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初,太子承乾喜声色及畋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退归宫中,则与群小相亵狎。宫臣有欲谏者,太子先揣知其意辄迎拜敛容危坐引咎自责,言辞辩给,宫臣拜答不暇。宫省秘密,外人莫知,故时论初皆称贤。

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彝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势面。良久,太子欻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

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太子使人杀之,不果。

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上数谴责之,由是怨望。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分左右为二队,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被氈甲,操竹稍,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文本二: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以太子承乾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上书谏曰:

臣闻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 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是以凌云概日,戎人于是致讥; 峻宇雕墙, 《夏书》以之作诚。昔赵盾匡晋,吕望师周,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威著简策,用为美谈。且今所居东宫,隋日营建,睹之者尚讥其侈,见之者犹叹甚华。何容于此中更有修造,财帛日费,土木不停,斤斧之工,极磨砻之妙?且丁匠官奴入内,者曾无复监。此等或兄犯国章,或弟罹王法,往来御苑,出入禁闱,钳凿缘其身,槌杵在其手。监门本防非虑,宿卫以备不虞,直长既自不知,千牛又复不见。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承乾览书不悦。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字母按顺序填至答题卡括号内。
太A子B先C揣D知E其F意G辄H迎I拜J敛K容L危M坐N引O咎P自Q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曹效其丧仪”中的“效”与“信者效其忠”中的“效”含义相同。
B.“太子阴使人杀之”中的“阴”与“阴谷皆入济”中的“阴”意思不同。
C.“穷斤斧之工”中的“穷”与“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穷”意思相同。
D.“比者曾无复监”中的“比”与“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中的“比”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李承乾表里不一。表面上常常和宫臣论述忠孝,有时还会流泪,暗地里却广造宫室,喜欢声色畋猎,还文过饰非,导致那些想劝谏的人叩拜答对不暇。
B.太子李承乾行为怪诞。他喜欢突厥语和突厥服饰,有时会让身边人装扮成突厥人一起玩乐。甚至自己装死,让众人模仿突厥人的丧礼。众人嚎啕大哭,骑上马绕着他转圈,靠近他的身边,用刀割脸。
C.太子李承乾生性残忍。做大唐天子后,第二天就在禁苑中布置万人的大营房,和汉王分别统领一队,观看他们刺杀争斗,甚至杀死了劝谏的大臣几百人。
D.于志宁劝说太子李承乾有理有据。先提出观点:克制节俭,是弘扬德性的根本;穷奢极致,是败坏品德的根源。再用秦穆公夸耀自己豪华的宫殿,遭到西戎人的耻笑;高楼雕墙,《夏书》将其作为国家危亡的警戒的事例加以论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
(2) 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
5.文本二中,太子詹事于志宁劝谏太子承乾不要广造宫室的原因是什么?
2024-03-22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联合性适应测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西川诸将劝王建乘李茂贞之衰,攻取凤翔。建以问节度判官冯涓,涓曰:“者凶器,残民耗财,不可穷也。今梁、晋虎争,势不两立,若并而为一举兵向蜀虽诸葛亮复生不能敌矣凤翔,蜀之藩蔽,不若与之结为婚姻,无事则务农训兵,有事则觇其机事,观衅而动。”建曰:“善!茂贞虽庸才,然有强悍之名,远近畏之,与全忠力争则不足,自守则有余,使为吾藩蔽,所利多矣。”乃与茂贞修好。丙子,茂贞遣判官赵多如西川,为其侄天雄节度使继勋求婚;建以女妻之。茂贞数求货及甲兵于建,建皆与之。

《资治通鉴·唐纪八十一》

文本二:

燕王(刘)守光尝衣赭袍,顾谓将吏曰:“今天下大乱,英雄角逐,吾兵强地险,亦欲自帝,何如?”孙鹤曰:“今内难新平,公私困竭,太原窥吾西,契丹伺吾北,遽谋自帝,未见其可。”守光不悦。

