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辗辕,良引兵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皖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张A良B多C病D未E尝F特G将H也I常J为K画L策M臣N时O时P从Q汉R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中的“善”,两者意思不同。
B.乙文中“良引兵从沛公”的“从”,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公从之”中的“从”,两者意思不同。
C.甲文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与乙文中“不如因其解击之”的“因”,两者意思相同,都译为“趁”。
D.甲文中“具告以事”中的“具”,与乙文中“为五万人具食”中的“具”,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准备”的意思。
3.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报张良的救命之恩,项伯夜访,刘邦一方趁此机会拉拢项伯,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B.秦军果然反叛,打算联合沛公西击咸阳,但张良担心秦军将领不会听从,趁他们松懈,率军一举攻破秦军。
C.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听说项羽将发起进攻时,虚心向张良问计,韩信要自立为王时,又听从了张良的建议,
D.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张良对刘邦事业的巨大帮助,凸显了张良独特的人格魅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5.结合文本分析张良能深得刘邦重用的原因。
2024-05-2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懂;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猴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性鄙A好勇B力C志伉直D冠雄鸡E佩猴F豚G陵H暴孔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中的“如”意为“如果”,与《鸿门宴》“请如厕”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子路性鄙”中的“鄙”是“粗鲁”的意思,与《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字意思相同。
D.古人的“字”是成年礼时由父母或长辈取的,用于表示成年和尊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比子路年长9岁,曾经被子路欺侮,后来孔子用礼乐感化了子路。
B.季康子问孔子子路有没有仁德,孔子顾左右而言他,说子路没有仁德。
C.卫灵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
D.孔悝作乱时,子路担任蒲邑的大夫,听到消息后立刻赶往卫国都城,刚好与子羔相遇,子羔劝子路不要白白遭受祸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子路性格有何缺陷?请简要概括。
2024-05-2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闺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后云。

(取材于《史记·礼书》)

材料二

道者,所繇②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徽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佑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取材于《汉书·礼乐志》)

注释:①辨,音遍, 以“遍”释“辨”亦通。②繇: 由, 从。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余年不                           就:完成
B.其德也                              乐:认为……快乐
C.此夙夜不行善之所致也   解:懈怠
D.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             禀:赋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盖受命王,各有所由兴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恶危亡
B.以为典常,垂之后云               安上治民,莫善
C.道者,所繇适于治路也                 思昔先王
D.是政日以仆灭也                                      行之,刑以防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
上天普遍降下各种祥瑞,才能采择社会风俗,制定礼乐制度
B.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
教化隆盛的治理天下时宏伟博大,治化浅薄的治理天下时气量狭隘
C.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
得不到教化的实效,雅、颂之乐也就做不成
D.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
礼仪和文采都具体了,事情为它制定,乐曲也为它而防范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皆为治理天下的工具,推行礼乐教化,可让天下安宁。
B.礼乐教化可以深入人心,长久流传,甚至可以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而流传。
C.推行礼乐教化可以调节人们的思想,但是政令与刑罚的推行与之并不冲突。
D.孔子认为周礼借鉴夏商礼乐的优长而内容完备,故使民风和睦,天下大治。
5.根据三则选文,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礼乐之法”制定的原则与作用。
2024-05-1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①击沛公于坐             ②不如善遇之
B.①遣将距关                 ②君安与项伯有
C.①范增数目项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
D.①沛公霸上                 ②度我至中,公乃入
2024-05-18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③,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

(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
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
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
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
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
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
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5.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两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恼夫有立志。

——取材于《孟子》

材料三

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取材于《韩非子》

材料四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徽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天下之贤士,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注:①孤竹:商朝的一个诸侯国。②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③徽子:殷纣王的庶兄,封于徽。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怨是用                      希:变得稀少
B.往归焉                      盍:何不
C.不重赏                      利:认为有利
D.天下之贤士               从:跟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暴易暴兮                      ②不可赏使也
B.①命衰矣                         ②居北海
C.①思乡人处                      天下之诸侯
D.①武王让以天下弗受        ②夫岂有求为哉
3.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我对伯夷的心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B.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自己理想的百姓,不去役使
C.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
不管别人的对错,都是豪杰之士。
D.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那二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宁可饿死也不顾惜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5.对于伯夷、司马迁、孟子、韩非子和韩愈各自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三人,结合上述几则材料加以概括,并结合你对论者的了解及学过的课文,分析他们持这样观点的原因。
2024-04-2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①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②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③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④征拜东海太守,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选自班固《汉书》)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人如恐不胜(     )       (2)数十人(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半山雾若带然       居:停留
B.刀而藏之       善:揩拭                           于寡妻       形:做榜样
C.当在是乎       咎:灾祸                           而贪取       滋:更加
D.帷西向立       披:分开                         辞廷尉于定国       过:路过
3.材料二第①段划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奴 客 持 刀 兵 入 市 斗 变 吏 不 能 禁 及 翁 归 为 市 吏 莫 敢 犯 者
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5.同样是有胆有识,尹翁归与樊哙形象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2024-04-2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罪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赦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玉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令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材料二:

汉兴之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凡事简,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齑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笤辱人。存问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节选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顷:表示时间。③游心太古:向往远古圣明之风。④匈臆约结,固亡奇也:心胸郁结,难有更大的抱负。⑤伊尹:商朝贤相。吕望: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三得相A而不喜B知C其材自得之也D三去相E而不悔F知G非己之H罪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鼓励、勉励之意。与《劝学》题目中“劝”的意思相同。
B.以为,认为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意思相同。
C.易,简单、简易之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以羊易之”中“易”意思不同。
D.因,通过、经由之意。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中“因”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眼中,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作恶的,他对循吏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这些官员能够促进国家治理。
B.楚庄王实行货币改革,百姓携带起来很不方便,孙叔敖急百姓所急,积极进谏,楚庄王虚心采纳,下令恢复旧币制,后来市场秩序如初。
C.朱邑理解张敞来信的意思,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他们多方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但生活节俭,所得俸禄和赏赐都与族中人共享。
D.张敞任胶东国相,此地偏远难治,他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于是他写信给朱邑,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什么样的官员才可以被称为“循吏”,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和班固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2024-04-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自度比至A皆亡B之C到丰西D泽中E止F饮G夜乃解H纵所送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与现代汉语中“山东”的意思不同。
B.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即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别起的名号。
C.诚,果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中“诚”,的意思相同。
D.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中“见”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当即决定进攻刘邦;范增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
B.高祖押送的役徒多在途中死亡,为免于牵累,他放走其余役徒,自己也准备一去不返。
C.高祖怀疑镇伏东南的天子气与自己有关,所以就逃到芒山、砀山一带的山泽岩石之间。
D.乙文讲述的三个传奇故事,为高祖出身蒙上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沛公最终成功的原因。
2024-04-22更新 | 2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