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45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经侯往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坐有顷,太子不视也,又不问也。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有。经侯曰:其宝何如?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之宝也。经侯曰: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太子曰:有。徒师沼治魏而市无贾,郄辛治阳而道不拾遗,芒卯在朝而四邻贤士无不相因而见。此三大夫乃魏国之大宝。于是经侯默然不应,左解玉具,右解环佩,委之坐,愆然而起,默然不谢,趋而出,上车驱去。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为遗我于是经侯杜门不出,愧死。

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众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顾,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曰:去车!

魏文侯御廪灾文侯素服辟正殿五日群臣皆素服而吊公子成父独不吊。文侯复殿,公子成父趋而入贺,曰:甚大善矣,夫御廪之灾也。文侯作色不悦,曰: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公子成父曰:臣闻之,天子藏于四海之内,诸侯藏于境内,大夫藏于其家,士庶人藏于箧椟。非其所藏者必有天灾,必有人患。今幸无人患,乃有天灾,不亦善乎!文侯喟然叹曰:善!

(节选自《说苑·反质》)

1.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文侯御[A]廪灾[B]文侯素服[C]辟正殿[D]五日[E]群臣皆素服[F]而吊[G]公子成父[H]独不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至,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B.豫,通“预”,预先,事先,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意思相同。
C.贼,祸害,“遗我贼”即给我留下祸害,与“盗贼”“窃贼”中的“贼”意思不同。
D.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后来也可指恢复帝制,如“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太子故意偷换概念,将经侯所问的“宝”“器”理解为美德和人才,显示出对国家实力的不同理解和追求,让经侯无地自容,甚至因此羞愧而死。
B.晋平公打造了一辆超级赛车,装饰极尽奢华,号称耗费千金,此举招致田差批评,他认为人各有职分,国君应以治国为务,不能为其他事浪费精力。
C.藏宝库发生火灾,魏文侯穿上白衣并避离正殿以示自我贬责,群臣也穿着白衣前来慰问,可是公子成父却前来向他表示祝贺,这让魏文侯很不高兴。
D.三则故事都紧扣“反质”这个话题,意思是说,治国要回到本质,防止过分讲究排场,力戒奢侈淫靡,这与《谏太宗十思疏》“戒奢以俭”的主张一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
(2)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
5.田差劝谏晋平公和公子成父劝谏魏文侯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7日内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名校/河南省6月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几年,异常高温天气和马拉松等运动热潮带火了补充电解质的饮料,但面对各种各样的产品和广告,大家应该理性选择。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机器,当输出功率达到满负荷的40%~60%或者心率达到每分钟140~160时,算作中等强度运动,超过这个标准就是高强度运动。适度的中高强度运动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且有助于骨骼和肌肉健康。中高强度运动出汗速度快,持续时间长,运动环境高温高湿,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问题。在长跑、足球、篮球等中高强度运动中,抽筋甚至猝死都与此有关。从事这些运动时除了补充水分,      ①      

补多少电解质合适?这个问题      ②     。一方面,流失电解质的量与排汗量有关,而影响排汗量的因素特别多,包括性别、体重、温湿度、运动类型等,比如不同温度下的排汗量可以相差3倍。另一方面,流失电解质的量还和电解质浓度有关。比如有些人天生汗更咸,汗液中钠含量的个体差异甚至可以达到10倍。正因如此,一些顶尖运动员需要     ③      ,以获得最佳效果。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和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鱼

马伯庸

船灶呼呼地冒着火光,灶上搁着一尊盛满水的三足铜鬲,蒸汽向上翻涌着,把鬲上架着的一具陶笼罩在云雾之中。唐蒙和黄同并肩蹲下,死死盯着不断被蒸汽掀动的盖子。

守在灶前的两人偶尔会对视一眼,眼神里尽是恼怒。之前他们俩刚一进厨时,气氛还算和谐。黄同建议说七月嘉鱼不够肥,煎之不美,不如清蒸,唐蒙从善如流。可一到杀鱼的环节,两人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因为唐蒙发现,黄同杀第一条鱼时,居然没有刮鳞。他大为愤怒,说杀鱼怎么可以不刮鳞?黄同坚持说岭南从来都是这种做法,还语出讥讽:今天在番禺城门前受辱,都没见大使你这么激动……

唐蒙实在无法容忍,抢过另外一条嘉鱼,说别糟践东西了,撸起袖子亲自处理。一刮之下他才发现,这嘉鱼的鳞片居然是在鱼皮下面,看来是岭南人手笨不会处理,只好带鳞吃下。

他在番阳县做县丞好多年,那里背靠彭蠡大泽,鱼类甚多,杀鱼经验很是丰富。只见唐蒙手里小刀上下翻飞,把鱼鳞一片片挑出来,然后开膛、挖腮,去净肚内黑衣,动作一气呵成。然后他还削了几小根甘蔗,搁在鱼身下方。

