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①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①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礼,于斯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隧:隧礼,古时天子下葬的礼制。②不佞:不才。③大物:最高礼仪。④改玉改行:死者身份改变,安葬的礼数也应变更。后指改朝换代。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厌”词义相同。
B.属,连接,与《赤壁赋》中“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的“属”词义相同。
C.徒,仅仅、只,与《孔雀东南飞》中“徒留无所施”的“徒”词义不同。
D.区区,小、少,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词义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请隧                                        用亡郑以陪邻
B.而班先王之大物赏私德             木欣欣向荣
C.犹是姬姓也                              属皆且为所虏
D.先王礼,于斯尽矣!                 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B.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C.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D.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4.对选文中文化及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与《左传》同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B.《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光,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为同一人。
C.公、侯、伯、子、男,是周天子封赐贵戚功臣的由高到低的五种爵位。
D.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桓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为同一人。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位之后提出“请隧”,僭越礼制,体现了材料二中的“周道日衰,纲纪散坏”。
B.周襄王面对晋文公的“请隧”,有礼有节地加以拒绝,尽管言辞十分坚决,但是不许之意却非常委婉。
C.材料二中随着周王朝气数每况愈下,法纪朝纲散乱无序,礼制从总体上丧失了十之七八。
D.材料一以记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双方的立场;材料二以议论为主,阐释了名分在礼制中的重要作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添天下?
(2)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
7.结合文本一,概括周襄王是如何拒绝晋文公“请隧”这一要求的?
2024-05-2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调查语文学科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瑜至,谓权曰:“将军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扶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哀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矣;吴凭江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仗父兄之                            烈:功业
B.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徒:只是
C.固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        老:使…疲乏
D.以此施之于吴则                  左:偏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将军神武雄才            供养无主
B.请将军筹之               余既此志
C.吴凭江                  风飘飘吹衣
D.荆土思归之士先     先妣抚甚厚
3.下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B.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C.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D.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
B.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C.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
D.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6.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4-04-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太子承乾喜声色及吹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退归宫中,则与群小相亵狎。宫臣有欲谏,太子先揣知其意,辄迎拜,敛容危坐,引咎自责,言辞辩给,宫臣拜答不暇。宫省秘密,外人莫知,故时论初皆称贤。

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剺面。良久,太子叹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

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太子使人杀之,不果。

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上数谴责之,由是怨望。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分左右为二队,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被毡甲,操竹矟,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十七年夏四月庚辰,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鞠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曰:“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乙酉,诏废太子为庶人。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太子承乾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上书谏曰:

臣闻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是以凌云概日,戎人于是致讥;峻宇雕墙,《夏书》以之作诫。昔赵盾匡晋,吕望师周,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咸著简策,用为美谈。且今所居东宫,隋日营建,睹之者尚讥其侈,见之者犹叹甚华。何容于此中更有修造,财帛日费,土木不停,斤斧之工,极磨砻之妙?且丁匠官奴入内,者曾无复监。此等或兄犯国章,或弟罹王法,往来御苑,出入禁闹,钳凿缘其身,槌杵在其手。监门本防非虑,宿卫以备不虞,直长既自不知,千牛又复不见。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承乾览书不悦。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曹其丧仪             效:模仿
B.太子使人杀之          阴:暗中
C.斤斧之工                 穷:穷尽
D.者曾无复监             比:等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宫臣有欲谏                       市中游侠儿得佳笼养之
B.敛羊烹之                           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C.明日苑中置万人营             不拘
D.太子承乾广造宫室             刘日薄西山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B.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C.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D.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4.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可汗”指突厥人等蒙古游牧民族的首领,而《苏武传》中“单于”则指匈奴人首领。
B.文中“朔”指农历每月初一,《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
C.文中“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也指百姓。在古代庶人的去世可以被称作死。
D.文中“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宫殿,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意思不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李承乾很虚伪。表面上常与宫臣论述忠孝,有时还会流泪,暗地里却喜欢声色要猎,还文过饰非,导致那些想劝谏的人叩拜答对不暇。
B.太子李承乾行为乖张荒唐。他喜欢突厥语和突厥服饰,有时会让身边人装扮成突厥人一起玩乐。更有甚者,他竟自导自演装死之戏,要求众人模仿突厥人的丧礼,围绕其身边嚎哭,并骑马环绕,用刀划面,以示哀悼。
C.太子李承乾生性残忍无情。做大唐天子后,第二天就于禁苑中设置万人的大营房,和汉王分别统领一队,观看他们刺杀争斗,甚至杀死了劝谏的大臣几百人。
D.在处理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上,唐太宗展现了公正无私的态度,他敕令大臣与有关部门共同审理此案,一旦谋反事实查清,便征求大臣们的处理意见。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
(2)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7.请阐述于志宁向李承乾提出不要过度修建宫殿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02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大司马刘秀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般乱,人思明君,犹赤子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蓟中之乱,耿弇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耿况,因说况击邯郸。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疑惑,多欲从之。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可以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汉出止外亭,遇一儒生,召食之,问以所闻。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会寇恂至,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与盖延、王梁将之,南攻蓟,杀王郎大将赵闳。