燕王守光将称帝,将佐多窃议以为不可,守光乃置斧质于庭曰:“敢谏者斩!”孙鹤曰:“沧州之破,鹤分当死,蒙王生全,以至今日,敢爱死而忘恩乎!窃以为今日之帝未可也。”守光怒,伏质上,令军士剐而啖之。鹤呼曰:“百日之外,必有急兵!”守光命以土窒其口,寸斩之。甲子,守光即皇帝位。国号大燕,改元应天。以梁使王瞳为左相,卢龙判官刘涉为右相,史彦群为御使大夫。受册之日,契丹陷平州,燕人惊扰。

《资治通鉴·后梁纪三》

文本三:

且夫冯涓之说,以义言之也;鹤之说,以势言之也。以义言,言虽不听,而义不可屈,且生其内愧之心;以势言,则彼暴人者,方与天下争势,而折之曰汝不如也,则暴人益愤矣。匹夫搏拳相控,告以不敌,而必忘其死。守光有土可据,有兵可恃,旦为天子而夕死,鹤能谅以不能哉?鹤,小人也,不知义而偷安以徼幸之智也,徒杀其身,激守光而族灭之,与不仁者相昵,投以肺肠,则亦不仁而已矣。故曰“不仁者不可与言”。

《读通鉴论·五代上》

1.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并A而为B一C举兵D向蜀E虽诸葛亮复F生G不能敌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是兵器的意思,与《寡人之于国也》中“非我也,兵也”中的“兵”意思相同。
B.诸,在句中为兼词,相当于“之于”,文中“伏诸质上”的意思是把孙鹤按伏在砧板上。
C.应天,大燕的年号。古代皇帝在登基即位之后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年。
D.恶,相当于“何”,这里是“怎么”的意思,与成语“好逸恶劳”中的“恶”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涓不赞同攻取凤翔的原因之一是这会让百姓受残害,钱财受耗损。这即是《读通鉴论》所说“以义言之”。
B.孙鹤认为刘守光被强敌环视,形势危险,不能匆忙称帝。最后孙鹤犯必斩之令进言,但刘守光不为所动。
C.《读通鉴论》认为正拳脚相拼的匹夫,只有忘记生死的进行劝告,告诉他敌不过对手,才可能起到作用。
D.《读通鉴论》认为刘守光是不仁之人,不可向他进言,并且不能与刘守光这样的人亲近,对他掏心掏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翔,蜀之藩蔽,不若与之结为婚姻,无事则务农训兵,有事则觇其机事,观衅而动。
(2)沧州之破,鹤分当死,蒙王生全,以至今日,敢爱死而忘恩乎!
2024-03-1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二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司马迁紬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于所谓吾无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久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焉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

材料二

佑少尝读书,而性且蒙固,不达术数之艺,不好章句之学。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徵诸,将施有政。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衣食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分领焉,置边防遏戎敌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知篇第之旨也。

(《通典·序》)