黄同忍不住:好好的嘉鱼,怎么要用甘蔗铺底?唐蒙眼皮一翻:我们番阳从来都是如此。黄同没吭声,但呼吸明显变得急促,显然无法接受。

在大庾岭前被俘时,都没见黄左将你这么委屈。唐蒙不失时机地嘲讽了一句。

好在两个人的其他厨序都差不多,无非是放些葱白、姜丝,再淋入一点稻米酒。一俟铜里的水开,便把两条嘉鱼放入陶瓶开蒸。

随着水声咕嘟,厨里陷入一种微妙的安静,只听得到滚水的声音。黄同不动声色地将左手大拇指按在右腕上,而唐蒙则偷偷瞄着窗外的光线角度。两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计量着时辰,因为这对蒸鱼来说至关重要。

水面上一只白鸟振翅飞过,迅速掠过船边。两个人几乎同时身形一动,齐声说差不多了。黄同快了一步,顾不得蒸汽烫,迫不及待地掀开盖子。

只见瓶内两条嘉鱼并排躺在陶盘里,俱是通体白嫩,软玉横陈。一股蒸鱼特有的清香,缭绕在四周,令人食指大动。

唐蒙拿起一双竹筷,先伸向黄同那一条。他本以为鱼身没有刮鳞,口感必然欠佳,可谁知一入口,那鳞质变得微脆,与鱼肉相得益彰,味道意外地奇妙且带层次。唐蒙细琢磨了一下,大概是因为嘉鱼腹部自带膏脂,一蒸之下,油花层层渗出,等于先在瓶里把鱼鳞煎熬一遍,自带风味。那边黄同的惊讶,也不输于唐蒙。他的筷子一触到鱼身,鱼肉竟自溃散开来,只见肉色如白璧无瑕,看不到半点血丝或杂质,只在表面浮动着一层浅浅的油光。他夹起一块送入嘴里,几乎是迎齿而溃,立时散为浓浓鲜气,充盈于唇齿之内。他之前愤怒,是担心甘蔗的甜腻会破坏鱼鲜,没想到蔗浆蒸开之后,甜味几乎消失,反而有了提鲜的妙用。

两人把两条鱼都品尝了之后,不约而同地陷入沉默。良久唐蒙方开口道:看来阁下不去鱼鳞,是‘因鱼制宜’,颇有道理啊……

我们南越盛产甘蔗,居然没人想到,这东西也可以烹鱼。黄同也感慨道。

适才那点血海深仇,就此烟消云散。唐蒙看看盘中两条残缺的嘉鱼:都动过筷子了,这样的菜端给两位贵人不太合适,还剩一条,另外烹过吧。黄同立刻点头:对,对,咱们再烹一条便是,不去鳞,铺上甘蔗……啊?你怎么知道?

唐蒙起身从水缸里捞出最后一条嘉鱼,笑嘻嘻道:那老渔民的手背白白嫩嫩的,哪里是常年在江上风吹日晒的模样,身份必然不凡。你适才跟在他后头,嗓门都不敢放开,还不说明问题吗?唐蒙把嘉鱼地甩在案板上:时辰不早,尽快上灶吧。

他正要侍开,黄同伸手拦住,正色道:适才大使烹鱼,是不是还浇了点稻米酒?唐蒙一点头:不错,这是用来驱腥的。黄同道:我们南越日常烹鱼,也用酒来驱腥。不过我家贵人别有一种驱腥之法,待我唤来,给大使品鉴一下。

他对唐蒙的态度,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先前还只是公事陪同,如今却更像是迫不及待与同好分享心得。

唐蒙对此自然是乐于听从。黄同示意稍候。过不多时,船外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子叫卖声:卖酱咧,上好的肉酱鱼酱米酱芥末酱咧,吃完回家找阿姆咧。

那声音清澈干脆,字字咬得清楚,一口气报出一长串名字连气都不喘,如一粒粒蚌珠落在铜鼎之上。

声音由远及近,过不多时,一个黄毛丫头来到了甲板上。这小姑娘看面相十六七岁,四肢瘦得似竹竿一样,皮肤黝黑,头上却插着一朵素白色的栀子花,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她背着一个半人高的大竹篓,整个人晃晃悠悠,感觉随时会掉下水似的。

