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选自《孟子•离娄上》)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曰A使B乐正子春C来D吾将E听子F鲁君G请H乐正子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以其雁往”与“衡阳雁去无留意”两句中的“雁”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怪,认为……奇怪,与《三峡》中“绝𪩘多生怪柏”的“怪”意思不同。
C.黥,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
D.焉,疑问代词,哪里,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意思与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因为喜爱谗鼎而留下了它,乐正子春恪守自己的信用而婉拒了鲁君让他出使齐国的请求。
B.北门徙木就能够获取五十金,政府取信于民,在此基础上颁布法令,秦国百姓无不遵照执行。
C.孟子认为处于下级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就无法治理好百姓,不能得到朋友信任就不能得到上级信任。
D.隐居的伯夷与姜太公都认为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于是归依文王,从而带动了天下百姓归依文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5)同为取信于人,乐正子春与商鞅的做法有哪些不同?
2024-04-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与奢也宁俭。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注]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夏禹卑宫室,恶衣服,后圣不循。由此言之,之盛也,德优矣,莫高于俭。

(选自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有删改)

[注]仲尼:孔子。

材料二: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又曰‘以约失之者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来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器皿非满A案B不敢C会宾友D常量E月F营聚G然后敢H发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安定太平,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含义相同。
B.固,简陋,与《过秦论》中“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的“固”含义不同。
C.“以约失之者鲜矣”中的“鲜”字与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寡廉鲜耻”中的“鲜”字含义相同。
D.“今人乃以俭相诟病”与“乃作《怀沙》之赋”(《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乃”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出身卑微,家风清廉,不喜奢华浪费,他以自己考取科举后,不戴花而被人劝说这一细节为例,说明要节俭,现身说法,亲切动人。
B.司马光的心里以节俭朴素为美,虽然人们都讥笑他,但他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而认为今人把古人看重的节俭美德丢掉是不对的。
C.司马光的父亲在担任群牧司判官的时候,非常注重节俭,而近来士大夫宴请宾客追求物质的华贵并成为风尚,遭到居高位的人的指责。
D.司马光引用御孙的话并加以解说,指出人们生活俭朴了,那么私心杂念也就少了;相反人们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
(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5.材料一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要节俭的观点?请简要概述。
2024-04-1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二: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节选自苏洵《心术》)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朝时存时废。
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
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相同。
D.谨,重视、慎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最终平定了吴楚之乱。
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断叛军粮道。
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战胜后修养心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5.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法曰:深入则专。