【注】①紬:连缀汇集。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余治世盛王A有惨怛之爱B有忠利之教C或知人善任D恭俭勤畏E亦各得F圣贤之一体G孟轲所谓吾于《武成》H取二三策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推究,与《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中的“推”含义不同。
B.间,非议,责难,与《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的含义相同。
C.俾,让,使,与蒲松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中的“俾”的含义相同。
D.庶,几乎,将近,与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庶”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文体相同,均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介绍史书的内容,并阐释作序的意图。
B.材料一用“罔罗”“考之”等词概述《史记》创作情况,并用“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对其进行评价。
C.材料一中宋神宗引述荀子、孔子、孟子的话,用对比手法,褒赞文帝、宣帝和唐太宗,批评盛世君王的不作为。
D.材料二阐释了作者治国理政的观点,强调教化的作用,并指出丰衣足食为教化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2)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5.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简要概括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的原因。
2024-03-13更新 | 40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瑜至,谓权曰: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表新降之众A几半之B而恃之以为水军C之用D新附之志不坚E而怀土思散F以各归其故地者G近而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烈,指“功业”,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
B.徒,指“一类人、一伙人”,与前文中“徒忌二袁”的“徒”意思不同。
C.端,指“原因、起因”,与成语“首鼠两端”中的“端”字意思不同。
D.老,指“使困乏”,与后文“欲老吴而先自老”中的“老”意思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
B.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C.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
D.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5.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前知其如此也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士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士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士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士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相好之日久”中的“以为”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以为”含义相同。
B.“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与“臣固知王不忍也”中的“固”含义相同。
C.“今介甫从政始期年”中“期年”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的“期年”含义相同。
D.“……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中的“闻达”与“不求闻达于诸侯”中的“闻达”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王安石与司马光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对他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5.清代刘熙载评论王安石的文章“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请结合甲文第一段进行分析。
2023-08-23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三沙源上游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祖文皇帝黄初四年春,正月,曹真使张郃击破吴兵,遂夺据江陵中洲。初,吕蒙病笃,吴王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朱然者,时为昭武将军。蒙卒,吴王然节,镇江陵。及曹真等围江陵,吴王遣诸葛瑾等将兵往解围,夏侯尚击却之。江陵中外断绝,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五千人。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魏两屯。魏兵围然凡六月,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且尽惧不济谋为内应然觉而杀之时江水浅狭,夏侯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董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乌在其为智也?加江水向涨,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危,不以为惧!惟陛下察之。”帝即诏尚等促出,吴人两头并前,魏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仅而获济。吴将潘璋已作荻筏,欲以烧浮桥,会尚退而止。后旬日,江水大涨,帝谓董昭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会天大疫,帝悉召诸军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且尽/惧不济/谋为内应/然觉而杀之/
B.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且尽/惧不济/谋为内应/然觉而杀之/
C.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且尽/惧不济谋/为内应/然觉而杀之/
D.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且尽/惧不济谋/为内应/然觉而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假然节”中“假”的意思是“授予,给予”,与《劝学》中“假舆马者”的“假”字含义相同。
B.“堪战者裁五千人”中的“裁”字与《促织》中“手裁举”的“裁”字用法相同,均同“才”。
C.楼橹,军中用以侦察、防御或攻城的高台,其中的“橹”与《过秦论》“流血漂橹”中的“橹”含义不同。
D.“奈何乘危”的“乘”字意为冒着,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然胆略过人,注重节操,因此病重之中的吕蒙在吴王询问时,就推荐他接替自己的职务;吕蒙过世之后,吴王就命朱然镇守江陵。
B.江陵被围,前去解围的吴军又被夏侯尚击退。江陵城内外联系断绝,城中许多士兵浮肿患病,能够参加战斗的仅仅有五千人。
C.夏侯尚见江水又浅又窄,想乘船率步兵、骑兵到江渚之上驻扎,并架设浮桥,以便来往,讨论这件事的人大多认为江陵一定能被攻克。
D.皇帝下诏,命令夏侯尚等人退出江渚,吴军两面并进,魏军就迅速顺利退出江渚。后又赶上瘟疫,皇帝于是命各军全线撤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晏如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魏两屯。
(2)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乌在其为智也?
5.董昭对魏军的用兵之道作了怎样的评价?结合原文分析此评价的精准之处。
2023-08-05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谌之,遇,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资治通鉴》138卷)

(注解)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②虎变: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③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太常卿王谌             筮:占卜
B.卒一万                           弊:疲惫
C.夫亦何                           伤:伤害
D.谓之曰                           逆:迎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主平城地寒                    申之孝悌之义
B.顺乎天应乎人                    后人哀之不鉴之
C.朕欲此迁宅中原                 不如而善遇之
D.今当更与卿论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     
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B.①群臣莫敢言                                               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②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
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
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7.孝文帝为什么迁都?采用的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述。
2023-08-0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评估(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让”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B.四夷,指古代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是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C.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
D.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2)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2023-07-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