寇恂还,遂与上谷长史景丹及耿弇将兵俱南,与渔阳军合,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等凡二十二县。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城下初传言二郡兵邯郸来,众皆恐。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秀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乃以景丹、寇恂、耿弇、盖延、吴汉、王梁皆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耿况、彭宠大将军;封况、宠、丹、延皆为列侯。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示邓禹曰       指示:指给……看
B.可以择去就       详:详细
C.宠不能       夺:决定
D.斩首三万级       凡:总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赤子慕慈母             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B.遇一儒生,召食之             因人之力敝之
C.城下初传言二郡兵邯郸来       身死国灭,天下笑
D.秀悉召景丹等入             使人复葺南阁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B.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C.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D.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本意为“车厢”,后泛指“车”,如《劝学》中“假舆马者”的“舆”,文中“秀披舆地图”中的“舆”即为此意。
B.檄,中国古代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移檄渔阳”中的“檄”即为此意。
C.文中“宠以为然”中的“然”讲为“对,正确”,与“不以为然”的“然”意义相同。
D.士大夫,旧时以士大夫泛指将士,后来多用于对官吏和士人组成的统治阶级的统称。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邓禹在回答刘秀的问题时,用小孩子思慕慈母作比喻,强调了刘秀具有仁君之德。
B.在彭宠想要归附王郎时,吴汉巧施计策,借助一名儒生的见闻说服彭宠归附刘秀。
C.上谷和渔阳两地的将领合兵攻打王郎的部队,打败敌军,占领二十多个县的土地。
D.文章详细叙述寇恂、吴汉等人说服上谷、渔阳发兵,侧面体现了刘秀的美好品德。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壬人诣大司马秀。
(2)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
7.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耿况同意发兵支援刘秀的原因。
2024-04-01更新 | 22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兵势。渊从之,自手启,卑辞厚礼,始毕可汗。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唐公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慨。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已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慰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几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B.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C.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D.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其士马以兵势          增加
B.自手启                       成为
C.始毕可汗                    赠送
D.亦不窃者                    责备
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西域各民族也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
B.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C.甲申,是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从文中的“甲申”年到“己丑”年,已经过了五年。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和可汗交往时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他依然保持清醒头脑,小心谨慎地应对着复杂局势。
B.李渊之子李建成、李世民兄弟行兵作战仁义为怀,他们从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其余不杀一人。
C.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吸引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在壮大军事力量之后,他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通称军士们为义士。
D.李渊看到了胡人贪婪,预计胡人会不断送马前来交易,他担心义士们将来买不起马匹,于是就同意他们用私钱买下胡马。
5.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
2024-01-28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贞观七年,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典旬日,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弱,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升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项是(     
A.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             属:嘱托
B.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俟:等到
C.以征书梯                                        典:掌管,主管
D.征见秦王功高,劝太子早为计             阴:暗中,秘密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社稷未安邪                                烦执事
B.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早自图,大事去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D.隐太子引洗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报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账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下面不能体现唐太宗做到这一点的一项是(     
A.帝持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B.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C.上赐玺书鼎纳之,/寻迁新安令。
D.王器其直,无恨意。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魏征给李勘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動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勋处在必争之地,想要成就大事,应该早做打算。李勤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2)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2023-09-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极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须臾离,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议事不合          每:每次。
B.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书信)往来。
C.贷息钱,事也       鄙:卑鄙。
D.乃与不及之患       均:平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B.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C.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D.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信中“区区”“某”“窃”,都是表自称的谦辞,运用它们能体现写信者的教养。
B.“终必不蒙见察”“百姓之不见保”的“见”字表被动,与“冀君实或见恕”的“见”不同。
C.“与王介甫书”意为“写给王安石的信”,古人还常用“鸿雁”“尺素”“锦书”代指书信。
D.“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的“用心”有费心、专心之意,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相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明知会遭受众人怨恨非议,依然力行改革,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魄力和改革家的远见卓识。
B.面对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汹汹言论,王安石借用盘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怕非议坚持改革的决心。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智慧和德行超出了一般人,使得世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最终必然导致变法失败。
D.王安石与司马光所持政见不同,以书信往来展开辩驳,但言辞恳切,只谈公事,不泄私愤,展现两人坦荡的胸襟。
5.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训俭示康(有删节)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注】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

