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期,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期”字意思相同。
B.引,退却,与《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D.及,等到,与《离骚》中“及行迷之未远”的“及”字意思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娶妻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派人慰劳赏赐了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4.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4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师道雪夜见寄

司马光

玉树交横雪后天,银河沉着斗栏干。

笔峰微结冰丝涩,灯晕初成花烬残。

太学先生毡苦薄,公车倦客履仍单。

欲吟佳句到清晓,夜寂愁闻金石寒。

【注】①师道:陈师道,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②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③金石: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玉树琼花,北斗闪烁,渲染了清冷寒寂的氛围,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B.颔联用了细节描写,因天冷墨滴和灯油凝结了,难以行笔,灯火刚旺灯芯就燃尽了。
C.颈联想象朋友在寒冷中苦读的情景,同时想到自己为求功名而孤独、疲倦地奔忙。
D.诗人最后直到天将亮也没有找到佳句,只好愁听门外清冷的钟声,言已尽而意无穷。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023-11-20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新高考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州司马卢杞遇赦,移吉州长史,谓人曰:“吾必再入。”未几,上(唐德宗)果用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草制,执以白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致銮典播迁,海内疮痍,奈何速迁大郡!愿相公执奏。”翰等不从,更命他舍人草制。乙卯,制出,高执之不下,且奏:“杞极恶穷凶百辟疾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何可复用?”上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曰:“杞三年撞权,百揆失叙,天地神祇所知,华夏、蛮夷同弃。倘加巨奸之宠,必失万姓之心。”丁巳,袁高复于正牙论奏。上曰:“杞已再更赦。”高曰:“赦者原其罪,不可为刺史。”陈京等亦争之不已,曰:“杞之执政,百官常如兵在其颈。今复用之,则奸党皆唾掌而起。”上大怒,左右辟易,谏者稍引却。京顾曰:“赵需等勿退,此国大事,当以死争之。”上怒稍。戌午,上谓宰相:“与杞小州刺史,可乎?"李勉曰:“陛下欲之,虽大州亦可,其如天下失望何!”壬戌,以杞为澧州别驾。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又谓李泌曰:“朕已袁高所奏。”泌曰:“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上悦,杞竟卒于澧州。

