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48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圣贤

曾巩

圣贤性分良难并,好恶情怀岂得同?

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悦周公

况令树立追高远,而使裁量属閤蒙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注】①召公:姬姓,名僉,西周宗室,食邑于召,因称召公。②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子,武王弟。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③閤蒙:不明事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直接入题,“良难并”“岂得同”清晰地呈现了诗人的判断。
B.诗人认为,假令不树立拥有高德的圣贤为榜样,会使裁量标准不明。
C.尾联诗人直抒胸臆,鲜明表达出对坚持自我、勇于力行的高度赞扬。
D.全诗围绕“圣贤”涉及了多个相关话题,充满议论色彩,发人深思。
2.曹操的《短歌行》和曾巩的这首诗都提到了周公,周公在两首诗中起到的作用一样吗?
7日内更新 | 2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小壹同学在网站上查阅“批判性思维”相关资料时,读到了布鲁克菲尔德这本《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下面是该书的部分图书目录、试读内容以及读者评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书目录(部分)

第一章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挽救了我的生活
发现假设
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要批判性思考?
哪些假设需要批判性思考?
假设不分对错,只论是否适宜
小结
第二章   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
不同学科的共同之处
五大思想渊源
小结
第三章   如何学习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
如何示范批判性思维?
具体经验
困境迷惑
循序渐进
小结

试读内容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这一说法出现在大部分问卷中。约80%的学生声称,小组学习中那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让他们受益最深。似乎当同伴指出来的时候,学生更能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他们生动地描述了被同伴提问一些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时的情形,从同伴对自己观点的反馈和提出的不同角度当中,他们学到了很多。不论是从它的预测性还是反复出现的频率来看,这一发现都值得引起注意。一节又一节,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学生不断地告诉我,正是通过小组学习中的同伴交流,才让有时十分抽象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血肉,更容易让人理解。

考虑到通过深度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假设和世界观有多难,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也就不那么让人吃惊了。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没有几个人能靠自己未完成,不论我们以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都难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这就像一条狗试图咬住自己的尾巴,抑或一个人试图在壁镜里看到自己的后脑勺。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囚徒,被困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中,被我们的思维左右看。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左右着我们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肯定这些假设是正确的,最后形成一个自我肯定的循环。要辨别我们的假设,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我及自己的行为,根深蒂固的假设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很难通过自我意识认识清楚。

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未认清自己的假设,也存在一个问题:你找到的镜子常有着跟你相同的假设。这时,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就像我们倾向于读一些跟我们意见一致或我们觉得亲切的作者所写的书一样,我们也倾向于找一些跟我们态度一致或熟悉我们的态度的同伴,人们极少有意通过一些跟我们意见相左甚至动摇我们既有信念的书籍、会话或做法,来进行反思。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

系统地找出假设常被人们有意地避免,以免带来什么后果。没有人想知道自己相信了那么久的观念竟然是歪曲的、错误的,可如果把它变成一个共享的过程,尤其是当看到别人在寻找假设和新角度时也是痛苦万分的时候,一切就容易接受得多了。学生大体上认为,被同伴提问或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由老师提出来得更舒服。这背后有两个原因:首先,同伴更可能用接近学生经验的用语和例子来提出问题或指出新角度,所以,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提出的问题和角度更容易被接受和准确理解。作为一名60多岁的老教师,对我来说,用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和语言越来越难。要是60岁的我和18岁的学生有着一样的生活方式,看一样的电视节目,喜欢一样的音乐,使用一样的社交媒体,反倒让人觉得吃惊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权力分配不同,并不是说权力分配在学生之间不重要,恰恰相反,种族、阶级和性别差异在学生小组中也一样重要。学生之所以和试图掌控整个小组的组员合作,要么是因为他对话题感兴趣,要么是因为他是个自大狂,乐于倾听与自己一致的观点。换作是一个老师告诉你要质疑自己的假设,或者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再或者你忽视了某条信息的重要性,这比听一个最自大、自吹自擂的同学说这些更可怕。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细心组织小组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我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的时候,有一个限定条件。据学生反映,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那些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社会学习绝非闲谈或者散漫的对话,而是让学生认真地相互倾听,相互提问,揭开假设,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或想法。

