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58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兴技术一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对技术应用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在应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科技伦理操守,就容易被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比如,一些网上商家滥用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差异定价的大数据杀熟,使市场伦理、商业伦理受到冲击。再如,滥用信息传播中的算法推荐,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判定其喜好,投其所好推送特定种类信息,制造信息茧房效应。又如,基于人工智能的“AI换脸”“深度伪造等技术应用,可能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和金融安全。诸如此类的新兴技术滥用,突破了伦理边界、道德底线,甚至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将价值权衡与伦理考量纳入科技活动全过程,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活动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伦理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坚守道德底线,警惕和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

(取材于杨明《守好科技伦理底线》)

材料二:

公众对规范智慧城市中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看法(%)

(取材于《智慧城市中的刷脸应用:公众的认知与评价》)

材料三:   

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虽然是因技术而产生的,但是它却无法仅仅依靠技术来解决,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可行的方案是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对人工智能伦理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监管。伦理源于情感,比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就是基于情感的伦理意识,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虽然有了较多的理性反思,但或多或少地与情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一个情感过程而非技术过程,因而很难程序化,这就使得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监管更为困难。人工智能伦理的关键是将人工智能这种技术物提升到人所处的道德地征,从而使人工智能成为受到伦理规范约束的道德能动者。

(取材于李传军《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究》)

材料四:   

人工智能原则也应包含非对抗与非失控的理念。非对抗意味着不应将人工智能视作人类社会的对抗性存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性要素,我们必须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人工智能。非失控意味着不应放弃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应以智能的方式去规范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如果以上述理念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下,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就变得极为重要。此处的在国家治理层面即指向善治,而当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国家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善治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拥有了更贴近现实的内涵。

(取材于《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

1.下列关于科技伦理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处于科技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新兴技术研发时可以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
B.对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看法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监管、引领的期盼。
C.本质上说,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不是技术过程,而是情感过程,所以难以监管。
D.人工智能作为社会的构成性要素,已经推动科技向善落实在国家“善治”上了。
2.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生活新兴技术被滥用的现象中,提出了“科技伦理治理”的问题。
B.材料二从完善法律、健全监管渠道等角度来设计调查选项,以征求公众的意见。
C.材料三给出监管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方案,并从伦理起源的角度进行因果论证。
D.材料四立足人工智能原则,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
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新兴技术产生的伦理问题已被人们认识到的时候,着手解决它就变得十分困难了,所以要尽早加强“科技向善”宣传。
B.完善人脸信息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人脸识别行业的全方位监管,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满意程度。
C.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守住伦理底线,人工智能就能成为受伦理约束的道德能动者。
D.始终心系人民福祉,才能有效避免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保障科技创新行稳致远。
7日内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4月,《我的阿勒泰》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8集迷你剧,讲述汉族少女李文秀回到家乡阿勒泰之后,找到心灵归属的故事。一部书带火一座城,《我的阿勒泰》原著是李娟的散文合集,她对生活的感知力以及价值观都非常独特。该剧延续了原著的轻喜风,再加上汉族与哈萨克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       ),诞生出很多认知误解的小幽默,为剧集增添了不少轻快亮色。《我的阿勒泰》传递出一种幽默、通透的生活态度,特别是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演员的表演(       ),分寸拿捏得很好,使得人物张凤侠极为出彩。张凤侠身上具有天生的幽默感,极度豁达洒脱,有一套生存哲学。她可以在汉语和哈萨克语之间“胡乱”翻译,准确无误地从柜台拿出哈萨克牧民想要的“小鸟”牌香烟。                    就这样依旧打着呼噜, 一觉睡到天明。电视剧没有细说的一点是,李文秀没上过大学,(     )不高,如果不是幸运地拥有了写作的天赋,在当下这一个“文凭社会”“优绩社会”,她所面对的很有可能是一条险路。同时,相比那些热闹的都市剧,《我的阿勒泰》呈现了一种慢生活,随性自由,对观众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疗愈。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碰撞     不温不火     学力
B.交汇     不瘟不火     学力
C.交汇     不温不火     学历
D.碰撞     不瘟不火     学历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语意和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哪怕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B.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哪怕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C.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就连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D.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就连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3.“一部书带火一座城”,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下面的文字与相应的城市,关联正确的一共有几项(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九江
②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南京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成都
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杭州
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
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绍兴
⑦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剑桥
⑧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北京
A.五项B.六项C.七项D.八项
7日内更新 | 3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图“德”字选自《说文解字》。“德”字左边的“彳”表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由“直”和“心”构成,其中“直”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跟睛要看正;下加一个“心”,表示直行者还要心胸坦荡。“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校荐素材中的《“总书记‘典’亮青年路”之二“明大德”》,从“品行端正,坦荡做事,做人才有底气,方能行稳致远”的角度切入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段。

