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8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生气对人体的损伤不光是日积月累的,还有可能触发一些急性、危及生命的事件,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说过,甚至经历过。生气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触发因素,让中风、心律失常、心梗等各种风险攀升。《欧洲心脏杂志》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愤怒爆发后的2小时内,缺血性中风发生风险上升3.62倍,心梗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率高出4.74倍。即使在中度愤怒的情况下,室颤风险发生率也要高出3.2倍,强烈愤怒则更是高出16.7倍。还有一项近5万人的队列研究,经过9年的跟踪发现,经常生气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23%,房颤和心衰风险分别增加16%和19%

生气不光是对心血管有伤害,。它不仅能诱发荨麻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问题,对大脑也有损伤,让神经细胞连接数量减少,记忆力下降,让人更容易焦虑、失眠。长期生闷气还会影响内分泌,改变皮质醇的分泌规律,影响免疫力、性激素分泌,导致月经不调等问题。

愤怒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它能够给我们动力,有助于推动我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但气大确实伤身,不论是一次性的暴怒,,都对身体不好。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文中加点的“确实”,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这屋子又宽绰又豁亮,确实不赖!
B.郦道元注《水经》,考证确实
C.他确实有一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D.这时的梁永生,确实是正在一面听汇报一面想问题。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日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棣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能解。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魏武尝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魏武征袁本初,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椑橘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

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召诸公。峤至不,但求酒炙。王导须臾至,徒跣下地,谢曰:“天威在顔,退使温峤不容得谢。”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

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郗于事机素暗,遣笺诣桓:“方欲共奖王室,脩复困陵。”世子嘉宾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闲,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会稽太守。

(选自《世说新语·捷悟》)

【注】①杨德祖, 即杨修, 东汉文学家。②榱桷(cuī jué), 意思是屋椽。③大桁(héng), 大桥,这里指朱雀桥,在建康城南,朱雀门外,跨秦淮河。④郗司空,即郗愔,东晋大臣。下文的“嘉宾”,即郗超,是郗愔的长子,在桓温的大司马府任参军。⑤桓宣武,即桓温,东晋时期权臣。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祖思A所以B用之C谓D可为竹桦楯E而未显F其言G驰使问H主簿杨德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意为“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莫能与之争”的“莫”用法和词义都不同。
B.过,意为“经过、路过”,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的“过”用法和词义都相同。
C.不及,意为“比不上”,与《种树郭橐驼》“若不过焉则不及”的“不及”词义不同。
D.谢,谢罪,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阿母谢媒人”两处“谢”词义都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国府新修大门的屋椽刚架好时,曹操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德祖就猜到了曹操的心思,于是叫人拆掉。
B.曹娥碑背面的八个字,实际上是个字谜,曹操和杨德祖其实都猜到了答案,只是杨德祖思维更敏捷,曹操自叹不如。
C.晋明帝对温峤办事不力还要求赏赐酒肉一事大动肝火,经过王导的机智劝解,温峤退下认罪,明帝的怒气才得以消解。
D.郗司空对朝廷形势的判断一向很糊涂,他派人送信给桓温,表达自己想要与桓温一起辅佐王室、修复先帝陵寝的愿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
(2)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
5.最后一段在称赞谁敏捷颖悟?具体表现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五)

庾信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咏怀古迹(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公元554年奉梁帝萧绎之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梁灭,他被迫留在长安为官。②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③关外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屡次建立边功,曾以长期作关外人为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庾诗前四句语言坦诚而自责,直接表达了自己离家背国、身存名灭的苦痛。
B.庾诗五、六句运用吴起和韩非的典故,表明自己离梁到魏,乃是出于不得已。
C.庾诗后两句说自己是“关外人”,可见他身在异国,心怀故国,悲苦愤懑。
D.杜诗颔联“淹”字用词精炼,描写“楼台”之高,反衬出漂泊之人的渺小。
2.有人认为杜甫诗中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语意客观而又有主观色彩。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一个人,若无向导的带领,无意间闯入阿万仓湿地,站在阿万仓的高台上看草原上的黄河,会被安静的黄河瞬间击中。②如交响乐高潮过后停止的那个瞬间,空白,放大的空白,有让人眩晕的美。③美有时候是一种暴力,会让人有窒息感。美从来都是主动的,美主动占领平庸的生活。美是湿润的,有侵略性的。④若一个人是孤独的,不建议来阿万仓,眼前如此美好的景致,会让他的内心更加孤独。

