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卒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注】①智襄子:也即下文的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领主。②段规:韩氏家相。③智国:智伯家臣。④安邑:魏氏都城。⑤平阳:韩氏都城。⑥絺疵:智伯谋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B.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C.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D.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版,表示所筑土墙的高度和长度。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版”词义不同。
B.骖乘,指陪乘的人,居车右担任警卫。《鸿门宴》中樊哙就是沛公的骖乘。
C.肘,指用胳膊肘碰,与后句“康子履桓子之跗”的“履”用法相同。
D.何,指为什么,与“小子何莫学夫诗”中的“何”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国劝智伯要对危机有戒备警惕之心,但智伯自恃实力强大,无人匹敌,在宴会上肆意戏辱韩康子及其家相,为之后的覆亡埋下了祸根。
B.韩、魏两家在外交上处于弱势,他们不敢拒绝智伯索地的要求;魏桓子和韩康子跟随智伯攻赵,听到智伯灭亡赵氏的话,恐惧到手足失措。
C.谋臣絺疵善于观察人事细节,对形势有清醒准确的判断,他提醒智伯提防韩康子和魏桓子谋反,但劝谏失败,于是他明智地离开了晋国。
D.司马光认为智氏的灭亡是由于智伯才与德不匹配,他根据才与德的存在状态把人分为四类,依照这个标准看,智伯虽有才华,却是个小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5.智伯的哪些行为导致了智氏亡族?请简要概括。
2023-11-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尚书令荀攸卒。攸深密有智防,自从魏公操攻讨,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操尝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帝自都许以来,守位而已,左右侍卫莫非曹氏之人者。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魏公操恶而杀之。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惧,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俛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复朝请。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伏皇后由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至是,事乃泄,操大怒。十一月,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收皇后玺绶,以尚书令华歆为副为副,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藏壁中。歆坏户发壁,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

操以尚书郎高柔为理曹椽。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而亡者犹不息。操欲更重其刑,并及父母、兄弟,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操曰:善!即止不杀。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操尝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B.操尝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C.操尝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D.操尝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郎是古代高级郎官,皇帝近臣,职掌顾问应对,参与议政,指陈政事得失,不入直宿卫。
B.三公为古代三个官职的合称,说法各异。秦、汉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完不敢发”中的“发”指“发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中的“发”相同。
D.曹椽是汉朝三公府和称县各曹主官的通称,曹操为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献帝迁都许昌后,也仅仅能够保住自己的皇帝之位,左右侍从都是曹操的心腹,只有赵彦会时常为汉献帝分析时势,进献对策,但因此被杀。
B.曹操有事进殿见献帝,汉献帝无法控制恐惧对曹操说了一番话,曹操因此慌张无措,出殿后还回顾左右,汗流浃背,此后他不再朝见皇帝。
C.伏皇后害怕自己遇害,就给父亲写信,说了曹操逼迫皇帝的凶恶行为,至此事情泄露出来,曹操非常愤怒,就亲自收缴了皇后的玺绶。
D.曹操想加重对逃兵的刑罚,追究他们的妻子、儿女。高柔认为这样做只能使逃兵更多,不如宽恕他们的妻子、儿女,或可使他们心回意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从魏公操攻讨,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2)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
5.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3-09-1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西都洛阳。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爵及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已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脱挽辂,衣羊裘,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上召见,问之。娄敬曰:“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渑,倍河,乡伊、洛,其固亦足恃也。”上问张良。良曰:“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摘编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
B.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
C.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
D.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意思是登记,文中指登记户籍,与《鸿门宴》中“籍中民”的“籍”意思相同。
B.北,指北方,意为胡人生活区域;“败北”则意为打不过转背而逃,“北”字此处意为“背”或“相背”。本文“北”意为后者。
C.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所指不同。
D.委输,转运物资,这里指漕运,渭水通黄河,有漕运便利,可保障物资输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登基之初以洛阳为都,并颁布了系列安定大下的政策,宴饮时追问群臣成败之由,高起等人认为是能够与功臣共利,不能妒贤嫉能。
B.季布在项羽手下为将时,多次用言语羞辱刘邦,后自己卖身为奴,隐匿民间;朱家仗义执言,被滕公转述刘邦,刘邦赦免了季布,任为郎中。
C.娄敬凭借乡亲虞将军见到刘邦,他极力建议改都长安,并用与人争斗时要扼住喉咙、按住脊背说明长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后被刘邦采纳。
D.群臣以东有成皋,西有崤,渑等地利条件陈述建都洛阳可行,而张良从地利、物资保障和应对变乱等角度阐述理由,倾向于定都长安,更打动刘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5.朱家见滕公为季布辩说,采用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2023-08-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龙朔二年,百济来犯。秋,熊津都督刘仁愿、方州刺史刘仁轨大破百济于熊津之东,拔真岘城。

龙朔三年,九月,戊午,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余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

初,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百济王扶余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兵,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金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至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唯别帅迟受信据任存城,不下。

诏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召孙仁师、刘仁愿还。百济兵火之余,屋凋残,僵尸满野。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途,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

