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婺州方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已而退修于家力学著书

淳熙五年,孝宗即位盖十七年矣。亮更名同,诣阙上书曰:“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陛下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左右大臣莫知所为,惟曾觌知之,将见亮,亮耻之,逾垣而逃。觌以其不诣己,不悦。大臣尤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

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书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亮自以豪侠屡遭大狱,归家益厉志读书,所学益博。

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视形势,复上疏曰:“天下不可以坐取也。陛下何以不于此时而命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业。陛下倘以大义为当正,抚军之言为可行,则当先经理建业而后使临之,以振动天下而与金绝,陛下之初志亦庶几于少伸矣!”大略欲激孝宗恢复,而是时孝宗将内禅,不报。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

未几,光宗策进士,亮以君道、师道对,御笔擢第一。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

(《宋史·陈亮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天于同甫,既丰厥禀,智略横生,议论风凛。使之早遇,岂愧衡伊?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选自辛弃疾《祭陈同甫文》)

①衡伊:指商汤时的贤相伊尹,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汤称他“阿衡”。后人称为“衡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奏A入B不C报D已E而F退G修H于I家J力K学L著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头”就是解元,唐代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在宋代也指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
B.“丁未”是干支纪年。文中指靖康二年,这一年,徽、钦二帝沦为俘虏,京城被金人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C.“抚军”指由朝廷任命的地方最高长官,与小说《促织》中“抚军亦厚赉成”中“抚军”含义相同。
D.“建康”是南京的古称,与辛弃疾所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指是同一个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天生与众不同,眼中有异样的光芒;才能卓尔不群,与人议论事理,生动幽默,滔滔不绝。
B.陈亮上书皇帝批评其任用小人,拖延了北伐中原的大计,导致孝宗皇帝震怒,要在朝堂上榜笞陈亮。
C.陈亮为人豪放直率,招人忌恨,因此遭受多次牢狱之灾,他在归家后更加励志读书,学问日益广博。
D.陈亮参加进士科考试,他的策论深得光宗赏识,御批第一。被授予官职,但还没到任,就猝然长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觌以其不诣己,不悦。大臣尤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在《祭陈同甫文》中,辛弃疾说自己的好友陈亮“人皆欲杀,我独怜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这里的“怜”有哪些具体内涵?
2023-12-2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 我欲胜彼,彼亦志於胜,谁肯处其败?胜败之情战於中,而胜败之机未有所决。彼或以兵来,吾敢谓其非张虚声以耀我乎?彼或以兵遁,吾敢谓其非匿形以诱我乎?是皆未敢也。然则如之何?曰:“权然后知轻重,度而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定察矣。今吾藏战於守,未战而长为必战之待;寓胜於战,未胜而常有必胜之理。彼诚虚声以耀我,我以静应而不轻动;彼诚匿形以诱我,我有素备而不可乘;胜败既不能为吾乱,则故神闲而气定矣。然后徐以吾之心度彼之情,吾犹是彼亦犹是,南北虽有异虑,休戚岂有异趣哉!且彼诚欲战耶,则必不肯张皇以速我之备。且如逆亮始谋南寇之时,刘麟、蔡松年一探其意而导之,则麟逐而松年,恶其露机也。今诚必战,岂欲人遂知之乎!彼诚不敢必战耶,贪残无义,忿不顾败,彼何所恤?以母之亲、兄之长,一忤其意,一利其位,亮犹弑之,何有於我?况今沿海造舰,沿淮治具,包藏祸心,有隙皆可投,敢谓之终遂不战乎?大抵今彼虽无必敢战之心,而吾亦不可不防其欲尝试之举。彼於高丽、西夏,气足以吞之, 故於其使之至也,坦然待之而无他;惟吾使命之去,则多方腆鲜,曲意防备。如人见牛羊未尝作色,而遇虎豹则厉声奋臂以加之,此又足以见其深有忌于我也。彼知有忌,我独无忌哉!我之所忌不在於虏欲必战,而在於虏幸胜以逾淮,而遂守淮以困我,则吾受其疾矣。朝廷心定而虑审,何情不可得,何功不可成。不求敌情之知,而观彼虚声诡势以为进退者,非特在困吾力,且失夫致胜之机为可惜。臣故曰:“知敌之情而为之处者,绰绰乎其有余矣。”