相关链接: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也。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

【注】①林放:鲁人。②易:仪文周到。③纯:黑色的丝。用麻织帽子比较费工,所以说改用丝织是俭。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羞赧弃   去:丢弃
B.吾不以为   病:疾病
C.枉道   速:招致
D.今拜乎上,   泰:倨傲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心独俭素为美   险衅
B.既入,问其       当其欣于
C.君子寡欲,则不役   而大声发水上
D.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幼孩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B.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C.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D.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4.下列各句中能体现司马光节俭品格的一项是(     )
A.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B.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C.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D.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司马光写给儿子的训诫文,作者谈节俭的好处,用种种实例教育儿子要务行节俭,力戒奢侈。
B.文章首先从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喜奢华说起,然后对当时世俗趋向奢靡浪费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C.作者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目的是从理论上说明“俭”与“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D.司马光并不赞成李文靖、鲁公、张文节三人的行为,他说理透彻,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2)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7.同样是赞成节俭,孔子对待“俭”的态度有何特点?
2023-06-01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草药                                        莳:种植,移植
B.各其二,每种止植两本             居:占,占有
C.而林茂密                                 薄:靠近,迫近
D.逍遥相羊,惟意所适                    相羊:同“徜徉”,漫游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厚其墉茨,御烈日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踽踽,洋洋焉                                        盘盘,囷囷焉
C.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利乘便
D.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恕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B.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C.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D.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一组是(     
①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②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
③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
④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⑤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⑥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先贤关于乐趣的论述,通过与王公大人之乐、圣贤之乐的对比,提出自己“尽其分而安之”的“迂叟之乐”,进而引出下文对独乐园的描写。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了作者置身其内伺花弄草、自得其乐的闲趣。
C.本文叙述详尽平朴,间有形象性的生动描绘;议论看似不经意,却蕴含发人深省的哲理。叙议结合,衔接自然,以“独乐”贯穿,浑然一体。
D.本篇名为叙写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居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心灰意冷不再出仕决定归隐的情感。
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
(2)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7.纵观全篇,作者为什么将自己的园子命名为“独乐园”?请概括说明。
2023-04-06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贞观七年,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①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洗马。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 ①魏公:李密。 ②隐太子;指李建成。 ③秦王:指李世民。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来营缮                                微:渐渐
B.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            属:嘱托
C.今秋大                                   稔:庄稼成熟
D.不早自,则大事去矣                      图:谋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社稷未安邪                                忽魂悸魄动
B.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早自图, 大事去矣                      他植者不然
D.隐太子引洗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下面不能体现唐太宗做到这一点的一项是(     
A.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B.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C.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D.王器其直,无恨意。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魏征给李勣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勣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勣处在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李勣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②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7.魏征不但敢于直言进谏,而且富有远见,请根据第二段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他有远见的事情。
2023-01-28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