小姑娘熟练地跳上甲板,把大竹篓卸下来打开。只见竹篓里面分成十几个小草袋,每个草袋里都塞着一个人头大小的陶罐。贵人想要什么酱?小姑娘问。黄同朝篓子瞥了一眼:你这里可还有枸酱?小姑娘迟疑了一下:还有一点,三文钱一贝。黄同道:我们不是吃,是烹鱼要用。”“那也要三文钱一贝。

黄同了一声,这酱仔真是认死理,也不看看跟她讲话的是谁。他懒得计较,说那就三文吧。小姑娘转身从最下面的草袋里掏出一个小罐子,罐体偏白。看得出,她对这个小罐颇为珍惜,外面还裹了一圈用麻草编的套子,怕它无意中摔碎。

(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食南之徒》,马伯庸长篇小说,集历史、文化、美食于一体。小说写喜好美食的大汉使者唐蒙,来到食材丰富的南越之国,他所要面对的不止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种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船灶的火光、浓浓的蒸汽、不同的厨具等,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厨环境。
B.黄同坚持岭南人的传统做法,即杀鱼时不刮鳞。唐蒙对此表示不满,并亲自处理另外一条嘉鱼。
C.在品尝了用甘蔗烹制的嘉鱼后,黄同感慨南越盛产甘蔗却未想到可用以烹鱼,流露出悔恨之意。
D.唐蒙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推断出老渔民的真实身份,这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小姑娘卖酱的情节,巧妙地连接了故事的前面部分,也展示了岭南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B.在争执时,唐蒙与黄同的语言充满了火药味,而在和解之时,两人的语言则变得温和而亲切。
C.“插着一朵素白色的栀子花”,使小姑娘具有清新的气息,体现其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D.小说与鲁迅的《祝福》一样,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使叙事更为复杂,文化意蕴更为丰厚。
3.黄同对唐蒙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4.小说围绕“烹饪嘉鱼”展开,产生了诸多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阅古诗词典籍,可以发现描写清明的古诗词      ① 。近日从众多作品中选择一些来读,我感觉到诗词中清明的意蕴,大致离不开几个关键词。

哀愁。例如       a       ,它算得上是描写清明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可以想见,清明雷声滚滚,落雨纷纷,山河依旧在,故人却不复来。诗句将离别的哀愁写得。同样写哀愁的还有     b     。暮雨之中,面对一抔黄土,人在哭泣不能自已,而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难以回应。天人相隔,思念绵长。这些诗句无不在提醒我们,人生短暂,应秉持一颗感恩的心去怀念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亲友。

清明时节,哀愁免不了,豁达      ③      。例如,       c       ,这是诗人劝人们好好把握当下。还有     d     ,人生不论贤愚,都统归于黄土。所谓知死好生,许多人年岁渐长,参加丧礼的次数渐渐频繁,豁达也因此而生。是的,见惯了生死、看淡了生死,不就更容易拿得起、放得下,更容易坦然淡然、一心清明了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刚才读了几遍,你这篇文章写得确实还可以。
B.你这张嘴真可以,把他们一群人批驳得哑口无言。
C.继续努力吧,你一定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的。
D.把这些任务都做完后,你就可以离开了。
3.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是(     
①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②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③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a①,b③,c②,d④B.a②,b③,c①,d④
C.a④,b③,c②,d①D.a④,b③,c①,d②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晚清科考政策发生变化,除了诗文,还新增时务、天算、舆地等内容,为适应这种变革,吴江乡间有贾家三子开始接触上海报纸以补充新知,兄弟三人通过报纸既可知道外面的事,又可借此消遣,一天足有两三个时辰用在报上。眼界开了,行动也就开始,他们托人在洋货店买回来一盏火油洋灯,一亮如同白昼,油灯那点摇曳之火就显得可怜无比。自此三兄弟更加留心看报,凡见有外洋新到器具,即托人购买。仅此仍不解渴,他们想去上海见见世面。谋划再三,三兄弟私下租了一条船,半夜时分偷偷奔向上海。

倘若这是一段史实,按照现有的研究思路,我们会关注什么呢?或许是当时的吴江乡下已经可以看到多少报纸,都是些什么报,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或许是当地读者都是哪些人,主要读什么,报纸对他们产生了什么作用;当然也可以分析报纸在上海向周边辐射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的一些研究都从各自不同层面触及报纸及其影响,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所有这些研究相加,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比如为什么是读报让人知道外面的事?为什么报纸可以是购买洋货的指导?报纸的这种诱导力量来自哪里?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报纸的话,这一切就不会发生。那么,报纸是什么呢?