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陈衰老,独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听其去,乞更除一相。上曰:“朕深知卿劳苦,但未得其人耳。”上从容与泌论即位以来宰相曰:“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弭?"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杞极恶A穷凶B百辟疾之C若仇D六军思E食F其肉G何H可复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赦者止原其罪”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两句中的“止”意思不同。
B.“上怒稍解”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解”意思不同。
C.“陛下欲与之”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D.“朕已可袁高所奏”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杞在遇到大赦调任吉州长史时颇为悲观,因为他认为自己必定会再次入狱,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事却并不像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
B.应命起草诏书的袁高反对让卢杞担任饶州刺史,他找到宰相卢翰、刘从一并明确地表明自己反对的理由,希望二人能够坚持上奏。
C.陈京、赵需等上表,认为卢杞独掌大权三年之久,祸乱朝政,罪行很大,如对卢杞这样的巨奸加以宠幸,将会失去天下百姓的心。
D.卢杞当政之时,百官常常内心深感恐惧,感觉随时可能会遭受杀身之祸,这也是陈京等人极力反对再次起用卢杞的一个重要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
(2)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
5.四年春二月,在与唐德宗谈论卢杞时李泌是从哪几个方面答复的?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赧王中)三十一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舍食皆备,而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湣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嬴、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有人当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诚焉,何得无诛!遂弑王于鼓里。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极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浴、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B.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C.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D.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贬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含义相同。
B.飨,文中是犒劳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含义相同。
C.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后来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普通人;也可指逞勇而无谋的人。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联军打败齐军。剧辛认为这是他国帮助的结果,应做长远打算,尽快攻取边境城池。
B.乐毅没有采纳剧辛建议,而是率领军队逼走了齐滑王,攻入临淄,抢夺宝器运回燕国,最终占领了齐国全部土地。
C.齐湣王态度傲慢不逊,被卫国人攻击,只好赶赴邹地和鲁地,却又因面带骄色,不被收留接纳,最后只得投奔莒。
D.救援齐湣王的魏将淖齿想与燕国瓜分齐国的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数说他面对警告不知悔改,在鼓里杀死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
②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5.乐毅坚持深入进军齐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下列各项中句式说明与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先王之政                                      举:推举
②今介甫从政始期年                            期年:满一年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               定语后置句
④下至闾阎细民                                   闾阎: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达于左右者也     闻:听闻
备交游之末                                   忝:有愧于,谦词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2023-02-06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藤县六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崐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B.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C.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D.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庶长,官爵名,掌军政大权,商鞅变法后,庶长虚化为军工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B.太子,古代由现任君王册立的王位继承人,由君王的嫡长子担任,其地位次于君王。
C.黥,《说文解字》有言“黥,墨刑在面也”,就是古代一种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
D.四海,泛指天下、全国,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的“四海”也有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想要变法,却遭到大臣甘龙的反对,卫鞅便用“智者”“愚者”和“贤者”“不肖者”之论,成功说服了秦孝公支持他变法。
B.卫鞅立木南门,招募能徒者并予奖励,是为颁布新法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先在百姓心中树立信誉,才能确保新法顺利实施。
C.新法初行,太子犯法,卫鞅认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虽不能对太子施刑,但却对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以刑罚,以示执法公正。
D.新法施行十年,乡邑得到很好的治理,卫鞅却斥责一些说变法好的人,将他们迁徙到边境,是因为这些人当初说变法不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2022-08-0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己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悉斩之。壬戌,诏群臣极言得失,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为而已。”后周世宗欣然接受。未几,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六月,庚子,上亲录囚于内苑。有汝州民马遇,父及弟为变所冤死。屡经覆按,不能自伸,上临问,始得其实,人以为神。由是诸长史无不亲察狱讼。乙酉,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至是,诏岁支盐三十万斛以给江南,所俘获江南士卒,稍稍归之。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动容;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薄籍,过目无所忘,发奸伏,聪察如神。然用法太严,君臣职事小有不举,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宥,寻亦悔之,末年宽。登遐之日,远迩哀慕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
B.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
C.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
D.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宫,古代指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文中指后者。
B.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是提升官职,此外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还有擢、拔、陟、加、晋等。
C.录囚,亦称虑囚。中国封建时代由皇帝或有关官吏讯察囚犯决定可否原宥的制度,始于汉代。
D.登遐,本意谓死者升天而去,后引申为对他人死去的讳称,又特指帝王之死,犹言登仙远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樊爱能平时没有建立大功,周世宗就杀了他,世宗的主要目的是想杀鸡儆猴来整顿军纪。
B.周世宗让群臣谈论政事,是想了解大臣们的才能、忠心及任用是否恰当以更有利于政事。
C.在周世宗的率先垂范下,各部长官为避免再出现重大的冤假错案而开始非常重视诉讼案件。
D.周世宗不光治军严明,前期对群臣管理也非常严格,大臣们即使犯有小错也会被处以重刑。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2)又勤于为治,百司薄籍,过目无所忘,发奸伏,聪察如神。
5.针对周世宗找不到天下大治的方法,王朴献上了什么计策?请加以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睢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拜,王亦拜。范睢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睢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王南攻楚,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睢为客卿

(选自《资治通鉴》第五卷,有删节)


【注】①永巷:官中长巷。②幸:愿意。③乡:同“向”。④溷:糊涂。⑤韩卢:泛指良犬。蹇:跛脚⑥罢:同“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
B.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
C.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
D.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宫,封建君主时代,皇帝在都城之外的宫殿。也泛指皇帝出行时的住所。
B.宗庙,古代天子或者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文中用来指秦王朝的江山社稷。
C.山东,崤山以东,在“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六国都在崤函以东。
D.客卿,古代官职名,是春秋战国时君王授予本国人在外国当高级官员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睢被王稽秘密带到秦国推荐给秦王,被秦王召见前,他故意说秦国没有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以此引起秦王注意,吊起秦王胃口。
B.范睢的诚恳态度,终使秦王认为自己一向专横跋扈,是一个十分糊涂的君主,希望范睢不要怀疑自己,对秦国君臣都要一一进行指教。
C.范睢在秦王面前表示,凭借秦国的强大,士卒的勇猛,对付诸侯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应该闭守关中,不敢派兵出击山东诸国十五年。
D.范睢否定了穰侯越过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刚、寿两地的做法,建议秦王远交近伐,控制天下枢纽,威逼楚国、赵国,实现称霸大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
(2)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
2022-04-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八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八月,甲子,上谓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烦民,夫亦何伤!”魏征曰:“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上曰:“公言是也。”皆劳而遣之。

