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

辛弃疾

鼓子花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今朝拄杖过西乡。急呼桃叶渡,为看牡丹忙。

不管昨宵风雨横,依然红紫成行。白头陪奉少年场。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

【注】①本词作于词人六十二岁,时词人赋闲于瓢泉。②鼓子花,即旋花,形似鼓。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子花在春天开得非常繁盛,这一充满生机的景象引发了词人许多的思绪。
B.词人想要去观赏牡丹花,“急呼”与“忙”表现了他前往赏花的急切心理。
C.“红紫成行”此处用颜色代指牡丹,写出牡丹虽经受狂风暴雨却依旧艳丽。
D.词人深受百姓尊重且性格随和,到西乡之后,许多少年陪伴词人共赏牡丹。
2.有评论认为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妙,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妙处。
2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2.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2-05-25更新 | 1088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怀古抒情,词人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豪迈,喷薄而出。
B.词的下片借古事影射现实,寓议论于叙事之中,既有警示又暗含忧虑。
C.本词在短小的篇幅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体现出作者深切的思索和博大的胸怀。
D.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词,意境上均雄浑壮阔,抒情上多直抒胸臆。
2.本词用典贴切,寄意深远。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系即景抒怀之作、上阕重在写景,细腻而不呆滞;下阕重在抒情,委婉而不绵软。
B.风雨后花径落花飘零散乱,令人黯然;但“园林渐觉清阴密”、又令词人颇为欣喜。
C.“流莺乳燕”本是美好事物,词人却“怕”其“得知消息”,可见言外另有所指。
D.“彩云依旧无踪迹”,词人以彩云喻所思之人,想写信倾诉,却不知将书信寄向何处。
2.全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

辛弃疾

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注】①三山:辛弃疾在瓢泉闲居近十年,此时被起用,为官三山。②老头皮:宋真宗召隐士杨朴作诗,杨朴提及妻子的送别诗中有“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将他放还。后以“老头皮”为年老男子的戏称。③鹧鸪啼:鹧鸪啼叫的声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回忆在瓢泉隐居时的生活,作者沉醉于饮酒赋诗,非常逍遥快活。
B.上阕结尾“蓦地”一句化用典故,写出作者闲居将近十年又被起用的心情。
C.作者因为年迈体弱,无力关心政事,所以闲来无聊时在窗下学习鹧鸪啼叫。
D.本词多用口语,风格清新自然,下笔看似随意,实则寓庄于谐,意蕴深厚。
2.词题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②《卜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③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下列对这首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词人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形象。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表明词人决意在此结庐,享受村居生活。
2.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

辛弃疾

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注]①三山:辛弃疾在瓢泉闲居近十年,此时被起用,为官三山。②老头皮:宋真宗召隐士杨朴作诗,杨朴提及妻子的送别诗中有“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将他放还。后以“老头皮”为年老男子的戏称。③鹧鸪啼:鹧鸪啼叫的声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回忆在瓢泉隐居时的生活,作者沉醉于饮酒赋诗,非常逍遥快活。
B.上阕结尾“蓦地”一句化用典故,写出作者闲居将近十年又被起用的心情。
C.作者因为年迈体弱,无力关心政事,所以闲来无聊时在窗下学习鹧鸪啼叫。
D.本词多用口语,风格清新自然,下笔看似随意,实则寓庄于谐,意蕴深厚。
2.请从“戏作”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部属,部下。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老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中的“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现了关爱部属的可贵精神,又饱含对现实的感慨。
2.本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体现了辛弃疾“怨而不怒,乐观昂扬”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借山写人,破题点明写作的缘由。群山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意同高雅之人交流,暗示出词人渴望追随叶衡,挥戈跃马驰骋疆场。
B.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表现出无限的怅惘。无数青山被烟雨遮断,好像万马在烟雨中低回不前。叶衡主战,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的希望落空。
C.下阕前两句借白发直接点出愁,可见词人心中报国无门的愤懑已难以控制。后两句借鸥自笑:沙鸥全身雪白,怕是愁的最高境界了。拍手大笑实为词人的情感挣扎。
D.全词借用眼前青山、万马、烟雨、白发、沙鸥等自然之物,写出情感的变化:愁由无到有,由有到浓得无法消解。
2.在表达情感上,这首词除了借景抒情,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022-01-12更新 | 35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①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志西窗②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①本词创作于作者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②西窗:思念,代指抱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
B.“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此处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C.下阕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只有西风呜咽。写出了词人渴望逃避现实的悲凉之感。
D.在写作手法上,本词结构整齐严密,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具有开阖顿挫的跌宕气势。
2.辛弃疾诗歌创造中特别崇尚英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曾感慨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比较分析两首词中词人对英雄有着怎样共同的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