很遗憾,在我们的研究中的确没有人去追究报纸是什么,而是把报纸当作了一个不证自明的物品。这不仅把报纸常识化了,而且也难以切实把握研究者惯常重视的报纸内容及其作用(比如与书籍有何不同)。这种所谓的报纸历史研究也就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历史学家达恩顿就曾表达过类似意思,他说,研究者们总是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就能打开一扇透视法国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们从来没有打算了解这种主要传播工具是如何贡献于现代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可以说,这场大革命如果没有印刷报刊,就不可能推翻旧的君主专制。

报刊与历史研究中存在的这种现象,绝不是历史研究独家的问题,无论是社科还是人文学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状况。其中一些研究者在关于媒介的构成、历史及影响研究方面,路径固然不一,但在关注媒介内容、角色和传播的知识及其构成,而轻视乃至忽视媒介本身上,则是大同小异。如果我们转变研究视野,将媒介看成一种改变时空和社会关系的新的传播方式,①而不是当作一个空瓶,我们的研究——比如关于上面提到的吴江贾家兄弟故事的研究——还会只是围着其内容打转吗?

报刊是一种媒介,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为什么一定是媒介,媒介到底是什么,想必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如何理解媒介,总是与以什么样的方式看待它密切相关。当把媒介看成负载内容的一块白板,②一个透明的玻璃缸时,除了紧盯媒介内容这一片滋味鲜美的肉,就不可能还会想到其他什么东西。且不说这种工具论的媒介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就是从今天我们自身的媒介体验(比如手机的使用)来看,这一观念也是完全不适用的。由此及彼,当能刺激我们反思现有媒介与历史研究中的媒介观,借此重新理解媒介,从媒介是什么入手,重新建立一个考察媒介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

直白地说,在很多人眼里,媒介似乎是无须厘定的,因为它已经是明摆在那里的一个个实物——人人都看得到的东西;或者说媒介已不是自然媒介物,而是一个社会机构,虽然二者都有处于中间位置之义。

就每个具体研究而言,这样理解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然而若稍作追究,就会发现事情不那么简单。报纸、广播、电视差别很大,其制作、传递、呈现和接收方式都不一样,为什么都一概称之为媒介,其依据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被称为媒介,什么样的研究可以被认定为媒介研究?当我们一提媒介,本能的反应就是手中摊开的报纸,与家人一起围坐观看的电视机,飘扬出悦耳声音的收音机,黑暗中人影晃动的银幕的时候,我们的理解就已经失落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间之义——亦即在学术上理解媒介本该具有的恰当的方式。所以,记住下面这句话就显得十分关键:理解媒介,不仅指理解单个的媒介形式——电、打字机、纸张、网络——而是要从媒介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媒介角度即意味着媒介不仅仅是一个物品、一个对象,更是一个考察社会、人乃至世界的站点。这一角度或者视角,就是媒介的居中中间位置。报纸、广播、电视之所以是媒介,就在于它们共同的媒介性——处在中间位置的调节机构,更为切近的表达即交转性

(摘编自黄旦《理解媒介的威力——重识媒介与历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吴江贾家三兄弟来说,报纸不仅是增加新知识、了解外界事情的窗口,而且也成为购买洋货的诱因。
B.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是指研究者没有关注报纸本身究竟是什么,而是注重研究报纸内容及其作用。
C.研究者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对法国大革命有新发现,其实忽视了媒介本身,是“媒介盲”的表现。
D.认为围坐观看的电视机是媒介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种理解失去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间”之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有研究思路“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是说研究者们未真正理解李伯元在书中记述这个故事的社会意义。
B.如果从新的视角考察媒介,我们对媒介的理解与传统就会有所区别,可以深入认识媒介是什么,也可能扩大媒介研究的视野和范围。
C.我们本能地把手中摊开的报纸当作媒介,是因为我们认为报纸和广播、电视一样都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它的媒介性质毋庸置疑。
D.虽然人们有时候把媒介界定为一种自然媒介物或一个社会机构,但是二者的“居中”或“中间”位置并未因这种不恰当的理解而改变。
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媒介“中间”含义的一项是(     
A.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以“视觉性”为脉络,把艺术、图像、广告、肥皂剧等全都纳入研究的范围。
B.电视剧《人世间》在讲述故事与塑造人物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平衡,彰显了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高度。
C.通过研究《新青年》杂志作为公共交谈平台的运作方式,揭示其内容的形成,透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轨迹。
D.手机既能接收音频、视频,又能接收图文、数据,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赋予了手机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为什么把媒介称为“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
5.为了让读者理解“媒介的‘中间’之义”,作者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茄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①1172年陆游受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请,前往抗金前线宣抚使所在驻地陕西南郑出任宣抚使幕僚。不久,王炎被召回,宣抚幕僚解散,陆游改任成都府安抚使参议。②蛮笺:指蜀地所产的彩色笺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虚实结合,上片回忆自己在南郑时的军旅生活,下片则实写来到成都后的所见所感。
B.开篇“羽箭雕弓”三句,描写词人挽弓射箭、呼鹰截虎的场景,凸显出词人勇猛的形象。
C.“淋漓醉墨”两句,写词人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地痛斥入侵者,表现出词人超然的才气。
D.下片写成都人游乐闲散的生活,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所抒发的情感相类似。
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中说:“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词人的“激昂感慨”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初夏