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引四发,殪四豕。有豕突前,及马镫;民部尚书店俭投马搏之,上拔剑斩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高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上悦,为之罢猎,寻加光禄大夫。

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上曰:“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柳范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独罪万纪?”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悦。

贞观十二年八月,甲寅,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贞观十三年五月,旱。甲寅,诏五品以上上封事。魏征上疏,以为:“陛下志业,比贞观之初,渐不克终者凡十条。”其间一条,以为:“顷年以来,轻用民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败、劳而安者也。此恐非兴邦之至言。”上深加奖叹,云:“已列诸屏障,朝夕瞻仰,并录付史官。”仍赐徵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注】①武德中,帝开天策上将府,以唐俭为长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
B.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
C.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
D.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皂囊封缄,故称。
B.侍御史:古代官名,朝官的高级官员犯法可以直接弹劾,或者会集体弹劾。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全国或全世界。
D.五品:文中指九品官阶第五级,也指古代功绩的勋、劳、功、伐、阅五种名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现在天下太平,带几个身边的人到后苑射猎,没有一件事烦扰了百姓,这对百姓没有什么坏处。
B.民部尚书唐俭进谏有方,借太宗杀掉一只野猪的事,巧妙地告诉了唐太宗马上得天下,却不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
C.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李恪因多次出外游猎,对当地居民造成损害被柳范弹劾免官,太宗十分生气,要对柳范治罪。
D.魏征对唐太宗频繁调用民力颇有看法,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因百姓安逸而致败亡,也没有因百姓劳苦而达到天下安定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独罪万纪?
(2)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上曰:“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柳范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独罪万纪!”上大怒,排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说。十二年三月,辛亥,著作佐郎邓世隆请集上文章。上曰:“朕之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遂不许。丙子,以皇孙生,宴五品以上于东宫。上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皆赐之佩刀。上谓征曰:“联政事何如往年?”对曰:“威德所加,比贞观之初则远矣;人悦服则不逮也。”上曰:“远方畏威慕德,故来服;若甚不逮,何以致之?”对曰:“陛下往以未治为忧,故德义日新;今以既治为安,故不逮。”

上曰:“今所为,犹往年也,何以异?”对曰:“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所以异也。”上曰其事可闻欤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云:‘赏太厚。’陛下云:‘朕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故赏之。’此导之便言也。司户柳雄妄诉隋资,陛下欲诛之,纳戴胄之谏而止。是悦而从之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谏修洛阳宫,陛下患之,虽以臣言而罢,勉从之也。”上曰:“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曰/其事可闻软/对曰/陛下昔欲系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B.上曰/其事可阳欤/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C.上曰/其事可闻欤/对曰/陛下昔欲系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D.上曰/其事可闻钦/对曰/陛下昔欲系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削户,曾经被封赏的户数被削减以示惩戒。古代封赏有千户侯、万户侯的说法。
B.表,古时给皇帝的书信、奏章,本文的“表”和《出师表》《陈情表》都含劝谏的意味。
C.丙子,天干地支可以纪年、月、日。本文“丙子”是用来计日的,纪年用的是皇帝年号。
D.洛阳宫,洛阳曾是东汉的都城,在唐高宗后被定为东都,此处指在洛阳修建宫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在儿子打猎损害百姓利益被柳范弹劾后,迁怒于侍奉教导儿子的长史,柳范责问为何不处罚房玄龄,当面冒犯太宗。
B.太宗善辨臣子进言对德政的作用,所以悦柳范而拒邓世隆,他对自己的台辞也有认识,有益的将会记入史书,无益的不劳文集。
C.太宗在孙子的宴会上不忘向魏征询问意见,魏征认为贞观之后臣子虽然顺从太宗勉强进言,但是脸上已经有为难的神色。
D.太宗也有普通人的情感,皇甫德参谏修洛阳宫,太宗发怒,听从魏征的意见才终止修建洛阳,但当时心里还是有些不愉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方畏威慕德,故来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
(2)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