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63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注】①畴,泛指田野。②甑,盛物的瓦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落笔,直承“喜”字,以“溪流动地”的听觉描写来回应“惬情”,寓情于景,意境和谐。
B.颔联意境大展,视域开阔。以“风”和“云”起句,勾勒出辽阔田野的生机和高耸山峦的翠碧。
C.尾联笔法荡开,今昔对比。过去愁在少粮和少酒,如今联想粮食丰收缺少盛放容器,似愁实乐。
D.全诗虚实相生,构思巧妙。前两联实写雨后的景象,生动而鲜活,后两联虚笔想象,由景转情。
2.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六句中“立鹭自惊”的艺术效果。
7日内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典籍关于香蕉食用的详细记载可见于《齐民要术》: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饱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有食用蕉,但食用口感似乎与人们平常吃的香蕉相去甚远。这就奇怪了,     ①     ,和古籍记载的不是一回事?这是因为香蕉被驯化了。

尽管驯化后的香蕉风味更佳,       ②      。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香蕉中,多数野生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往往均表现出抗病性的下降,这是由于驯化过程中遗传成分逐渐单一化。特别是对香蕉而言,由于特殊的无性繁殖模式,全世界范围内的巴西蕉可能都源自同一个个体,具有相同的一套基因。如果个体表现为对某种病易感,       ③ 。枯萎病就是一个例子,导致上一代全球流行的大麦客品种淡出市场。

理解作物的驯化过程并不简单。三倍体香蕉基因组的成功解析为香蕉遗传学和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能否确定栽培香蕉的驯化祖先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人们剖析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很关键。

1.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陕南多梯田。农人从山脚上山,成熟的庄稼从半山腰下山,只有泥土不用抬脚动步,一门心思孕育五谷。农家日子的富裕,尽在土地水草丰茂的肥沃里              。山溪水浸泡出红砂糖般绵软细腻的泥土,一簇一簇的汗珠、露珠滴进去,入秋后就变成了沉甸甸的稻穗。

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些许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浓郁的泥腥味,这是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

水田需要水养。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白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颈高歌的大白鹅。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

用清冽的山泉水,先冲,再淘,后泡。等到谷壳彻底软化,巧手的农妇(            )地将其用细纱布包裹起来,装进透气的竹篾筐,放在屋外的干燥处,盖上阳光的被面。三五天时间,半湿半干的谷种,在半睡半醒中萌出新芽。

当西山的夕阳将一抹红晕洒在水面,微热的山风轻轻拂过,每一株秧苗都在草木和溪流的掌声中抬头挺胸。它们向面前的庄稼人深鞠躬,向它们扎根的水田深鞠躬,也向远山近水深鞠躬。它们轻盈的身姿倒映在水中,好似春天的水田生长出的新羽。

入夜,八仙桌上已经摆上酒菜,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围坐在一起,不醉不归。他们齐刷刷将酒杯举起,高过头顶,高过浓浓的夜色,为新栽的禾苗祈祷(              ),也为大地粮仓祈祷五谷丰登。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仿照文中加点的句子,在文中横线处仿写一句话,要求内容恰当、句式基本一致。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农人从沟渠边将水放进水田里。”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台上的父亲

邵丽

父亲不在后,我的情绪开始慢慢平复,已经不再那么焦躁、暴戾和善变。想起父亲在的时候,这个点他已经睡觉了。他就像一座时钟,到点该干什么就必须干什么,典型的强迫症。有一天傍晚,他看了一下表,到喝粥时间了。我母亲因为老家来了客人,耽误了一点时间。他气恼得把水杯都蹾碎了,弄得客人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过去他不这样啊!不是这样子啊!我母亲老是跟我这样抱怨。过去他确实不这样,没退休之前,他是多么细心周全的一个人啊!每次下班进家门之前,老是听到他跟周围邻居打招呼的声音。那声音虽然低调、谦和得像讨好似的,但有一股感染人的韧劲儿,把我们的日子铺垫得绵密厚实。所谓岁月静好,就是那副模样吧。

某一天,一切都忽然起了变化。哦,对,开始时不是一切,只是有一些东西在起变化。退休之后,他的生活圈在慢慢缩小,像一个剩馒头,在变干,在缩水。他很少再走出屋外,即使晒太阳,也缩在阳台的藤沙发上。他频繁地看表,每小时必须听一次天气预报,《新闻联播》前五分钟,准时坐到客厅沙发上打开电视。

他退休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我们带他去郊区的农场玩儿。他兴致勃勃地订了四只羊,说等春节的时候吃。结果等到春节,我们带着他过去,他看到一群小羊羔追着母羊咩咩地跑,就心软了,不忍心让人家杀。

