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司马相如者,蜀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讽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赋奏,天子以为郎。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馀、复召为郎。

相如口吃而善着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着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B.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C.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D.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B.孝景帝,指汉景帝刘启,谥号孝景皇帝。谥号是人去世之后,后人评定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C.邑人,有亲缘关系之人,如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有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D.苑囿,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皇家专属园林,具有游赏、生产等功能,先秦时多称“囿”,汉时多称“苑”。
3.下列对原文内容有关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字长卿,小时候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他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
B.汉武帝读到相如所作《子虚赋》,相如在此赋中借“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三人,将赋的主旨归到节俭上,以规劝皇上。
C.相如做了许多年官之后,因有人上书状告他出使时接受了别人的贿赂而失掉了官职。在家一年后,他又被重新召到朝廷担任郎官。
D.相如因病免官后,皇上试图派人去把他的书取回来,而派去的人发现相如已经去世,他生前只留下一卷关于封禅的书,以待献给天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2)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封于吕,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干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都营丘。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

(《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B.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C.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D.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龟兆,是指占卜时龟甲受炙灼所呈现的坼裂之纹,古人认为这些裂纹预示着吉凶。
B.社,本指土地神,由此引申指祭祀土神的日子或地方。在文中即是指祭祀的场所。
C.九鼎,传为大禹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的象征九州、代表国家政权的传国宝物。
D.逆旅,本指旅馆,也指生活或旅途上的困厄,古人常借此引申抒发人生艰难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尚曾经困穷,老来运转。他本姓姜,后改姓吕,年老时在渭水垂钓,与西伯相遇,后被尊为太师。
B.吕尚辅佐文王,善于谋划。他与周西伯昌策划推翻商纣政权,其权谋奇计为后代谈兵论谋者所尊崇。
C.吕尚勇敢果决,劝武伐纣。他善于把握时机,让武王在出师时持钺握旄誓师,强劝出兵,终灭商纣。
D.吕尚修明政事,高寿而终。他开放齐国工商业,发展渔盐业优势,终使齐成为大国,死时百余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
(2)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
2022-04-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十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也。至黯十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严见惮。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细苛。岁馀,东海大治。称之。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伯、袁盎之为人。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拜谒,蚡弗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谊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张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弘、汤心疾黯,虽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令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B.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C.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D.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之言: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B.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二千石即实得二千石。
C.唐虞之治:“唐虞”是指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D.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匈奴的别称,含有轻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性格傲慢,不讲究世俗礼仪,但品行端正,喜好学习,而且敢于直谏,曾多次触怒皇上,使皇上非常生气。
B.汲黯的祖辈曾得到过古时卫君的宠爱,在他担任太子洗马时,因为他的行为严正而得到了别人的敬畏。
C.汲黯不慕权贵,对太后的弟弟田蚡,卫皇后的弟弟卫青,都是不行跪拜之礼,而是行平等之礼。
D.汲黯信奉黄老学说,事事亲力亲为,勤勤恳恳,治理东海郡不到一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谊乎?
(2)而黯常毁儒,弘、汤心疾黯,虽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2022-03-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银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津,反为楚。汉王使郦生说豹,豹不听。汉王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汉王乃令张耳与韩信遂东下井陉击赵,斩陈余、赵王歇。其明年,立张耳为赵王。

汉王军荥阳南,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与项羽相距岁余。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遂围汉王。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项王不听。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于是项羽乃疑亚父。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及其见疑,乃怒,辞老,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而死。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诸将卒不能从者,尽在域中。周苛、枞公相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因杀魏豹。

汉王之出荥阳入关,收兵欲复东。袁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

项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是时彭越渡睢水,与项声、薛公战下邳,彭越大破楚军。项羽乃引兵东击彭越。汉王亦引兵北军成皋。项羽已破走彭越,闻汉王复军成皋,乃复引兵西,拔荥阳,诛周苛、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