汉,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韩信涉西河,掳魏豹,擒夏悦,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风声所及,足以夺人,其锋何可挡也。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其策,果被杀。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汦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黑。
赵见我A走B必空壁C逐D我E若疾入F赵壁G拔赵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指专力从事、致力于,与《过秦论》“务耕织”中的“务”词义相同。
B.辎重,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后经沿用,演化,系指军队携运的物资。
C.旗鼓,旗和鼓。古时军中用以发号施令。闻鼓则进,作战时听到鼓声就前进。
D.壁,营垒、军营的围墙或防御设施,与汉语成语“作壁上观”的“壁”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分析韩信刚刚攻克多地,带着胜势而来,锐不可当,不可正面较量,应该先利用地势断其辎重。
B.成安君认为自己是义兵,不需要诈谋奇计就可以与韩信抗衡,所以没有采纳广武君的建议,最终被杀。
C.韩信制定完策略后,让裨将传飧,说今日就破赵聚食,诸将虽然嘴里都应和说“好”,但其实心里不信。
D.韩信和张耳带领部队诱敌深入,虽是计策,但也陷入了死战的局面,为预先派出的两千骑赢得了宝贵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2)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5.韩信能够战胜,除了谋略上的因素,还有哪些精神层面的因素?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二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纵江东父兄怜A而王我B我何面目C见之D纵彼E不言F籍G独H不愧于心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在这里是情绪激昂的意思,与现在所说的“慷慨解囊”中的“慷慨”含义并不一样。
B.平明,也叫平旦,指天刚亮的时候。对应地支计时中的寅时。
C.东,与“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东”用法相同。
D.度,与“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度”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围垓下,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带领八百多名部下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
B.项羽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伤亡惨重。
C.汉军兵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奔驰,杀死数十上百个人,只逃脱了两个骑兵。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心中有愧,没有接受亭长的建议,最后自刎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2)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5.田父骗项羽这一情节揭示了项羽的什么形象特点?
2024-04-13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②伊尹、太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为子房A才有余B而C忧其度D量E之不足F故深折其G少年刚锐之气H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省”意思是不领悟、不明白;“挟持”解释为秉持、操持、具有,“所挟持者甚大”指心中的抱负远大。
B.“目”,意思是注视,与“范增数目项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中的“目”“下”在词类用法上相同。
C.“鸡鸣”指早上1点到3点,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鸡鸣”词意相同,文中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时辰。
D.“匹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平民,文中多处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要么批评其行事鲁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灭韩后,张良雇佣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击杀秦始皇,失败后变更姓名,逃亡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杀大怒,在全国抓捕刺客。
B.张良对老父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因老父的无礼想殴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强自忍耐,再到“大惊”“大怪”,形象地展现了张良对老父认识的改变。
C.苏轼认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类是不正确的,老父有可能是当时隐居的君子,故意做出奇特的行为,来磨炼张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
D.苏轼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具有面对突发事件从容不惊、无故受辱也不生气的品质,认为伊尹、太公、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5.苏轼在材料二中针对材料一的不同事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仿照下面的例子,概括事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使用原文。
例:材料一张良感叹与刘邦关系融洽——材料二张良的忍耐性格对刘邦有影响。
2024-04-12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嗟乎!春秋之战多矣鲜有出于义者其或出于义而又不纯焉,卒同于不义而已矣。然圣人不忍遽绝焉,且幸之,且惜之。

昔者,王莽乘西汉之衰,不用尺兵寸铁而移汉,翟义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唐武氏之祸,唐几亡矣,李敬业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此二人者,自以国家旧臣,义不忍靦颜俯首而立于怨家之朝,可谓知大义矣。

今夫春秋之义,莫大于复仇;仇莫大于国之夺于人,而君父之死于人也。故吾力能报焉,而有以洗死者之耻,上也;其次,力不能报而报之,不而死;最下则忘之,又最下则事之矣。吾尝读《春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鲁庄公也。庄公者,桓公之子,齐人实杀桓公。昔者,越败吴于槜李,阖闾死。夫差使人立于廷,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晋王李克用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公受而藏之于庙,卒以灭梁。吾观此二君者,其晚节末路,不可谓贤,而皆能复父仇如此,其义烈岂不壮哉!自桓公死于齐,庄公立,公及齐人狩于矣,师及齐师围郕矣,公及齐大夫盟于矣,不惟忘其仇,而又报之德焉,所以事之者,惟恐其不足。孔子曰:“幸矣,乾时之役,犹能与仇雠战也;惜哉,其非以仇故战。而师虽败,不可谓不荣,然而不纯于义矣。”圣人于此不忍遽绝,姑与以得失相半之辞,是亦圣人之不得已焉耳。