要求:①语段构成:观点句、阐述句、材料句、分析句和结论句。 ②不少于150字。

2024-06-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惜字亭下

①老街口的惜字亭还在,风风雨雨,不改古朴模样。天晴时候,有老人去亭下焚烧字纸,又古典又清闲,砖炉纸灰仿佛透着幽静,飞扬出诗书礼乐的韵致,飘飘然遁入暗黄淡然的遥远心境。

②惜字亭是砖石结构,形如塔,高三丈三尺有余,五方皆为假门,底层有一方辟有拱形空心正门,专供焚烧字纸之用,以育人文风气。二至三层实心结构,飞檐斗拱,有各式花纹图案。墙角斑驳着裸露出藏青色大砖,砖上稀落落生有苔藓。老式木板门,窗户也是木制的,窗格烟熏火燎,漆黑漆黑、一节一节。苍老与陈旧里,凝结着一份幽古的清寒。旷达和清穆不倒。一百多年的光阴点点滴滴渗透砖壁,斑驳坑洼,古意充盈,愈久弥坚。

③中国人认为字是神圣的,对字纸有特殊心理。燕京旧俗,污践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罪。仓颉造字,惊动了天地鬼神,只因文字有灵。读圣人之书,更应严肃恭敬相对,守住笔下的清正光明。有关性命、功名、闺阃以及婚姻之类,须谨慎再谨慎。忌淫词艳曲兼以书文讥诮他人,不可离间骨肉,倾人自肥;不可凌高年欺幼小;不可挟私怀隙谋害别人,唆人构怨,颠倒是非,使人含冤。这样的“惜”是敬是止是仁是义,为人处世堂堂正正,多些磊落,踏实安稳。

④旧时儒生乡绅自愿组建惜字会、敬字社,尊孔尚道,叫人爱惜字纸。《帝京岁时纪胜》上说,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日,文人行礼拜祭并举办“敬惜字纸”香会,在文昌祠、精忠庙、梨园馆或各省会馆献贡演戏,动辄聚集千人。北地如此,南方也不例外,雇人沿街定期收取废旧的字纸残书汇总焚化,余烬投入江河。古风绵延几百年,风雨无阻。

⑤惜字亭下人家,虽世代耕农,对字纸也有敬惜之心。家里有读书人的,必备字纸篓。字纸保持清洁,不受污秽,得空放入炉中焚化,将灰烬深埋或送入河里。乡民识不了多少文字,却深得人间仪礼。记忆中,祖父略通文墨,桌底备有竹箧,将写有字的废纸团成一球放入其中,隔十天半月,找一树下或河边焚去,所烧字灰中一切法义与大地众生结缘。幼年记忆里,纸灰浮扬上空或随水波悠悠荡荡漂远了,引得一阵遐想,让我懂得百姓之礼自有端庄肃穆。

⑥乡人惜字更惜物,村戏里的唱词一句句都是惜物之情:“舍不得老布袜子有帮无底,舍不得鸡窝上一顶斗笠,舍不得床底下三升糯米,舍不得刚抱的一窝小鸡。”

⑦地底潮湿,房子屋基用青石方块,青砖砌半人高,刷上石灰。青砖是珍物,舍不得多用,平常人家造房子,一律砌土砖上顶。砖缝抹平了,沿缝压出一条沟纹。夏天敞开窗子,冬天才贴上薄薄的白纸,窗上微微发出米糊与白纸的气味。屋檐下堆满松针,引火烧饭。劈开的木柴码放整齐,这种情调为山乡独有。

⑧在徽州游玩,一族人家老祠堂大厅抱柱上高高挂有旧联,说是清人所作,内容大好,说出了心头话:

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

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

⑨这联语让我感动,仿佛看见了惜字惜物的祖父青灰色的身影,也仿佛看见了一代代乡村老人的面容。做孩子的时候,凡穿衣或饮食,长辈总让我们爱惜,一粒米也不能糟掉。吃饭不得多话,不准挑三拣四。人世经年,觉得少比多好。轻轻浅浅享一份清福就好。君子知命,要懂得随分守时、惜福养命。

⑩惜字亭下山深树茂,一年四季花色烂漫,绿植遍野,无有风沙,窗明几净。少年时每日在窗下读两册书,喝一壶茶,间或一二乡友来闲坐,上下千年。远离闹市,得了清静也得了热闹。友人住在惜字亭东。冬天借宿其家,夜雾中影影绰绰的鱼鳞瓦老房子,几盏未灭的灯火,点缀其间。早晨起霜了,一头走出去,迎面沁凉。友人母亲为人和善,待我等如亲儿,每日烧好热水灯下候着。洗漱泡脚,屋梁上近尺长的老鼠探头缩脑,好像通了人情,并不可厌。几个少年嬉皮笑脸,世间最好的事,是人的相遇,像梅花沾有霜雪,草叶凝结露珠。他母亲做的萝卜干真好吃,二十几年,忘不了那样的情味。