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
B.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
C.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
D.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归,指告假归里。与“致仕”“致事”“致政”等意义不一致。
B.甬道,指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
C.赐骸骨,古代大臣请求致仕的婉辞。有时也可称“乞骸骨”。
D.坚壁,指加固壁垒,也可指隐藏物资不使落到敌人手里。此处指第二种。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朔日,最后一天为晦日。
B.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日。
C.古人把山的南面称为阳,把山的北面称为阴,把水的南面称为阴,把水的北面称为阳。山与水刚好相反。
D.文学史上把苏轼和辛弃疾合称“苏辛”,把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大李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派人劝说魏豹投降自己,魏豹不从,于是刘邦就派韩信攻打并俘虏了魏豹,最后又令周苛、枞公杀死了魏豹。
B.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派其离间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最终项羽对亚父范增起了疑心,范增一气之下请求告老还乡。
C.刘邦逃出荥阳进入关中后,本打算收兵向东进军,可听了袁生的计策后,又转而出兵宛县、叶县之间,与黥布沿途收集人马。
D.彭越率领的汉军在下邳打败了项声、薛公率领的楚军,项羽闻信引兵攻打彭越,刘邦借机进驻成皋,最后项羽又率兵包围了成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
(2)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
2022-01-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单无伴之人。
B.河内,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天子,古代人认为君权受命于天,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22-01-0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成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 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B.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C.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D.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宗庙,天子、诸侯、士大夫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夷服,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服。
D.博士,文中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曾和秦订立盟约,秦放还了赵国的人质,不久赵国就违背了盟约,在太原反抗秦国,因此秦派兵去讨伐赵国,俘获了赵王并灭掉了赵国。
B.秦王为了显扬其功业,传给后代,要求大臣商议帝号,最终确定王称为“皇帝”,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
C.秦王认为“谥法”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非常没有意义,应当废除,他说自己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从他开始,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
D.子婴即位后,没能保全秦国,没能使秦的宗庙的祭祀得以延续,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君主的子婴才能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辅佐他的大臣不得力。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
(2)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聘,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D.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2022-01-0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注】礉:苛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B.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迷之
C.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D.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术,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韩非主张两者兼用,“法术”后指法家之学。
B.儒者,尊崇孔子创立的儒学学说,通习儒家经书的人,后用以泛指读书人。
C.侠,文中指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他们因好名声被官府封官,称为“侠客”。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肯定。
D.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韩非曾称墨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可见墨家思想曾经辉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出身贵族,学识超群。他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缺陷,不善言语表达,但才干出众,连李斯都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B.韩非洞察世事,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接纳,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写了《孤愤〉等十多万字的著作。
C.韩非才华横溢,受到赏识。有人把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等,很赞赏,听说是韩非所写,秦王立即攻打韩国,终于见到了韩非。
D.韩非遭人诋毁,令人惋惜。李斯和姚贾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秦王派人毒死了韩非。司马迁悲叹韩非的命运,对韩非的遭遇充满了惋惜之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1-12-2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离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摄,为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C.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如予何!”
(2)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2021-12-2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将攻爰戚及亢父,先登,迁为五大夫。其后,从公攻秦军,遂至咸阳,灭秦。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从还定三秦,击诸侯,及项羽败,还至荥阳,凡二岁。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大破之,生得魏王豹。取平阳,尽定魏地……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项籍已死,天下定,高帝以参为齐相国。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参之相齐,天下初定,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盖之,府中无事。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至朝时,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联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B.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C.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D.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或功臣时,把符节剖分为二,帝王与诸侯各执一半,以示信用。
B.食邑,即采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后世道家奉为始祖;亦为黄帝、老子之学合称,是华夏道教之渊薮。
D.约束,将丝缠绕成一束谓之“约”,缠绕好的丝谓之“束”,引申为束缚、限制;文中指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深受信任。汉高祖做沛公开始起事时,曹参以近侍随从的身份跟随高祖;萧何临终前,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虚心好学。任齐相国时,他把老人和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听说盖公精研黄老学说,诚心相邀,求教治国方略。
C.曹参善于识人。他宽容属下的小过;选用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为丞相属官,斥退苛求言语文字细微末节、一味追求声誉的官吏。
D.曹参文武兼能。秦时他做狱掾,是县里有名望的官吏;为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他英勇善战,双方交战中经常率先登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2)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2021-12-02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云南师大附属丘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测评语文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