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有改动)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享国岁久B近者C稍倦D于勤E当有小人F乘此而进G君其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在文中是“回头看”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的“顾视无可置者”的“顾”意思不相同。
B.“竟”在文中是“到底”的意思,与《与妻书》中的“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竟”意思相同。
C.“用事”,在文中是“当权”的意思,《红楼梦》第一○一回中的“吏部奏请急选郎中,奉旨照例用事”的“用事”意思不相同。
D.“笃”在文中是“病势沉重”的意思,与《陈情表》中的“刘病日笃”的“笃”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请假十多天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复出之后,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
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C.因为卢怀慎的才能比不上姚崇,每遇到一件事情,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时人称他为“伴食宰相”,表达了对卢怀慎的讽刺。
D.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儿女还经常挨饿受冻,他常常接受亲朋好友对他的接济和帮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2)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5.司马光与“时人”对卢怀慎的褒贬评价不一样,综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自太和十年以后,诏策皆自为之。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萧、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治书侍御史薛聪,辩之曾孙也,弹劾不避强御,帝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曰:“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帝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悉聪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沉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九月,庚午,魏六宫、文武悉还于洛阳。

丙戌,魏主如邺,屡至相州刺史高闾之馆,美其治效,赏赐甚厚。闾数请本州,诏曰:“闾以悬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可降号平北将军。朝之老成,宜遂情愿,徙授幽州刺史,令存劝两修,恩法并举。”以高阳王雍为相州刺史,戒之曰:“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难。”

(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B.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C.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D.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策,此处指诏书,是指封建时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有时诏策还指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考试,录取人才。
B.累迁,多次升官,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来一步步提升品级,如果是越级升迁,则称为“超迁”,古代表达职位升迁的词语还有进、起、拔擢等。
C.六宫,古代皇后的寝宫,包括正寝一,燕寝五,合称六宫。也用来称后妃所居之处或泛指后妃。文中此处指的就是魏高祖的皇后及妃嫔等后宫人员。
D.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称“悬车”。有时年老请辞也说成“乞骸骨”,意为请求让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度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祚劝说魏高祖修复景阳山园林,但高祖认为此举过奢,前车之鉴不可不戒,不当效仿。
B.魏高祖好贤重士,尤其好与文雅之士来往,如李冲等人都因此而身居高位、执掌大权。
C.薛聪深受皇帝信任,经常陪侍内朝,与皇帝彻夜长谈,提出的谏言有很多都被皇帝采纳。
D.相州刺史高闾多次向皇帝请求退休,提出自己情愿降职调任幽州,以彰显朝廷恩典法度。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书侍御史薛聪,辩之曾孙也,弹劾不避强御,帝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
(2)魏主如邺,屡至相州刺史高闾之馆,美其治效,赏赐甚厚。
5.魏高祖作为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北魏的强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文本,说说他身上有哪些特点有助于治国理政?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宗时,马知节、韩崇训皆以检校官签书枢密院事。知节为人质直,真宗东封泰山,车驾发京师,上及从官皆蔬食。封禅礼毕,上劳宰臣王旦等曰:卿等久食蔬,不易。旦等皆再拜。知节独进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与臣同次舍,无不私食肉者。又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旦再拜曰:诚如知节之言。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七)

材料二:

马知节,字子元。父全义,国史有传。全义,太祖深念之,知节方七岁召见,特授供奉官。少感慨自立未冠监彭州兵有老成风。景德三年签书枢密院事,迁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罢。天禧元年知枢密院事,二年罢。以疾除节度观察留后,求外任,授知贝州。既而上悯其癯瘁,止命归镇,而上党、大名之民争求迎之。卒年六十五,赠侍中,谥正惠。赋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屈。所与游皆时之贤士,居常以方略自任。初监兵潭州,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故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博州兵,时刘廷让败于君子馆,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僚吏皆不悦。既而虏果至,以有备引去。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贼十万众攻城,知节力战,适兵至而贼溃。知秦州,州尝质羌酋支属二十余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岂不怀归?悉释之。羌怀其德,讫终更不犯塞。知益州,始请以省校代乡户运舟,自是蜀人免破产之。在延州,戎寇至,方上元,遂张灯启关,宴乐累夕,虏不测,因引去。诏发澶、魏六州粮输定武。时虏方内寇,知节守镇州,曰:粮之来,资寇也。止令于舟车所至收之,虏无所得而遁。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特疾恶太过,不能无怨也。