河流,羊群,草原,大雨。阿万仓段的黄河草原绿如蓝,黄河像一台草原上的织布机,一梭一梭地将草原与河流织在了一起。我们抵达阿万仓的时候,天空灰蓝交杂,蓝色的部分像湖泊,而灰色的部分如圆月之夜的月光。那么美好的构图,让我们四个人同时尖叫,而后失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会久存,天空的蓝不久就被灰色吞噬,一朵云彩折叠了另一朵云彩。灰色如果抒起情来,便是乌黑的云朵。阿万仓晴朗的天气不多,即使是太阳当空,也可能随时飘一阵雨。这是黄河上游的常态。

1.“该如何描述阿万仓的安静呢?”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色彩能够为读者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如何呈现出阿万仓的色彩魅力。
今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琴客董延兰故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旧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指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中的“会”,同“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中的“会”含义不同。
C.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指皇帝行幸所至的地方。
D.“绝言者路”中的“绝”,同“可以横绝峨眉巅”“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绝”含义都不同。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等到
B.然帝自是不甚省             记载
C.大水             突然
D.县令舟迎之             准备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多次向皇上进献文章,还常自己夸耀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光大《六经》,但还是可以比得上扬雄、枚皋的。
B.杜甫和房琯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
C.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D.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综合素养评价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鲁迅笔下“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不蹈袭前人成法,不断追求新变,其对音乐之贡献____________。中国古代重要乐种清商乐,便创始于曹操。清商乐兴起于曹魏时期,此时文坛较活跃的是建安文人团体的核心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他们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____________。曹操于____________之际,不废吟咏,他填写的乐府诗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在当时就众口相传,风靡一时。曹操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兼以宏伟之想象,对乐府诗的体制进行了大胆革新,发壮心,抒豪情,表现出尚实精神与通达作风。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小觑   风生水起   厉兵秣马   流光溢彩
B.不容小觑   声名鹊起   戎马倥偬   熠熠生辉
C.非同小可   风生水起   戎马倥偬   流光溢彩
D.非同小可   声名鹊起   厉兵秣马   熠熠生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增强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B.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C.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D.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三曹”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小海伦终于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综合素养评价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盖李诗如高云之游空,杜诗如乔岳之矗天,苏诗如流水之行地。读诗者于此处著眼,可得三家之真矣。

东坡所至好营造。守徐州时,值河决,澶渊泛滥,到徐城不浸者三版。悉力捍,城得无患。水既落,乃拆项羽霸王厅材,筑黄楼于城东门。诸名人王定国、秦少游、黄鲁直及弟子由等,作诗赋以之。及守杭州,而西湖已涸为葑田,乃奏以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并请得百僧度牒,募民取湖中所积葑为堤,长三十里,以通南北往来。即今苏公堤是也。又欲自浙江之石门凿运河,引上游之水,并江为岸,以达于龙山之大慈浦;自浦北抵小岭,凿六十五丈,以达于古河;由古河四里以达于龙山运河,以避浮山之险。既奏闻,会内召,役遂止。其守颍州也,又颍之西湖,与赵德麟、陈履常共事,功未毕而改知扬州,德麟卒成之。

后谪居惠州,又捐犀带助道士邓守安作城外东新桥,并致书子由。子由妇史以所得内赐金钱数千施僧希固筑西新楼。是东坡所至,必有营造,斯固利物济人之念得为即为之要亦好名之心欲借胜迹以传于后。至今杭之苏堤,固已千载不朽;颍之西湖,亦尚有知公遗迹者;徐州黄楼虽已无存,而其名尚在人耳目间。名流之用心深矣!

东坡襟怀浩落,中无他肠,凡一言之合,一技之长,辄握手言欢,倾如故,而不察其人之心术,故邪正不分,而其后往往反为所累。东坡才名,震爆一世。故所至倾动,士大夫即在谪籍中,犹皆慕与之交,而不敢相轻。其在黄州也,黄守徐君猷、通判孟亨之甚投契,倡酬往返,俱载集中。

(选自赵翼《瓯北诗话》,有删改)

【注】①版:表示城墙的高度和长度。②度牒:旧时官府发给和尚、尼姑的证明身份的文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斯固其利物济人之念/得为即为之/要亦好名之心/欲借胜迹以传于后。
B.斯固其利物济人之念/得为即为之要/亦好名之心/欲借胜迹以传于后。
C.斯固其利物/济人之念得为即为之/要亦好名之心/欲借胜迹以传于后。
D.斯固其利物/济人之念得为即为之要/亦好名之心/欲借胜迹以传于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放厥词:竭力铺陈辞藻。现代汉语中,“大放厥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多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含贬义。
B.“悉力捍御”的“御”字意为“防御”,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字意义相同。
C.张:本义为扩大,引申为“宣扬”,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的“张”字本义相同。
D.盖,车盖。“倾盖如故”即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交一样。与《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中的“盖”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把韩愈以文入诗的风格发扬光大,诗风更加奔放,他的诗歌风格与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明显不同,李白、杜甫、苏轼的诗风各有特色。
B.苏轼在多地任职时都有所作为。他在徐州全力救灾,建造黄楼;在杭州调用民力,建造了著名的西湖苏公堤;在颍州整治颍州西湖。
C.苏轼被贬到惠州,但他仍然积极作为,他捐物帮助道士建桥,还动员弟弟家出钱建楼。作为名流,他的建造用心很深,有的已经千载不朽。
D.苏轼胸怀开阔,没有害人之心,不去考察别人的心术,但这常常给他带来麻烦。他名声很大,解救了很多被贬的官员,人们不敢轻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综合素养评价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襄公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先使解扬如宋,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於是楚登解扬楼车,命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楚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第四十二卷,有删改)