⑪姑祖母孀居多年,父亲兄弟四个侄辈经常送些柴米,肩挑背驮几里路。她上了年纪,手脚不利索,做出饭菜无人问津。有一年路过她家,歉然留我午饭,咸豆角与萝卜干,竟还有一碗蔬菜。我连吃两碗米饭,姑祖母很高兴,说小哥当年也如此。她小哥是我祖父,兄妹情谊迥于世人。哥哥去世十多年,妹妹还记得往昔的日子。

⑫村里一老妪,无儿无女,幼年缠足,做不得农事。村民轮番砍柴晒干挑到她家,也有人送肉菜盐米酱醋。此俗成了惯例,直至其寿终。平人的关怀,虽只有一饭一蔬,却细水长流、温润贴心。

⑬开春后,惜字亭下村落山野的各色花都开了,小路上常见挑夫折一枝野花放在扁担头,蕴含三分春色,又吉庆又和煦。日子贫苦,生在马槽牛栏,也在槽里栏里开有绿叶鲜花。

⑭人过中年,前途短促,心怀不甘,常常有戾气,惜字亭下的人们却面容安详。岁月漫长,历经世事,他们尝尽几度秋凉。冬日窝在草丛晒晒太阳,便有了温润人心的暖意,不管老之将至老之已至,无惧生,无惧死。

⑮走在惜字亭边,喧嚣只在别处。近旁荒藤绿树老宅古桥,远处飞鸟废园晨雾青山。暮鸦归来,秋燕南去;风过亭尖,雨落天井,烟锁池塘;草动虫鸣,水流花落……四季悄然更迭。几百年来人们从亭前走过,汲水、灌溉、浆洗衣物。牧童牵牛过桥,一身夕照,像诗像词像曲又像画。白昼日光,夜阑月色,将惜字亭下的日子照得晴朗光明。

⑯秋夜过惜字亭边石桥,河里一轮圆月,明润在天,不知它照着溪水,溪水不知有月照着,不管不顾地流着。石桥、溪水、明月不知有我经过。

(取材于胡竹峰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从普通乡民写到略通文墨的祖父,展现了亭下百姓对待“字纸”端庄肃穆的态度。
B.第⑩段作者写二十年来未曾忘掉“萝卜干”的味道,是为了赞美友人母亲的高超厨艺。
C.第⑬段用“在槽里栏里开有绿叶鲜花”的比喻,表现出亭下人家乐天开朗的性格。
D.本文通过描写惜字亭下人家恬静、古雅的生活,展现乡民们守礼、敬道的人生态度。
2.请简要赏析第⑮段中画线句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妙处。
3.本文围绕“惜”字层层展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6-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宋·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二句写诗人所居的茅舍掩映在绿荫深处。这样,既写出了环境的优美,也暗示了诗人暂时居家的际遇。
B.三、四句,麦穗迎风摇摆,蚕食桑叶窸窣可闻;含蓄地写出了小满时节的时令特点,流露出对丰收的向往与喜悦。
C.作者对“老翁”只关心收成、“饷妇”不知时节和田园美景的美好表示失望与遗憾,认为他们不解风情。
D.最后四句诗人自问自答,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中“饷妇安知时节好”,以议论的方式道出了自己历尽沧桑的感慨。
2.赏析“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一联。
3.请结合上一题,总结写景的手法有哪些。(方法规律提炼题)
2024-06-1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常怪李斯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节)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节)

【注释】①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②张吾之宠:扩大国君对他的宠爱。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常怪李斯荀卿                 事:侍奉。
B.喜为异说而不                       让:责备。
C.用商鞅成法而已                    一:全部。
D.灭三代法而督责                    尚:推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夫小人为不善                 臣闻求木长者
B.子必且行劫                       奔车朽索,可忽乎
C.斯之术将不出                 南亩之农夫
D.大体得治世之要                 缦立远视,望幸焉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B.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C.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D.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观点的一项是(     
①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     ②敢为高论而不顾   ③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④破坏周公之井田     ⑤大体得治世之要     ⑥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父亲的杀人行径,必然会对儿子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同理,李斯的行为也是受到了荀子“高谈异论”的影响。
B.李斯扰乱天下的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轼和姚鼐持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李斯执政时期犯下巨大错误,二人看法是基本相同的。
C.姚鼐认为商鞅变法贻害秦国,乃至二世而亡,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述先王而颂言儒效”,也就是独尊奉儒家学说才是获得治世的要领关键。
D.苏轼与对荀子的考查,得出李斯施政弊端的源流关联和师承影响的结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辩证性,但完全归咎于此,还是有失偏颇。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2024-06-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振之以威怒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多于市人之言语                  苟以天下之大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024-06-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各句中都有“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及其所之既倦 ③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⑤多于机上之工女 
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⑦先妣抚之甚厚 ⑧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③⑤⑥⑧/①④⑦/②B.③④⑤⑥/②⑧/①⑦
C.①②/③⑤⑥⑧/④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024-06-1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故列叙时人,录所述
B.茂林竹/况短随化
C.缦立远视,望幸焉/惑不从事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世/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024-06-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B.故不我若也
C.理,非吾业也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024-06-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