能实现上述目标的社会学习,有两种组织形式:情景分析和批判会话。这两者都运用了同样的批判性思考方式——寻找假设、考虑如何检验假设,最后找到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两者都受益于参与者给出的不同答案和建议,但两种练习的强度明显不同,后一项强度更大的练习有着严格的基本准则,确保同伴在给出批判性反馈的同时,不会随意评判别人。

读者评论

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位倡导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的个人经历。他的洞见和诚恳的讲述是宝贵的、有趣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组学习被多数学生认可,因为这种学习的方式很有趣,而且也让学生收获很大。
B.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知自己的思维,所以很难靠自己来认识自己的假设。
C.设计活动时提供新颖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性的首要保证。
D.相比于老师的质疑和提问,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被同伴提问或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本内容看,“试读内容”应该选自第三章第一节《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
B.人们的行为受到假设的影响,如果不能对假设加以批判,就很难真正养成批判性思维。
C.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可通过不同学科或不同形式来实现,但都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方法。
D.批判会话有严格的基本准则,练习强度明显大于情景分析,效果也要优于情景分析。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作者所主张的“小组学习”理念的一项是(     
A.学习《劝学》时,老师将本节课的讨论主题明确为:在AI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学习《过秦论》时,小壹和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他提出了这篇文章“以叙代议”不符合“论”的写法的观点。
C.学习《鸿门宴》时,小壹和朋友讨论项羽的人物形象,大家一致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且优柔寡断,缺乏战略眼光。
D.学习《边城》时,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心理学概念“情绪价值”,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小说中有怎样的情绪价值?
4.下图是某校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型”,结合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二者都聚焦于“思维过程”。
B.课堂教学模型里从“质疑”到“假设”的过程,与上文中作者提出的“质疑假设”的做法是一致的。
C.在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论证评估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演绎归纳论证来进行推理。
D.学生通过建构知识策略,并不一定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可能还要再次经过假设和推理的过程。
5.本书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我试着以一种亲切、放松和会话的方式来写这本书。”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7日内更新 | 2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是一个彩色光环,由外环至内环光序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观测者在不同高度看到,最大仰角虽然都是41°左右,却不是同一条虹,而是从不同水滴射出的七色光组成的。

通常,我们很难看到完整的环形彩虹,只能看到半弧彩虹,因为另一半在地平线之下。如果站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之巅,

虹是日照雨(云)幕的产物,并且总是出现在太阳对面的雨(云)幕上,,彩虹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将无法看到。因此,只有太阳的高度角等于或低于42°时,太阳对面雨(云)幕上出现的虹,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

。水滴愈大,虹带愈狭窄,色彩愈鲜明;水滴愈小,虹带愈宽,色彩愈暗淡。水滴过小,则不可能出现虹。有时在虹的外侧还能看到第二道虹,光彩比第一道虹稍淡,色序是外紫内红,这就是副虹或霓。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

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他说: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一边抽烟。他抽烟也是,从不大口猛吸。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动感情。

画家来了。画家,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的人,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我问过老王老聂:他的画怎么样?

没见过。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中的“和”与“我问过老王老聂”中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很愿意大家讲一讲
B.我的意见他们的有别
C.去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D.北京、天津、上海广州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一扬脖子就把二两酒一口气喝下去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次华州陪钱大夫登城北楼春望