材料二:

晋孝武帝太元三年,秦将彭超请攻沛郡太守戴逯于彭城,秦王坚从之。谢玄帅众万余救彭城,军于泗口,欲遣间使报戴逯而不可得;部曲将田泓请没水潜行趣彭城,玄遣之。泓为秦人所获,厚赂之,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秦人杀之。彭超置辎重于留城,谢玄扬声遣后军将军何谦向留城。超闻之,彭城围,引兵还保辎重。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四卷,有删改)

材料三: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治楼船数百艘,尽锐攻洪都。太祖从子朱文正坚守,三月不能下。洪都围久,内外隔绝,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告急于应天从水关潜出夜行昼止半月始得达。太祖问友谅兵势,对曰:“兵虽盛,战斗死者不少。今江水日涸,贼巨舰将不利。援至可破也。”太祖谓子明:“归语帅;坚守一月,吾自取之。”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厚馈与金,令诱城中降,子明佯诺。至城下,大呼:“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贱怒,攒杀之。追封忠节侯。太祖自将救之,友谅撤围,遇于康郎山,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等皆烧死。友谅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

(节选自《明史》第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三十三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告急/于应天从水关潜出/夜行昼止半月/始得达
B.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告急/于应天从水关潜出/夜行昼止/半月始得达
C.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告急于应天/从水关潜出/夜行昼止/半月始得达
D.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告急于应天/从水关潜出/夜行昼止半月/始得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许王”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释,文中意为“放下、放弃”,与“爱不释手”中的“释”含义相同。
C.“归语而帅”与“謇朝谇而夕替”(《离骚》)中的“而”含义相同。
D.槊,长矛,“攒槊杀之”表明了张子明结局;《赤壁赋》中“横槊赋诗”体现曹操豪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扬认为“信”是执行君王的命令,楚庄王认为“信”是不违背诺言,二者见解不同。
B.部曲将田泓主动请缨,认为可以通过水路偷偷前往彭城,与城内守将戴逯取得联系。
C.陈友谅建造数百艘高大战船,率领精锐部队攻打洪都,长达数月,仍没能取得成功。
D.张子明在前往应天的途中被陈友谅抓获,他为了送情报,佯装投降,最终不幸被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泓为秦人所获,厚赂之,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综合素养评价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是一个彩色光环,由外环至内环光序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观测者在不同高度看到,最大仰角虽然都是41°左右,却不是同一条虹,而是从不同水滴射出的七色光组成的。

通常,我们很难看到完整的环形彩虹,只能看到半弧彩虹,因为另一半在地平线之下。如果站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之巅,

虹是日照雨(云)幕的产物,并且总是出现在太阳对面的雨(云)幕上,,彩虹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将无法看到。因此,只有太阳的高度角等于或低于42°时,太阳对面雨(云)幕上出现的虹,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

。水滴愈大,虹带愈狭窄,色彩愈鲜明;水滴愈小,虹带愈宽,色彩愈暗淡。水滴过小,则不可能出现虹。有时在虹的外侧还能看到第二道虹,光彩比第一道虹稍淡,色序是外紫内红,这就是副虹或霓。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篱。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四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他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篱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泗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篇,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篇,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著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狼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寇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8月于延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写苇子旺盛的生命力,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生存的姿态。
B.驾驶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时,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面对鬼子追赶他显出张皇失措的样子。
C.“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表现了在白洋淀土生土长的老头子驾船技术的高超。
D.“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一句中的“找”字用语新奇,写出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水乡宁谧沉静的氛围,与后文鬼子扫射、大菱受伤的紧张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B.文中两处划线句子都是对老头子的外在描写,内容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这是作者的用心安排,读来并无重复啰嗦的感觉。
C.小说结尾“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与前文“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形成呼应。
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注重留白,如详写老头子引鬼子上钩,不写他如何掌握鬼子活动规律及布置钩子的情况,增添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3.小说中的“老头子”是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形象,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茅盾评价孙犁“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孙犁常采用从容的诗意笔调书写残酷的抗战风云,呈现出诗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化小说”的具体表现。
7日内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