(节选自《隆平集·枢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少感A慨自B立C未冠D监E彭州F兵G有老H成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封,指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昭告天下太平。因泰山在东,故名。
B.自屈,指委屈自己,“不少自屈”与“句读之不知”的句式特点不同。
C.患,指忧患、祸患,与《屈原列传》中“惠王患之”的“患”词义不同。
D.不测,指难以预料、揣测,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知节凭借先人余荫年少为官,后因仰慕何承矩而改变志趣,学习诗书。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当世贤士,但过于嫉恨坏人坏事,也招致了一些怨言。
B.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马知节在博州赶紧修缮城池,整治武器,储备粮草,属官对此都心生不满。不久敌人果然到来,因无隙可乘只好引兵退去。
C.秦州将羌人首领的很多亲属作为人质,长期不放他们回去,马知节担任知州后,心生不忍,将他们全部释放。羌人心怀感激,很久不再侵犯边塞。
D.在延州任职时,正值元宵节前后,戎寇突然而至。马知节于是张灯结彩,为引诱敌人入内而大开关门,接连几夜宴饮作乐,戎寇后来自动离去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
(2)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
5.从材料一的事例中,除可看出马知节“为人质直”“赋性疏直”的性格外,还可看出他的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主雅重门族。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亲,莫非清望。帝以其女为夫人。魏旧制:王国舍人①皆应娶八族及清修之门。咸阳王禧娶隶户为之,帝深责之,因下诏为其聘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咸阳王禧,可聘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乃碎戟于地。帝徐曰:“然则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帝与群臣论选调曰:“近世高卑出身,各有常分,此果如何?”李冲对曰:“未审上古已来,张官列位,为膏粱子弟乎,为致治乎?”帝曰:“欲为治耳。”冲曰:“然则陛下今日何为专取门品,不拔才能乎?”帝曰:“苟有过人之才,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借使无当世之用,要自德行纯笃,朕故用之。”冲曰:“傅说、吕望,岂可以门地得之!”帝曰:“非常之人,旷世乃有一二耳。”秘书令李彪曰:“陛下若专取门地,不审鲁之三卿②,孰若四科③?”著作佐郎韩显宗曰:“陛下岂可以贵袭贵,以贱袭贱!”帝曰:“必有高明卓然者,朕亦不拘此制。”顷之,刘昶入朝,帝谓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何者?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为三公。正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

[注]①王国舍人:指诸王嫔妃。②三卿:春秋时期鲁国三位御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③四科:原为儒家评定人物的分类,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指四科的代表人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B.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C.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D.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次的“次”指行列、队列,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含义相同。
B.伏,在此表示下对上的谦敬,与《孔雀东南飞》中“伏惟启阿母”的“伏”相同。
C.膏粱,此指富贵之家,与《红楼梦》中“寄言纨袴与膏粱”的“膏粱”含义相近。
D.起家,此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白手起家”中的“起家”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帝因为咸阳王禧违背魏国已有的制度聘娶隶户人家的女儿做嫔妃,不仅对其深加责备,还下诏书为他聘娶陇西人李辅的女儿为妻室。
B.魏帝认为薛氏属于蜀地不应该入郡姓,但在薛宗起据理力争、碎戟于地甚至以死相逼下,不仅同意薛氏入郡姓,还对薛宗起赞赏有加。
C.李冲认为自古以来陈设官爵名位就是为了把政事处理好,应该选取有才能的人充任,而不应该像魏帝那样只凭门第选取显贵人家子弟。
D.魏帝虽然表示可以打破常规选用出身低微的旷世之才,但仍然不废弃以门第选人的制度,因为他认为君子之门出来的人德行纯粹笃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亲,莫非清望。
(2)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
5.文中薛宗起和李彪在应答魏帝时,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