刘禹锡

因睹李、崔、令狐三相国唱和之什,翰林旧侣,继踵华城,山水清高,鸾凤翔集,皆忝夙眷,遂题是诗。

城楼四望出风尘,见尽关西渭北春。

百二山河雄上国,一双旌旆委名臣。

壁中今日题诗处,天上同时草诏人

莫怪老郎呈滥吹,宦途虽别旧情亲。

【注】①钱大夫:华州刺史钱徽。②李、崔、令狐三相国:李绛、崔群、令狐楚三人皆于元和年间入相。③百二:以二敌百。一说百的一倍。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④同时草诏人:钱、李、崔、令狐四人元和年间皆曾充翰林学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题诗缘起,“翰林旧侣”与诗中“天上同时草诏人”一句相呼应,“夙眷”点明感情。
B.首联扣题,总写登楼眺望所见的高远阔大景象,“出”“尽”二字透露出超逸、欣悦之意。
C.颔联对仗工整,上句说京都山河拱卫,地势险固;下句说名臣得用,暗表怀才不遇的怨愤。
D.尾联用“滥竽充数”典故,说自己无作诗之才而强作诗同三相国唱和,这是作者自谦之词。
2.本诗与杜甫《春望》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述。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年,桓公将伐鲁,曰:鲁与寡人近,于是其救宋也,寡人且诛焉。管仲曰:不可。臣闻有土之君,不勤于兵,不忌于辱,不辅其过,则社稷安。勤于兵,忌于辱,辅其过,则社稷危。公不听。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桓公曰:吾兵犹尚少,吾参围之,安能圉我?

四年,修兵,同甲十万,车五千乘。谓管仲曰:吾士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鲁。管仲喟然叹曰:齐国危矣。君不竞于德而竞于兵。天下之国带甲十万者不鲜矣,吾欲发小兵以服大兵。内失吾众,诸侯设备,吾人设诈,国欲无危,得已乎?公不听,果伐鲁。

鲁不敢战,去国五十里而为之关。鲁请比于关内,以从于齐,齐亦毋复侵鲁。桓公许诺。鲁人请盟,曰:鲁,小国也,固不带剑,今而带剑,是交兵闻于诸侯,君不如已。请去兵。桓公曰:诺。乃令从者毋以兵。管仲曰:不可。诸侯加忌于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非齐国之利也。桓公不听。管仲又谏曰:君必不去鲁,胡不用兵?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桓公不听,果与之遇。庄公自怀剑,曹刿亦怀剑。践坛,庄公抽剑其怀曰:鲁之境去国五十里,亦无不死而已。左揕桓公,右自承曰:之死也,戮死于君前。管仲走君,曹刿抽剑当两阶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无有进者。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竞。桓公许诺,以汶为竟而归。桓公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革,自圉辟人,以过弭师。

(选自《管子》,有删改)

材料二: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苏洵《管仲论》,有删改)

[注]①三年:齐桓公三年。②圉:通,抵御。③威公:齐桓公。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兴师A伐鲁B造C于长勺D鲁庄公E兴师F逆G之H大败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文中指快速,与《荀子·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B.既:文中指已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既自以心为形役”的“既”意思不同。
C.均:文中指皆,都,与《出师表》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的“均”意思相同。
D.固:文中指本来,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三年,齐桓公打算攻打鲁国,在制定决策上虽然有勇气和雄心,但是他不考量后果,不能听别人的意见,显得较为鲁莽,失败后仍然不甘心。
B.鲁国请求会盟,齐桓公不听劝阻前往会盟,结果中计,鲁庄公用剑威逼齐国割让边境地区的五十里土地给鲁国,管仲提议答应鲁国要求,齐桓公同意了。
C.管仲不少时候与齐桓公意见相左,结果证明管仲目光长远,心思缜密;材料二对管仲的评价与材料一管仲的表现不同,这是因为苏洵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D.材料一展现了齐桓公作为君主的复杂个性,他有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一面,但最终能反思自己的决策,并且精兵理政,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
(2)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5.材料二中,苏洵为什么会发出“彼管仲者,何以死哉”的质问?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艺术,艺术需要美。因此,《红楼梦》研究也应研究它的艺术美,揭示它的审美价值。红学和美学相通。

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红楼梦》的内容和形式都极复杂,对它做内在的研究,领域广阔,方法多样,并不只限于美学一途。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多方面地进行,从不同角度揭示《红楼梦》的价值和意义,方法不同,目的则一。然而,要能真正揭示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就不能不借助于美学上的研究。

说起对《红楼梦》做美学的探讨,常被人误解为只是谈论一下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其实不然。对《红楼梦》的美学研究,当然要探索它的艺术形式之美,然而并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艺术内容之美,进而了解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如何统一的,达到了怎样的完美程度。《红楼梦》的艺术形式是美的,语言、文笔都很优美,令人惊叹。对于《红楼梦》的完美的形式结构,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应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甚至不妨借鉴结构主义的某些方法。当然,对《红楼梦》艺术形式的研究,不能脱离它的艺术内容孤立进行。形式只有相对独立性,艺术的形式结构归根到底还是由艺术内容决定的。结构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不顾内容而孤立研究形式,把艺术文学归结为只是形式。结构主义不顾内容,但在研究文学的形式方面,却并非一无是处,如果不是搬用而是借鉴,红学也应吸取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红楼梦》的形式结构。比较文艺学所特别重视的比较方法,也值得红学一试,如果能把《红楼梦》和西方小说做些比较,找出异同,这将使《红楼梦》研究提高一步。当然,这种比较并不限于形式,也应扩及内容。