父亲不在后,有一次我和妹妹趁假期带着孩子们到农场玩儿,当她看到一群羊的时候,突然捂着嘴蹲在路边失声痛哭。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其实,很久以来,我们都无法安慰自己。刚刚过去的事情既像一个伤口,更像是到处游走的内伤,无从安抚。我跟妹妹一起的时候,她几次都想努力回忆父亲去世的那个下午的一些细节,但不是很成功。不过,与其说是她忘记了,倒还不如说她宁愿自己忘记了。

父亲去世那天,我正在外面参加一个开业剪彩。当时我好像被什么撞击了一下,脑子里一片空白,真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心情,说是震惊或者悲伤吧,还真不是。说是轻松?也不完全是,反正就像是跑完马拉松,那种既松懈又虚脱的感觉。

父亲不在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跟妹妹探讨我们和父亲在一起的细节。在我们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八岁,我妹妹只有三岁多一点。父亲在县委武装部工作,后来因为什么问题,他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部队外营地,后来,母亲也跟着过去了。他们就把我们兄妹三个寄养在乡下,我外公外婆那里。

那时候哥哥十一岁,比我大三岁,我们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外公外婆有好几个孩子,他们的好几个孩子又各自有好几个孩子,都丢给外公外婆照看。这些孩子年龄也跟我们差不多。那时候正是经济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差。吃饭的时候我们不会抢,只有等着他们吃完,才能轮到我们。饭要么不够吃,要么已经凉了。外婆每天睁开眼睛就忙,但还是照顾不过来,等想到我们的时候,她已经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了。有时候,她会把我妹妹揽在怀里,还没等她说话,妹妹已经睡着了,有时候是饿睡着的。

其间母亲来过几次。她骑着自行车,从几十里外赶来,浑身冒着热气。每次她都陪我们吃完晚饭,待我们都睡着了才走。父亲一次都没来过,母亲没说过他,我们也不敢问。有关他的消息,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我们是有父亲的孩子,这一点在当时、当地非常重要。可是,我们的父亲呢?有一次哥哥跟我说,他觉得爸爸肯定是出事了,不然的话,不可能从不回来看我们,也不让妈妈告诉我们他的消息。我吓得立马哭了起来。哥哥不知道怎么结束那个场面,自己也吓得哭起来。

很多年里,父亲没有给我们谈论过曾经发生的那段历史,也从没跟我们解释过什么,一次都没有。我们也从来没有主动问起过,更不可能给他说起我们当时的感受。好像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都刻意回避着那段历史。也许在父亲看来,如果他说起这些,我们会把已经忘记的东西再一点一点捡回来。然后,怎么说呢,对他会有一次结算,那是他作为一家之尊所不能接受的。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害怕的是提起这样的事情时,被父亲淡淡地打发,让我们受第二次伤害。

再后来,到他退下来之后,是不是还想说这些已不得而知,但即使想说也已经晚了。我觉得,已经晚了的意思是,他没必要说,我们也没必要听了。我们空旷,寂寞,曾经被浓烈的遗弃感伤害的心灵,已经被许多新的东西填满了。生活就是这样,从房子到心灵,都会逐一被各种各样的物事填满,直到有一天,需要重新清理为止——在清理父亲房间的时候,这样的想法一次一次拍打着我。

也许,作为一个父亲,他生养了我们,本来就不该追问对得起还是对不起的问题。但这不是全部,好像缺了什么,有什么被某种东西隔膜着,就像隔着一层脏玻璃。只是我们和父亲之间,这种隔膜,再也不可能擦干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生活圈在慢慢缩小,像一个剩馒头”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父亲退休后的生活状态。
B.小说将“我”得知父亲去世的感受与跑完马拉松的感觉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我”内心的复杂,甚至有些莫名的轻松感。
C.小说并没有按时间顺序叙事,回忆与现实反复切换,将往事留给自己的感受巧妙地表现出来,吸引读者,引人深思。
D.小说开头提到“我”之前的情绪“焦躁、暴戾和善变”,结尾又提到与父亲的“隔膜”,暗示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2.“过去他不这样啊!不是这样子啊!”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简要说明。
3.结尾说“只是我们和父亲之间,这种隔膜,再也不可能擦干净了”,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隔膜”的理解。
2024-05-3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色一词从《文心雕龙》开始进入文艺理论的范畴之中,尽管在那时还不具备真正的诗学意义。宋代陈师道对于本色的使用使得本色具备了诗学意义,并且此时的本色已经涉及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诸多问题,例如,严羽将本色视为一种与其他文体创作相区别的主要能力和整体风格,而词人张炎则将本色视为某种特定的风格特征。总之,宋代文艺理论批评中本色的内涵在明代文艺理论中几乎都得到了再现。