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许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来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说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墨。
苟A其B君C愎D谏E自F贤H其I臣J阿K谀L顺M旨N君O既P失Q国R臣S岂T能U独V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敕,按唐制,皇帝的诏书或命令由门下省审核同意签名发出后才真正具有效力。
B.关外,对于秦、汉、唐等定都在今陕西的主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C.“逋负官物”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两句中“逋”字含义相同。
D.“已役已输者”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句“输”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语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敢于直谏,知无不言,得到唐太宗信任,在是否征用未满十八岁中男的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做丝毫退让。
B.唐太宗对于魏徵的态度由“怒”转为“悦”,并改变了对魏徵的看法,展现了一位知错能改、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
C.唐太宗认为已被征募的中年男子都是狡猾的百姓,他们欺骗官府,妄图以此逃避征役,因此不觉得征募他们有什么不妥。
D.唐太宗以明镜作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忠臣的重要性;警醒自己不能刚愎自用并以前朝历史告诫公卿要知无不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
(2)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5.在是否征用中男的问题上,魏徵成功说服了唐太宗,请简要分析魏徵是怎样劝谏的。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陈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劝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

周勃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之,不过数人耳。大王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四月,汉王请和。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大A王B一C日D得E楚F之G亡H卒I未J知K其L高M下N而O即P与Q同R载S反T使U监V护W长Y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是指古时候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B.属,指类,和《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中的“族”,《过秦论》中“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中的“伦”意思相近。
C.诚,果真,如果确实,和《屈原列传》中“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中的“诚”意思不相同。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文中“太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奔汉王而来,在和汉王交谈后,得到了汉王认可,但是却受到了汉王部下的怀疑,认为他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
B.魏无知更看重陈平的能力,他觉得陈平品行上的小问题无关紧要,所以他才极力举荐陈平给汉王,觉得他对汉王取胜有益。
C.汉王善于识人用人,听从了陈平的建议,调拨重金,听凭陈平用度,让陈平在楚军中实施反间计,致使楚君臣离心。
D.项羽有刚正忠直的部下,可惜生性猜忌多疑,被陈平抓住这个弱点,致使他怀疑辅佐自己的部下,失去了有力的支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挺身间行,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5.结合材料,请简要说明陈平是如何消除汉王疑虑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二月,戊寅,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以尚书右丞魏征守秘书监,参预朝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B.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C.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D.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B.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C.致仕,也称“休致”,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癸卯,传统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0年。前一位是壬寅,后一位是甲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知人善用,任命房玄龄、杜如晦为左右仆射。房善于谋划,杜长于决断,两人同心同德,为国出力。
B.房玄龄为人谨慎,虽然深得圣心,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
C.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同僚褚遂良为其上书进谏,太宗马上亲自去其宅第,用车马载着玄龄一同返回宫中。
D.唐太宗出兵征讨高丽,众大臣不敢进谏,房玄龄抱病上表劝皇上开拓疆土当适可而止,希望停止募兵使得远服近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2)玄龄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5.房玄龄是怎样劝阻唐太宗征讨高丽的?请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主自秭归将进击吴,治中从事黄权谏曰:·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

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失之,非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救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初,帝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后七日,吴破汉书到。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提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