《红楼梦》的内容也是美的,美的形式完美地体现美的内容,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构成《红楼梦》的艺术美。问题在于:怎样理解《红楼梦》的内容之美。这是美学上的一个难题,值得红学探讨。

《红楼梦》里描绘了许多美的东西:美好的人物,美妙的故事,优美的景物,等等。那么,《红楼梦》的内容之美,就表现在这里吗?并不尽然。

描绘美的对象,并不就是对那个对象做出美的描绘,这是相互联系而又不可等同的两回事。描绘美的对象的艺术,其内容未必都美。伟大人物如列宁,在反动作家阿威尔岑的笔下,反而成了丑恶的形象,崇高的对象被丑化了,以美为丑。卑微的人物,封建末世的才子佳人,在《儿女英雄传》里却成了着力描绘的理想人物,既有儿女深情,又有英雄至性,真乃人中龙凤,卑微的人物被美化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描绘的全是人类的丑恶现象,而其艺术内容却未必丑。种种情况表明,描绘美的对象,艺术内容未必都美;描绘丑的对象,艺术内容也未必都丑,这是文艺美学上经常要碰到的事实。我们在《红楼梦》研究中也必然要接触到这个问题。

文学艺术对生活的反映,不只是一种认识,而且是对生活的评价以及作者的态度。艺术的内容,既是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是对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文学艺术可以再现出生活中的美、崇高等审美价值,也可以再现出生活中的丑、卑鄙等审美价值。但文学艺术在再现生活时,又对生活做出评价,表现作者的态度,从而显示出作者美的观念、美的感情、美的理想。

仅就《红楼梦》所描绘的对象来说,与其说它描绘了许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倒还不如说,它描绘了美的毁灭,因为这更确切。

在《红楼梦》里,作者把人生中许多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观园里的青年女子,几乎都是悲剧的命运。在悲剧中,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真的、善的、美的,被毁灭了。被毁灭的东西,价值越高,悲剧的气氛也愈浓。美的毁灭,本身不是美,而是悲。然而,《红楼梦》不仅描绘出美的毁灭的事实,而且表现出对于这些事实的评价和态度:把确实有价值的东西评价为美,以美为美,并且,满腔热情赞美了美,无比惋惜地哀悼美的毁灭。作者这种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是从美的观念、美的理想出发的。以此,《红楼梦》在对美的毁灭的完美描绘中,表现了作者的美的感情、美的观念、美的理想,这些正是艺术内容之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红楼梦》以悲剧为主,也交织着喜剧成分,把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前人已看到,在《红楼梦》里,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戚蓼生《石头记序》)在喜剧中,会描绘到丑。四大家族里那些人面兽心的贾赦、贾琏、贾蓉、薛蟠之流,丑态百出,令人作呕。丑和美相对立,是否定的审美价值。但文学艺术中的喜却并不等于丑,喜剧是对丑的否定,它嘲笑丑。《红楼梦》在描绘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时,不是为丑而丑,更不是以丑为美,而是撕下蒙在丑外面的假面,褫其华衮,还其本相,加以无情的嘲笑,在笑中否定丑。对丑的直接否定,也就间接肯定了美。就在对丑的嘲笑中,也表现了作者的美的情操、美的理想。这是《红楼梦》高出《金瓶梅》的根本之点。

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独特创造。《红楼梦》之可贵,正在于作者对于人生有着深刻而真切的感受,即王国维所说,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人间词话》)。在对人生的审美体验中,不仅有对生活的观察,不只是把生活中美、丑、悲、喜等现象再现出来,而且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做出评价,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态度。因此,对《红楼梦》做美学的研究,不仅必须了解它再现了生活中的一些什么现象,而且要弄清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现象的,渗透在艺术形象中的感情态度是怎样的,再现和表现怎样在艺术形象中统一起来,构成艺术之美。