(选自辛弃疾《美芹十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审A故B也C能定D而审E敌情F虽万里之远G可定察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少年有“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补天裂之豪情壮志,然而晚年常向往陶潜隐居自适的生活。《美芹十论》正是在作者“壮岁旌旗拥万夫”时期所著。
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蕴含做人不要太过花言巧语,要懂得适可而止的寓意,在文中用来讽刺精明的敌军圆滑、用兵手法刁钻。
C.鸩,此处指鸠酒,代指毒酒。鸩鸟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
D.腆鲜,也作鲜腆。谓对地位低的人无谦爱之意。此处指高丽、西夏接待南宋使者时不友善的表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想使敌方受我方制约,了解敌情来镇定军心、不胡乱产生疑惑是关键。故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应对敌人、获取胜利就会显得轻而易举。
B.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论证心中若交织欲胜惧败的思想,则胜利或失败的迹象就难以捉摸。
C.完颜亮最初图谋向南侵犯南宋时,刘麟、蔡松年刚一弄清他的意图就引领金兵进攻南宋。最终刘、蔡下场悲惨,是因为金国皇帝恼恨他们泄露了进攻南宋的机密。
D.美芹“十论”分别是: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本篇应该属于“察情”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
(2)如人见牛羊未尝作色,而遇虎豹则厉声奋臂以加之,此又足以见其深有忌于我也。
5.本篇文章论述了古代用兵之法、作战之道,现在看来对于我们青年的现实生活处世仍有一定启示。请结合文章论点及任一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谈你从中汲取的启示。
2023-08-21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送别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诗人被弹劾罢官,退居带湖。数年之后,他当年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建的飞虎军中的老部下来拜访,临别时写了这首诗相送。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yìyǐ: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带回一车薏苡,有人诬陷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wūtú: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材料二:

乾道六年,辛弃疾为湖北转运副使,寻知湖南。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奏疏曰:“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盗,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进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湖南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作,乃复奏曰:“乞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庶使夷豫知有军威而慑服。”诏委以规画。经度费钜万,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如期落成,开陈本末,上遂释然。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居民家取瓦,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释]①草窃:掠夺。②经度费钜万计:经营耗费数以万计。③俾(bǐ):使。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首联“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塑造了一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中腾跃向前的勇猛的壮士形象。
B.古诗讲究炼字,颔联一个“愧”字,表达了诗人因为自己的才能有限而深感愧疚的谦虚胸怀。
C.颈联表明自己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有知人之明,自己国事,仗义执言。
D.全诗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展现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
2.下列对文言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贪吏迫使为盗”中的“为”字在字典中的义项中有“做”“干”“发明”“治理”“成为”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此处应解释为“成为”。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以此推断,“草窃间作”中的“间”也可以解释为“参与”。
C.“又以湖南与溪峒蛮獠接连”和“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是不一样的。
D.说明或解释重大问题时,一般要分条陈述。颜师古注:“疏,谓条录之。”用这种方法写成呈奉给皇帝的建议即奏章,也称为疏。
3.下列对文言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B.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C.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D.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4.辛弃疾的好友陈亮说他“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叶嘉莹老师曾说:“辛弃疾是最为了不起和不可及者,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会更觉其词人合一,得可及可敬。”辛弃疾的“”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歌和文言文(各找出一处)具体分析。
2024-01-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新东方新高一语文期末考09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婺州方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已而退修于家力学著书

淳熙五年,孝宗即位盖十七年矣。亮更名同,诣阙上书曰:“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陛下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左右大臣莫知所为,惟曾觌知之,将见亮,亮耻之,逾垣而逃。觌以其不诣己,不悦。大臣尤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

