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鄙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节选自《史记·封禅书》)

材料二:

(天监八年)春,上命诸儒草封禅仪,欲行之。许懋建议,以为:舜柴岱宗,是为巡狩。而郑引《孝经钩命决》云:‘封于太山,考绩柴燎:禅乎渠甫,刻石纪号。’此纬书之曲说,非正经之通义也。舜五载一巡狩,春夏秋冬周遍四岳,若为封禅,何其数也!又如管夷吾所说七十二君,燧人之前,世质民淳,安得泥金检玉!结绳而治,安得镌文告成!夷吾又云:‘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禅。’周成王非受命之君,云何得封太山、禅社首!若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秦始皇尝封太山,孙皓尝遣兼司空董朝至阳羡封禅国山,皆非盛德之事,不足为法。然则封禅之礼,皆道听所说,失其本文,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也。古者祀天祭地,礼有常数,诚敬之道,尽此而备。至于封禅,非所闻。上嘉纳之,因推演懋议,称制旨以答请者,由是遂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三》)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车之会A三B而乘车之会C六D九E合F诸侯G一H匡天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王侯的谦称,与《齐桓晋文之事》“若寡人者”中的“寡人”词义相同。
B.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C.然后,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与现代汉语中“然后”的用法相同。
D.敢,谦辞,自言冒昧之意,与《孔雀东南飞》“进止敢自专”中的“敢”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认为自己向北征伐山戎,向西伐大夏,向南征伐到召陵,匡正天下,诸侯无一人敢违背,与以往三代受天命为帝王,并无差别,应有封禅的资格。
B.管仲例举了古代封禅的帝王所遇之祥瑞,诸如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对比于如今并无祥瑞,反而蓬蒿杂草茂盛,鸱枭等恶鸟数次出现于朝堂。
C.许懋认为舜在泰山砍柴,是为了巡狩。而郑玄说:“在泰山大祭,烧柴祭天把政绩报告;在梁甫山祭地,刻石记载年号。”这是纬书的曲说,不是经书的本意。
D.梁武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推广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这一计划,这些都说明许懋的劝谏是成功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
(2)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
5.管仲和许懋都反对君王封禅,其理据有何不同?
2024-04-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有改动)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曹参自谓A不及B萧何C—D遵其法E无所变更F汉业以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为了给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
B.“管晏”在文中指的是管仲和晏婴的并称,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相。
C.“固”在文中的意思是“固执(保位)”,与《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的“固”意思不相同。
D.“相与”在文中是“共同”的意思,与《赤壁赋》里的“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请假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回来,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
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C.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儿还经常挨饿受冻,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
D.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认为唐明皇的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2)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
5.世人对卢怀慎褒贬不一,综合材料,你觉得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宗)永淳元年,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幸东都;丙寅,发京师,留太子监国,使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辅之。时出幸仓猝,扈从之士有饿死于中道者。上虑道路多草窃,命监察御史魏元忠俭校车驾前后。元忠受诏,即阅视赤县狱,得盗一人,神采语言异于众;命释桎梏,袭冠带,乘驿以从,与之共食宿,托以诘盗,其人笑许诺。比及东都,士马万数,不亡一钱。

(裴)行俭有知人之鉴,初为吏部侍郎,前进士王勮、咸阳尉栾城苏味道皆未知名,行俭一见,谓之曰:“二君后当相次掌铨衡,仆有弱息,愿以为托。”是时勮弟勃与华阴杨炯、范阳卢照邻、义乌骆宾王皆以文章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重之,以为必显达。行俭曰:“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幸矣。”既而勃度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

行俭常命左右取犀角、麝香而失之。又敕赐马及鞍,令史辄驰骤,马倒,鞍破。二人皆逃去,行俭使人召还,谓曰:“尔曹皆误耳,何相轻之甚邪!”待之如故。破阿史那都支,得马脑盘,广二尺余,以示将士,军吏王休烈捧盘升阶,跌而碎之,惶恐,叩头流血。行俭笑曰:“尔非故为,何至于是!”不复有追惜之色。诏赐都支等资产金器三千余物,杂畜称是,并分给亲故及偏裨,数日而尽。

阿史那车薄围弓月城,安西都护王方翼与战于热海,流矢贯方翼臂,方翼以佩刀截之,左右不知。所将胡兵谋执方翼以应车薄,方翼知之,悉召会议,阳出军资赐之,以次引出斩之,会大风,方翼振金鼓以乱其声,诛七十余人,其徒莫之觉。既而分遣裨将袭车薄、咽面,大破之,擒其酋长三百人,西突厥遂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勃渡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检言/
B.既而勃渡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
C.既而勃渡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
D.既而勃渡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地名,指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关”之内地区现位于陕西省中部。
B.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通常由宰相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C.侍郎,官名,唐以后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D.西突厥,古国名,立国于6世纪中期,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7世纪后期为唐朝所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淳元年,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米价高涨,唐高宗决定留下太子监理政事,让大臣刘仁轨等辅佐他,自己从长安出发,前往东都洛阳。
B.唐高宗担心途中出现盗贼,下令监察御史魏元忠负责安全工作;魏元忠从赤县狱中找来一名盗贼囚犯与他们同行,结果一路平安无事。
C.裴行俭有知人之明,“初唐四杰”在当时都以文章闻名,李敬玄认为其将来一定显贵,故重用他们,而裴行俭却持不同意见,后来果如其言。
D.王方典智勇双全,与阿史那车薄交战热海时,被流箭射穿手臂,砍断箭杆继续作战;军中胡兵阴谋抓捕他以响应敌首,他设计杀死胡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释桎梏,袭冠带,乘驿以从,与之共食宿。
(2)二君后当相次掌铨衡,仆有弱息,愿以为托。
5.裴行俭轻视财物、宽宏大量,请举例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C.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D.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B.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C.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D.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2)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5.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