赵长卿

睡起风帘一派垂。失巢燕子傍人飞。日长深院委香泥。

绿笋出林翻锦箨,红葵著雨褪胭脂。微风度竹入轻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睡起风帘一派垂”描绘了初夏时节宁静的庭院景象,风帘垂落,给人静谧的感觉。
B.“失巢燕子傍人飞”表现了燕子失去旧巢,寻找新居,表达词人对自由向往的主题。
C.“日长深院委香泥”通过“日长”和“深院”传达了夏日白昼漫长和庭院深邃之感。
D.下阕前两句赋予绿笋和红葵动态形象,展现了初夏时节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2.本词最后一句写到“风”,这与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的“风”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税,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税。郡遣督邮至,县吏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贵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材料二: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六月A中B北窗C下D卧E遇凉风F暂至G自谓H是羲皇上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比,与《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中“况”的意思不同。
B.白,禀告,陈述,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白”的意思相同。
C.致,招请,与《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致”的意思不同。
D.适,享有,与苏轼《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适”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曾经创作《五柳先生传》,描写了他的生存境况,表达人生态度和志向追求。
B.因为陶渊明的曾祖在晋朝担任大司马,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所以他拒绝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邀请。
C.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因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遂归隐田园,并创作了《归去来兮辞》。
D.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然真率,曾通过抚弄无弦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体现他对世俗礼节的超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5.材料二中萧统称“尚想其德”,结合材料一分析陶渊明的“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顾名思义,贝币由贝壳加工而来,这是迄今已知中国最古老的货币形式。贝壳坚实圆润,其中一些还有着珍珠般的色泽,不要说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            A           ,漂亮的贝壳也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大约在夏朝,贝壳从单纯的装饰品            B           ,人们可以用它交换商品。古代中国最常用作货币的是一种产于南海的齿贝,学名为货贝。人们往往将用作货币的贝壳的凸出一面磨平,或钻出一孔,以方便携带。

贝币的计数单位通常为,也就是的意思,甲骨文的字外形就是两串相连的贝,每朋贝由几枚串成?         C        ,其中比较权威的说法是10枚。①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②商代使用贝的数量最多,③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将近7000余枚。④在甲骨卜辞——商朝晚期巫师刻在牛骨、龟甲上的占卜文字和青铜器铭文中,⑤我们常常见到赐贝用贝的记述,⑥赐贝的数量多为大朋或二十朋。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法和标点的使用上存在问题,请指出句子序号并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晨,一过宏村,人车____①____。塔川离宏村仅2公里,虽没有宏村名气大,可这个时节去的人真多。

到了塔川,日头渐渐升高,晨雾已散去,阳光通透温柔,山峦环抱下的村庄已从静谧中醒来,在树丛中____②____。沿石阶而入,村口竹林摇曳,古木参天,几棵数百年的枫香、香樟、榧树,斑驳而不失丰盈,沧桑而不失伟岸。一条清溪闪着晶莹的亮,水车吱呀转动,和着流水弹奏出悦耳清音。山野的空气异常清鲜,甜美的感觉漫上心头,让人仿佛一下子置身于悠然秘境。

举目四望,塔川恰如其名。古村背依黄山余脉黄堆山,二十户人家,白墙黑瓦,层层叠叠,____③____,如一座巨型之矗立在山谷间;小溪穿村潺潺流过,灵动秀美,此乃,似塔有川,合起来即为塔川。一川绕塔,塔映一川,简约古朴,加之色彩斑斓的树,构成了一幅绚烂至极的油画。

1.请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来”与文中加点的“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家伙还挺聪明,竟让知道摘一片荷叶来当雨伞。
B.前几天,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督促大家的工作。
C.他这次进城,一来是汇报工作,二来是采购图书。
D.我家距离学校也就三里来的距离,步行非常方便。
3.下列诗句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展现的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A.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B.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D.秋雨悬天风作寒,冷烟锁住屋头山。(宋·白玉蟾《题上清法堂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