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书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亮自以豪侠屡遭大狱,归家益厉志读书,所学益博。

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视形势,复上疏曰:“天下不可以坐取也。陛下何以不于此时而命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业。陛下倘以大义为当正,抚军之言为可行,则当先经理建业而后使临之,以振动天下而与金绝,陛下之初志亦庶几于少伸矣!”大略欲激孝宗恢复,而是时孝宗将内禅,不报。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

未几,光宗策进士,亮以君道、师道对,御笔擢第一。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

(《宋史·陈亮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天于同甫,既丰厥禀,智略横生,议论风凛。使之早遇,岂愧衡伊①?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选自辛弃疾《祭陈同甫文》)

①衡伊:指商汤时的贤相伊尹,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汤称他“阿衡”。后人称为“衡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奏A入B不C报D已E而F退G修H于I家J力K学L著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头”就是解元,唐代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在宋代也指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
B.“丁未”是干支纪年。文中指靖康二年,这一年,徽、钦二帝沦为俘虏,京城被金人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C.“抚军”指由朝廷任命的地方最高长官,与小说《促织》中“抚军亦厚赉成”中“抚军”含义相同。
D.“建康”是南京在南宋时期的名称,与辛弃疾所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指是同一个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天生与众不同,眼中有异样的光芒;才能卓尔不群,与人议论事理,生动幽默,滔滔不绝。
B.陈亮上书皇帝批评其任用小人,拖延了北伐中原的大计,导致孝宗皇帝震怒,要在朝堂上榜笞陈亮。
C.陈亮为人豪放直率,招人忌恨,因此遭受多次牢狱之灾,他在归家后更加励志读书,学问日益广博。
D.陈亮参加进士科考试,他的策论深得光宗赏识,御批第一。被授予官职,但还没到任,就猝然长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觌以其不诣己,不悦。大臣尤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
(2)大略欲激孝宗恢复,而是时孝宗将内禅,不报。
5.在《祭陈同甫文》中,辛弃疾说自己的好友陈亮“人皆欲杀,我独怜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这里的“怜”有哪些具体内涵?
2023-04-30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姜堰中学、如东中学、沭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创奠枕楼、繁雄馆。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蔡伯坚 师:学习B.弃疾与之游   间:有时
C.我三日期 丐:给予D.召见,纳之 嘉:赞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揣僧必虚实奔告金帅/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B.弃疾还至海州,众谋曰/子颖坐日观亭
C.创奠枕楼、繁雄馆/今其智反不能及
D.养生之具不求人/青取之于蓝,而青
4.全都能体现辛弃疾“豪爽尚气节”的一项是(       
①遂决意南归          ②弃疾斩其首归报
③即众中缚之以归   ④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⑤招流散,教民兵   ⑥弃疾为文往哭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B.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C.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
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材料二: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诗,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7.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为心声,读诗就是读人,读明白了长篇短诗,我们就彻底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B.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C.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大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D.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够提升广大读者的人格境界。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诗言志”的一项是(       
A.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材料三: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②於(wū)菟(tú):虎的别称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10.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1.材料二中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你认为辛弃疾是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理由。
2022-01-13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国,帝锐意恢复,弃疾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宋史·辛弃疾传》)


[注]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③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④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一类的野兽。⑤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蔡伯坚          师:以……为师
B.弃疾间与之       游:游玩
C.时虞允文       当:主持、掌管
D.京壮之             益:更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
C.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
D.辛弃疾在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得到留守叶衡的赏识,认为他胸有大志谋略过人,叶衡做丞相后,大力举荐他,辛弃疾因此得到皇帝召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2)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辛弃疾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请用原文回答)
2021-11-2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表达效果。
2.该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2019-09-16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面是作家梁衡《把栏杆拍遍》一文中的话,其中“一人”是指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A.辛弃疾B.岳飞C.文天祥D.柳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