(摘编自胡经之《红学与美学》)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内容与形式都极其复杂,研究《红楼梦》内容的方法多样,从社会学层面研究《红楼梦》要借助美学才能揭示其价值。
B.《红楼梦》美学研究的范畴包含艺术形式之美和艺术内容之美,作者认为,后者表现的美要高于前者表现的美。
C.《红楼梦》的内容之美表现为它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数不胜数的美好人物、美妙故事、优美景物,令人叹为观止。
D.不管《红楼梦》是描绘美的现象还是描绘丑的现象,其再现生活时,都表现出作者美的感情、美的观念、美的理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主义尽管存在不顾内容、专注形式的缺陷,但在研究文学的形式结构方面有合理之处,可借鉴于《红楼梦》的美学研究中。
B.描绘美的对象并不等于对该对象进行美的描绘;反之,描绘丑的对象,其艺术内容也未必都丑: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视之。
C.《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通过各种爱情悲剧,揭示美被毁灭的事实,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这是《金瓶梅》不可企及的。
D.《红楼梦》在塑造悲剧人物形象、构造悲剧世界的同时,又糅合了喜剧因素,在喜剧中描绘丑的人和事,间接肯定美。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揭示“‘红学’和美学相通”这一主旨,然后逐层深入,侧重阐述怎样理解《红楼梦》的内容之美。
B.文中以《儿女英雄传》《钦差大臣》《死魂灵》中的人物为例,是为了证明描绘丑的对象的同时,其艺术内容未必是丑的。
C.文中引戚蓼生的评点,说明《红楼梦》中的喜剧给人带来欢愉;引王国维的论断,指出《红楼梦》作者对人生有“真深”的感受。
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明显倾向性,如用“满腔热情”赞曹雪芹的文笔,用“人面兽心”来形容贾赦、贾琏、贾蓉等。
4.《红楼梦》不仅写真善美,而且写假恶丑,并以假恶丑衬托真善美。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审丑”系列的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A.邢夫人B.晴雯C.赵姨娘D.孙绍祖
5.《红楼梦》创造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在这些艺术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对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肯定,渗透着作者美的感情、美的理想。请以探春或王熙凤为例,结合本文所述,联系《红楼梦》原著内容,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历史,并兼及传说

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①。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历史,而兼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缺乏科学性。

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撞。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译作英文,其译称则因语境差异而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n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的不可通约性。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辨派疑古倾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果不能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疵,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

(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二: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

长期以来,对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张,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有学者认为,疑古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冲破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的罗网、提倡科学与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动作用。自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但古史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适1921年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对此,李学勤先生早已提出过批评,认为其怀疑过度,如此一来,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以上部分统统成了空白

以今天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历史线索。因为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古史传说,前者虽然真实、客观,但却只是历史零散的局部、片段甚至点滴:后者虽然貌似全面、周到,却是真伪杂陈的。

事实上,自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帝王世系的高度契合,便已经以确切的证据印证了殷墟为商代晚期都邑,证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可为信史,也显示出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和中原王朝的古史传说相比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体为夏商周时期的遗存,在古史传承体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关古蜀的传说和记载,有些古史传说还包含大量未经儒家经典整束之前不那么雅驯的朴素内涵,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因此,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注】①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与种概念(下位概念)相对,属概念包含种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
B.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
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
D.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大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在于将黄帝传说优先视为神话还是历史。
B.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不可通约”的情况,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
C.郭放认为应该对那些针对近代史上“黄帝人神之争”发表过看法的学者致以敬意,是因为他们的观点瑕不掩瑜。
D.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
3.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古蜀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B.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C.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
D.《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4.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B.C.D.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动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①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②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他只收三块钱。

1.请分析“惊悚”“天昏地暗”两个词语写出了顾客们怎样的心理状态。
2.分析选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风。”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7日内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①宁:岂,怎能。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
B.颈联“深”字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一语双关,还呼应了首句“不返”。
C.尾联写妇人用力捣衣,声音响彻云外,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
D.诗歌借捣衣妇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诗中大量运用虚字,如“亦”“已”“况”“宁”前人评价此诗用虚字“曲而弥挚”“何等宛转呜咽”。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些虚字运用的妙处。
7日内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