(节选自戴名世《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文本二: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节选自《司马法》)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春秋之战A多矣B鲜有C出D于义者E其或出F于义G而又H不纯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祚,本义为福,文中指帝位。“国祚”指国运,“践祚”指皇帝即位或登上帝位。
B.克,指战胜,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同。
C.《春秋》,“六经”之一,记录了周朝时期齐国的国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信,文中指信任,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义起兵讨伐王莽,李敬业起兵讨伐武氏,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忠于前朝,不愿在仇人的朝堂上苟且偷生,这是符合大义的。
B.面对国亡父死的情况,能够以己之力报仇除恨、一雪前耻是最上等的;不仅不报仇,反而在敌人的朝廷上诚心侍奉是最下等的。
C.孔子一方面肯定了乾时之战能够与敌作战,虽败犹荣;另一方面遗憾鲁庄公在道义上不够纯粹,因为并非是为了复仇而出战。
D.古代君王以仁爱为根本,因为仁爱而被民众尊重亲近,有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就能借此对内保卫家园,对外发动战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差使人立于廷,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不惟忘其仇,而又报之德焉,所以事之者,惟恐其不足。
5.文本一第三段和《五代史伶官传序》都使用了与庄宗有关的史实,二者用意有何不同?
2024-04-1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乃使张仪往相楚。张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绝约于齐,则楚孤。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欺楚怀王,陈轸谏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以相印AB张仪C厚赂之D于是遂绝约E于齐F使G一将军H随张仪。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指合纵相亲,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结为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侵略的策略。
B.卒,指最后、最终,与《赤壁赋》“而卒莫消长也”中的“卒”意思相同。
C.但,指仅、只是,与《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中的“但”意思不同。
D.谢,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为攻打齐国派张仪到楚国,张仪以六百里的土地和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作为诱饵,诱惑楚王与齐国断绝关系,楚王答应了张仪。
B.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C.张仪回到秦国,假装跌下车,三个月不上朝,楚王以为张仪对断交之事不满,就派人辱骂齐王,齐王很生气,于是与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D.楚使者被张仪欺骗后,报告楚王,楚王要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认为不能攻打,而应贿赂秦国,让秦国单独攻打齐国,楚王不听建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
2)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
5.洪迈认为陈轸两次谏言都有不合理之处,请分别简要概括。
2024-04-1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材料二:

汉兴之初,反秦之,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节选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注】①伊尹:商朝贤相。吕望: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三得相A而不喜B知C其材自得之也D三去相E而不悔F知G非H罪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其意与隐士相近,本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B.“劝”为“鼓励”之意。劝民山采,指秋冬季节官府鼓励村民进山采伐树木。
C.弊,弊病,害处,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的“弊”意思不同。
D.绳墨,指规矩、准则,与屈原《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的“绳墨”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眼中,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作恶的,他对循吏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这些官员能够促进国家治理。
B.楚庄王实行货币改革,百姓携带起来很不方便,孙叔敖急百姓所急,积极进谏,楚庄王虚心采纳,下令恢复旧币制,后来市场秩序如初。
C.张敞任胶东国相,此地偏远难治,他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于是他写信给朱邑,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
D.朱邑理解张敞来信的意思,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他们多方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但生活节俭,所得俸禄和赏赐都与族中人共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2)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
5.什么样的官员才可以被称为“循吏”,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和班固有哪些相同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2024-04-1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洛阳有剧孟。周人以商贾为资,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国云。剧孟行大类朱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及剧孟死,家无余十金之财。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选自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是故代相陈稀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视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

(选自班固《汉书·游侠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解A年长B更折C节为DE以德报FG厚施H而薄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夸耀,与《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字含义相同。
B.“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与“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两句中的“敌”含义相同。
C.“非其任,强必灌之”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任”含义不同。
D.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地人崇尚儒家学说,但朱家喜欢行侠,朱家帮助过很多人,他施恩不求回报,也不求名声,自己家里很节俭,人们都乐于和他结交。
B.洛阳剧孟的行为和朱家很像,剧孟凭借行侠而显扬名声。条侯认为吴、楚反叛不能成事,因为他们没有找剧孟,可见剧孟的影响力很大。
C.郭解小时候心狠手辣,长大后改变操行。他外甥因欺压别人被杀,杀人者还把他外甥的尸体抛在街上羞辱郭解,郭解了解实情后放了杀人者。
D.材料一中,司马迁记述了几位侠士的一些史实,对他们是肯定的,赞扬了他们行侠仗义等行为;而材料二中,班固对游侠有负面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
2)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
2024-04-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