进入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在宋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的内涵,现略举数端如下:

明代的文艺理论在辨体时更加注重从时代整体高度对本色进行阐释和把握,以本色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就诗文批评而言,明代文人分门立户,标榜自己,攻击他人,而这种相互攻击在诗文批评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宗唐与宗宋的艺术风格之争。而这种争论在明代初期的朱权、李东阳等人已经表现出来,并且在前后七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在整个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走向了高潮。因而本色成为不同的文学流派标举各自推崇时代文体审美风格的代名词。可以说,作为时代风格特征的本色更多的是充当着门户之争理论话语的角色。

此外,从现代文艺理论的角度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从语言角度界定本色也成了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常见现象。这不仅体现在传统的诗文之中,在戏曲中也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戏曲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它的语言并不像传统诗文那样注重雅正,而是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这就使得它从起源的角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尤其是从宋代开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戏曲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因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与此同时,传统诗文理论批评中的知识与性情之争更是深刻地影响到了戏曲理论批评。知识与性情关系的问题涉及诗歌创作的问题。宋代的黄庭坚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知识在诗歌创作中成了核心因素,最终形成了以知识为师的风气。面对这个问题,戏曲理论家并没有过分看重知识,对文人化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因而大多数戏曲理论家十分看重直抒胸臆而产生的语言上的自然、通俗与质朴。

除了上文提到的辨体和语言特性,本色在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还与文章本身以及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大致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由于王阳明心学的流行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些条件都使得审美主体更多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出发对文艺领域中的特定问题进行思考。在诗文领域中,以唐宋派和公安派为例,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倡导性灵,因而在他们看来,那些发自于心性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本色。同样也正是由于对性情的重视,小说批评家们将自己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代文艺批评中的本色内涵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几个变化,主要是由于整体性社会思潮的演变。明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大致进行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使得文人的关注点从传统的政治教化转向了以内在心性为依据;第二次则是在明代中后期,有一部分有识之士认为王阳明心学所具有的空谈之风造成了人们的空想,从而加剧了社会上的困境。因此,这些文人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出现了向传统儒家文艺观念回归的倾向和趋势。然而第一次转型对本色造成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个时期的审美风格并不是传统的以礼节情的中和温柔敦厚,而是表现为性格的张扬。

(摘编自王长青《明代文艺批评本色论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之前,诗歌的创作没有与“本色”联系在一起,直至宋代,“本色”一词才具备了诗学意义。
B.朱权与李东阳、“前后七子”等人对唐诗、宋诗高低的争论,使整个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走向高潮。
C.明代文艺理论用“本色”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本色”往往充当着门户之争理论话语的角色。
D.戏曲因自身的特殊性,语言有明显的随意性;宋代以后,戏曲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逐渐被人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谈论典籍和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然后逐层论述,最后做归因分析。
B.文章聚焦明代文艺批评中“本色论”的研究,又关联宋代的相关研究,拓展了文章深度。
C.文章第三至五段是递进关系,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内涵。
D.文章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多次运用因果论证,展现推导结论的事理关系,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文艺理论家们继承并发展了严羽、张炎关于“本色”的观点,用“本色”来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
B.宋代的黄庭坚重知识,轻性情,而有些戏曲理论家在处理知识与性情的关系上和黄庭坚相悖,他们注重语言的自然、通俗与质朴。
C.小说批评家们看重性情,将自己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与王阳明心学的流行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有关。
D.明代社会文化思潮经历两次转型,其中第一次转型对“本色”影响很大,这次转型改变了人们张扬的性格,使人们变得温柔敦厚。
2024-05-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所以不死,欲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注]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材料二: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选自白居易《李陵论》,有删改)