刘仁愿至京师,上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愿曰:此皆刘仁轨所为,非臣所及也。上悦,加仁轨六阶,正除带方州刺史,为筑第长安,厚赐其妻子,遣使贵玺书劳勉之。上官仪曰: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B.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C.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D.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朔”是年号纪年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的“壬戌”纪年法不同。
B.“间”意思是抄小路,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含义相同。
C.“比”意思是靠近、挨着,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的“比”含义不同。
D.“筑第”意思是建造宅第,“第”与古代科举考试中“及第”的“第”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以后,与孙仁师会合,军队士气大振,但在下一步进攻目标上产生了分歧,最终众人采纳了刘仁轨的建议。
B.百济率先起兵进犯,唐兵在刘仁轨等人的正确领导下,于白江口大破敌军,百济王逃走,诸王子投降,除任存城外,百济全部平定。
C.皇帝命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战后的百济满目疮痍,刘仁轨在安抚百姓,大力恢复生产生活的同时,训练士卒,大举进攻高丽。
D.刘仁愿回京后,向皇帝坦言刘仁轨的功绩,皇帝听了非常高兴,给刘仁轨丰厚的赏赐。上官仪也赞美刘仁轨、刘仁愿两人皆是君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
②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
5.请结合文本,简述刘仁轨的才干。
2023-05-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城市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曰:‘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C.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D.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B.“诸侯”,是古代郡县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C.《书》,也称《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D.“周公”,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请教孟轲说: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乘机吞并它。齐王认为,要想50天攻下燕国,靠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天意。
B.齐国征讨燕国,燕的百姓都捧着食品、茶水来迎接齐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跳出水深火热的战祸。
C.齐王听了孟子的建议,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了燕国。
D.燕国人反叛齐国之后,齐王很后悔,叹息道:“我真惭愧没听孟轲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②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5.孟子认为齐王“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他建议此时应该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从这些建议中你看出孟子的“仁政”思想本质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作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蓉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至尊”即是此意。文中代指皇帝。
B.垂,副词,将近,将要,与唐代元稹的诗句“垂死病中惊坐起”中的“垂”的含义不同。
C.宦官,又称太监、中官,是宫内侍奉官。为防宦官干政,不同朝代对此官进行了规定。
D.侍郎,唐朝官吏制度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称宰相,六部的副职称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认为宰相身系社稷安危,担忧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患,玄宗不听。
B.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李林甫假意鼓励众谏官言事,而随后杜班因言事被贬,诤谏的言路就此断绝。
D.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5.《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假如你是玄宗,你认识到“李林甫专权”运用了哪些手段?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出公十七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鸿门宴》中“翼蔽沛公”相同。
D.侯,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2)“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5.韩、魏二子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请从文中找出动作描写的语句来加以佐证。
2022-11-11更新 | 57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鄂西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李舍人蒲中新斋

司马光

陇上家声勇气殊,边亭卧鼓欲安居。

非同王翦私求宅,更似甘宁晚好书。

剑倚寒窗风淅沥,门无杂客柳萧疏。

蒲州风土平生爱,为问旁邻地有余。

①卧鼓:战事已停息。②王翦:秦朝大将,前线打仗时曾向秦始皇讨要田宅,借此打消皇帝疑虑。③甘宁:东吴名将,少年时粗豪鲁莽,青年开始熟读诸子百家之说,步入仕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舍人勇武过人的家声远播,河清海晏,新斋落成,正好安居乐业。
B.颔联连用典故,不同于王翦求宅自保,类似于甘宁的偃武修文之心。
C.颈联忆想旧宅景象,风柳萧瑟,更衬托出主人特立独行的超脱情怀。
D.邻里互让邻界土地,宅周空间有余,可见蒲州谦逊美好的风土人情。
2.唐人题记亭台堂阁一般以“物”为主,宋人一变而为以“人”为主,“物为我用”,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特色。
2022-06-2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石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B.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C.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D.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文”是魏斯的谥号。谥号是一种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称颂死者的功绩。
B.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因为这三国是在瓜分晋国后建立的,故被称为“三晋”。
C.阙门,古代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之间的位置,“阙门之外”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
D.千钟,指优厚的俸禄。这里,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单位,与前文“钟声不比乎”中的“钟”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礼贤尊士,视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即使经过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礼,天下的很多贤士都前来归附,魏国由此成为三晋中的大国。
B.魏文侯听出“钟声不比”,而田子方认为君王不必精通音乐,应当注重选拔任用官员,担负起国君应有的职责,魏文侯对此表示认同。
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疏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选一事表明看法,但是在得到魏文侯的劝勉后,他提出了选人的标准,这对国君最终确定理想人选发挥了重要作用。
D.虽然翟璜对李克有举荐之恩,但是李克并没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委婉地向魏文侯推荐魏成担任宰相,翟璜知道后非常愤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
(2)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
5.魏文侯在听取李克的建言之后,为什么会选择魏成担任宰相?
2022-06-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崐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B.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C.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D.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庶长,官爵名,掌军政大权,商鞅变法后,庶长虚化为军工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B.太子,古代由现任君王册立的王位继承人,由君王的嫡长子担任,其地位次于君王。
C.黥,《说文解字》有言“黥,墨刑在面也”,就是古代一种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
D.四海,泛指天下、全国,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的“四海”也有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想要变法,却遭到大臣甘龙的反对,卫鞅便用“智者”“愚者”和“贤者”“不肖者”之论,成功说服了秦孝公支持他变法。
B.卫鞅立木南门,招募能徒者并予奖励,是为颁布新法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先在百姓心中树立信誉,才能确保新法顺利实施。
C.新法初行,太子犯法,卫鞅认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虽不能对太子施刑,但却对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以刑罚,以示执法公正。
D.新法施行十年,乡邑得到很好的治理,卫鞅却斥责一些说变法好的人,将他们迁徙到边境,是因为这些人当初说变法不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5.选文末段是司马光对卫鞅变法的评价,请结合评价概括司马光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