派兵追捕田文。
D.从秦国脱困后,孟尝君将擅长狗盗偷取出狐白裘与擅长模仿鸡鸣骗开城门的二人列入宾客名单,宾客们都因为与他二人同列而感到羞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2024-01-18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西藏班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惠王自为A太子B时C尝不快于乐毅D及即位E齐之田单F闻之G乃纵H反间于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攻下、攻占,与《师说》中“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下”意思不同。
B.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C.诽谤,指诋毁污蔑,恶意中伤,与现在所说的“造谣诽谤”意思相同。
D.安,指使老幼安定,与《师说》中“则耻师焉”的“耻”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论者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遣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窈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捐,意为贡献、献出,与成语“细大不捐”中“捐”的意思相同。
C.不肖,文中指不贤明,也可指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也可作谦词。
D.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中“苟”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5.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1-0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