[注]廊庙,古代指殿下屋和太庙,后用来指代朝廷,廊庙宰即指朝廷掌权的官员。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陵B不死C罪也D子卿E视陵F岂G偷生之士H而惜死之人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在文中指“当权者”,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用法不相同。
B.加,在文中指“嘉奖”,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中的“加”词义不相同。
C.宗,在文中指“宗族”,与成语“光宗耀祖”中的“宗”词义相同。
D.延,在文中指“延续”,与《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中的“延”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举高祖皇帝当年被匈奴所困,最终勉强脱身的事例,意在说明自己最终打了败仗和不以死殉国是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导致的。
B.李陵认为汉朝廷对有功之人是没有做到厚待的,他用已故祖父李广和苏武的不公遭遇这两个例子,来反驳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观点。
C.白居易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有引用名言的引用论证,也有古之君子与李陵之间的对比论证,采用的论证方法多样,论证比较有力。
D.白居易面对有人评判武帝听信流言而诛杀李陵家族,认为武帝负德的观点,他用假设论证来回应这种质疑武帝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2)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
2024-05-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晋、南朝重镇。②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③桓伊:东晋“江左一”吹笛好手。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起势恢弘。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回忆昔年游览的情形,点出季节、地点和事由。
B.颔联抒写诗人下亭游览所见之景,用类比的手法写出先朝遗寺的荒凉与河边酒楼的繁华热闹。
C.颈联再转,诗人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南朝和东晋在此处嬉戏过的士人们,借他们的情事而感慨。
D.尾联中诗人长时间沉浸在遐思中,被笛声唤醒,不由想到东晋吹笛好手桓伊的笛声,借此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
2.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是说其诗挥酒自如,在时空上及情感表达上跳跃性极大,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2024-05-24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潼南是世界公认的三大柠檬产地之一。潼南的柠檬以“尤力克”品种为主,该品种香气浓,果汁多,含酸高,但有一个致命“天敌”——黄脉病。      ①        ,产量和品质便会大幅下降。

为了根除这个弊病,2018年底,柠檬脱毒育苗中心建成。通过两年的繁育,成功培育出首批脱毒柠檬种苗,      ②       ,而且使用该种苗种出来的柠檬长势良好。目前,该中心每年可提供健壮无毒的柠檬种苗近60万株,为潼南柠檬的规模化种植      ③          。也正因这一基础,潼南才能进一步确定了柠檬产业的标准化技术。

与潼南相比,安岳的柠檬产业发展历史更久,基地规模更大,但种植主体多为散户,缺乏深加工企业,种植园规范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潼南柠檬作为后起之秀,种植主体多为公司,便于大范围地规范管理。此外,潼南柠檬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带动起巨大效益:潼南的柠檬企业可以从一颗柠檬的各个部分中提取加工出数十种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对柠檬的100%加工利用,让柠檬的价值呈几何倍增。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一句话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潼南檬产业”开头,并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述准确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24-05-2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震撼了!青海湟中鲁沙尔高跷社火走向河南春晚。高跷演员的表演和舞台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带给观众      ①     之感的同时又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精致的装造配上铿锵的鼓点……美妙绝伦的龙舞横空出世。

追溯鲁沙尔高跷,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明代洪武年间就从中原地区传到湟中鲁沙尔地区,鲁沙尔成为青海地区最早表演高跷艺术的地方之一。如今在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中高跷高度已经达到3.6米,堪称全国之最。高、悬、巧、奇是鲁沙尔高跷的特点,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正月十二、十四、十五、十六都是鲁沙尔高跷演出的日子,鼓声一起,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就会      ② ,共同观看这项传承了六百多年的非遗社火。

鼓、锣、钹苍劲有力,社火的锣鼓点子是社火的“灵魂”,起着指挥的作用。参与录制的队员中,很多队员都是拥有十几年表演经验的老面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队员们为了让青海非遗文化在舞台上 ,哪怕再辛苦,都没有人喊累喊苦,我们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这项非遗技艺的热爱,同时也看到了作为非遗传承者的坚持。

新时代条件下,鲁沙尔高跷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蜕变,为这门民间艺术赋予了新内涵和新表达形式,使鲁沙尔高跷走出了“深闺”,走出了青海,赢得了万千受众的喜爱。

(《湟中高跷如何走上河南春晚?》,改编自《西宁晚报》)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除了湟中区鲁沙尔镇的高跷社火外,我省还有很多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请你介绍一项本省文化遗产。要求:注重人文内涵,语言表述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4-05-2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陈,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封平以户牖乡。用其奇计策,灭楚。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绛侯自知A其能不如平B远矣C居顷之D绛侯E谢病F请免相G陈平H专为一丞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起而王陈”中的“王”,与《陈涉世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王”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B.“而平身间行杖剑亡”中的“亡”,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亡意思相同。
C.“不问其出入”中的“出入”,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意思不相同。
D.“卒灭楚”中的“卒”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中的“卒”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曾向魏王献言献策,魏王不仅不听还谗害他,他只好逃走,转向投奔项羽。
B.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命他统率部队前去平叛殷王之乱,陈平击败殷王、将其降服后返回。
C.陈平在刘邦被围荥阳城时,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臣的关系,使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亚父等人。
D.陈平在吕雉去世后,与太尉周勃合谋,将吕氏宗族诛杀殆尽,拥立孝文帝即位,安定了刘氏江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2)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2024-05-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