【注】①国之关限: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迴旋湍激。夷陵正当峡口,被视作“国之关限”。②苞:草木丛生,茂盛。③原:广而平的土地。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缘山A行军B势C不得展D自当E罢于F木石之间G徐制H其敝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中的“所以”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一致。
B.“疏”,指分条陈述,也指上给皇帝的奏章,“上疏于吴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为后者。
C.“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中的“徒”,和成语“徒费口舌”中的“徒”意思与用法是一致的。
D.“养生”文中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在现代汉语中指保养身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主刘备将要攻打吴国时,黄权请求作为先锋,抵挡敌人,建议主公在后方坐镇,刘备没有同意。
B.起初,吴将都想迎战汉军,陆逊认为刘备军队锐气十足,目前不是进攻的时机,主张先观望。
C.陆逊认为夷陵是要害之地,是吴国的要塞,失掉了它,荆州也会危险,夷陵之战必须成功。
D.闰月,吴国将领们都认为可以攻打汉军,陆逊也认为汉军疲困、思想沮丧,进攻就在今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
(2)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陆逊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4-02-07更新 | 3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堂

司马光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窥园

王安石

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

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

1.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不仅敬佩董仲舒的“幽独”之举,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
B.《窥园》中“杖策窥园日数巡”和“攀花摘木”等句含有深刻的隐喻内涵。
C.两首诗均通过对“三年不窥园”的典故的议论,阐述对于学习之道的思考。
D.两首诗均表达了诗人对董仲舒鲜明的态度,也呈现出对其相去甚远的评价。
2.《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言,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请结合两首诗简要阐述两人读书观。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或谓郑王曰;“昭釐侯,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士也。韩与魏敌侔之国也,申不害与昭釐侯执圭而见梁君,非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申不害之计曰:‘我执圭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昭釐侯听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虑事而言之,忠臣也。

“今之韩弱于始之韩,而今之秦强于始之秦。今秦有梁君之心矣,而王与诸臣不事为尊秦以定韩者,臣窃以为王之明为不如昭釐侯,而王之诸臣忠莫如申不害也。

“昔者,穆公一胜于韩原而霸西州,晋文公一胜于城濮而定天下,此以一胜立尊名,成功名天下。今秦数世强矣,大胜以千数,次胜以百数,大之不王,小之不霸。尊名无所立,制令无所行,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主尊成名于天下也。昔先王之攻,有为名者,有为实者。为名者攻其心,为实者攻其形。

“昔者,吴与越战,越人大败,保于会稽之上。吴人入越而户抚之。越王使大夫种行成于吴,请男为臣,女为妾,身执禽而随诸御,吴人果听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其后越与吴战,吴人大败,亦请男为臣,女为妾,反以越事吴之礼事越,越人不听也,遂残吴国而禽夫差,此攻其形者也。攻其心乎宜使如吴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吴,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毕呼霸王,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选自《战国策·韩策三》,有删改)

文本二:

申子尝请仕其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

【注】①郑王:指韩桓惠王。②侔:指齐等,等同。③执禽:手拿着禽鸟来朝见,表示臣服。④申子:指申不害。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攻A其B心C乎D宜E使F如G吴H攻I其J形K乎L宜M使N如O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好卑而恶尊也”与“年十七,好古文”(《师说》)中的“好”含义相同。
B.“申不害之计事曰”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事”含义相同。
C.“成功名于天下”与“而寒于水”(《劝学》)中的“于”含义不同。
D.“从”指堂房亲属,“从兄”指堂兄,类似的还有“从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不害认为手拿玉圭去朝拜魏国,魏王一定会因自傲向天下诸侯用兵,从而可以消耗魏国的国力,魏国就会衰败。
B.昭鳌侯能听取申不害的意见并加以实行,可谓是一个明君;申不害能认真考虑问题并说出来,也是一个忠臣。
C.从前秦穆公和晋文公都是依靠一次胜利就建立了威权;现在秦国发动了多次战争而不称王称霸,是因为没有名利之心。
D.桓惠王要瓦解秦国的斗志就应学习吴国,想攻取秦国土地、得到秦国的人口就应学习越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2)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5.韩昭侯为什么拒绝申不害的请求?请根据文本二简要概括。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